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
收规范
T D-L T 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定x x x x-x-x x发布
前言
本规定主要包括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设备验收、安装验收、工程参数验收、网络性能测试验收、工程试运行、工程终验的相关要求。

本规定旨在规范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的设备验收、安装验收、工程参数验收及网络性能的测试验收,重点给出验收要求和标准,为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建设制定基本参考规范。

本规定需与企业标准编号《企业标准名称》配套使用。

本规定附录为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参考文件列表。

本规定由中移xxxx号文件印发。

本规定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规定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江苏公司:
董巍吴振海侯晓明李剑许准
集团设计院:
汤利民张新程赵旭淞胡恒杰徐德平史辛宁
朱强王星白承灏程日涛刘群韩云波
目录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验收总则3
5.TD-LTE无线子系统参考连接示意图4
6.施工安装工艺验收5
6.1 机房环境检查验收5
6.2 BBU安装验收6
6.2.1 落地安装方式验收6
6.2.2 挂墙安装方式验收7
6.2.3 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方式验收7
6.2.4 室外型设备安装验收8
6.3 RRU安装验收8
6.3.1 抱杆安装方式验收9
6.3.1.1 独立抱杆安装验收9
6.3.1.2 共抱杆安装验收10
6.3.2 挂墙安装方式验收10
6.3.3 增高架安装方式验收10
6.3.4 塔上安装方式验收11
6.4 线缆安装验收11
6.4.1 线缆安装总体验收要求11
6.4.2 BBU与RRU连接光缆安装验收12
6.4.3 电源线安装验收13
6.4.4 接地线缆安装验收13
6.4.5 传输线安装验收14
6.4.6 馈线安装验收14
6.5 天线安装验收15
6.5.1 基站天线安装验收15
6.5.2 GPS天线安装验收16
6.6 防雷箱/电源箱(盒)安装验收17
6.6.1 直流室内防雷箱(盒)安装验收17
6.6.2 直流室外防雷箱(盒)安装验收17
6.6.3 室外交流电源箱(盒)安装验收18
7.工程初验18
7.1 初验测试总体要求18
7.2 设备验收18
7.2.1 TD-LTE基站检查验收18
7.2.2 TD-LTE基站设备硬件验收测试21 7.2.2.1 电源测试21
7.2.2.2 硬件功能测试21
7.2.2.3 倒换和再启动测试22
7.2.2.4 传输中断测试23
7.3 性能测试验收23
7.3.1 相关概念及约定23
7.3.1.1 测试区域与路线选择23
7.3.1.2 测试网络基本配置23
7.3.1.3 测试设备需求24
7.3.1.4 终端要求24
7.3.1.5 信道条件定义25
7.3.1.6 覆盖测试中判断小区边界的原则25
7.3.1.7 终端移动速度26
7.3.1.8 测试其他约定26
7.3.2 单小区性能测试项目26
7.3.2.1 单用户多点吞吐量和小区平均吞吐量测试27
7.3.2.2 单用户峰值吞吐量测试27
7.3.2.3 单用户Ping包时延测试28
7.3.2.4 控制面时延测试28
7.3.3 全网覆盖测试29
7.3.4 网络质量测试项目29
7.3.4.1 连接建立成功率与连接建立时延测试30
7.3.4.2 寻呼成功率测试31
7.3.4.3 掉线率测试32
7.3.4.4 切换成功率测试33
7.3.4.5 切换时延测试33
7.3.4.6 用户平均吞吐量测试34
7.3.5 SON功能测试项目34
7.3.5.1 PCI自配置测试35
7.3.5.2 PCI自优化流程与控制测试36
7.3.5.3 PCI冲突检测和解决测试36
7.3.5.4 PCI混淆检测和解决测试37
7.3.5.5 自由模式ANR功能测试38
8.工程试运行39
8.1 试运行要求39
8.2 试运行观察项目及指标标准39
8.2.1 单小区性能指标要求39
8.2.2 网络覆盖指标要求40
8.2.3 网络质量指标要求40
8.2.4 SON功能指标要求40
9.工程终验41
9.1 工程竣工验收技术文件41
9.2 验收要求和内容42
10.编制历史43
11.附录(工程验收文件参考列表)4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TD-LTE(Time-DivisionLongTermEvolution)网络无线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验收标准,供TD-LTE网络无线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交工验收使用。

适用于TD-LTE网络宏基站设备的新建安装工程,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未涉及TD-LTE室内分布系统工程验收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
[1] YD/T1818-2008 数据通信用电源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
信息化部
[2] YD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
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3] YD5059-2005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
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4] QC-A-002.1-2011 TD-LTE无线主设备测试
规范-性能分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5] 3GPPTS36.2xx
2010年6月R9版本3GPP
3GPPTS36.3xx
[6] YD5002-94 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7] 邮部[1996]54号邮电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
收办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8] QB-B-015-2010 中国移动TD无线系统高精
度时间同步总体技术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9] QB-B-016-2010 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
1PPS+TOD时间接口规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0] QB-B-017-2010 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
1588v2时间接口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1] QB-B-018-2010 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
设备技术规范
[12] QB-B-019-2010 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设备测试规范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
AMC 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 自适应编码和调制
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
BLER BlockErrorRate 误块率
CDF CumulativeDistributedFunction 累计分布函数
CP CyclicPrefix 循环前缀
DDF DigitalDistributionFrame 数字配线架
DL DownLink 下行链路
DwPTS DownlinkPilotTimeSlot 下行导频时隙EESM 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 指数等效SINR映射eNB EvolvedNodeB 演进型NodeB
GPS GlobalPositioning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GND Ground 接地点
HARQ 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IR IncrementalRedundancy 增量冗余
MCS 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 调制编码方式MIMO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多进多出
non-GBR nonGuaranteedBitRate 非保证比特率
ODF OpticalDistributionFrame 光纤配线架PDCCH 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F ProbabilityDistributedFunction 概率分布函数PDSCH 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UCCH 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SCH 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GND Powerground 电源接地点
QPSK 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 正交相移键控RSRP 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 ReferenceSignalReceivedQuality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SFBC SpaceFrequencyBlockCodes 空频分组编码
SIMO SingleInputMultipleOutput 单进多出
SNR SignaltoNoiseRatio 信噪比
SINR SignaltoInterference&NoiseRatio 信干噪比
SPD SurgeProtectiveDevice 浪涌保护器
TCP 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 UserDatagram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UE UserEquipment 用户设备
UL UpLink 上行链路
UpPTS UplinkPilotTimeSlot 上行导频时隙
4.验收总则
(1)本规范是TD-LTE网络无线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交工验收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新建TD-LTE网络无线通信设备安装工程。

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2)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本规范,加强施工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建设单位应通过工程监理(或建设单位的随工代表)依据本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加强对工程的施工技术监督工作,并组织随工检验和签证。

(3)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应依据本规范的要求。

(4)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未取得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5)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交换、传输、移动基站、通信电源等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取得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6)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应充分论述理由,并提供报告呈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7)工程调测阶段,为避免用户使用未达到商用标准的无线网络,应采取相关技术禁止现网用户接入工程调测基站。

(8)工程竣工验收项目的内容应按工程设计和本规范的要求办理。

5.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系统框架
图5-1TD-LTE无线子系统结构示意图
6.施工安装工艺验收
6.1机房环境检查验收
(1)机房建筑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并已完工经验收合格。

机房墙壁及地面已充分干燥,门窗闭锁应安全可靠。

(2)机房预留孔洞位置、尺寸,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均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3)机房有地槽时,地槽的路由走向、规格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地槽盖板坚固平整严密,地槽内不得渗水。

(4)机房防雷接地系统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接地系统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图6-1机房接地示意图
图6-2机房地网示意图
(5)市电已引入机房,机房照明系统已能正常使用。

机房内应安装带有接地保护的电源插座,其电源不应与照明电源同一AC输出端子输出。

(6)机房电源系统及蓄电池已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并符合电源专业的工程规范。

(7)机房传输系统已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并符合传输专业的工程规范。

(8)机房监控系统已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并符合监控专业的工程规范。

(9)机房空调系统(或通风系统)和消防系统已安装完毕,并能正常使用。

室内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10)机房建筑应符合现行的《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机房内及其附近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11)机房内应配置应急灯,安装位置在离地1.4~1.8米的墙上,应急灯前方尽量不能有设备,走线架等挡光源,应急灯有手动开关和测试按钮。

当正常照明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急灯能提供应急照明。

(12)太阳光不宜直射进机房。

如果机房有窗户,必须用具备防火性能的不透明建材封闭。

(13)机房内宜配置人字梯,以方便基站维护。

6.2BBU安装验收
6.2.1落地安装方式验收
(1)落地安装方式适用于机柜型BBU。

(2)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平面图要求,对于设备位置需调整的,应有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变更的相关手续。

(3)基站设备与机房内其他设备及墙体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维护走道空间和设备散热空间。

基站设备前面板空间应大于600毫米;基站设备侧面板及后面板空间可根据具体设备的要求靠紧安装或预留一定的空间。

(4)基站设备与机房内其它设备间应预留出用于基站扩容的设备位置。

(5)设备机架应垂直,允许垂直偏差小于等于1.0‰。

(6)同一列机架的设备正面面板应朝向一致且成一直线,相邻机架间缝隙应小于等于3毫米。

(7)设备机架的防震加固应符合YD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设
计要求。

(8)设备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满足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9)对于设置有防静电地板的机房需加装设备底座,底座高度与地板下沿平齐,底座与楼板加固牢靠,设备安装于底座上,且加固平衡、可靠。

(10)设备的防静电措施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11)设备的各种线缆宜通过走线架进行布放,绑扎整齐规范。

(12)设备上各种零/部件、线缆及警示的有关标志应齐全且正确、清晰、完整。

6.2.2挂墙安装方式验收
(1)挂墙安装方式适用于紧凑型BBU。

(2)设备挂墙安装时,安装墙体应为水泥墙或砖(非空心砖)墙等,且具有足够的强度方可进行安装。

(3)设备安装位置应便于线缆布放及维护操作且不影响机房整体美观,墙面安装面积应不小于600毫米×600毫米,设备下沿距地宜为1.4~1.6米。

(4)设备安装可以采用水平安装方式或竖直安装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安装方式都应保证水平和竖直方向偏差均小于±1°,设备正面面板朝向宜便于接线及维护。

(5)设备安装时涉及的挂墙安装件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设备供应商的安装及固定技术要求。

(6)防震和接地等其它安装要求同落地安装方式要求。

(7)设备的各种线缆宜通过走线架、线槽、保护管等进行布放,注意线缆的布放绑扎应
整齐、规范、美观。

6.2.3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方式验收
(1)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方式适用于紧凑型BBU。

(2)机房内具备可供设备安装的19英寸标准机柜,且机柜内空间能够满足所需安装BBU 的高度和深度要求,方可采用机柜安装方式。

(3)BBU在19英寸标准机柜内安装时,宜采用机柜两侧安装导轨或托板方式对BBU进行支撑,BBU两侧与机柜立柱应通过螺丝进行固定。

(4)机柜内的线缆应沿着机柜内部线槽进行布放并绑扎结实,线缆避免交叉,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分别从机柜两侧分开布放,避免相互干扰。

(5)BBU的接地由19英寸标准机柜统一提供即可。

图6-3BBU机架安装示意图
6.2.4室外型设备安装验收
(1)室外型设备的安装应具备不少于1米×1米的安装面积,安装地点地势平缓,土质坚实。

避免在洼地、易被雨水冲刷的地点、土质松软地点、交通道口、影响市容地点等处安放室外型设备。

(2)室外型设备放置处应做地基础处理,地基础外面用水泥抹平整,并用与周围环境匹配的颜色进行粉刷,对整体环境美观无影响,具体应以土建相关规范和设计为准。

(3)室外型设备与地基础间应采用膨胀螺栓进行加固,并满足YD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4)传输线缆、电源线缆等可通过地埋管道方式引入设备机柜。

(5)室外型设备可根据环境需要进行相应的美化处理。

(6)室外型设备应具备完善的防雷接地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应满足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室外机柜的直流供电输出端子必须具备防雷功能,避免天面RRU供电时雷击电流下行损坏室外机柜内部设备。

6.3RRU安装验收
本章节主要对独立TD-LTERRU安装情况进行验收要求详细说明。

针对现网存在的TD-LTERRU与TD-SCDMA及GSM等多系统RRU及天面合路器等共同安装的情况,进行如下简要说明。

(1)TD-LTERRU与TD-SCDMARRU及GSMRRU共抱杆或近距离安装时,应确保满足各系统间各项射频隔离指标要求,同时不影响各系统无线性能。

(2)TD-LTERRU与TD-SCDMARRU及GSMRRU共抱杆或近距离安装时,应确保满足土建工程要求,确保设备安装稳固性及安全性。

(3)如采用外部合路器进行TD-LTERRU射频信号与TD-SCDMARRU射频信号及GSMRRU射频信号的合路共宽频天线发射时,外部合路器各端口应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并做好防水密封措施,对TD-LTE系统进行工程实施时不能影响其他相关系统的安装质量及网络指标。

6.3.1抱杆安装方式验收
6.3.1.1独立抱杆安装验收
(1)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稳定,应考虑抗风、防雨、防震
及散热的要求
(2)抱杆的直径选择范围应以土建专业相关规范和设计为准。

(3)抱杆的长度宜为4米或6米,具体长度选择应依据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挂高需求及土建核算情况取定。

(4)抱杆的加固方式及抱杆的荷载应以土建相关规范和设计为准。

(5)应采用相关设备提供商配置的RRU专用卡具与抱杆进行牢固连接。

(6)RRU设备下沿距楼面最小距离宜大于500毫米,条件不具备时可适度放宽,但要注意RRU进线端线缆的平直和弯曲半径的要求,同时要便于施工维护并防止雪埋或雨水浸泡。

(7)当RRU与智能天线同抱杆安装时,中间应保持不小于300毫米的间距,以便于施工和维护。

(8)对于RRU与智能天线之间的跳线长度一般情况下宜小于5米。

(9)RRU远端供电一般采用直流供电方式,当采用交流供电时,宜加绝缘套管进行保护,以防止漏电。

直流(交流)电源线缆应带有金属屏蔽层,且金属屏蔽层宜做三点防雷接地保护。

(10)设备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满足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11)对于各种外部接线端子均应做防水密封处理。

目前常见的外部接线端子防水密封方案为:传统胶泥胶带、热缩、冷缩、接头盒等4种,应根据基站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防水密封方案。

6.3.1.2共抱杆安装验收
(1)共抱杆与独立抱杆安装方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同一根抱杆上安装的RRU数量不同,对抱杆承重要求不同。

两种方式的安装要求基本相同。

(2)采用抱杆的强度和具体安装方式应满足土建结构核算的荷载要求。

(3)其它要求同独立抱杆安装方式。

6.3.2挂墙安装方式验收
(1)设备挂墙安装时,安装墙体应为水泥墙或砖(非空心砖)墙,且具有足够的强度方可进行安装。

(2)设备安装位置应选在方便施工安装、线缆连接和维护操作,且不影响建筑物整体美观的楼面墙体位置。

(3)RRU设备下沿距楼面最小距离宜大于500毫米,条件不具备时可适度放宽,但要注意RRU进线端线缆的平直和弯曲半径的要求,同时要便于施工维护并防止雪埋或雨水浸泡。

(4)设备安装时涉及的挂墙安装件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设备供应商的安装及固定技术要求。

(5)设备的水平和竖直方向偏差应小于±1°。

(6)跳线、供电、接地和防水等安装要求与抱杆安装方式相同。

6.3.3增高架安装方式验收
(1)增高架的强度要求应满足土建结构核算的荷载要求。

(2)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3)设备应固定于增高架的垂直支柱上,安装方式于抱杆安装方式相同。

(4)设备安装的位置应便于施工和维护,且RRU与智能天线间馈线距离宜小于5米。

(5)设备下沿与楼面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500毫米。

(6)如增高架或拉线塔的塔身支柱上无法进行设备安装固定,可采用在塔身支柱上加装支杆及抱杆的方式,设备安装于新增抱杆上。

(7)其它安装要求于抱杆安装方式相同。

6.3.4塔上安装方式验收
(1)塔身及平台的强度要求应满足土建结构核算的荷载要求。

(2)RRU设备塔上安装时,根据塔的具体条件,可采用直接安装于塔身或塔顶平台的护栏上。

(3)当RRU设备无法直接安装于塔上时,宜采用塔身增加安装支架、平台上加装支架抱杆、平台上特制的安装装置等多种安装方式。

(4)无论采用哪种安装方式,RRU设备均需安装牢固可靠,且RRU与智能天线间馈线距离宜小于5米。

(5)RRU设备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宜便于工程施工和日后维护。

(6)塔上用于安装RRU而新增的支架、抱杆和安装装置的选用应以土建相关规范和工程设计为准。

6.4线缆安装验收
6.4.1线缆安装总体验收要求
(1)电源线、地线、信号线缆的走线路由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2)各种电缆分开布放,电缆的走向清晰、顺直,相互间不要交叉,捆扎牢固,松紧适度。

(3)在墙面、地板下布线时应安装线槽。

(4)电缆必须绑扎,绑扎后的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

电缆表面形成的平面高度差不超过5毫米,电缆表面形成的垂面垂度差不超过5毫米。

(5)线扣规格合适。

电缆束的截面越大,所用线扣越长越宽,尽量避免线扣的串联使用,线扣串联使用时最多不超过两根。

(6)线缆固定在走线架横铁上,线扣间距均匀美观,确保线不松动,间距与走线架间隔一致,一般为300~700毫米。

(7)多余线扣应剪除,所有线扣必须齐根剪平不拉尖,黑白扎带不可混用,室外采用黑色扎带。

(8)线缆表面清洁,无施工记号,护套绝缘层无破损及划伤。

(9)线缆剖头不应伤及芯线。

(10)在剖头处套上合适的套管或缠绕绝缘胶带,颜色与线缆尽量保持一致。

(11)同类线缆剖头长度、套管或缠绕绝缘胶带长度尽量保持一致,偏差不超过5毫米。

(12)焊线不得出现活头、假焊、漏焊、错焊、混线等,芯线与端子紧密贴合。

焊点不带尖、无瘤形,不得烫伤芯线绝缘层,露铜≤2毫米。

(13)各种电缆连接正确。

(14)线缆与铜排连接时,需将铜排表面打磨以去除氧化层。

(15)采用螺钉紧固的线缆端口,应将螺钉拧紧。

(16)线缆布放后不应强行拉扯连接器,需留有适当的余量。

(17)线缆进入设备时,应将防水堵头拧紧,不能漏水。

(18)未用接头应拧紧堵头,或用防水胶带将接头连接器端部密封。

(19)安装完毕的线缆不影响设备维护窗口的开合。

(20)电缆经过的孔洞要进行密封。

(21)穿钢管敷设馈线时,钢管间的接头采用螺纹连接,连接时中间不可使用绝缘措施,以确保钢管之间的可靠连接(两管间接触电阻<1Ω)。

6.4.2BBU与RRU连接光缆安装验收
(1)接续盒安装牢固可靠,密封良好。

(2)光缆布放时,不能拖拽其内部的尾纤或光纤连接器。

(3)光缆有金属铠装时,应在接续盒内可靠接地。

(4)光缆拐弯应均匀、圆滑一致,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

(5)光缆布放后不应存在扭绞、打小圈现象。

(6)没有重物或其它重型线缆压在光缆上面。

(7)用扎带固定尾纤时不应过紧,尾纤在扎带环中可自由抽动。

固定尾纤时,推荐在尾纤外面缠绕尼龙粘扣带后,再用扎带固定。

(8)尾纤盘放弯曲直径≥80毫米。

(9)过长尾纤应整齐盘绕于尾纤盒内或绕成圈后固定。

(10)未用尾纤的光连接头应用保护套保护,整个布线过程中不得打开保护套。

(11)尾纤在机架外部或尾纤槽外部布放时应加套管保护,套管末端应固定或伸入机柜内部。

(12)光缆通过分纤盒分纤时,尾纤保护套管端头距离分纤盒不得超过0.5米。

(13)尾纤保护套管两端应用绝缘胶带封扎,避免尾纤滑动被套管切口划伤。

胶带颜色宜与套管颜色一致。

(14)光纤连接与扇区对应关系正确。

(15)如采用光电混合缆(内置光缆及电缆)进行连接,应注意内部光纤与电源线分离点的处理,应确保各自最小弯曲半径要求。

6.4.3电源线安装验收
(1)电源线与电源分配柜接线端子连接,必须采用铜鼻子与接线端子连接,并且用螺丝加固,接触良好。

(2)电源线、接地线端子型号和线缆直径相符,芯线剪切齐整,不得剪除部分芯线后用小号压线端子压接。

(3)电源线、接地线压接应牢固,芯线在端子中不可摇动。

(4)电源线、接地线接线端子压接部分应加热缩套管或缠绕至少两层绝缘胶带,不得将裸线和铜鼻子鼻身露于外部。

(5)电源线不得与其它电缆混扎在一起,电源线和其他非屏蔽电缆平行走线的间距推荐大于100毫米。

(6)电源线布线应整齐美观,转弯处要有弧度,弯曲半径大于50毫米(不小于线缆外径的20倍),且保持一致。

(7)压接电源线、工作地线接线端子时,每只螺栓最多压接两个接线端子,且两个端子应交叉摆放,鼻身不得重叠。

6.4.4接地线缆安装验收
(1)应用整段线料,线径与设计容量相符,布放路由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多余长度应裁剪。

(2)端子型号和线缆直径相符,芯线剪切齐整,不得剪除部分芯线后用小号压线端子压接。

(3)压接应牢固,芯线在端子中不可摇动。

(4)接线端子压接部分应加热缩套管或缠绕至少两层绝缘胶带,不得将裸线和铜鼻子鼻身露于外部。

(5)线缆的户外部分应采用室外型电缆,或采用套管等保护措施。

(6)电池组的连线正确可靠,接线柱处加绝缘防护。

(7)-48V电源线采用蓝色电缆,GND工作地线采用黑色电缆,,PGND保护地线采用黄绿色或黄色电缆。

(8)绝缘胶带或热缩套管的颜色需和电源线的颜色一致。

(9)机架门保护地线连接牢固,没有缺少、松动和脱落现象。

(10)接地铜线端子应采用铜鼻子,用螺母紧固搭接;地线各连接处应实行可靠搭接和防锈、防腐蚀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