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译文] 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

永遇乐〔南宋〕
落日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
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
悴,风霜,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赏】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平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

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

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

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

《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
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儿,直到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

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

“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

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

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

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

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不忧心忡仲呢。

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

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

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雾,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
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

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从上面的'分看来,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吴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

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

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雾,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

上云‘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

”我们认为,吴氏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语是不够公允的。

相反,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

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时的感旧之作。

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词云:……”词中写了元宵节的今昔对照,“怀京洛旧事”,非仅可见自己的孤寂之情,而且可见对国家命运的盛衰之感,据记载,南宋末的爱国词人刘辰翁就是诵其词而深得其今昔之感,依其声而作的。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与李清照的沧桑之感相对应,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上阕主要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虽然是天气融和,但李清照心情凄苦,多年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破家亡的忧愁风雨,岂有陪伴朋友去观灯赏景的游兴呢?
在上阕中,李清照先写元宵之日的入暮景色,夕阳之光犹如熔金之状,暮云弥漫,犹如壁玉相合,“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二句预示着一个可以尽情观灯的元宵之夜,但“人在何处?”一问,使忧患余生,漂泊他乡之感顿生,形成了景色与心情的强烈反差。

接着“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可见早春已经降临,可“春意知几许?”一问,则又见暮年孤寂的心境中,实在是春意无多
啊!“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二句,明说天气之好,可是“次第岂无风雨?”则非仅在对比中担心风云突变,甚至隐寓世事难测了。

“相召”而又“相谢”,热闹之中自甘寂寞。

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中,下阕是更加明显的对照。

下阕主要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

妇女们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结伴观灯,甚是热闹。

最后又写现实:而今国事日非,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更无心梳洗打扮,懒得去灯前月下观赏游玩。

在下阕中,李清照描写自己在汴京盛时,自己是有身份的女子,“闺门多暇”而喜应景,但是如今地位却一落千丈,虽然仍然是富家内眷“香车宝马”的相召,有“酒朋诗侣”的相邀,但“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非昔日的贵邸深院,丈夫去世多年,潦倒不堪,难免深感凄凉而无雅兴了。

以上种种对比,使李清照的凄凉愁怨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这首词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

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

宋词咏节序之作,多为应时应景。

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以真情实感,哀乐衷其性,虑叹与乎情,此词虽然低沉了些,但表达却极其“真实”。

这首词的语言也不是尽力去织绣,开头的对句可见工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颇有气象,而“次第岂无风雨”、“记得偏重三五”、“簇带争济楚”、“怕见夜间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风霜”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是别具一格的,这也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下面我就用沈谦《填词杂说》中对李清照的一句评价来结束我这篇浅文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