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合集下载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摘要】儒家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通过调适、整合与重建的方式,探讨了儒家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十二种具体方式。

传统与现代的调适是儒家现代化的基础,文化与制度的整合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教育体系的调适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儒家思想。

社会结构的整合和儒家现代化的意义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展望未来,儒家现代化将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将不断拓展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儒家现代化、传统、现代、调适、整合、重建、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教育体系、社会结构、意义、展望1. 引言1.1 介绍儒家现代化的重要性儒家现代化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现代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再现,更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儒家思想进行重新诠释和发展,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智慧。

儒家现代化涉及到文化传统与现代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建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通过儒家现代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构建起一个更加平等、和谐、共融的社会。

儒家现代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 概述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概述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涉及到调适、整合与重建这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传统与现代的调适、文化与制度的整合、价值观念的重建、教育体系的调适、社会结构的整合等十二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调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评现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

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评现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

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评现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能否由传统而向现代转化?倘有此可能,将如何转化?这问题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当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以及中国未来文化发展时,总无法回避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问题。

唯其如此重要,自上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以来,中国的知识者、尤其是思想性的学人就一直在殚精竭虑地研讨此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因之而展开多次思想交锋、学术争鸣。

迄今为止,这问题仍是思想界、学术界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

当代新儒家尤其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尽管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他们始终未能突破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且以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的“内圣成德之教”,实现“精神超越”作为其终极关怀,但他们又并未因此而忽视对“外王事功”的现实关怀,而是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诠释赋予“外王事功”以现代的文化内涵,为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发展科学与民主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站在21世纪新时代的基点上重新思考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时,应把当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作为讨论的重点。

一、当代新儒家最为注重“内圣”,有极为明显的道德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但他们也很重视对现实的关怀,他们提出儒学的转化问题就表明了其对当代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切。

他们或者从儒学的本质上寻找实现儒学转化的内在根据,或者从儒学与西学融合的角度寻找儒学转化的进路。

总之,当代新儒家纷纷就儒学现代转化问题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则是所谓“儒体西用”说、“返本开新”说、“良知自我坎陷”说和“儒家传统认同”说。

诸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代新儒家在如何实现儒学现代转化问题上所作的努力。

从儒学现代转化角度首先提出“儒体西用”说作为其理论根据的是贺鳞先生。

他在1941年8月《思想与时代》第一期上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首先提出了儒学的转化问题。

现代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变化的速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之下,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思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与发展。

在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道德、文化、伦理、政治和教育的思想精髓。

当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儒家思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儒家学者们并没有被困在传统观念中,还是试图将儒家思想与当代文化和现代问题相结合,以期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新儒家思想的兴起新儒家思想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而迅速兴起。

在20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

最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似乎陷入了一种僵局,人们无法找到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

但是,通过儒家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新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成功地应对了这个问题。

新儒家思想强调传统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注重创新和发展,力求寻求当代中国社会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文化。

同时,新儒家思想也吸收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现代儒家思想的创新和拓展在现代中国,儒家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爱、诚信、忠诚、谦逊、慈悲等,被重新审视和解释,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

另一方面,现代儒家思想也更加注重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力图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与当下的现实问题相结合。

例如,现代儒家主张发展“公正之道”,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至高的地位。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教育价值也是不容置疑的。

在现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新的重视。

现代儒家强调全人教育,即通过多种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创新、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质,并始终坚持应用价值和实践性。

总之,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儒家思想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儒家学者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儒家对现代化的调适

论儒家对现代化的调适

提要: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文章侧重讨论儒家的调适。

对儒家调适的阶段、动因、方式、方向和前景作了分析。

以“现代化共识”的形成和“新儒家”的诞生为界,区分了儒家调适的早期和晚期,认为“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关键词:儒家现代化调适儒家对现代化既有反抗,又有调适。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新儒学”形成以前的传统儒家对现代化以反抗为主要形式,此后的儒家以调适为主要形式。

“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1] 一、民族危机与早期的调适(一)早期的调适“新儒学”产生之前的儒学调适,我们称为儒学的早期调适。

大体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之间(19世纪40——60年代),儒学虽然有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但相对“夷夏大防”思想来说,那只是“沧海一粟”。

严守“夷夏大防”的儒家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

就是主张“师夷长技”者如林则徐、魏源等,我们也不可说他们就没有了“夷夏大防”思想。

因为他们所指称的“夷之长技”,仅仅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再加上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之类。

第二阶段,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90年代),儒学调适的进程明显加快,对西方的认识已经实现了由“夷”到“洋”或“西”的突破。

不论儒家顽固派,还是开明派,都不得不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观察和理解“西方”、“洋人”和“西学”了。

顽固派在不断地、甚至急剧地发生分化,同样洋务派也在不断地分化着。

顽固派蜕变为洋务派,而洋务派又向维新派蜕变,维新派甚至在向革命派蜕变。

正视西学,实现西化,在不同的层次上化为他们的政治行动。

日趋主流的洋务派在与西方正式交涉,引进西方技术,开办现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编练新式军队,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报等各个方面,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除政治方面触动不大以外,其它方面的变革是深刻的。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导读:干春松方先生当时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许多学者参与研究,在一段时间之后,此课题组中学者也产生了分化,其中的一部分学者逐渐开始同情新儒家。

据说有一位学者后来专赴香港,向牟宗三先生磕头拜师,算是正式登堂入室。

这意味着有一些学者的角色也产生了转变,由研究者转变为“信徒”。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程度的增加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术规范的转变也刺激了国学热的兴起。

这两方面都促进了新儒学在更大的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经过长达百年的被否定的命运,儒家开始了“一阳来复”的新局面,儒学的因素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北京大学的“儒行社”。

所谓“儒行”,出自《礼记》里的一篇,其实可以看作是当时儒家的行为规范,在北大有很大的影响力,这说明儒家思想在高校的影响力。

二现在我们回到正题,“新儒家”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在于“新”,所要突出的是这种思潮与历史上的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新儒家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1924年前后,冯友兰先生用Neo-Confucianism“新儒家”这个词来概括宋明理学,以强调其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无论是在论题,还是论述的核心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大家常将宋明时期的儒学看作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先秦儒学主要讨论的是诸如仁政、仁义、礼之类的问题,到了宋明以后,核心的概念变成了“天理”“人欲”“致良知”。

不过我们今天来谈“新儒学”或“新儒家”,并不是要跟大家谈论程朱、陆王的思想,而是要讨论近代出现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展开其文化追求的一种思潮,与推进这样的思潮的一个群体。

为了与宋明时期的儒学相区别,所以我们有时也称之为“现代新儒学”。

北京大学儒行社组织讲座。

资料图片以往我们思考现代新儒学思潮,认为这个思潮起源于对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一种回应。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思想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现代新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主要思潮之一,采取了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以融会中西文化、接续传统与现实为途径,力图创造一种民族本位的、融纳现代化精神的中西合璧的新哲学、新文化的态度。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而且其学术传统已传承三代,正逐步趋于成熟。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转换;新儒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是一个“老而弥新”的问题。

言其“老”,是因为这一问题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就成为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围绕这一议题,前辈和时贤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论辩和思想交锋,并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东方文化”论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诸多或对立、或兼容的学说与主张;言其“新”,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和困惑。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始终处在激烈争辩和探讨之中。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文化论争又再度兴起,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东亚工业文明的崛起成为引发论争的现实背景,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则是其中最活跃、也是最主要的思想派别。

今天,这一文化论争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学术界,而是走出国门,成为海内外学人所共同关注的学术话题。

文化是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又反过来以各种形式作用于实践,从而对社会的整体性变化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换言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意识的导引,任何社会组织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和法律原则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上的。

因此,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实现以传统观念为内核的文化形态的现代转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实际的社会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所转变的不只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也不只是法律制度、环境、教育、艺术等社会文化,更是人的生存的整体性转变。

中华儒学的哲学思辨与现代转译

中华儒学的哲学思辨与现代转译

中华儒学的哲学思辨与现代转译中华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与现代哲学有着重要的联系和影响。

这些古代思想中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辨,而这些思辨的传承和转译,对于现代理论的发展和理念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索中华儒学的哲学思辨和现代转译。

一、中华儒学的哲学思辨中华儒学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辨,这些思辨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道德修养、仁爱道德等,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反儒教、道德自由、非为而治,而墨家思想则强调义利平衡、节俭惠养等。

这些哲学思辨体现了中华儒学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考。

其中,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和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类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借鉴,不仅为中国古代奠定了社会道德的基石,同时也启发了现代人类生活的相关思考。

二、中华儒学的现代转译中华儒学的现代转译,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儒学在传承中存在很多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翻译的问题而引起的。

目前,虽然中华儒学已经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其翻译工作却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在翻译工作中,文化隔阂、语言差异等都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因此需要进行现代转译。

中华儒学的现代转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促进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关键。

在现代转译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和语言学的优势,进行精准的翻译和修改工作,以达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三、结语中华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和广泛的影响力。

其一系列的思考和思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中华儒学的现代转译,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必须深入推进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已经走向世界,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化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现代转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

这一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社会和世界的中心。

在儒家思想中,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以人的发展和福祉为出发点的。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富差距、人权问题、环境污染等。

在这些问题面前,儒家思想可以提供一种我们需要的态度和方法。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是儒家思想中另一个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认为,和谐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人与人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社会。

在儒家思想中,和谐社会是充满仁爱、善良和道德的理想社会。

现代社会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然而,和谐社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保持家庭、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推崇“善良”的道德品质,倡导公正和互助,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儒家伦理观中,教育被看作是人的修养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儒家思想中有“十三经”,其中《四书五经》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经典书籍。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文化圣人”、“教化”等概念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心之一。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我们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石。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流行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为人类着想的道德理念,同时也包括“礼”、“义”、“智”等一系列的人文家园和修身之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思想被传承和发展,但也存在没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儒家思想曾受到质疑,而现在儒家思想的独到之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儒家思想也开始转变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形式,成为现代化的文化符号并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

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儒家思想对于教育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儒家教育理念也曾被质疑为注重学术恪守而过于注重形式和考试成绩。

现今,随着人们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深入探索,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逐步得到了尊重和借鉴,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儒学的核心是“宜人宜天宜阴阳”,追求人类和谐与个体全面发展。

李氏宗亲学校成立的“尊师重教,和谐和睦,勤俭励志,自强不息”的校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伦关系、处变不惊、庄重稳定的重要思想。

二、道德规范的现代化转型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经典之一,《论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深入和有针对性的阐述,包括仁、义、智和道德自律等多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现代化的道德规范不仅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延续、充实和拓展有很大助益,也同时体现了儒家思想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的特质。

现代道德规范的建立形成了利他主义和共同利益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中“至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契合,为中国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灵魂。

三、企业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包容、开放和多元化的特点。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而儒家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儒家思想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本文将就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开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它提倡仁爱、孝道、忠诚和礼仪等价值观念,并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儒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儒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其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儒家经典、儒家学派和儒家礼仪实践而得以传承。

儒家文化传统注重家庭观念、尊师重教、尊长和谐等,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和行为准则。

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教育体制的儒家传统儒家思想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传统的儒家教育体制在现代得到延续和发展。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儒家经典仍然被作为必修课程教授给学生。

此外,儒家思想对于师生关系、学术道德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影响也依然存在。

2. 社会价值观的儒家影响儒家思想的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准则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强调社会责任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儒家思想的强调社会秩序和和谐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 公共管理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儒家思想的理念也被应用。

例如,中国的“吏治”概念即源于儒家思想对政府治理的追求,强调官员要贯彻仁政、廉洁奉公。

此外,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念也为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

4. 儒学与国际交流的崛起在全球化进程中,儒家思想也开始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积极倡导儒学的国际交流,推广儒家文化,与世界各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通过儒家思想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新儒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新儒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 、


的 认识 吸 收 和 融 合 了 以 民主 与 科 学 为主 要 内 容 的 西 方 文化 而 它的 儒
;


,
,
,
则 在 于 它 仍 然 认 同 传 统 文 化 的 价值
, ,。Βιβλιοθήκη ,,,认 同于 传 统 的 思维 方 式 并 运 用 这 一 思 维 方 式 把 西 方 的
也 比较 开 放
,

1 958
年 由唐君毅执笔 牟宗三
, 。
徐 复 观 张 君 励 签 名 的《为 中 国 文 化 敬 告世 界 人 士 宣 言 》 这 是 现 代 新 儒 家第 二 代 人 的 宣 言

、 。
宣 言表 示他 们 已 经 正

式 登 上 学 术 论 坛 牟 宗 三 唐 君 毅是 现 代 新 儒家 第二 代 的
著 名代 表
、 。
牟 宗 三 的 代表 作 是 《 心 体与 性 体 》 《 现 象与物
,
自身 》 《圆 善 论 》 生 命存 在 与心 灵 等 ; 唐 君 毅 的代 表 作 是 《 境 界 》 现 代 新 儒家第 二 代 人 与第 一 代 人 有 师 承 关 系 牟
。 、
唐 都 是 熊十 力 的弟 子
;
, “
恐 怕 科学 等 只能 属 于 功 利 的 境 界 至 多达 到 道 德 境 界 牟 宗 三 主 张 圆 善 的 境 界 无 执 的存有 论 他 的 本 体 是 智 的 直觉
” , , , “ “
是 中 国 通 向自由之 路
” ;
同 时 只要 采 取 了 工 业 化 就 必
, ,
,
,
其 实 即 传统 的 良 知 概 念 属 于 西 方 思 想 内容 的

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
,
,

而 又 相互 联 系

就差 异 而 言
,
,
此在 所 以 然是 回 答

? , 彼在 所 以 然 是 回 是什 么 ’

是是 什 么 ?

就 联系来看
,
,
彼在所 以 然是 通 过 此 在所 以 然来体 现 其 不 同功 能 和 意 义 的 是传 统 形 上 学 存在论

对 于 此 在所 以 然 与 彼 在所 以 然 的寻 求

是抽 象 的
,
超 感觉 的
,
无影象
,
无形 体
,
洒 扫 应 对 之 事与之 理
。 ,
然” 与

所以然

的关 系 辑分 析
,
此在 之 然 以 彼 在所 以 然 为 根 据 或 根底

假如 沿着





所以然
,

的思 路


来分 别 形 而 上 与 形 而 下 所以然
,
可 能发 展 出本体论 的逻
,
然 而 形 而 上 与形 而 下

形 而 上 者谓 之 道

形 而 下 者谓 之 器

① 两 个 既 分 又 合 的世 界
形而 上
道 世界 和 形 而 下 器 世界 各有存 在的根据 然 那么
,
假如 中 国 古代 哲 人 继 续 不 断追 求这 两个 世界 之 所 以
但后继者 虽作 出一些努 力
,
中 国 哲 学 的发 展 也 许 会 更 上 一 层
,
许多 哲 学 概 念

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

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

应当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作者:徐庆文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应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新世纪大陆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

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着一脉相承之处,诸如积极回应当下问题、努力尝试复兴儒学、建构儒学本体论等,但毕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两个群体重建儒学的理路不同,所构建的新儒学的思想资源和关注层面相异;建构的儒学本体论也相差甚远。

“当代新儒学”试图避免“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困惑,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的超越,并复兴儒学。

但这个群体成员对于儒学的本体重构,或者太注重实际操作而显得“急功近利”,或者太“形而上”而难于被理解。

“当代新儒学”的观点能否引起学界的共鸣和认可,人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新世纪大陆新儒家〔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2-0122-07从中国史学上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现代,1949年至今为当代。

从学术研究来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近三十年时间由于中国大陆继起各种政治运动,学术研究为政治运动服务,很难有真正的学术研究。

因此,说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大体上应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包括思想史研究界,“现代”和“当代”是严格区分的;然而同时,迄今为止,在中国哲学界,人们并不区分“现代”和“当代”,故也称“现代新儒学”为“当代新儒学”。

这似乎是有理由的,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其一,现代新儒学主要是一种哲学形态,而哲学史的分期和思想史(史学)的分期是不必一致的;其二,不论是“现代新儒学”还是“当代新儒学”都是对西语“Modern Neo-Confucianism”的翻译,即是同一个词。

但是,这些理由其实未必成立:第一,“现代新儒学”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特指的20世纪中国儒学的某个群体,尤其是指的熊-牟系列的儒家哲学学派。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应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应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应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伦理道德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得到新的诠释和应用,其现代转换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提出儒家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应用。

一、儒家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沉淀。

其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思想,尤其是关于人伦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儒家思想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进行现代转换。

儒家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其思想内容和表述方式上。

儒家思想的早期版本所涉及的知识和观念,大多数都是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关联的。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如果儒家思想只维持着早期版本的状态,会导致其思想和理念脱离现实生活和实践。

因此,对于儒家思想的现代转换,必须在其思想内涵和表述方式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造。

其次,儒家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还表现在其应用场景和应用对象上。

儒家思想的传统应用场景大多是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应用对象和场景也在发生着变化,需要新的应用场景和对象的支持。

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应用儒家思想的现代转换,一方面需要在旧有文化和思想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发掘和探索其新的价值应用。

以下是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应用。

1. 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仁德”、“礼义”,这些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注重与他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欲以明志,宜以学文”、“内省录”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和谐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传统儒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转型

传统儒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转型

传统儒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转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是一种主导的思想流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且他的学生们一直以来受到世人的尊重。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基石。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儒学思想逐渐开始在青年人中失去影响力。

那么,传统儒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要理解传统儒学和现代思想转型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上的力量,是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的表现。

他认为,通过仁,人们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关心和帮助别人。

这些基本原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原则正在被重新考虑。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

许多年轻人开始更加注重实现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并非传统儒家崇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他们更倾向于发掘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意愿,并且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寻求自我认同。

这种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传统儒学在某些年轻的中国人眼中已经失去效力。

对于传统文化的质疑并不仅限于现代中国。

许多人认为,在人文主义的思想下,传统文化不再能够为人们的需求和期望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新兴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已经被发展完全否定。

实际上,部分现代哲学思想已经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比如,个人权利和人类尊严的概念同样也被某些哲学家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道德概念,也是现代人所关心的主题。

同时,许多现代哲学家也认为仁者爱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标准。

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概念重新诠释,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期望。

在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智慧之间,不仅存在着联系和互相汲取的关系,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比较的态度。

古人谋篇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没有必要固守传统儒学的文化桎梏。

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程中,其观念和理念逐渐演变,不断与时俱进,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演变和现代转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

孔子以“仁爱”、“和谐”、“礼仪”等为核心概念,提倡「君子」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其书《论语》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

在此基础上,儒家学派的思想逐渐形成并扩展,不仅包含了道德和政治思想,还涉及教育、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

同时,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与其相互竞争的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虽然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一直发展繁荣,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理念和注重的问题有所不同。

1、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的学术思想和统治意识形态。

此时的儒家思想注重“尊王攘夷”、“尚德本色”等传统价值观念,相应地进行政治改革,如推崇科举制度、“君为臣纲”等,以及对儒学经典的注释、解释和整合。

2、宋明时期在宋明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进入转型时期,面对故有观念在新的社会现实下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此时,儒家学者提出了致知、格物致知、机智、名教等新的理念和方法,逐渐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3、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儒家思想在官方上得到了维护和弘扬,但在思想领域内不断遭受挑战。

此时的儒家思想注重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思考如何与西方现代化主义武装进行沟通和对话。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的转化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革,传统儒家思想也向着现代求变,并在不断地适应和引领时代进程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儒家思想为现代中国的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儒学中“人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理念成为了现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础。

儒学如何实现现代化

儒学如何实现现代化

儒学如何实现现代化中国现在已经处于现代,但谈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就必须面对儒学。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既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者,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提供者。

中国的现代化是外迫和外源的,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产生了很多新兴的学说学派,不少人开始抛弃经典的儒学。

现代化给儒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经典儒家文化所坚持的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入世的价值立场,而儒学的政治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帝制官僚体系,如果依然坚持不适应现代化,在建设具有特色的新中国的道路上,儒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今日的危机,主要已是文化的危机;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困境。

当前,中国文化所处的境遇依然是晚清以来的承续,中国文化依然处于秦汉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大变局之中,并且较之春秋战国之际更为动荡不明,这,亦迫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走向更为关注。

西学东迫以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无数的忧患之士为了中国文化复兴,自觉地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艰苦努力,尽管皆是情真意切,见解却仁智不同。

故虽有众声喧哗不断,长期以来亦是辩难不已,是非不明。

儒学的现代化推进,必须守住一下基本的原则:一是要除去封建性,建立现代性;而是要除去保守性,建立创造性;三是要除去玄虚性,建立实用性。

以前的某些说法难于为现代青年所理解,形式和内容都要改革。

古人不懂什么是天,不妨把天和人配对。

今人对天至少有了初步的科学理解,天和人配不成对了。

也就是说是先儒学的科学性。

但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渊源,不是能够轻易地、简单地予以抛弃的,作为文化传统,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活在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且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关于文化中国的观念,曾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思想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儒学以从人到社会的自身的变革,建构性地塑形封建社会形态,以自己的社会功能内圣外王去实现它的社会理想——天下大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士实现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政治纲领,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党性。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 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 “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 为“卿”,故又称荀卿,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 孙卿,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先秦 著名思想家。其思想 集中反映于《荀子》 一书。
荀子思想:性恶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但其出发 点却大不相同。孟子强调“性善”,荀子 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也”,即“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 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 力量——教化来帮助人为善。 荀子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明
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 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 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 不在天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 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 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 之,心而不乐。……子赣既学于仲尼, 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 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 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 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之名 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 势而益彰者乎?
陆九渊、王阳明、李贽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近现代:梁漱溟、冯友兰、钱穆、余英时
(一)、先秦儒家 1、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
孔子是当时由旧儒向新儒 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由 于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 育,整理并删修殷周以来 的古代典籍,并首开私人 讲学之风,所以,成为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3、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的 本性是恶,人的本性都是 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由 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 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自 然的,正是这种物质欲望 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儒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现代新儒家登上学术舞台是五四时期,当时最著名的是梁漱溟。

他在1922年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可谓儒学现代转化运动的奠基之作,此后,他又发表了《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重要著作。

粱漱溟和熊十力、贺麟一道,组成现代新儒家阵营的第一代。

熊十力的代表作是《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冯友兰的代表作则是众所周知的“贞元六书”。

贺麟1941年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儒家思想的新展开》一文,明确地提出了“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的主张,并且指出,“自觉地正式地发挥新儒家思想,蔚成新儒学运动,只是时间早迟,学力充分不充分的问题”。

现代新儒学的概念即从此来。

1949年后,儒学的现代转化运动转移到港台,1958年由唐君毅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签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这是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人的宣言。

宣言表示他们已经正式登上学术论坛。

牟宗三、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著名代表。

牟宗三的代表作是《心体与性体》、《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等;唐君毅的代表作是《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与第一代人有师承关系,牟唐都是熊十力的弟子。

与已经成名的第一、二代人相比,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则处于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刚刚登上学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严格地说尚不能称为“家”,本文姑且也称他们为“现代新儒家”。

第三代著名得有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成中英等。

他们都是第二代人的弟子,又都到过美国留学,既有中学的深厚基础,又有对西方当代学术的深刻的钻研,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也比较开放。

他们大都经常往来于北美、港台与大陆之间,宣传儒家文化的第三期复兴。

儒学的现代转化运动仍在进行着,究竟如何认识这一学术运动,如何看待这一运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关系,如何评价它,是一个值得学术界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新儒学的“儒”与“新”新儒学思潮有其“儒”处,也有其“新”之处。

它的“新”,在于它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吸收和融合了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而它的“儒”,则在于它仍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并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把西方的价值整合到传统之中。

具体地说,新儒学之新表现为新的形式、新的义理、新的观念。

所谓新的形式,是指新儒家们与传统儒家的“述而不作”不同,他们是述而且作的。

他们不像传统儒家,把创新放在四书五经的句子之间来表述;而是把四书五经放在一旁,用独创的、系统的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

现代新儒家都有自己的体系,且卷帙浩繁。

建立体系的意识,应该说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传统中国哲学局限在经学的范围之内,是不注重创建系统的体系的。

新的义理是指新儒家们大都受过西方哲学的影响,接受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和观念术语等,运用这些新的义理来帮助建立他们的体系。

熊十力、梁漱溟受了伯格森哲学的影响,熊氏的“大化流行”、“体用不二”以及梁的“意欲说”都有伯格森哲学的影响。

冯友兰则受了新实在论哲学的影响,它的体系主要有两个支柱,一个是新实在论,一个是逻辑分析法,这已是不刊之论。

他们表现为五四前后西方哲学输入的情况。

牟宗三傍依的是康德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运动观念,唐君毅的体系则以黑格尔的三段论为框架。

他们表现着三四十年代西方哲学输入的情况。

至于最近的一代人,如杜维明、余英时、刘述先等人,则受了更新一些的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大都主张分析哲学的方法、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宗教哲学的一些思想。

可以说,他们表现了当代西方哲学对阐释中国哲学的影响。

三代人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思想输入中国的三个经段,也代表了西方义理影响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所谓新的价值,是指民主与科学。

其实严格地说,对与新儒家的第三代人而言,这两个观念已经不能算是新价值了,从五四时期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到现在,历史已经走过了近八十年的历程,但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并没有在中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所以民主与科学仍是新的价值。

现代新儒家们,也包括目前还不能称“家”的儒者们,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的篇幅,论证中国文化与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不相违背,中国文化可以接纳它们并把它们作为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来对待。

所谓新儒家的儒,是与其新相对应的,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与新的形式相对的儒的手法;其次是与新的义理相对的儒的义理;再次是新的观念相对的儒的本体。

所谓儒的手法,主要是指阐释的思维方式。

现代新儒家虽然大都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体系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而仍然表现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阐释,他们是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行“六经注我”的实质。

新儒家们大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哲学史观和对前人褒贬臧否、排斥与吸收其思想的独特做法。

这些构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也是他们构造体系的出发点。

同时,他们也未尝不借助于自己的哲学史观,为自己的体系添上一个权威的注脚。

所谓儒的义理,一方面是指儒家的重要观念,如仁义与性善、理与良知、内圣外王说等,都得到了新儒家的保留;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新儒学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传统儒家义理,儒家的精神。

概括地说,即是以道德本位的体系来容纳和综合西方的义理。

这是新儒家的学术方向与生命精神之所在,也是他们被称为新儒家的本质原因所在,在第一层意义上,西方的义理起帮助理解与阐释传统的作用;在第二层意义上,西方的义理则起辅助构成新体系的作用,被整合在儒家的义理体系之内,熊十力主张体用不二,他的体实际上是道德的本体,是人的真性;而认识论的、科学的东西只能归为用。

体是根本的源泉,用只是体的发挥与显露;粱漱溟的三条路径说,也只是把西方文化放在最初的一条上。

冯友兰主张严格划分科学与哲学的不同领地与作用,他的四境界说,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放在最高位;照他的想法,恐怕科学等只能属于功利的境界,至多达到道德境界。

牟宗三主张圆善的境界,无执的存有论,他的本体是“智的直觉”其实即传统的“良知”概念;属于西方思想内容的科学与民主等,在他的体系内被安排在次一级的有执的存有论中,二者都是有限的理智的产物。

唐君毅提出的心灵存在的九种境界,来安排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物理学、生物学等被安排在第三境,数学、逻辑、文学、哲学等,属于意义的世界,被安排在第五境,道德实践被安排在第六境,为求实现意义于所感觉之现实世界者(《文化意识的宇宙探索》,p517—18)。

第七境是一神宗教境,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属于此境,第八境是我法二空境。

九层境界之最高者,第九层是天德流行境,其实质内容是传统儒家的尽性立命,立人极的道德实践境。

照唐氏的说法,这九重境界三个一组,共分三组,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颇似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运动。

传统儒家的道德实践境界在唐氏的体系中,具有了过程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

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人,如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等人,也都有自己对与西方义理的独特处理。

余英时提出了“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认为西方的民主与科学都是外在超越精神的产物,主张运用中国的内在超越精神来接纳它们,即把西方外在超越的民主与科学嫁接整合在内在超越的中国文化精神之内。

刘述先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的“致曲”与“分殊”,儒家传统的天道仁心是理一,现代的民主和科学,“通过现代特殊的条件去表现无穷不可测的天道”(《理一分殊学现代解释》,见《儒家思想与现代化》)。

杜维明主张“内圣外王”之说,所谓内圣,即传统儒家的精神价值;所谓外王,即现代的民主政治与科学等,同样也是把后者安排整合在前者的体系之内,当然,他对内圣有新的解释。

现代新儒家之儒的第三点,即是儒的本体。

历史上,宋明理学可能分为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等,理心气分别构成这三系的本体概念。

现代新儒家基本上可分为继承心学的心本论和理学的理本论两系,后者只有冯友兰一人。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专就民主和科学的论述并不多,但他的《新事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工业化的、以社会为生产本位的近代文化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文化的类型差异;工业化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中国通向自由之路”;同时,只要采取了工业化,就必然会采取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所以,民主与科学也应当是中国文化所必须采取的观念了;再照之以他的理事关系看,有工业社会之理,方有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之理中必然包含有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则中国文化之接纳民主与科学和作为本体的理就不会有矛盾。

不过,中国为什么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冯友兰没有从理的转化的必然性做出说明。

农业社会的理和工业社会的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理世界的理究竟是个元概念,还是个集合概念?冯友兰也都没有给予说明。

如果二理之间的转化没有必然性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了解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实行工业化;尽管事实告诉我们不如此就会灭亡。

除去冯友兰,其他现代新儒家基本上都属于心本论传统。

他们的体系都是以本心、良知为本体概念;然而以此为支点,吸收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观念。

但是,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传统儒家的本体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价值之间,是有张力和矛盾的。

大致说来,传统儒家的本体,无论良知也好,本体仁心也好,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三纲五常说、专制制度等也有着密切的相连。

尽管这些概念中有的多少也包含了一些平等民本的因素,但与近代意义的平等、民主与科学,其相去又何止天壤。

二者的关系,诚如严复所说,是分则俱存,合则俱亡。

然而新儒家恰恰是要二者合且俱存,于是他们便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切割手术。

他们提出,三纲五常只是小人儒之所为,并不符合孔孟仁义之精神;专制主义则是儒家理想被歪曲利用的结果,与孔孟精神也毫无关系;孔孟精神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这一理想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地实现过,这样做,否认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积弱与贫困的责任,消除了恢复儒家精神与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必然趋势之间的内在逻辑矛盾。

但这样以来,我们就看到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无用之体,两千年来,孤零零地摆在历史上。

中国文化成了无体的文化,体用关系被严重地割裂了。

传统儒家“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原则被放弃了。

在进行了切割之后,他们进而提出,传统儒家虽然没有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有根本的矛盾,不相容,儒家的本体是可以接纳民主与科学观念的,粱漱溟提出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同时要“根本改过”,即用孔子的“刚的态度”来接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价值。

熊十力云:“程子言天理,则以为只须诚敬存之;阳明言良知,则以为良知无所不知,而改变《大学》格物之本义。

殊不知,民智未进时,即缺乏格物之知,其所谓道德者,常是大不道。

”(《明心篇》,p163)这里熊十力也提出了用良知接纳现代的民主价值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