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大衣。此时的大
衣多用裘皮或呢料制作 ,里面还习惯穿一件旗
砲。
第四节20世纪50年代
4.1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 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 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 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 ,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 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 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 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 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 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 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 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 彩依然比较单调。
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
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孃饰。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20世纪20年代初的旗
袍,袖口逐渐缩小, 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
宽阔。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 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 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 。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 ,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 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 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 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 袋盖,门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 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 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 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 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 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 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 ,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 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 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 细褶裙、喇叭裙等。
不同的款式体现着不同的情怀,有时华贵,有时忧郁, 有时妩媚,有时冷艳。旗袍将东方人的柔美巧妙的融合 在了一起,同时也引起了世人对中国服饰的青睐。
3.1时代背景
中国在这个时期处于战争叫期,虽然经济 上遭受打击,社会也动荡不安,但是在一 些开放的大城市里,西式服装的引进并没 有停止脚步。《良友》、《三六九》等刊 物出时装专刊,通过明星剧照、生活照以 及时装画来介绍国内外的流行信息,而时 装表演到此时已经是展示服装的重要途径 。当时上海的时尚也辐射到东京,香港等 地。
1.2典型服饰及形象
1.2.1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装 禁令,但封建意识还是或多或少地 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根据经济状况 ,社交范围和政治信仰选择不同的 装束。 长袍马褂是最常见的装束,作为 礼服时还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 穿中式裤子,民初这种裤子比较宽 松,裤脚用绷带系扎。 其他的装束还有西服、日式学生 裝等。这些眼装也只是集中出现在 少量官史、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 日式学生从欧洲西装造型的基础上 派生而来,直立领、胸前有一个大 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结构均类似 于西装。 一般乡间和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还是上着杉袄、下着裤子。
2.2.1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 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 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 样”。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 》
(2)中西合璧的样式
。这是民国中后期起 出现的一种较为时兴 的装束,即将长袍、 西服裤、补帽和皮鞋 组合起来穿。这是中 西结合较成功的一种 男子服饰式样,不失 民族风韵又增添英俊 之气。文雅中显露干 练。
由于战争的影响,20 世纪40年代旗袍的款式 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 长度和减低领高,并省 去了许多繁琐的装饰, 使其更加轻便、适体。
(2)内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为新式的 女性内衣。
(3)披风,有单有夹 ,长度一般到膝盖部位 ,色彩丰富。披风的两 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 穿着时往往不用,任其 敞开。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
3.2典型服饰及形象
3.2.1 男子服饰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变化已经不大显著, 基本沿用前一时期的服装样式。
3.2.2女子服饰
(1)旗袍。旗袍此时已经成为 中国妇女通用的标准服,各个 阶层的妇女都穿它。40年代的 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样趋向于 取消袖子。减短长度,减低领 高和省去一些烦琐的装饰,总 体上更加轻便、适体,同时借 鉴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装 饰和设计手法,如将边衩收为 前衩,将单襟改收为双襟,并 存领、袖、肩等处加以处理, 形成了如开钗领、 荷叶袖等有 新意的变化。到了30年代后期 ,引进的西式女服饰饰种类相 当齐全。这些服装的广泛传播 ,已经具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 现代“时装”的意味。
色彩鲜艳的美甲从飘逸的直发到时髦的染发90年代当时的大哥大就是财富和时髦的象征当时的时装表演和现在的时尚发布是两回90年代时装店里的模特是这样的其实墨镜也是时代标志1中国近代的服饰和西式服装联系逐渐紧密你能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2人们的服装需求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相关人们也总会选择自己认为美丽的衣服来穿着你能解释在抗日战争的时候爱国青年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现象吗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本章主要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 运动 以后进人现代。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军队改革制措施相继实行。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 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 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带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 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贾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根据不 同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 30年代、30年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7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和90年代 7个不同时期。

西



主编 李晓慧
服饰的功能
“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 (御寒说) “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遮羞说)
“故天子朱绢衣冕,诸侯玄绢衣冕,大夫裨 冕,士皮弁服”《荀子· 富国》 (标识说) “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 (护体说)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观说)
2.2.2女子服饰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 省,并运 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 领、袖及 长度等方面。在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得修身合体, 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2)袄裙。此时的袄裙仍旧是上衣下裳。长袄长至臀围线 一下,高领,宽袖;短袄长至腰围线以下,低领、宽袖,袖长及肘,袖 口肥大宽 直。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下摆有直角,圆角 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 饰。
4.2典型服饰及形象
4.2.1 男子服饰 (1)新款中山装。新中 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 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 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 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 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 ,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 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 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 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 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 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 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 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 借鉴。
1.2.2女子服饰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变革在女子服饰发展中相对滞后。政府颁布的女 子礼服未能在民间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旧穿袄裙,旗袍。这时 的旗袍还是平面结构,宽大、松身。袄裙在辛亥革命前后具体样式有所 不同,之前是衣身长宽,袖口大而有边,肩部有装饰;之后衣身变短, 袖、襟等处的缘边和攘饰渐少,但衣颇特別高。有时下摆呈圆弧形,上
2.1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广阔深入。西式服装穿着方 便、款式多样;造型独特,逐渐获得青睐;而中式传统服装也仍然为人 们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饰发展的同时,中式服装也在不断吸取其 他服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饰并存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 。“五四”运动使更多的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国 妇 女服饰演变的重要阶段。
第一节 20世纪10年代
1.1时代背景
在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装扮, 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長袍。太平天国有着与清 朝不同的服饰制度,女子甚至废除了裹足陋习,怛在本质 上还是没有超越封建等级思想。社会主体服装受西方服饰 的影响很小,服饰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不同民族间。到了20 年代初,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孙中山先生卒先引进了高领军装和西 式裤子,并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 的制服。从此,在中国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 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中 国服饰进入了一个开放,蓬勃,融合的发展时期。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2.2.3服饰品
妇女头饰依保留传统方式,曾 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刘海和长辫 ,剪发也流行过,剪发后一般 用绸带束发;就男子而言,早 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初,政府就 发出了《剪辫通令》,从城市 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剪 发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国建立 初期,政府部门就把女子放足 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來落实 。到1937前夕,以江、浙、沪 、粤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已经基 本禁绝,并向内地扩展。放足 以后,女子的鞋袜随之改变, 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 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妇女 已经穿上了高跟鞋。
20世纪20年代,长袍马褂 或西服,中山装等,都是 这一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 。开始的时候传统的痕迹 还比较重,后来受西方服 饰文化的影响,男子也开 始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 原来的服饰,长衫、马褂 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3)文明新装。这是袄的一种体形武。在留日学 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轻妇女穿着窄而修长的高领 衫袄,衣衫非常朴素,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 绣纹,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一概不用,故 称“文明新装”。 当然上述的穿着在城市、城乡 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礼 服、西式茶舞服、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 开始流行,上海女子烫发、穿高跟鞋和时装的时 候,北京的女子还在穿紧身旗袍,农村的妇女则 还在穿宽衣大綉衫和六脚扣的裤子。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2)衬衫。村杉主要 有两种:一为长袖衬 衫,直摆,尖领或方 领,克夫袖,以为白 色,也有淡蓝色和灰 色;二为短袖衬衫, 样式为翻领、翻驳头 ,胸前两只袋,门襟4 粒纽或硬领,以及不 翻驳头,胸前一只带 ,门襟6粒纽。
(3)大衣。男子冬装 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 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 翻驳领,贴袋或插袋, 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 扣或双排扣,装袖。
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流行 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 、袄、背心;款式有对襟 、琵琶襟、一字襟、大襟 、直襟、斜襟等;领、袖 、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 ,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 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 也较多。上衣下裙的女装 后来一直流行,但裙式不 断简化。
20C二十年代的旗袍(中外合璧)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 ,特点是宽大、平直, 下长至足,材料多用绸 缎,衣上绣满花纹,领 、袖、襟、裾都滚有宽 阔的花边。
第二节20世纪20至30年代
1.2.3服饰品
一般长袍马褂配穿瓜皮帖或罗宋帽 ,穿布鞋或棉靴;西装配西式礼帽
、皮鞋;学生装则配西式礼冒、鸭舌 帽或阔边帽,穿皮鞋。值得注意的 是,服饰品的应用此时与地区密切相 关。例如在上海已经引进了欧洲的 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妇女 还在裹脚;大多数的都市妇女都已 经头披白纱举行“文明婚礼”,在广 大的农村仍是红袄珠冠的旧礼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