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
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
词汇歧义消解(1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另外,这方面的研究还触及到心理语言学乃至整个认知心理学一个比较大的理论争论,即人类语言理解到底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模块化的。
2 有关词汇歧义消解的理论模型
对于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已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心理学家提出了四种关于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模型。
2.1 多重通达模型(multiple access mode1)也称穷尽通达模型(exhaustive access mode1)
该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
语境不能直接影响歧义词的加工,但可以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
在歧义词加工的早期,其多个意义都得到了激活,符合语境意义的选择过程发生在多个意义已被激活之后。
这种观点与模块化理论相符合。
2.2 选择通达模型(selective access mode1)
该模型认为,语境能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
尽管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有与语境一致的意义才得到通达。
歧义词的相对意义频率对歧义词意义的通达不起作用。
这种观点与语言理解的交互激活模型的思想吻合。
2.3 顺序通达模型(order—access mode1)
该模型认为,歧义词多个意义的激活是有顺序的,主要意义首先被激活。
被激活的主要意义需要与语境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歧义词的其它意义无需激活;如果匹配不成功,次常用的意义激活并与语境进行匹配,直到匹配成功。
顺序通达模型认为语境对歧义词意义的通达不起作用,语境只影响后词汇的整合阶段5。
与多重通达模型所不同的是,顺序通达模型承认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对词汇通达的影响。
2.4 重排序通达模型(reordered access mode1)
该模型认为,语境可以影响词汇的通达,但这种影响受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的制约。
歧义词的多种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词汇通达。
上述几种理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语境起作用的时间和歧义词相对频率的作用。
有些研究者提出了语境敏感模型(context sensitive mode1)。
该模型认为语境与相对意义频率都影响词汇歧义的消解过程,但这两个因素的作用都受语境强度的制约。
该模型认为,语境偏向性的强弱是一个连续维量,从弱到强,是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函数。
在这个连续维量(弱)的一端,相对意义频率将主导歧义词意义的计算,在语境强度维量的另一端(强),语境的约束将主导对歧义词意义的计算过程。
在这一维量的中间,语境的偏向性,语境的强弱,相对意义频率都影响歧义词意义的计算,歧义词是一个意义还是几个意义得到通达,则依赖于三个因素约束的累积结果。
可见,语境敏感模型包容了多重通达模型和选择通达模型等的思想,显得更加灵活。
3 有关词汇歧义消解的一些研究和研究方法
早期对词汇歧义消解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技术很多,包括加工复杂性任务(processing complexity tasks)、歧义侦察任务(ambiguity detection)和启动技术(priming methods)等。
由于
加工复杂性任务和歧义侦察方法不能清楚地说明被试对歧义词的在线(on—line)加工过程,这两种方法近年来也已很少使用。
近二十年来,词汇歧义消解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3.1 跨通道启动技术。
大多数研究者采用这种技术来研究歧义消解的过程。
实验时,以听觉方式呈现刺激材料,以视觉方式呈现探测词,并要求被试对探测词做出某种反应(词汇判断、命名或颜色命名等)。
但是跨通道的启动技术在方法上也有缺陷,例如,反向启动(backward priming)和通道切换所导致的注意资源分配问题等。
3.2 同通道(视觉)启动技术。
语境和探测词都用视觉方式呈现给被试。
语境可以一次全部呈现给被试,或者是快速系列呈现在同一个位置(rapid seriesvisual presentation,简称RSVP)口,或者是由左向右的系列呈现。
因为是在同一通道呈现刺激,所以减少了反向启动出现的可能性。
此外,与跨通道技术相比,由于不存在通道间的切换问题,所以能比较精确地区分词汇通达与词汇后整合阶段。
3.3 眼动记录技术。
此种技术所记录的有首次注视时间(first fixation duration,简称FFD)和注视时间(gaze duration,简称GD)。
采用眼动技术时,研究者通常操纵刺激材料的一些变量来探讨语境对关键字段和目标词阅读时间的影响J。
但是眼动记录技术也存在着问题,它不能清楚说明FFD和GD究竟反映了词汇加工的哪个阶段。
3.4 移动窗口技术。
该技术主要以区段或单个词平均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在该技术中,被试完成自控速度(self—paced)阅读任务,计算机记录被试对每一个词的阅读时间。
另外,有些研究者将移动窗口技术与启动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3.5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脑电记录技术。
被试对包含歧义词的句子加工时,实验者记录被试大脑的诱发电位,并分析某些相关成分的技术。
4 词汇歧义消解中存在的主要争论
学者们对词汇歧义消解过程持有不同的看法,存在着争议。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语境和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在词汇歧义消解中的作用,特别是语境是否影响词汇通达。
本文着重介绍句子语境中词汇歧义消解的争议。
4.1 关于语境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作用的争论集中在语境是否影响词汇通达?如有影响的话,句子语境中的哪些信息影响着词汇通达呢?
4.1.1 语境是否影响歧义词的早期通达。
词汇歧义消解的早期争论的焦点在于语境对词汇通达阶段是否起作用。
正如前面所述,多重通达模型和选择通达模型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1987年,VanPeIten和Kutas所做的命名反应与ERP的比较研究提示,对歧义词意义的初步通达机制,已经包括了对语境的某些反应;也就是说,在对随后的探测词加工之前,对歧义词意义的通达就已经全部或部分完成了一。
从这个实验中人们看到语境的约束机制可以在词汇加工的较早阶段就起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有关多重通达和选择通达的争论开始淡化,人们更加关注语境起作用的性质,即语境中那些信息影响词汇的通达。
4.1.2 语境如何影响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
一些人认为,对歧义词通达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语境中是否包含与歧义词某个意义有着密切联系的词汇。
例如,在“I opened a checking account at the bank.”这句话中.“bank”即“银行”这一含义不是由整个句子的意义表征启动的,而是由句子中的“ checking account”启动的。
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句子语境中确实可能存在某个词与歧义词有着直接的词一词启动关系,但是用词一词启动来说明句子语境起作用的性质未免过于简单化。
词一词启动与句子语境的启动是不同类型的启动,它们加工的过程不同。
词语境的启动持续时间短,而且容易受干扰,在启动词和探测词之间插入了一个无关干扰词,启动效应就会消失。
一般来说,语境信息包括句子的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方面的信息。
但是,在具体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对语境约束作用的性质还有不同的看法。
1998年Vu等人在一个研究中,
探讨了简单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和施事者(主语)性质对句尾歧义词意义通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谓语动词和主语的性质都影响歧义词的通达。
在强偏向语境下,只有与语境一致的意义才有启动效应。
当主语和谓语动词同时起作用时,结果发现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得到一更多的启动量J。
他们还通过两个实验说明启动不是由于句子中的词一词直接启动的结果,而是在句子的意义表征水平上的启动。
4.2 语境强度与歧义词意义的通达。
确定语境强度简单的办法是采用等距量表,让人来评价语境的强弱?Simpson在1981的研究表明,当语境没有偏向时,只有主要意义激活。
在强偏向语境中,与语境一致的意义被激活。
在弱偏向语境中,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和语境都起作用;具体表现为:语境偏向主要意义时,只有主要意义被激活,语境偏向次要意义时,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都被激活。
上述结果得到了许多实验的验证[6],8 J。
Duffy等l988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发现,当语境偏向歧义词次要意义时,对歧义词的注视时间长于相应的控制词这种现象被叫做“偏向次要意义效应”(subordinate bias effect)。
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偏向次要意义效应”能否被强语境所消解,开展了一场新的争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和语境在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u_¨,¨。
双方争论的虽然只是一个实验现象,但是对该效应的解释则涉及到重排序通达模型和语境敏感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
语境敏感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语境强度、语境的偏向性和相对意义频率对词汇歧义的消解都起作用,对歧义词意义的计算是这三个因素约束的累积结果。
偏向次要意义效应只不过是语境强度这一连续维量某个特定点上出现的结果。
当语境偏向歧义词次要意义时,由于相对意义频率和语境偏向性的作用,将会造成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激活之间的竞争,语言加工器最终要激活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但次要意义什么时候能达到激活的阈限则依赖于语境的强度。
当语境的偏向性强时,对歧义词适当意义的计算立即发生且计算的速度快;当语境的偏向性较弱时,对歧义词适当意义的计算速度较慢。
在弱偏向性语境中,出现偏向次要意义效应,反映了语境约束强度不足而导致对次要意义的计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由于相对意义频率的作用,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最初也得到了一定的激活,其激活水平的高低依赖于语境的强度。
重排序通达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歧义词多个意义都被激活,语境在词汇的整合阶段起作用。
该模型认为,语境虽然能加速适当意义的通达,但是并不影响不适当意义的通达过程,即歧义词多个意义的通达过程是相互独立的。
重排序通达模型虽然放弃了模块化理论的严格自动通达的观点,但还是保留多重通达的观点;与“赛马”(horse—race)模型的思想基本吻合。
另外,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在词汇通达中的作用优于语境的作用。
这就是说,主要意义通达的速度是一个上限,即使语境加速了次要意义的通达速度,但不能突破这个上限。
所以强偏向语境可能导致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同时激活,这意味着语境不能消除偏向次要意义效应。
但是.支持重排序通达模型的Rayner等人最近也承认,只有在歧义词次要意义使用频率极低(小于0.08)时,偏向次要意义效应才难以消除。
这可能会动摇重排序通达模型的某些基本假设,例如,相对意义频率的作用优先于语境的作用;语境仅提高次要意义的激活水平,但不影响(抑制)主要意义的激活水平。
尽管上述两个模型都承认相对意义频率和语境在词汇歧义消解中的作用,但是这两个因素在两个模型中的重要程度不同;更重要的是语境的影响方式不同。
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语境只提高适当意义的激活水平,但不影响歧义词另外意义的激活水平;语境敏感模型认为,语境提高歧义词适当意义的激活水平,同时抑制不适当意义。
4.3 关于探测词的选择
Kellas和Paul等人研究了探测词与歧义词之间的联系强度问题,即探测词的“特色性”(salience)。
他们对探测词“特色性”的解释是,在特定语境中探测词与歧义词在语义上的
重叠程度通常,研究者获取探测词的办法是单独呈现歧义词给被试,让被试根据歧义词进行联想,然后从这些联想词中挑选出探测词。
Kellas和Paul等则给被试呈现一个包含歧义词且语义有偏向性的句子,在一分钟里,让被试根据句子中的歧义词尽可能地进行联想,并写出联想词:统计这些联想词,就可以确定哪些是“高特色性”(high salient)探测词,哪些又是“低特色性”(1owsalient)探测词。
Paul等人1992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高特色性探测词,还是低特色性探测词,在合适的语境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只不过低特色性探测词在间隔较长时间后受到了抑制。
4.4 抑制机制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
在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关心歧义词多个意义是否激活,对歧义消解过程中抑制机制的作用较少关注。
Gensbacher认为引,人们在听到或读到一个歧义词时,这个词的多种潜在意义在一定的时间里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然后,由词汇的、语义的、句法的或者其他的各种信息源所提供的约束,去改变这些意义的激活水平。
最后,一种意义保持激活,而其他的不合语境的意义就被抑制。
她认为,在阅读理解中抑制和增强两种机制调节各种意义的激活水平;尤其是抑制机制帮助精确地选择词的意义。
她认为抑制机制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语境作用性质的不同的看法是引起争论的一个主要原因。
Simpson曾指出H 3_,研究者应扩大对语境内涵的认识,语境信息不仅包含了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信息,语境强度也是语境一个重要的维量,甚至可以将探测词与实验任务都看成是语境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中,还要重视对抑制机制作用的探讨,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歧义消解过程中的加工机制。
目前,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主要是在英语中进行的,而且大多以同形歧义词为材料。
在英语以外的其它语言中探讨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可以比较不同语言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规律,加深人类对语言认知活动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