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个中医术语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中医经典术语122条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中医学习:155个中医术语(精简版)
中医学习:155个中医术语(精简版)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1.经络 (Jingluo): 中医把身体看作由经络组成,经络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行的道路,包括血脉、气血、津液、筋骨、神经神藏等。
2.五脏六腑 (Wuzang Liu Fu): 常说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3.阴阳 (Yin Yang): 阴阳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阴阳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4.四诊 (Si Zhen): 四诊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视诊、闻诊、听诊和切诊,通过四诊可以精准诊断患者的疾病。
5.痹症 (Bi Zheng): 痹症是指身体某些器官功能受到阻碍,导致身体症状异常。
6.支气管炎 (Zhiqiuguan Yan):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及不幸和情绪引起。
7.体质 (Ti Zhi):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体质,有的人更加健康,有的人更易患病,因此,中医会把“体质”归纳为一种概念来解释。
8.腧穴 (Shu Xue): 腧穴是中医里常见的概念,腧穴通常指在人体深处的一种特殊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9.养生 (Yang Sheng): 养生是中医理念里常见的概念,指健康的起居习惯,以调节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等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10.舌诊 (She Zhen): 舌诊是中医的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能够精确地检测出患者的身体当前的健康状况。
11.穴位 (Xue Wei): 穴位是中医里一种常用的术语,指身体上部位的某些特殊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内部器官的机能。
12.风寒 (Feng Han): 风寒是指身体受到风寒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发热等,常常需要用中药缓解。
13.推拿 (Tui Na): 推拿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手法,经过专业护士特殊按摩,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的皮肤状况。
14.灸法 (Jiu Fa): 灸法是中医常用的疗法,通过火灸,可以调整和改善人体的机能,以减轻身体症状和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1. “上火”,哎呀,你说这人要是吃了太多辛辣的东西,第二天起来嘴巴里长泡了,大家就会说上火啦!就像你疯狂吃火锅后,嘴里难受得很,这就是上火的表现呀。
2. “调理”,咱身体要是有点小毛病或者感觉不太舒服,中医就会说要调理调理呢。
好比你最近总觉得没精神,那中医可能就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帮你调理,让你重新活力满满呀!3. “脉象”,嘿,这脉象可神奇了呢!医生通过摸你的脉搏就能知道你身体的情况。
就好像你的脉搏是身体状况的密码,中医通过脉象就能解读出来哟!4. “穴位”,哇哦,人体上有那么多穴位呀!按一按某些穴位就能缓解疼痛或者有其他作用呢。
就像你头疼的时候,按按太阳穴,是不是感觉会舒服点呀,这就是穴位的神奇之处呢!5. “中药”,中药那可是种类繁多呀!各种各样的草药能治不同的病。
你想想看,一碗黑乎乎的药汤,虽然可能味道不咋样,但喝下去说不定病就好了呢,多厉害呀!6. “艾灸”,艾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用艾条熏一熏穴位,就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就好像给你的身体点了一把温暖的小火把,给你带来舒适呢!7. “针灸”,针灸可牛了呀!用细细的针插进穴位里,就能治病呢。
这就像在你的身体里进行一场精准的战斗,把病魔都赶跑啦!8. “祛湿”,湿气重会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呢。
中医就有办法祛湿呀!好比给你的身体来一场大扫除,把那些讨厌的湿气都清理掉!9. “养生”,养生多重要呀!中医的养生方法可多了。
就像你平时注意饮食、作息,这都是在养生呢,能让你身体棒棒的哟!10. “辩证论治”,这可是中医的精髓呢!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进行治疗。
就好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谜题,中医就是那个解开谜题的高手呀!我觉得中医药学真的好神奇,里面的名词术语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呀!。
中医基本术语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五帝有五种说法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中医的专业术语
中医的专业术语
1. “上火”呀!你看,有时候你吃了太多辣的东西,或者熬夜太久,就会感觉嘴里长泡、喉咙痛,这就是上火啦!就像汽车发动机过热一样,得降降温。
2. “湿气”!哎呀,有些人总觉得身体沉重、没精神,还容易长湿疹,这可能就是湿气在捣乱呢!就好像身上背着一袋湿漉漉的沙子。
3. “气血”哟!一个人气血充足就会面色红润、精神好,要是气血不足,那可就脸色苍白没力气啦!这气血就像汽车的油,没油了车还怎么跑呀!
4. “阳虚”呢!有的人特别怕冷,手脚总是冰凉,这可能就是阳虚呀!就像冬天里没了暖炉,冷得不行。
5. “阴虚”啊!感觉心烦、燥热、口干舌燥的,说不定就是阴虚在作祟呢!就如同身体里的水少了,干巴巴的。
6. “肝郁”!当你心情不好、总是郁闷的时候,可能就肝郁啦!就像心里被塞了一团乌云。
7. “脾虚”!要是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那可能就是脾虚咯!脾虚就像是身体里负责运化的机器出故障了。
8. “肾虚”呀!经常腰膝酸软、没劲儿,可能就是肾虚啦!就好像机器的核心部件不太行了。
9. “经络”!你想想,身体里的经络就像一条条道路,要是堵塞了,能舒服吗?
10. “脉象”!中医通过摸脉象就能知道很多身体的情况呢,多神奇呀!就好像通过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车的状况一样。
我觉得中医的这些专业术语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它们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呢!。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全中医名词解释⼤全1、五⼼烦热:指两⼿两⾜⼼发热,并⾃觉⼼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不定,注⽆定处⽽发⽣于较深部组织的⼀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久成脓。
多患于⽓⾎虚弱者。
3(肺⾦:传统中医学中的五⾏学说,⽤五⾏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
4(中风:指脑⾎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指⽆形之⽕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在脏腑中居⾸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卫⽓。
10(肝痿:⼜称筋痿。
11( ⽓逆:指⽓上逆⽽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肠,⼤肠,从⽣理⾓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 真⽕:指肾阳。
14( ⾎为营,⽓为已:营指营⽓,是⾎中之⽓,卫指卫⽓,起卫外作⽤,固表作⽤。
15( 龙雷之⽕:指肾⽕,肝⽕。
⼼肾之⽕。
龙⽕,指肾⽕;雷⽕,指⼼⽕。
16( 相⽕:和“君⽕”(⼼⽕)相对⽽⾔,⼀般指肝肾的相⽕。
17( 神:神⽓,传统中医有⼼藏神的说法。
18( 肝⽓:指肝脏的精⽓。
19( 肝⾎:指肝脏所藏的⾎。
肝⾎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 肾⽕:肾是阴脏,内藏⽔⽕(即真阴,真阳),⽔⽕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 ⼼⽕:⼴义泛指⼼的功能活动,狭义指⼼脏推动⾎液循环的功能。
22( 肾⽓:肾精化⽣之⽓,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 肾⽔: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 先天:⼈⾝⽣命,发育⽣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
25( 后天;指脾胃。
⼈体的出⽣后的⽣长,发育,⽣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吸收⽔⾕精微以滋养供给。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神疲乏力、心悸、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心悸不安、呼多吸少、动则尤甚、面色青紫、苔腻、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肌、身体渐瘦、舌质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口干欲引、多引多尿、尿液混如脂膏、四肢欠温、面色黑、五更泄泻、肢体麻木、刺痛、大便秘结、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肋痛、嗳气、纳差、反酸、彭胀、便血、里急后重、黄疸、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虚劳、胃脘痛、腰腿痛、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关节红、肿、酸楚、疼痛、晨僵、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口眼 斜、流延、失音、谵语、呃逆、中风、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语言不利、咽痛、喉核红肿、耳部流脓、痰浊涕量多、声音嘶哑、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小便赤热、小便不利、小便胀满、点滴不畅、心情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疲倦乏力、语声轻微、自汗、胃纳欠佳、脉细软无力、心烦、口苦、头晕心悸、气短乏力、伤后久不愈合、肢体麻木不仁、肌缩无力、筋缩、舌淡嫩、脉细弱、四肢阙冷、昏厥、汗出如珠、呕血、黑便、冷汗时出、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反酸嗳气、皮肤干燥、眼眶下陷、头昏头痛、呕吐频作、言语不清、神昏谵语、高热烦渴、恶心呕吐、目黄、身黄、膨胀、腹痛、腹胀、发热、口渴、烦躁、谵语、满腹痛而拒按、小便短赤、舌质苍黄、盗汗、烦渴、面目红赤、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大便秘结、精神萎糜、喜温怕冷、喉间痰鸣、纳呆、角弓反张、脉细弱
欲绝、神疲肢倦乏力、心悸气短、少腹隐痛、拒按、带下增多、舌黄粘稠、口干欲引、舌黯滞、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1. 气血: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对立物质。
阴指寒凉、潮湿、内敛、静止、向内;阳指温热、干燥、外露、运动、向外。
3. 气虚: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指人体内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疲倦的症状。
4. 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堆积在一处,形成血块的状态。
血瘀会导致疼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5. 湿热:是湿气和热气交融所形成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6. 气滞:指人体内气血循环出现阻滞的现象,会出现胀痛等不适症状。
7. 脾虚:指脾脏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摄取。
8. 肝郁:指肝脏饱受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导致情绪消极、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的状态。
9. 消食:一种中医术语,指食道、胃和小肠中的食物被消化为精华,供给身体需要。
10. 散寒: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各种方法使身体内部的寒气被驱散,达到治疗和预防寒病的效果。
11. 化湿:一种中医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良好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帮助身体去除湿气,恢复健康状态。
12. 补虚: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药物和饮食来帮助人体强健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3. 通络: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针灸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14. 调理: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综合处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保持健康的效果。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1 中医的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医的发展与演变 ### 1.2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经络系统•中医四诊法 ### 1.3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医的发展方向•中医药与健康产业二、中医的重要概念和术语解析2.1 中药学2.1.1 中药的分类1.中草药2.中药材3.中药制剂 #### 2.1.2 中药的功效与应用4.补虚类中药–四气调补药物–补气药物–补血药物–补肾药物5.祛风湿类中药–散风药物–祛湿药物–祛风湿药物 ### 2.2 针灸学 #### 2.2.1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6.经络系统7.针灸穴位8.针灸调理方法 #### 2.2.2 针灸疗法的应用9.针刺10.导引11.灸法 ### 2.3 中医诊断学 #### 2.3.1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2.望诊13.闻诊14.问诊15.切诊 #### 2.3.2 中医常见病与疑难病的辨证治疗16.中风17.冠心病18.乳腺癌19.肝硬化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3.1 中医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1.韩医学2.日本医学3.越南医学 ### 3.2 中医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4.中医在美国的发展5.中医在欧洲的应用6.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推广 ### 3.3 跨文化中医治疗实践的问题与挑战7.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8.调整与适应不同文化环境9.中医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估四、中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4.1 中医现代化的困境与尝试1.中医标准化与规范化2.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3.中医信息化的推进 ###4.2 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 #### 4.2.1 中医教育的问题与改革4.中医本专科教育5.中医继续教育 #### 4.2.2 中医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6.中医师的专业化培养7.中医药一体化人才的培育8.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以上是对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的综述和分析,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重要概念和术语解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常见的中医术语
常见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一、经络学1.经络:人体内部的运输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2.经脉:体内运行经络气血的主要通道,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全身。
3.经穴:位于经脉上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
4.经络理论:中医学中对于经络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气血学1.气:人体内的精神力量,控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2.血:传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滋养全身组织和器官。
3.气血不足:气血量不足,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
4.气血亏虚:气血严重不足,导致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症状。
三、脏腑学1.脏腑: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称呼,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2.五脏: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
3.六腑:中医学中的六个主要腑器,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4.脏腑功能: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对应的症状。
四、病证学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2.病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3.症状:疾病的主要表现和体征,包括发热、咳嗽、腹痛等。
4.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综合判断的疾病类型。
五、中药学1.中药:以植物、矿物和动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进行分类。
3.方剂:由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4.中药炮制: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如煎煮、炒制等。
六、针灸学1.针灸:中医学中采用针刺穴位的治疗方法。
2.穴位: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
3.针灸手法:针灸操作中的各种手法,如刺、提、转等。
4.针灸疗效:针灸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七、推拿学1.推拿:一种按摩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来调整气血运行。
2.推拿手法:推拿按摩中的各种手法,如揉、捏、拨等。
3.推拿技巧:推拿按摩时的技巧和方法,如用力、速度等。
4.推拿效果:推拿按摩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效果。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称谓,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
中医经典名词锦集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安装【中医宝典】得手机 >>> 中医名词术语字典总合包含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
录了快要 3000 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中医药文化
的基石。
第一类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第二类脏象
一、身形脏腑组织
二、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三、体表部位
四、神气精第三类经络、腧穴
一、经络
二、腧穴第四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第五类诊法
一、四诊
二、辨证第六类治则、方药
一、治则
二、外治及其余
三、方药第七类针灸疗法
一、针法
二、灸法第八类内儿科病症
一、时病
二、杂病
三、小儿杂病第九类妇产科病证
一、经带
二、胎产
三、妇女杂病第十类外伤科病症
一、外科病症
二、伤科病症第十一类五官科病证
一、耳鼻喉科病症
二、眼科病症第十二类医史。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1. 针灸: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针刺诸穴来治疗病症。
2. 草药:中药学中所指天然的植物药材,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
3. 听诊:中医学中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一种
方法。
4. 望诊:中医学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容、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
一种方法。
5. 拔罐:一种通过用空罐子吸住皮肤并制造负压的方法,用于治疗一
些疼痛和炎症。
6. 拔火罐:一种在拔罐的基础上,使用火来加热罐子,以增强治疗效
果的方法。
7. 推拿:中医学中的一种按摩疗法,用手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
穴位以治疗疾病。
8. 中药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和加工后制成的冲剂或小袋装的中药制剂。
9. 饮食疗法:利用食物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来达到治病保健的一种中医
治疗方法。
10. 健康调理: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灸、推拿、调理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保健的目的。
11. 中药沐浴:指通过将中药加入到沐浴水中,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12. 经络:中医学中所说的人体穴位和经脉系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
容之一。
13. 刮痧:一种通过用刮板刮擦皮肤来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
14. 排毒养颜:一种通过排泄体内有害物质,同时通过中药、饮食等方式滋养皮肤的养生方法。
15. 气功: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借助呼吸与姿势相结合的方式,修炼身体,修身养性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
中医名词全库搜索
中医名词全库搜索
【阴阳五行】脏象经络俞穴病因病理诊法治则方药针灸疗法
内儿科病症妇产科病证外伤科病症五官科病证
形阳气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杀阴藏阳生阴长阳生于阴阳胜则阴病阳损及阴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不抱阳阴平阳秘阴气阴生于阳阴胜则阳病阴损及阳阴阳阴阳乖戾阴阳互根阴阳离决阴阳胜复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阴中之阳阴中之阴至阴重阳重阳必阴重阴重阴必阳
中医名词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解释大全小肠实热指邪热蕴于小肠的病变。
主要症状有心烦,耳鸣,咽痛、口疮,小便赤涩、排尿刺痛或尿血、腹胀,苔黄,脉滑数。
多见于尿道感染,口腔炎等。
小肠虚寒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的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邪留三焦指热性病,湿热之邪留恋三焦气分,上见咳嗽胸闷、中见腹胀纳呆,下见小便不利。
指水液代谢障碍,出现胸胁胀闷,下腹窘急,小便不利等症。
邪气盛则实语出《素问.通评虚实论》。
是对实证所下的定义。
邪气,指致病因素。
当病邪有余而人体正气充足,机能代谢活动增强以抵抗病邪,故表现为亢盛的实证。
如痰滞、食积、瘀血,水湿等,都是邪气有余;壮热,烦燥、狂乱,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都是机能亢盛的表现,均属实证。
心火内炽也叫“心火内焚”。
焚和炽,都是形容火热过盛。
心属火、由于心经本脏的火过盛而出现的病变,故称。
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怔忡不安,甚则狂躁谵语,喜笑不休等。
心火上炎指心脏本经的虚火上升。
主要症状有舌生疮、心烦、失眠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
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心气不宁指心气出现不安宁的病理。
临床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心悸、怔忡;一是心神不安。
可伴有心烦不寐.脉搏不整等兼证。
病因多由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但也有由于邪气影响而致,如“痰火扰心”、“水气凌心”或肝火旺、肝胆气虚等。
心气不收指心气虚弱不能收敛。
心有藏精神、主汗液的功能。
如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则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多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盛(心阳盛)主要是指精神力面的病理变化。
心气盛则心火炽,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心烦失眠,梦中发笑等。
如火盛的程度较严重,则出现烦燥、发狂,一般称之为心阳盛。
心气虚即“心气不足”。
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
中医术语一览表
气血
气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力,血指血液,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要概念,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
7
寒热
中医对疾病性质的分类,寒证多表现为寒冷、疼痛等症状,热证多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
8
辩证施治
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术语一览表
序号
中医术语
解释
1
阴阳
中医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如阴阳平衡、阴阳失调等。
2
五脏
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与五行、五志等概念相关联。
3
六腑
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与五脏相表里,共同维持人体功能。
4
经络
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与脏腑、四肢百骸相连。
9
针灸
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0
中药
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通过配伍使用,发挥治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5个中医术语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
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
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
心居上焦,肾居下焦。
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
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31.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2.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点相联系。
33.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
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34.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生的情况。
35.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
君火,指心火。
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
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
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36.冲脉:奇经八脉之一。
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7.恶血:即败血。
38.败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
39.带脉:奇经八脉之一。
起于季胁部,横行环腰部一周。
40.脾气:指脾的运化功能。
41.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有生命的关键之意。
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
有指两肾为命门。
42.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
43.痈:病名,风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气血受毒邪所困而瘫塞不通所形成的。
44.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5.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6.后阴:即肛门部。
47.死血:指瘀血。
48.痰湿:痰证的一种。
多由脾失健运,湿蕴酿痰所致。
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49.木:即麻木。
50.神明:即“神”的概念。
“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
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
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51.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动,为肝所藏。
52.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53.肝藏魂:“魂”属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
“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
54.心惊:指心中恐惧。
55.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6.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
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57.心中火虚:指心阳虚弱。
58.瞑;闭上眼睛。
59.肝气燥: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症候。
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耳鸣,眼干,面红,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症。
肝为刚脏,喜柔润,忌刚烈。
肝阴不足,每致肝燥而阳亢。
60.热厥:厥证之一。
指因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四肢厥冷的病症。
多伴有口喝,烦燥,胸腹灼热,便秘等症状。
61.心包络:简称“心包”,它为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主要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62.气化:气的运行变化。
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膀胱的开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64.亡阴:阴液大量耗伤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深陷,精神烦躁,甚则昏迷,谵妄等症。
65.清肃之气:指肺气。
肺气宜清净肃杀,如秋令之气,否则将上逆为患。
66.脾不摄血: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
67.脾土:脾的代称。
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68.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9.下元:指肾脏。
70.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
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
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
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72.气逆:脏腑之气上逆。
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73.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74.肾火沸腾:指肾阳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腾。
75.亡阳: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他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
类似于休克现象。
76.脾气:主要指脾的动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
固身血液的功能。
77.中满:指胱腹胀满。
78.水火相济: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79.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
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80.命门之火:即肾阳。
是生命本元之火。
寓于肾阴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
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
脏腑有命门之火的温养,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81.肾为肝之母:按照五行学说,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
82.胃为肾之关:”关”可以理解为水液出入的关口。
《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
”是指胃气虚弱,胃口不开将引起二便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诸症。
83.羸:瘦,弱。
84.枯槁;消瘦比较严重,并且干枯无光泽。
85.真阴:即肾阴。
又有“肾水”,“元阴”真水等名称。
是与肾阳相对而言。
肾阴指本脏的阴液,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
86.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
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
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
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87.肝气:指肝本脏的精气。
常贝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88.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89.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90.真火证:即实火证,指火邪极盛引起的实证,热证。
91.火越:指火邪炽盛向外发泄的病症。
92.相济:相互补益。
93.肝气无依:肝气无处依附。
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补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94.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命门之火”等名称。
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
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
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
95.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
心主火,心火离散,导致心阳衰竭,血脉不行,故称心君不守。
96.肾火避出躯壳:指阴寒内盛,致阴阳分离,肾阳外脱。
97.厥逆:四肢厥冷。
98.伤寒:病名或证候名。
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症的一个症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
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
病因,指伤于寒邪。
99.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100、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以借以指医术。
101、青囊:药囊。
后世常以青囊称医术。
102、河车之路:谓肾气运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谓脑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
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极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环:指阴阳消长运行的道路如园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106、玄关:佛教谓出入玄旨之关门,即入道之门为玄关。
107、仁圣工巧:当作“神圣工巧”。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108、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
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
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
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