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更漏子·玉炉香》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思敏捷,每⼊试,押官韵,⼋叉⼿⽽成⼋韵,故有“温⼋叉”或“温⼋吟”之称。

下⾯是分享的温庭筠诗词《更漏⼦·⽟炉⾹》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更漏⼦·⽟炉⾹》
唐代:温庭筠
⽟炉⾹,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不道离情正苦。

⼀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
⽟炉散发着炉⾹烟,红⾊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法安眠,只觉枕被⼀⽚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

⼀滴⼀滴的⾬点,正凄厉地敲打着⼀叶⼀叶的梧桐,滴落在⽆⼈的⽯阶上,⼀直到天明。

【注释】
更漏⼦:词牌名。

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学的《⼩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

梧桐:落叶乔⽊,古⼈以为是凤凰栖⽌之⽊。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内容相仿的《更漏⼦》。

这⾸《更漏⼦》,借“更漏”夜景咏妇⼥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愁思⽆限的意思。

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以照明,但多了⼀个“泪”字,便含有了⼈的感情。

说“⽟炉”,既见其精美,⼜见其⾊洁;“红蜡”则透出⾊泽的艳丽⽽撩⼈情思,⽽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

“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炉”、“红蜡”相映衬。

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的秋思。

“秋思”,是⼀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

“偏照”者,⾮照不可也。

这⼀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炉之⾹,红蜡之泪,与⼥主⼈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

⾄此,是蜡在流泪,抑或⼈在流泪,浑融⼀体,更反衬⼥主⼈公的“秋思”之深。

概⾔之,第⼀句主要是衬景,⼆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彩强烈,⼥主⼈公的愁肠百结,呼之⽽出了。

陈匪⽯云:“词固⾔情之作,然但以情⾔,薄矣。

必须融情⼊景,由景见情。

”(《旧时⽉⾊斋词谭》)这⾥“融情⼊景”是逐步深⼊的,⾄“偏照”始喷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

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

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之美。

但紧接着⽤了⼀
个“薄”字,⼀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

“薄”字形容眉黛褪⾊,“残”字描绘鬓发不整。

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法⼊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难⾔的苦闷。

“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的感觉:衾枕⽣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

由此可知上⾯的⼀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之所见,⾝之所感。

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的所闻。

秋夜三更冷⾬,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可以理解。

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

下⾯再作具体描述:“⼀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

”潇潇秋⾬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的苦情,只管让⾬珠洒在⼀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阶上,⼀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

秋⾬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尽。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

”由⽟炉⽣⾹、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再看“滴到明”,⼥主⼈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个愁字了得”了。

这⾸词通⾸写画堂⼈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

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笔较快,⽽意味⽆上⽂章之厚。

其实,“⽤笔快”如果⼀泻千⾥,⾔尽意⽌,固然不好;但这⾥并⾮如此。

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垂不缩”之法。

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下,使字体不失其⽓势。

⽐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有情致,似直⽽实纡也。

《更漏⼦》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

这⾥直接写⾬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暗⽰,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

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有⼀览⽆余、索然寡味之感了。

宋⼈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隔个窗⼉滴到明。

”当是从此词脱胎⽽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浓淡相间,⼜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筹。

扩展阅读:⼈物争议之贬谪事由
温庭筠于⼤中⼗三年(859)被贬为随县尉。

其贬谪的时间和事因,历来说法不⼀。

关于贬谪时间,《北梦琐⾔》《南部新书》《全唐诗话》仅云贬在宣宗时。

《新唐书·温庭筠传》作“⼤中末”。

《旧唐书·温庭筠传》则云“属徐商知政事,颇为⾔之。

⽆何,商罢相出镇,杨收怒之,贬为⽅城尉。

再迁隋县尉,卒。

”《东观奏记·下》:“勅:‘乡贡进⼠温庭筠早随计吏,夙着雄名,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

放骚⼈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可随州随县尉。

’舍⼈裴坦之词也。

庭筠字飞卿,彦博之裔孙也,词赋诗篇冠绝⼀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连举进⼠,竟不中第。

⾄是,谪为九品吏。

进⼠纪唐夫叹庭筠之寃,赠之诗⽈:‘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却累⾝。

’⼈多讽诵。

上明主也,⽽庭筠反以才废。

制中⾃引骚⼈长沙之事,君⼦讥之。

前⼀年,商隐以盐铁推官死。

商隐字义⼭,⽂学宏博,笺表尤著于⼈间。

⾃开成⼆年升进⼠第,⾄上⼗⼆年,竟不升于王庭。

”其中记温庭筠贬随县尉在李商隐死后次年。

关于贬谪缘由,《唐摭⾔》卷⼗⼀记出于搅扰科场:“⽆何,执政间复有恶奏庭筠搅扰场屋,黜随州县尉。

”《新唐书·温庭筠传》:“⼤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然私占授者已⼋⼈,执政鄙其为,授⽅⼭尉。

”有认为温庭筠被贬是因为得罪令狐绹。

《南部新书》丁卷:“宣皇好⽂,尝赋诗,上句有‘⾦步摇’,未能对。

进⼠温岐即庭筠续之,岐以‘⽟跳脱’应之,宣皇赏焉。

令以甲科处之,为令狐绹所沮,遂除⽅城尉。

初绹曾问故事于岐,岐⽈:‘出《南华真经》,⾮僻书也。

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

’绹怒甚。

后岐有诗云‘悔读《南华》第⼆篇’之句,盖为是也。

”有认为是因为得罪杨收。

见前所录旧唐书传及新唐书传:“会商罢,杨收疾之,遂废卒。

”也有认为是得罪宣宗的。

《北梦琐⾔》卷四:“宣皇好微⾏,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诘之⽈:‘公⾮司马长史之流。

’帝⽈:‘⾮也。

’⼜谓⽈:‘得⾮⼤参簿尉之类。

’帝⽈:‘⾮也。

’谪为⽅
城县尉,其制词⽈:‘孔门以德⾏为先,⽂章为末。

尔既德⾏⽆取,⽂章何以补焉。

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云云。

竟流落⽽死也。

”夏承焘认为在这些说法中,前⼆者(搅扰科场、得罪令狐绹)较可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