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新儒学
新儒家概论新儒家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号称是接着宋明理学来讲的,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
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或影响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偏激哲学思想、不可变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权威制造……)作出改变,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
”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
当代分期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曾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
董仲舒的新儒学
4.易错警示
[易错点1]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不准确
【典例】(2013•福建文综 •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 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 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 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4.选项分析: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对于君与民的关系,“屈民以
【答题思路示范】
伸君” 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
1.提取信息:
部宗旨,A项错误;题中的话
关联信息:民贵君轻与屈民以 伸君的比较
题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C 项错误;董仲舒对于德治并没 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
14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
1.董仲舒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 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 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 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4.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 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 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 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述董仲舒的新儒学
论述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是强调天人合一,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思想有助于维护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董仲舒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性和秩序性,这种规律性和秩
序性是天命之所在。
人必须基于天命来治理自己的身世,使之与大自
然的规律相符合。
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能够带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巩固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新儒学将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董仲舒认为,伦理道德的实践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
认为,积极有效地践行伦理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这绝
不是一个人或家庭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全体群众来
共同建设。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维稳和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汉代新儒学是汉代后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充、扬雄和董仲舒等。
新儒家认为《论语》与儒家经典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世间的事物变化多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质问为本,强调“真”的重要性。
他们尤其注重人性本恶的观念,并强调知行合一,即人必须把知识付诸实践,以达到改善社会的目的。
此外,新儒家还提出了“性即是命,命即是性”的观点,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扬光大。
汉代新儒学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儒家扩展了儒家经典的内涵和外延,以适应变革多端的历史发展;其次,新儒学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儒家的立场,强调了“心”与行为的关系,使儒家思想更具实践意义;最后,新儒家思想对日后的道家、佛教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现代新儒学
第四章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一、儒学发展三阶段:1、先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原始儒学。
2、经过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3、“五四”前后,一批知识分子面对中国传统伦理和价值系统的崩溃,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欲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现代新儒学。
二、现代新儒学先驱: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冯友兰1、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早在1921年,他就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儒家思想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2、熊十力:以《易传》为宗,独创“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
3、贺麟:倡导的是“新心学。
他于1941年8月,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了《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作。
明确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的主张。
4、冯友兰:提倡的是“新理学”。
他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贞元六书”,集中宣传了他的“接近于程朱道学的那套思想”。
50年代后港台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唐君毅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共同署名,轰动一时的文化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题是:《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三、现代新儒学五个思想特征:(一)有着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
“一本性和优越性”(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希望全民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取得“共识”,以弘扬中国文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约前179年—前104年),字子鲁,汉代著名儒学家,被誉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儒学的影响深远。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性命论、政治哲学等内容,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人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对后世的儒学和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董仲舒的性命论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认为人的性命是天地之气凝聚而成的,具有天赋的道德和智慧。
他强调人的性命是与天地相通的,因而人应当尊重天地,顺应天地之道,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
这一思想为后世儒学的道德伦理和人性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也是新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提出了“贵贱有序,上下相亲”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间应当相亲相爱,上下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还强调了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待民,以求得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这一政治理念对后世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涉及了天人合一、性命论、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道德伦理和政治理念,为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学新发展并总结其主要观点
儒学新发展并总结其主要观点
“新儒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发展,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重新审视和
创新。
新儒学旨在联系传统和现代,以符合时代需求。
在新儒学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再婚教育、家庭生活规范和个人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极大拓宽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
容范围和更新发展方向。
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去羁绊,婚后家庭关系重视均衡发展。
新儒学重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力求家
庭双方保持一种平衡发展的状态。
男性和女性应该协调沟通,互相尊重、尊重对方,建立
一个相互理解、公平、谦虚、真实而友好的关系。
二、返归自然,原始本质包容思想,新儒学重视返归自然,婚姻如果能够互相接纳,
敞开心扉尊重对方,婚姻就能维持和谐和睦。
婚姻中双方都应该全心全意去爱对方,不要
因为传统意义而お断开彼此的联系,关心对方,把彼此真心的思想和愿望传递到对方的心
里去。
三、过充实的生活、增进家庭凝聚力。
新儒学提倡家庭应该过充实的生活增进凝聚力,在家庭生活中应该经常组织家庭聚会,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互相聆听彼此的
意见,增进家庭凝聚力。
四、定矩,家庭发展要遵守社会秩序。
新儒学尊重家庭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家庭发
展要遵循社会秩序,建立和维护一个宁静安定的社会环境,双方要有相同的观念,尊重礼仪,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新儒学的观点在当今社会受到普遍赞许,有助于维持家庭和睦,进一步增进家庭成员
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更好地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繁荣昌盛。
近代中国新儒家的影响力与问题
近代中国新儒家的影响力与问题近代中国的新儒家运动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革命,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
新儒家不仅在道德伦理、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经济学等领域有所贡献,而且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儒家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传统的王道思维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思潮和改革思潮应运而生,其中新儒家运动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股力量。
新儒家运动的兴起跟当时处境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的矛盾密切相关。
从清末民初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空前动荡,国家积弱日深,儒家思想和王道政治受到全面的挑战。
此时,儒家思想处于一个危机之中,不断地被人们质疑和反思。
新儒家本着传统儒家学说的基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当时新的社会伦理与政治哲学,与时俱进地思考中国民族救亡和现代化建设之路,并为此不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新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新儒家学派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拥有着重要地位,经历了从兴起到成熟的漫长历程。
新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对儒家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新儒家学派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借鉴国外哲学思想,对儒家经典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新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学说。
第二,反对积弱落后的王道政治。
新儒家学派主张改革道德伦理,以道德教化治国,反对以武力来实行统治,强调民主、平等、自由和协作。
第三,重视教育问题和文化建设。
新儒家学派强调教育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普遍提倡办好公立学校,建立拥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培养新时期的人才。
第四,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
新儒家学派强调民族危亡,认为只有中国的繁荣才能保障民族利益,通过现代化和文化意识的强化来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出了“中华复兴”的理念。
新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贡献与问题新儒家学派在近代中国的贡献及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宋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其意义宋代新儒学,又被称为理学,是儒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一反汉唐注疏之学的旧习,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宋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其意义深远,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回归孔孟之道宋代新儒学的首要特点即回归孔孟之道,强调孔孟思想为儒家思想之根本。
这种回归并非简单地对古代经典的重复,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和重新诠释,挖掘孔孟思想中的现代意义,使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二、重振儒家义理宋代新儒学在理论上实现了对儒家义理的重新阐释。
在汲取佛、道思想的基础上,他们从宇宙本体、人性论、认识论等方面,对儒家义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的学者如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为儒学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吸收佛道思想宋代新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吸收佛、道思想,实现儒、释、道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曾深入研究佛、道经典,从中汲取有益于儒学的思想资源。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儒学的内容,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重视个体修养宋代新儒学强调个体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内圣外王”之道。
学者们认为,通过个体修养,可以达到内在的平静和外在的事功。
这种重视个体修养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提升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水平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五、对政治的改良影响宋代新儒学对政治改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新儒学代表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等,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力图以儒学理念改良政治。
虽然他们的改革尝试在当时并未取得成功,但对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综上所述,宋代新儒学在多个方面为儒学史书写了新的篇章。
它通过回归孔孟之道、重振儒家义理、吸收佛道思想、重视个体修养以及对政治的改良影响等方式,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与创新。
宋代新儒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更在于其为后世儒学发展提供的重要借鉴与启示。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1)原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2)措施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思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
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
因此,董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
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
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能形成之后的意志。
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
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现代新儒家的内容及其意义
浅析现代新儒家的内容及其意义摘要:现代新儒家文化思潮起源于于二十世纪初,是学者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所作的反思。
现代新儒家学者以重建儒家体系为理想,推动了学术界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学术的深入理解。
本文从了解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基础上,简要探讨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内涵,及现代新儒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转型五四时期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在西学日益兴盛的情况下受到反传统思潮的抨击。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影响下,一股现代新儒学涌入中国,他们感受到儒学在现代的日益衰落,希望能把西方哲学思想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新儒家学者能够重新审视传统儒学,谋求与现代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一、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20世纪以来儒家哲学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现代新儒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康有为的儒学改革。
在20世纪初,中国为实现救亡图存发生了幸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儒家哲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历史正逐渐淡化。
同时在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后,“尊孔”的大旗高高举起,五四青年纷纷认为巩固共和最好的方法就是引进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独立”学说,他们认为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因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所以必须“打倒孔家店”。
然而最根本在于经济,西方的资本主义击败了中国的中央集权,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儒家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适应中国社会的转型而转变其思想,由此新儒家思潮开始兴起。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曾提出“新儒家”一词,这里的“新儒家”是指将孔孟学说发扬的程朱理学,并不是现代学术界所讲的新儒家。
现代新儒家是五四运动以来阐释和接续儒家文化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贯通西学以谋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因其区别于先秦儒家和宋明儒家,故而把20 世纪以复兴儒学为旗帜的这个流派称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梁漱溟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反对科学主义的“理智”,崇尚玄学的“直觉”。
梁漱溟反对“五四”时期流行的“科学与哲学没有区别”、“科学就是哲学”的观点,对科学主义思潮也持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科学本身含有有害的生命观、粗糙的功利主义和过度的行动主义,如果对它不加以必要的节制,其结果不仅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会使人放弃对生存意义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导致人性的丧失。
因此,梁漱溟坚决反对将科学与哲学(玄学)混为一谈。
他认为,科学与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而哲学(玄学)研究的是生命本体;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科学的方法是“理智”,哲学(玄学)的方法是“直觉”。
同时,就科学的“理智”与玄学的“直觉”认识发生的形式和过程而言,它们也存在区别。
直觉是本能的一次得到,而理智则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由不知最后到知;直觉是不需“操心打量”的,遇事只要“当下随感而应”,听凭体悟,而理智则需要思考和逻辑的分析,需要对“感觉”进行综合。
梁漱溟对科学和哲学之区别的分析,无疑具有某些合理的地方。
但是,他强调科学与哲学的差异性,而忽视了它们的相同性,这就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免失之偏颇。
其二,以陆王心学来诠释和提倡孔子的人生哲学。
梁漱溟极其赞赏陆王一派提倡的那种“乐天知命”的“孔颜乐处”,对于泰州学派王氏父子的“以乐为教”更是推崇备至。
他认为,无论何人,其苦乐是相等的;苦乐不决定于客观物质条件,而取决于主观感受。
如果以客观物质欲求能否达到为苦乐的标准,那么由此得来的乐乃是系于外在之物的相对的乐,其结局是苦与乐的不断交替。
而只有“认取自身活动上的乐”,才是“真乐”,才是“绝对的乐”。
在梁漱溟看来,人们只要实现了这种“绝对的乐”,就会使一切“要求计较之感销归乌有”,从而达到“无我”、“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摘要:现代新儒学是创新的,以重构现代人思想为己任的儒学思潮,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对国人产生了促进儒学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并吸收西方思想解决现代化中的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中国人影响现代新儒学是不同于历史的,是创新的儒学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对当今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均产生影响。
它的创新性,在于其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研究积淀之上,作为儒学重建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和现实作独到阐述基础上,对传统儒学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由现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导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具有以知识作为先决条件的批判姿态的理性、客体性,以知识评判事物价值,吸取传统精华并加以改进,试图理性地探究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忠孝价值观,展现对个体心灵人本主义的关怀。
现代新儒学面对在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冲击下难以发展并显得凋敝的传统儒学,试图重构其儒学思想,谋求适应现代的新发展。
现当代新儒学正因其这些特征,它对于当今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于丹或李零、傅佩荣等的儒学阐发,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再解读,而是以现代甚或后现代的眼光理解、改造、重塑儒学形象及内涵,使之适应当下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解决普遍存在的虚无感,焦虑感。
“现代新儒学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延续宋明理学研究问题,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融汇西学”,以求中国现代思想建设道路的文化思潮。
尊崇宋明理学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精神取向。
他们本质上所理解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本源,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一种保守回应。
现代新儒学并非与孔教派、国粹派以至康梁哲学并列的文化保守主义,我认为,它还是更加开放的文化开放主义,是保守主义的现代变体,因为它已经面向现代改进其学说。
新儒学的名词解释
新儒学的名词解释新儒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界涌现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它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知识和思想的养分,形成了一套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和价值观体系。
新儒学的核心理念是“人本主义”,并且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本文将尝试解释新儒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一部分: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审视和前瞻性思考。
它强调传统儒学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但同时也认识到传统儒学在科技和社会变革面前可能显得有些僵化。
因此,新儒学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解读和与现代学问的对话,使得儒学思想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人本主义与个体价值新儒学的核心理念是“人本主义”,它关注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与传统儒学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不同,新儒学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追求。
它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被尊重,并且应该有平等参与社会进程的权利。
新儒学强调人类的创造力和潜能,并提倡人们通过实践和自我完善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三部分:新儒学与现代教育新儒学对教育的理解也有所创新。
传统儒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和德育的培养,而新儒学将更多关注放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上。
新儒学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
因此,新儒学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同时,新儒学也倡导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第四部分:新儒学与社会和谐新儒学关注社会和谐的构建。
传统儒学着重强调了家庭和社会伦理,而新儒学则将和谐理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新儒学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个体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注重公正和平等,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新儒学推崇的礼教观念也强调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爱。
新儒学强调,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和谐还需要规范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社会机制的支持。
第五部分:新儒学的意义和挑战新儒学在现代社会中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启示
现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启示
现代新儒学是一种新兴的学术流派,不同于传统儒家学说。
它倡导将道
德伦理素养融入当代社会,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它的出
现为高新技术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文化的指导。
首先,现代新儒学主张拒绝家庭价值观,获得更多的独立思考。
接下来,新儒学敦促人们要关注自身的道德伦理素养,表明他们的尊严。
同时,新儒
学鼓励有一个全面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政治或经济地位来衡量道德。
现代新儒学要求人们脱去宗派差异和尊严,用最大的尊重对待每个人,
尊重他们的言行。
此外,它还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它针对贫穷、痛苦
和歧视,说服人们承担更多责任,追求年轻一代的幸福和进步。
其次,现代新儒学重视自我责任,包括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以及更高
的精神内涵和灵性上的修养。
因此,它将适用于个人社会行为以及做出重要
决定的能力。
现代新儒学的启示体现了友善、公正、谦逊和忠诚的核心价值观。
它教
我们要谨慎行事,遵守道德准则,让和谐成为可能,拒绝仇恨和歧视,遵循
公平和正义,从而创造一个和谐与更美好的未来。
新儒学
经济: 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 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思想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文化: “黄老之学”思想已不适宜时代需要; 糅合道、
法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2、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8.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C、性善论
D、大一统
3、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
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 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教育 (2)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一统二独权神授,
三纲五常为美德 外儒内法 文化专制
正统&主流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协调、和与中”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说起儒,儒学,儒家一类的词,大家也许就会首先想到春秋战国时候的孔子。
原因很简单,孔子是大学问家,大圣人。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圣人的也才两个,一个是武圣人关羽,另外一个就是大学问家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新儒学可分为宋代新儒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近现代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
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而当代新儒学,是继先秦儒学、宋明儒学之后试图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再度复兴儒家之道的一种文化思潮。
而当代新儒学,是继先秦儒学、宋明儒学之后试图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再度复兴儒家之道的一种文化思潮。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
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
政体学说。
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
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
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
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
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
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
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没有对社会发展,尤其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
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
发展阶段的主要特
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
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有“大众儒学”等
新儒学其实是博采诸子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经过自我更新,成为具有生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文化环境的新精神所需要的儒学。
新儒家也被称作“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意即新儒家乃是“返本开新”的儒学。
所谓“返本”,意即回归传统儒学的本原、根本道统、道德本体的“内圣之道”。
至于“开新”,即是革新儒家的传统文化,开科学和民主之新,也就是要变革传统儒学的“外王之道”。
现代新儒家以“返本开新”为纲领,补救传统儒学“外王弱”的不足,“开新的外王”就是在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主导下,引进西方的科学与民主。
总而言之,现代新儒家所说的新儒学,就是要恢复传统儒学的“内圣成德之教”,“接续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并开出学统和政统为内涵的“新外王”,从而使儒学演化适应当代世界新文化环境的精神需要。
现代新儒学企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构建一种“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但它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不同于传统儒学,现代儒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生活实体。
新儒学的理论视野与理论涵括力都不能不在事实上突破传统儒学主要局限于道德领域发展,而直面客观知识的问题。
第二,生长于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之中的现代新儒学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儒学发展的根本变革。
这几种体现在“道问学”一系列的发展中。
以本体诠释学得相关理论创立了一种突破传统儒家“德性优先”与“泛道德主义”封闭,鲜明的倡导德性与理性并重,赋予两者同等地位。
第三,中西方文化交流会通过的时代特征,使得大多数现代新儒家都不在孜孜于再儒学内部区分所谓“主流”与“旁枝”,而是在中西方比较的整体背景的整体下整合心血与理学,从根本上反省儒学。
第四,现代新儒学的内在旨归是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这是要立足与儒家的传统智慧,面向现代社会谋求新的更大的综合。
即使现代新儒学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他依旧同传统儒学有很大的关联性。
承续宋明理学的现代新儒学,尽管各家的理论形式不尽相同,但是,肯定宋明理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理论特征。
现代新儒学的思想来源是宋明理学,即现代新儒学是以程朱或陆王的学术理路推动儒学在当代的复兴。
新儒学对传统儒学有很大的继承性,它任然对孔家的人生态度和儒家文化的包容为其基本性。
现代新儒学是传统儒学的现代发展和现代转型。
作为“五四”以来的新儒家学者融会中洒、谋求儒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它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规定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使其成为一种与传统儒学既区别又联系的学术思潮和理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