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6c26db76a20029bd642df3.png)
Re e r h p o r s n p t g ni e ha s a d c lu a mm u t fBr c la s a c r g e s o a ho e c m c nim n e l l r i niy o u e l
董 炳 梅 , 金 良。 唐 娜 , 立 中 , 志 强 王 , 苗 沈 ,
摘 要 : 目的 布 鲁 氏菌 病 是 由布 鲁 氏菌 ( rcl p c sBr ) 染 引 起 的 一 种 严 重 的 人 兽 共 患 性 传 染 病 , 在 接 触 患 bu easei , u 感 l e 人 病 动 物 或 被 污 染 的 动 物产 品 后 即 可 发 病 。Br u是 一 种 兼 性 细 胞 内感 染 细 菌 , 体 表 面 最 主 要 的 抗 原 包 括 脂 多糖 ( P ) 外 膜 菌 L S和 蛋 白 等 , 感 染 的靶 细 胞 主 要 是 巨 噬细 胞 与 胎 盘 滋养 层 细 胞 , 也 可 在 树 突 状 细 胞 (e diccl C ) 其 但 dn r i el t ,D s 中生 长 繁 殖 。 该 病 主 要 以 T l型 细 胞 免 疫 应 答 为 主 , D s 导 的 细胞 免 疫 应 答 在 机 体 抗 B u感 染 中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本 文 在 分 析 B 主 要 抗 h 由 C 诱 r 原 分 子 生物 学特 性 的基 础上 , B u的致 病 机 制及 巨噬 细 胞 与 D s 与 的机 体 抗 Br 就 r C 参 过 程 的 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391e139ec3d5bbfc0a7417.png)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羊种布鲁氏菌对巨噬细胞MHC II表达和递呈的影响
![羊种布鲁氏菌对巨噬细胞MHC II表达和递呈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5a96c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8.png)
羊种布鲁氏菌对巨噬细胞MHC II表达和递呈的影响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人和动物的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全球性重要的传染病,它能够侵入宿主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吞噬和递呈抗原的功能,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本文将探讨。
MHC 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是巨噬细胞表面的一种抗原递呈分子。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吞噬的抗原分子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被布鲁氏菌感染的细胞,并通过递呈布鲁氏菌相关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因此,了解羊种布鲁氏菌对巨噬细胞MHC II表达的影响对于理解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羊种布鲁氏菌感染后,巨噬细胞的MHC II表达能力受到显著抑制。
一项研究利用羊种胃岛细胞(primary macrophages)模拟巨噬细胞,将其感染布鲁氏菌,发现布鲁氏菌感染显著降低了MHC II mRNA的表达水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羊种布鲁氏菌通过干扰转录因子STAT1的激活来抑制MHC II基因的转录,从而降低MHC II表达。
此外,羊种布鲁氏菌还能影响巨噬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
研究发现,布鲁氏菌感染后,巨噬细胞递呈的抗原数量减少,表明抗原递呈能力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羊种布鲁氏菌能够降低巨噬细胞的抗原递呈途径中的相关分子表达,如HLA-DM和HLA-DO。
这些分子参与了MHC II分子的抗原递呈过程,其降低表达可能是导致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羊种布鲁氏菌对巨噬细胞MHC II表达和递呈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布鲁氏菌通过抑制MHC II基因的转录以及降低抗原递呈途径中的相关分子表达来实现其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可能是布鲁氏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在宿主体内持续存活和复制的策略之一。
了解布鲁氏菌对巨噬细胞MHC II表达和递呈的影响,对于研究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相关的免疫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巨噬细胞极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极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2facc3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f.png)
巨噬细胞极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程相朝;毛福超【摘要】巨噬细胞是生物体中宿主防御的重要调节者.为了满足机体不同的需要,巨噬细胞可以在不同刺激因子作用下转化为具有不同功能表型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极化.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静息巨噬细胞(M0)可极化形成不同的表型,促炎表型(M1)和抗炎表型(M2).极化后的巨噬细胞也可通过逆转它们的表型进一步重新编程.巨噬细胞极化和重编程在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论文对巨噬细胞极化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9(040)006【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巨噬细胞;极化;信号通路【作者】程相朝;毛福超【作者单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471099;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洛阳市活载体生物材料与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洛阳市活载体生物材料与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4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机体的固有免疫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功能异质性,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为了满足机体的需求,巨噬细胞将发生极化。
巨噬细胞在不同因素刺激下产生的极化类型也不相同,根据极化后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其本身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以及转录因子的不同,将巨噬细胞分为两种极化类型,即经典活化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M1)和替代活化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M2)。
M1的激活可由γ干扰素(i nterferon γ,IFN-γ)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等介导,活化后的M1可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及趋化因子和高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t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释放大量NO和ROS,从而杀伤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主要物质。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65d75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2.png)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主要通过摄入受感染的食物或液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它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属于革兰氏阴性球菌,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一、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摄入含有布鲁氏菌的食物或水源以及呼吸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可以在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结核病灶、胎盘、性腺和体液等部位中存活,并长期存在于这些组织中。
因此,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如屠宰、剖宫检查、饲养、照顾动物等活动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传播。
另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生肉、生奶等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也是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此外,工作环境中暴露于布鲁氏菌的气溶胶污染物的工人,如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二、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多种机制侵入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从感染源进入人体后侵入巨噬细胞并避免被巨噬细胞杀死来存活和复制。
一旦进入巨噬细胞内,布鲁氏菌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体融合过程来逃避被杀死。
此外,布鲁氏菌还能干扰人体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干扰巨噬细胞的活化。
布鲁氏菌破坏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干扰宿主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使得病原菌能够在宿主内持续存活并引起疾病。
三、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动物和食品的监测与检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对于动物方面,应加强兽医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对经过临床检查有布鲁氏菌感染风险的动物进行强制性标记、隔离、处理或宰杀,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对于食品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布鲁氏菌的传播。
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e1bb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8.png)
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巨噬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其M1和M2两种极化状态,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信号通路的研究日益深入,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巨噬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为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相关的信号分子、调控机制和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启示。
二、M1极化的信号通路巨噬细胞M1极化,也称为经典活化,主要受到微生物产物如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γ)的诱导。
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最终导致M1表型的形成。
在M1极化过程中,核因子κB(NF-κB)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是两个关键的转录因子。
LPS通过与Toll样受体4(TLR4)结合,激活NF-κB信号通路。
这一通路的激活导致NF-κB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进而启动一系列与M1极化相关的基因表达,包括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和趋化因子。
同时,干扰素γ(IFN-γ)通过与IFN-γ受体结合,激活STAT1信号通路。
激活的STAT1进入细胞核,与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启动子结合,促进这些基因的表达,进一步推动M1极化过程。
除了NF-κB和STAT1信号通路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也在M1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MAPK家族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等成员。
这些激酶在LPS和IFN-γ的刺激下被激活,进一步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M1极化的调控。
M1极化的信号通路涉及多个关键转录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的交互作用。
这些通路共同调控M1极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使巨噬细胞能够迅速应对感染等外来刺激,发挥免疫防御功能。
胞内寄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胞内寄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965a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6.png)
胞内寄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①田丽吴显伟周伟张惠勇张少言鹿振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0-2086-06[摘要]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宿主后,巨噬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哨兵细胞首先识别并吞噬入侵的病原体,而入侵的病原体可发展多种策略逃避巨噬细胞杀伤,并适应宿主细胞内环境,在胞内复制和存活。
现对胞内感染常见细菌和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策略进行概述。
[关键词]胞内寄生菌;固有免疫;巨噬细胞;免疫逃逸Advances in study of immune escape of macrophages by 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aTIAN Li, WU Xianwei, ZHOU Wei, ZHANG Huiyong, ZHANG Shaoyan, LU Zhenhui.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0, China[Abstract]Following infection of host b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macrophages serve as primary immune sentinel cells to first recognize and engulf invading pathogens, while invading pathogens can develop multiple strategies to escape macrophage killing and adapt to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 of host to replicate and survive intracellularly. Here is a brief overview of immune escape strate‑gies of bacteria and fungi common to intracellular infections against macrophages.[Key words]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a;Intrinsic immunity;Macrophages;Immune escape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后,机体内固有免疫系统首先启动。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c73aea52d380eb63946da0.png)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作者:肖延仁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19年第16期摘要: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引起二类传染病,称为布鲁氏菌病或马耳他发热病。
该文主要讨论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的进展。
了解布鲁氏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细胞的功能,将有助于了解布鲁氏菌病的病因。
关键词: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双组分调控系统;密度感应系统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6.0330 引言布鲁氏菌病是最常见的全球性细菌性人畜共患病。
每年全世界有超过50多万感染者[1]。
它是一种重要的流行相关性疾病,该病没有有效的疫苗,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1 IV型分泌系统(T4SS)在布鲁氏菌中研究比较多的因子之一是T4SS[2]。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IV型DNA转运系统VirB基因是同源的,如根瘤农杆菌和嗜肺军团菌。
布鲁氏菌病的T4SS首先在猪种布鲁氏菌中发现,由12个开放阅读框(VirB1到VirB12)编码。
在布鲁氏菌中virB缺失株不能与内质网相互作用,其调控的下游基因不能转录,导致布鲁氏菌无法在细胞内长期生存。
VirB调控许多转录调控子的表达。
最近研究表明,virB的突变可能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包括密度感应系统调控子VjbR在内的几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下调[3]。
2 布鲁氏菌脂多糖(LPS)作为革兰氏阴性菌,布鲁氏菌的外膜含有LPS。
在致病的布鲁氏菌菌株中,光滑型LPS 较多。
目前,LPS已成为毒力因子进行研究。
布鲁氏菌LPS缺失后不会诱导小鼠的炎症反应,造成低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和低细胞毒性活性。
布鲁氏菌LPS的结构与典型的模式不同。
非经典脂质A有一个氨基葡萄糖主链和几条极长的脂肪酸长链组成。
这些特点对布鲁氏菌感染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布鲁氏菌bacA突变株,缺乏脂质A的长链脂肪酸,导致较高的炎症反应。
细胞焦亡 and 巨噬细胞极化
![细胞焦亡 and 巨噬细胞极化](https://img.taocdn.com/s3/m/1e106d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c.png)
细胞焦亡and 巨噬细胞极化1.引言1.1 概述细胞焦亡和巨噬细胞极化是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
细胞焦亡是一种典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巨噬细胞极化是巨噬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异性分化过程,它对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细胞焦亡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凋亡和坏死有所区别。
细胞焦亡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一系列酶的激活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通过这些调控机制,细胞可以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异常因素的影响下主动进行焦亡。
细胞焦亡的影响因素和病理意义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细胞焦亡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另一方面,细胞焦亡也在调控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胚胎发育、免疫应答等。
巨噬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具有吞噬、杀伤微生物和清除病理垃圾的功能。
而巨噬细胞极化是巨噬细胞在受到特定环境刺激后发生的有序分化过程。
巨噬细胞极化可以分为经典型和替代型,它们在分子表型、功能和调控机制上都存在差异。
经典型巨噬细胞主要参与免疫炎症反应,替代型巨噬细胞则参与组织修复和抗炎过程。
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参与。
巨噬细胞极化的功能研究也得到广泛关注,它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细胞焦亡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定义、机制、影响因素、病理意义、调控机制和功能等方面内容。
通过对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为其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探索细胞焦亡和巨噬细胞极化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的结构包括引言、细胞焦亡、巨噬细胞极化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细胞焦亡和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细胞焦亡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
巨噬细胞极化是巨噬细胞在免疫和炎症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之一。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21a22758fb770bf78a5577.png)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研究进展3王玉飞 陈泽良 黄留玉3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研究所 北京 100071)摘要: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可以在专业和非专业吞噬细胞内生存和复制。
当布鲁氏菌与细胞接触时,细菌可以通过受体分子进入细胞。
布鲁氏菌在细胞内首先定位于早期吞噬体,然后,在胞内改变其运输方向,最终抵达其胞内复制部位内质网,开始大量复制。
这种复制既不影响细胞的基本功能,也不诱导细胞的损伤。
主要综述了布鲁氏菌对细胞的侵袭、胞内运输和复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细菌侵袭,胞内运输,胞内复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7)0621218204AdvancesintheResearchonthe Brucella IntracellularLife3WANGYu 2Fei CHENZe 2Liang HUANGLiu 2Yu 33(Institute of DiseaseControl and Prevention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71)Abstract :Brucella organismsarefacultativeintracellularbacteriacapableofsurvivinginsideprofessionalandnon 2professionalphagocytes.Uponcell contactthebacteriaisinternalizedviareceptormolecules.Onceinsidecells,Brucella localizesinearlyphagosomes,whereitavoidsfusionwithlateendosomesandlysosomes.Then,thebacteriumredirectsitstraffickingtoautophagosomesandfinallyreachestheendoplasmicreticulum,the replicatingniche.Onceinsidetheendoplasmicreticulum,Brucella extensivelyreplicateswithoutrestrictingbasiccellularfunctionsorinducingdamagetocells.Invasion,intracellulartraffickingandreplicationofBrucella organismsinprofessionalandnon 2professionalphagocytesandthemoleculardeterminantsinvolving Brucella intracellularlifearereviewedinthisarticle.Keywords :Brucella ,Bacterialinvasion,Intracellulartrafficking,Intracellularreplication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600024) 33通讯作者 Tel:010*********,E 2mail:huangly@ 收稿日期:2007203214,修回日期:2007206205 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可以在专业和非专业吞噬细胞内生存和复制。
巨噬细胞M1_M2极化分型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M1_M2极化分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3f4d21cfc789eb172dc84e.png)
髓干 细 胞 发 育 而 来。 在 多 集 落 刺 激 因 子 ( multi- 肿瘤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如在评价肿瘤相关巨噬细
CS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等 胞( TAMs) 对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CHL) 预后作用
刺激下,骨髓干细胞发育成单核母细胞,后者进一步 的实验 中,检 测 了 TAMs 的 表 型,并 分 别 以 HLA-
周宪宾等 巨噬细胞 M1 / M2 极化分型的研究进展 第 10 期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484X. 2012. 10. 022
巨噬细胞 M1 / M2 极化分型的研究进展①
·957·
周宪宾 综述 姚成芳 审校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济南 250062)
单核巨噬细胞在艾滋病和猴子免疫缺陷病毒引 起的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脑损伤的过
①本文为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 30973807 ) 、山 东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 Y2008C101)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 2012GSF11908) 和山东省医 学科学院院级科技计划( 2011-28) 资助项目
导意义[1]。多 种 因 素 能 调 节 巨 噬 细 胞 失 衡 的 极 化 状态,这种状态的调整对于疾病的治疗等具有指导
因子,尤其在炎症反应后期发挥抗炎作用,促进创伤 修复和纤维变性[4]。
意义。现就巨噬细胞极化分型等方面的研究
1 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及相应的功能特征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12) 10-0957-04
巨噬细胞按照其表型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分
以发挥降低炎症反应,发挥组织修复功能为主
布鲁氏菌virb及gntr在胞内生存中的的研究
![布鲁氏菌virb及gntr在胞内生存中的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48bf9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b.png)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一章文献综述1.1布鲁氏菌病原学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病[1'2l。
布鲁氏菌是一种严格需氧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呼吸、消化、生殖系统粘膜,以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皮肤等多种途径进行感染。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无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的细菌。
依据Alton和Jones(1967)的相关研究表明:布鲁氏菌是一类长约0.6.1.5lam,宽约O.5.0.8um的过氧化氢酶、尿素酶、氧化酶阳性的球杆菌。
在TSB培养基条件下平均繁殖一代的周期大约为186min。
在生长繁殖时期,在需氧条件下生长,嗜酸,代谢主要为氧化作用。
某些种型的菌种生长需要5.10%二氧化碳,生长温度在20.40℃之间,但最适宜温度在37℃,最适宜PH在6.6.7.4【孓51。
目前依据布鲁氏菌病原性和相关的宿主主要包括以下六类:即B.melitensis,B.abortus,B.suis,B.neotomae,B.ovis,B.canis,而羊种B.melitensis是最早发现的布鲁氏菌,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类【6】。
B.melitensis最早19世纪末的1886年,英国医生Bruce在地中海沿岸的马耳他岛上对病死于地中海热的士兵脾脏标本上观察到了大量的微小细菌,并于1887年成功分离到了重培养物,并命名为马耳他细球菌。
随后又发现并鉴定了一批其他种的布鲁氏菌,如1897年Bang从母牛流产物中分离到了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suis),绵羊附睾种(B.ovis),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以及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2007年英国科学家从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分离到了鲸型布鲁氏菌∞.ceti)和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2008年科学家又发现了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从而将布鲁氏菌属分为9个种。
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功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041982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0.png)
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称为布鲁氏病。
布鲁氏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广泛的致命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布鲁氏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因此研究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维持机体的稳态。
在布鲁氏菌感染中,免疫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层面来应对布鲁氏菌感染。
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参与者。
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能够摄取并消化病原体。
在布鲁氏菌感染时,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吞噬入侵的布鲁氏菌。
一旦布鲁氏菌进入巨噬细胞内部,巨噬细胞会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这些细胞协同工作,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来消灭布鲁氏菌。
另一方面,体液免疫也在布鲁氏菌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是指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识别和中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在布鲁氏菌感染中,B细胞能够识别并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布鲁氏菌。
这些抗体能够结合到布鲁氏菌的表面抗原上,并标记其为可被吞噬细胞摄取的靶标。
体液免疫的加强能够增强布鲁氏菌的清除效率,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然而,布鲁氏菌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机制,可以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
布鲁氏菌通过抑制细胞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抑制体液免疫的效力来增加其存活和传播的机会。
此外,布鲁氏菌还会改变宿主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
因此,了解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可以提供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原体如何与宿主相互作用。
对于布鲁氏病的控制和治疗,早期诊断和针对免疫功能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早期诊断可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同时给予针对布鲁氏菌的合适抗菌治疗。
针对免疫功能的干预可以增强宿主的免疫应答,提高抗菌能力。
通过研究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可以为开发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ec4f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b.png)
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目前还没有针对布鲁氏菌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和抗菌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因子NF-κB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多个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
研究发现,布鲁氏菌感染可以激活宿主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导致炎症反应的产生。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抑制NF-κB信号可以显著抑制布鲁氏菌的生长和复制,提示NF-κB在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与布鲁氏菌感染相关的信号通路是JAK2/STAT3。
JAK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STAT3是一种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研究表明,布鲁氏菌感染可以激活宿主细胞中的JAK2/STAT3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抑制JAK2/STAT3信号可以明显抑制布鲁氏菌的生长和复制,提示JAK2/STAT3在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究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在布鲁氏菌胞内存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方法构建了布鲁氏菌感染小鼠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时间点感染后小鼠组织中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在布鲁氏菌感染早期,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显著上调,与此同时,宿主细胞中炎症反应的产生也增加。
为了验证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布鲁氏菌胞内存活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敲除或药物抑制的方式抑制了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然后观察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的生长和复制情况。
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诱导巨噬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研究
![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诱导巨噬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3a3d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6.png)
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诱导巨噬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研究AMPK/p70s6k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已被证明在多种细胞功能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布鲁菌是一种引起布鲁氏菌病的细菌,主要通过侵入巨噬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然而,关于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自噬是一种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自身有害或老化结构的机制,其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和抵抗病原体感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布鲁菌感染能够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并且这一自噬过程与AMPK/p70s6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AMPK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蛋白激酶,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能量平衡和代谢适应性。
研究发现,在布鲁菌感染巨噬细胞时,AMPK活性显著增强。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在AMPK活性被抑制的情况下,布鲁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明显减少。
这表明AMPK在布鲁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p70s6k是一种由AMPK调控的激酶,其主要作用是参与蛋白合成和细胞生长。
研究发现,布鲁菌感染诱导了p70s6k的活化。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在p70s6k被抑制的情况下,布鲁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显著减少。
这表明p70s6k在布鲁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AMPK通过活化p70s6k,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自噬的发生。
这一发现为深入了解布鲁菌感染机制以及开发针对布鲁菌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的详细机制,并且考虑通过调节该通路从而抑制布鲁菌感染。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AMPK/p70s6k信号通路在布鲁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AMPK通过活化p70s6k,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自噬的发生。
人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人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ffda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5.png)
人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王栋才;赵新芳;白贺霞【摘要】近年来,人布氏杆菌病发病率在我国有回升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很难根治,且易复发,并发症多,采取现有的治疗手段存在易耐药,不良反应多,治疗周期长等问题.目前国内对人布氏杆菌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大多为临床观察及回顾性的病例分析,缺乏高质量的RCT及多中心、大样本的科学研究.因此,加大对人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has risen in China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s.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complicated, it is difficult to cure, and easy to relapse. There are many complications, and many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adopting the existing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easy resistance, many adverse reactions and long treatment course. At present, most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brucellosis ar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retrospective case analysis, lack of high-quality RCT and multi-center, large-sampl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the treatment of human brucellosis.【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1【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人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湿温【作者】王栋才;赵新芳;白贺霞【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 新疆石河子 832006;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 新疆石河子 832006;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 新疆石河子 832006【正文语种】中文人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其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等,主要通过职业性或环境接触病畜或其产品而发病,也可通过吸入含有布鲁氏杆菌的气溶胶[1]感染发病。
QS系统VjbR在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中作用的研究
![QS系统VjbR在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中作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cbbe1b1711cc7930b7163a.png)
QS系统VjbR在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中作用的研究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流行,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深入探讨其独特的胞内生存机制和毒力因素,对于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的理解、新型疫苗的研发以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布鲁氏菌有很多感应和处理环境信号的调控系统及毒力因子,如QS密度感应系统。
当布鲁氏菌侵入宿主细胞时,QS系统可以调控布鲁氏菌各种靶基因以适应胞内各种不利的环境信号,从而增强抵抗巨噬细胞杀伤的能力。
布鲁氏菌QS系统有两个调控蛋白:VjbR和BlxR。
目前对BlxR的毒力表型以及调控机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对VjbR的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另外,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T4SS的virB操纵子对vjbR有正调控作用,且virB是细菌重要的毒力基因,可增强布鲁氏菌胞内存活能力。
同时已有文献报道virB和vjbR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那么vjbR是否与细菌毒力表型相关?是否可以调控virB从而影响布鲁氏菌胞内生存?vjbR的调控机制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解释和深入探讨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和致病机制。
为研究布鲁氏菌QS系统调控蛋白VjbR与布鲁氏菌毒力和胞内生存的关系,阐明其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构建vjbR基因缺失突变株和互补株。
通过对突变株、互补株和野生株生长曲线的观察,发现野生株的生长速度较突变株和互补株快,提示vjbR可能通过调控特定基因而正调控布鲁氏菌的生长。
胞内存活及小鼠体内生存等表型实验显示,vjbR突变株虽然可以入侵巨噬细胞并在小鼠的脾脏和肝脏细胞内生存,但生存能力减弱,同时,我们在体外模拟了巨噬细胞内的多种胁迫条件,如高盐、高渗、酸、热休克和氧压力等,与野生株和互补株相比,突变株在这些刺激条件下的生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vjbR对于布鲁氏菌适应胞内恶性环境、抵抗环境压力、建立慢性感染是必需的。
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
![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12be8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0.png)
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对于吞噬和消化在体内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巨噬细胞的极化是调节其免疫功能的关键之一。
巨噬细胞极化是指巨噬细胞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分化成不同免疫巨噬细胞表型的过程。
不同免疫巨噬细胞表型在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特性、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及其研究现状。
一、巨噬细胞极化分为M1和M2型M1型和M2型免疫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极化的两种状态。
M1型免疫巨噬细胞是表现出优势的Th1倾向免疫反应类型,包括强烈的免疫刺激、氧化炎性应答和细胞凋亡。
M1型免疫巨噬细胞其产生的免疫因子主要包括IL-12、IL-23、NO、IL-1β等,在吞噬体内病原体和异物方面也表现出很好的效果。
而M2型免疫巨噬细胞主要是表现出免疫耐受性,其分化过程主要是由Th2细胞分泌IL-4所诱导,其分泌的免疫因子主要包括IL-10、TGF-β、PGE2等,对于组织修复和再生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两种状态的免疫巨噬细胞并不是简单的相互排斥、对抗,并且实验数据表明这两种状态的免疫能力在不同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协同作用。
二、巨噬细胞极化的压力信号和信号通路巨噬细胞极化的压力信号和信号通路是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关键因素。
而这些信号通路主要包括Toll样受体(TLR)、STAT、NF-κB等。
TLR的家族通过识别体内外的病原体、细菌、毒素等刺激而激活免疫反应。
TLR2识别细菌表面的天冬氨酸及其脂质二磷酸化合物,所以在巨噬细胞M1型极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TLR3则主要介导细胞内病毒的免疫反应。
STAT是参与免疫反应进程中的分子,它可以有一些细胞因子诱导,并且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内的一些转录因子如PU.1、IRF和FOXA1等。
NF-κB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通过其激活的基因包括IL-6、TNF-α、IL-12等核因子,不仅能够有力的激活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同时也可以通过过量激活使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导致其他类之疾病的发生。
布鲁氏菌免疫应答研究进展_冯宇
![布鲁氏菌免疫应答研究进展_冯宇](https://img.taocdn.com/s3/m/e1e46a147cd184254a353508.png)
第28卷 第9期2016年9月V ol. 28, No. 9Sep., 2016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文章编号:1004-0374(2016)09-1067-08DOI: 10.13376/j.cbls/2016143收稿日期:2016-01-20; 修回日期:2016-03-2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D0500902)*通信作者:E-mail: dingjiabo@ ;Tel: 010-********布鲁氏菌免疫应答研究进展冯 宇1,2,丁家波1*(1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检测技术室,北京 100081;2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 271018)摘 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 )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家畜的健康养殖和人类健康。
布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宿主、病原以及病原在宿主巨噬细胞内定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布鲁氏菌能在单核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中生存,并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也是布病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
探究和分析布鲁氏菌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布病防控和新型疫苗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的主动防御机制、树突状细胞以及由CD4+和CD8+亚群介导产生的IFN-γ、IL-12和TNF-α对于抵抗布鲁氏菌的感染十分重要,有关布鲁氏菌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小鼠模型。
现结合实验室自身研究内容,就国内外布鲁氏菌免疫或感染不同宿主后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布鲁氏菌;免疫反应;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45;R516.7;S852.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advance on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BrucellaFENG Yu 1,2, DING Jia-Bo 1*(1 Department of Insp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hina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Drug Control, Beijing 100081, China;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d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Abstract: Brucellosis is a zoonotic and contagious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infection with Brucella species, threatening livestock and human health seriously. The pathogenesis of Brucella infection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host factors, Brucella species/strain, the ability of invading Brucella to survive and replicate within mononuclear phagocytic cells, preferentially macrophages. These are the reasons that brucellosis was hard to heal. Understanding the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triggered by Brucella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accin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macrophages, dendritic cells, IFN-γ, IL-12 and TNF-α produced by CD4+ T-cells and cytotoxic CD8+ T-cells are vital to fight the infection. Most of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Brucella infection comes from studies using mouse model.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n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Brucella infection/vaccination in various hosts.Key words: Brucella ; immune response; research advance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病,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机制
![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953132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b.png)
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机制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对于其免疫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其极化的调控机制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机制展开论述,依次阐述其影响因素、调控信号及其生物学效应。
I. 影响因素巨噬细胞极化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调节,包括环境因素、微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
环境因素:温度、pH值、氧气浓度和细胞外基质都是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环境因素。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式及效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微环境因素:微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细胞外分泌因子和炎症介质等。
细胞外分泌因子包括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这些分子可改变巨噬细胞的数种信号通路。
而炎症介质如TNF-α和IL-1β等则会刺激巨噬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从而影响其极化状态。
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如M-CSF和GM-CSF等与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调控密切相关。
M-CSF可驱动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GM-CSF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
II. 调控信号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是受多种调节信号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依次阐述M1和M2类型巨噬细胞的主要调控信号。
M1型巨噬细胞:M1类型巨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为促炎性、杀菌和抗原呈递。
M1类型巨噬细胞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信号的调控:1. TLR信号通路:TLR与其配体结合后,可启动NF-κB等信号通路,从而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分化为M1型。
2. IFN-γ:IFN-γ能够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趋化因子和炎症细胞因子等,同时协同TLR去刺激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
3. TNF-α:TNF-α在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激活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去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
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为促炎性、修复和免疫抑制。
M2型巨噬细胞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信号的调控:1. IL-4/IL-13:IL-4/IL-13可通过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调节,激发巨噬细胞分化为M2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畜牧兽医2018,45(4) $082-1088China Anim al Husbandry &Veterinary Medicined o i:10. 16431/j. cnki. 1671-7236. 2018. 04. 031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易继海§,王月丽§,王震,陈创夫"(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摘要:布鲁氐菌(B u e l 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
布鲁C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布鲁氐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
文章围绕布鲁氐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氐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氐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 F.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
布鲁氐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布鲁氐菌;感染机制;胞内存活;巨噬细胞极化中图分类号:S85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236(2018)04-1082-07R e s e a rc h P ro g re s s o n th e R e la tio n s h ip B e tw e e n I n t r a c e llu la r S u r v iv a l M e c h a n is mo f B rucella a n d M a c r o p o h a g e P o la r iz a t io nY I J i h a i§,W A N G Y u e l i,W A N G Z h e n,C H E N C h u a n g fu"College o f Anim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hezi U niversity,Shihezi 832000, China) (.Brucella is a fa c u lta tiv e in tra c e llu la r p a ra sitic b a c te riu m.I t has s tro n g p a th o g e n ic ity andA b s tra c t:o fte n causes ch ro n ic p e rs is te n t in fe c tio n s,a lth o u g h th e re is no ty p ic a l viru le n ce fa c to r.B ru ce llo sisis lis te d as a serious zoonosis in the w o rld and d ire c tly causes serious losses to th e e come o f anim al h u s b a n d ry.I t n o t o n ly h in d ers social d e v e lo p m e n t,b u t also th re a te n s hum anBrucella is m a in ly m a crophages,it develops ah e a lth and p u b lic h e a lth s e c u rity.T h e ta rg e t cells o fh ig h e r s tra te g y to escape th e im m u n e cell k illin g by th e im m u n e s y ste m,e ve n m u ltip ly w ith in thecell and w eakens th e fu n c tio n o f m acrophages.T h e k illin g and a n tig e n p re se n tin m acrophages are p a rtia lly lo s t,th e re b y e sta b lish in g lo n g-te rm p e rs is te n t in fe c tio n in h o st ce lls.T h is a rtic le focuses on the m echanism o f Brucella cell v ia b ility,a n d analyzes the re g u la tio n o f d iffe re n t p o la riz a tio n types o f m acrophages in the process o f Brucella in fe c tio n,and th e ro le o f re la tBrucella in tra c e llu la r s u rv iv a l n o t ed in fla m m a to ry p a th w a ys in th e developm ent o f in fla m m a tio n.收稿日期:2017-09-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705、31572491)作者筒介:易继海(1989-),男,新疆奎屯人,硕士,研究方向:布鲁菌致病机制,E-mail:724050645@qq. com王月丽(1991-),女,新疆阿拉尔人,硕士,研究方向: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及免疫逃逸机制,E-mail:577674101@qq. com易继海与王月丽对本文具有同等贡献,并列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陈创夫(1962-),男,广东潮州人,博士,研究方向:病原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E-mail: cfxb@o n ly accom m odates th e d iffe re n t im m u n e m ic ro e n v iro n m e n ts d u rin g p e rs is te n t in fe c tio n,b u t also accom m odates th e differences in n u trie n t a v a ila b ility o f ta rg e t cells d u rin g in fe c tio n.I t co n firm s th e key ro le o f im m u n e evasion and in te ra c tio n w ith h o st cell m e ta b o lism d u rin g ch ro n ic in fe c tio n.I t is also explained th a t N F-.B p a th w a y is a ke y fa c to r in re g u la tin g the balance status o f M1/M2su b typ e m acrophages.In c o n c lu s io n,th e co n tin u o u s in fe c tio n o fBrucella in ho st cells is a huge challenge fo r dom estic and fo re ig n sch o la rs.T h e m echanism and pathogenesis o f im m u n e evasion in Brucella need to be studied m ore s p e c ific a lly.Key words:Brucella;infection m echanism in tr a c e llu la r s u rv iv a l;m acrophage p o la riz a tio n4期 易继海等: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101*布鲁氏菌(B ru e Z Z 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的致 病菌,布鲁氏菌病被列人世界上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之一,每年新增50万例新病例。
这 种疾病主要以单核吞噬系统的器官作为靶标,引起 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机体发热、关节 炎、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多种动物的生命健康[1]。
其中,最为常见和危害性较高的菌种为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2]。
布鲁氏菌不但具有抵御吞噬细胞杀菌作用的能力,还能使其寄生的宿主细胞形成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 复制的微环境,长期存活于宿主细胞内,最终致使机 体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3]。
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与胎盘滋养层细胞等。
巨噬细胞是典型的免 疫细胞,其表型和功能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4],其不 仅可摄取和处理抗原,还能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识 别,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由于巨噬细胞的表型可 变、功能多样,所以成熟的巨噬细胞能在各种因素诱 导下出现表型、功能及形态的不同分化,即巨噬细胞 的“极化”现象[5]。
巨噬细胞可通过清除和修复机体 受损的细胞、基质来维护组织的完整性。
除了在炎 症和免疫中的作用,巨噬细胞在宿主生理学和新陈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6],而这种细菌代谢是慢性 布鲁氏菌生存的关键。
因此,研究不同分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中的代谢情况,并确定这 两种巨噬细胞群体的不同代谢编程是否有助于布鲁 氏菌的慢性感染,尤为重要。
文章将讨论布鲁氏菌“劫持”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营养物质进行复制繁殖,导致其能在靶细胞内长期持续存活,从另一 个角度揭示布鲁氏菌持续感染机制。
1布鲁氏囷胞内存活机制1.1布鲁氏菌逃避固有免疫固有免疫系统由上皮屏障、吞噬细胞、自然杀 伤细胞和补体系统等组成,被认为是防止病原体人侵的第一道防线。
宿主可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 A M P)的先天免疫监测系统来检测组织中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