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布病的诊断与防治

布病的诊断与防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 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 区。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 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 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工作者、屠
26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2008·12
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 群。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
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家畜患病后 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 染。早期出现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 妊 娠 母 畜 流 产 ( 多 在 妊 娠 2~ 8个 月),多为死胎或弱仔。但大多数流 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畜群中关 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 症增多。公畜睾丸肿大,触之热、 痛。鸡、鸭等家禽的症状表现为腹泻 和虚脱,有时产蛋量下降。人患布病 潜伏期为1~3周,易转为慢性。轻者 出现低热、无力、疲乏,全身酸痛, 关节肿大、疼痛,焦躁不安和神经过 敏。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 肿大用手可摸到。雄性患畜常见单侧 睾丸或附睾炎;雌性患畜有时可发生 特异性乳腺炎、卵巢炎、子宫内膜 炎,孕畜可发生流产。多数病例有长 期起伏的发热,称“波状热”。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 粒细胞减少和单核细胞增多者较少 见;慢性病例的白细胞总数增多,主 要为嗜中性粒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 少,但没有出血倾向。 5.2.2 实验室检查:显微镜检出病原 体或血清抗体滴度升高才能确诊。 5.3 治疗
感染病例,可用磺胺嘧啶(S D)、甲氧苄氨嘧啶(TMP并增加饮 水此外)、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酰 氨苯砜(SDDS)。 5.4 预防
4.3 预防 4.3.1 在疫区,要做好犬体的防蜱灭 蜱工作。可应用杀虫药,如2 5 ppm溴 氰菊酯溶液,每隔7~1 0天喷淋1次犬 体。 4.3.2 对 病 犬 应 做 到 早 发 现 、 早 诊 断、早治疗。发现病例后,可应用三 氮脒、咪唑苯脲的治疗剂量对其他健 康犬进行药物预防。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是通过分离和鉴定布鲁氏菌。

具体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步骤包括:
1. 临床症状分析: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乏力、头痛等,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淋巴组织或其他体液或组织进行培养。

3. 分离布鲁氏菌: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无菌条件下的培养处理,将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4. 鉴定布鲁氏菌:通过对分离的菌落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嗜碱性试验、免疫荧光试验、PCR等,判断菌株
是否为布鲁氏菌。

金标准诊断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依据是从患者体液或组织样本中成功分离和鉴定出布鲁氏菌。

但由于布鲁氏菌的培养和鉴定过程较为复杂,诊断通常需要时间,并且技术要求高,因此常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

布鲁氏菌病磁共振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磁共振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磁共振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通常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传播给人类。

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布鲁氏菌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出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脊液异常等情况,有助于确诊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磁共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脑膜炎和脑炎的表现,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出脑膜炎和脑炎的特征性改变,如脑脊液增多、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实质水肿等。

2. 脑脓肿的形态和位置,布鲁氏菌病在磁共振成像上可以显示出脑脓肿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 脑脊液异常,磁共振成像可以辅助观察脑脊液的情况,如蛋白质含量、细胞数目等,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除了以上几点,磁共振成像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布鲁氏菌病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
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医生观察病变情况,辅助临床诊断,但诊断时仍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附件8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µ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µm。

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皮肤过敏试验: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 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 C)2.3.1 实验室初筛2.3.1 .1 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 .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 .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 .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2.3.2 .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2.3.3 分离细菌1:lO++及以上。

C.1.5) 滴度l:400++及以上。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诊断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 中任一项者。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正文:----------------------------------------------------------------------------------------------------------------------------------------------------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1988年10月25日)一、诊断方法和标准(一)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

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

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

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3)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4)抗人球蛋白试验:1∶400(++)及以上。

(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6)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5×2.5厘米及以上(或6.25平方厘米及以上)。

(二)畜间布病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1.家畜布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史(2)临床症状(3)实验检查:A、病源分离B、血清学及其他试验a、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牛)、皮内变态反应(羊)、任选一种或多种进行初筛。

布鲁氏杆菌诊断标准

布鲁氏杆菌诊断标准

布鲁氏杆菌诊断标准
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确诊病例。

1. 临床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肌肉酸痛、多汗、乏力、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若患者有过疫区生活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可以作为诊断标准。

2. 实验室检查:通常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血细胞沉降率检查。

如果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发现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3. 确诊病例:通常是进行布鲁氏菌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等检测,当患者符合上述之一者,即可以作为诊断标准。

此外,也可以通过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诊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的诊断标准
摘要:
1.布病的概念和历史
2.布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3.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4.布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正文:
1.布病的概念和历史
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首次被发现可追溯至19 世纪末,当时英国科学家布鲁斯首次从牛身上分离出布鲁氏菌,并因此得名。

后来,研究发现该菌还可引起羊、猪、犬等动物的感染。

2.布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主要通过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乳汁传播。

人感染布鲁氏菌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病畜,如牛、羊等;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病畜肉制品;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气溶胶。

3.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诊断布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试验、细菌培养等。

4.布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治疗布病主要采用抗生素疗法,如四环素、链霉素等。

病程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晚期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布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2015.5.20))

布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2015.5.20))
发热 多汗 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
布病临床表现-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 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 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 午后或晚上。
热型 波状热
低热
不规则热
例数 115 307 112
构成比(%) 15.78 42.11 15.36
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日升高,达 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 数日至2 周后,又发热再起,如此反复 数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典型 波状热型已较少见
间歇热 驰张热 稽留热
无热
93
12.78
63
9.33
3
0.41
31
4.25
发热: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 达45天,平均2-3周。
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
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的现象为布 征,检测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
布病基本知识概述 布病的诊断与治疗 布病的疫情概况 布病的疫情处置
发生畜间疫情时 发生人间疫情时
内容
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 (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 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
备注
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 明,2片/次,2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 肌注1-1.5mg/kg ,8小时1次,1-2周;③利福平 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 200mg/次,2次/天,6周; 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 星,750mg/次,2次/天,6周。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 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 : 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 : 50++及以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 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2007 ),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标准一、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地区性、季节性及职业性。

在流行地区,患者多有与家畜或畜产品密切接触史,或与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有旅行史。

二、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以不规则热为常见,也有弛张型、稽留型和短期发热者。

2.多汗: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时,大汗淋漓。

3.乏力: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4.疼痛:常表现为全身性疼痛和关节痛。

5.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测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

2.细菌学检查:血液、骨髓、脑脊液、关节液等标本,通过培养分离出布鲁氏菌,是确诊布鲁氏菌病的重要依据。

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如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可作为确诊依据。

4.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四、病理学诊断布病的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结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以及各种脏器的病理改变。

五、鉴别诊断布病应与疟疾、伤寒、结核病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六、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1.病情评估: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疾病进展情况。

2.预后判断:布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可痊愈。

但若延误治疗,可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七、诊断流程图(详见附图)八、诊断标准分级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标准,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项阳性指标。

3.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同时符合病理学检查结果或分离培养出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 实验室初筛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lO++及以上。

2.3.2.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 1.5)滴度l:400++及以上。

2.3.3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 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中任一项者。

4.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摘要:
一、布鲁氏菌诊断简介
二、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三、金标准的重要性
四、结论
正文:
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方法有很多,但金标准一直是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布鲁氏菌抗体,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因此被认为是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金标准的重要性
金标准是医学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诊断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中,血清学检测作为金标准,具有其他诊断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血清学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其次,血清学检测操作简单、快速,能够满足临床对快速诊断的需求。

最后,血清学检测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程的患者,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结论
总的来说,血清学检测作为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在诊断布鲁氏菌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血清学检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抗原的质量和检测方法的选择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等。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2018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2018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2018
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可能具有流行地区居留史、病畜接触史,进食未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等。

2.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

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如有睾丸肿大疼痛、神经痛,基本可确诊。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

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

因牛种菌初分离困难,要求严格的环境,故各种标本最好采集两份,一份用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养;另一份放一般环境中孵育,培养时间不得短于2周。

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

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有人建议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种到鸡胚卵黄中可获较高阳性率。

请注意,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诊断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

1.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介绍《布鲁百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由中国预防医学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问主要起草人尚德秋、舒光亚。

本标准规定了答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内理原则容,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

中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

1、传染源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布鲁氏菌病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

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

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2、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

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皮肤过敏试验: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

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

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

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附录A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补充件)A1 从可疑布病患者分离布鲁氏菌A1.1 血培养A1.1.1 双相培养基培养:无菌从可疑病人静脉取血液4~5mL,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血液注入5~6支含双相培养基的中试管内,或2~4只含双相培基烧瓶中,轻轻混合倾斜,使被检血液分布在琼脂斜面上,置37℃温箱培养,如果怀疑病人是牛种布鲁氏菌感染时,应有一半标本置CO(下标始)2(下标终)环境中培养,三天后观察结果,如未见布氏菌生长,可按上法再倾斜,使血液涂在琼脂斜面上,继续培养,每隔一天观察一次,如有可疑布鲁氏菌落,可用铂金耳勾出接种到琼脂试管培基,获得纯培养,进一步作布氏菌鉴定,血培养二十天仍不出菌,可定为阴性。

A1.1.2 接种未受精鸡卵法:取新鲜鸡蛋两个,把鸡蛋放在固定架上,锐端向上,以碘酒和酒精依次消毒蛋壳,用眼科手术刀在顶部穿一小孔,用三厘米长注射针头将被检血液徐徐注入卵黄中,每个鸡蛋接种血液0.2mL,立即用灭菌石蜡将孔密封,置37℃温箱中培养,五天后把接种血液的鸡蛋无菌打开,用灭菌的毛细管把接种血液部分的卵黄及蛋清吸出0.5~0.6mL,接种2~3支斜面培养基上,置37℃培养,2~3天观察一次,15天仍不见可疑菌落生长,定为阴性。

A1.2 骨髓培养用灭菌的导尿管将尿液导出放入灭菌容器中,为浓缩细菌,提高检出率,可在尿液中加入1%~3%的高价布鲁氏菌免疫血清,混合后,置37℃温箱2h,高速离心沉淀,取沉淀物0.5mL接种在选择性培基上培养,或注射豚鼠,用生物学法分离布鲁氏菌。

A1.3 其他病原材料培养由乳,脑脊液,关节液和滑囊液分离布鲁氏菌,将液体标本无菌地接种到琼脂斜面上,或培养平板上,涂布于培基表面,参照血培养法观察结果,15天仍无可疑菌生长,定为阴性。

A1.4 生物学分离布鲁氏菌法为了提高对布鲁氏菌的检出率和从污染的材料中分离布鲁氏菌,将被检材料(固体标本加灭菌的生理盐水研碾成浆液态)经皮下或腹腔注射豚鼠或小白鼠,豚鼠接种1mL,小鼠接种0.5mL,接种豚鼠,即可观察血清变态反应情况,又可作细菌分离培养,小鼠感染后二十天解剖取脏器培养,豚鼠接种后三十天解剖取脏器培养。

A2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A2.1 平板凝集试验(PAT)A2.1.1 器材及试剂赫德逊氏凹玻板或一块清洁无油脂玻璃板,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已知阴性和阳性血清,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

A2.1.2 操作方法A2.1.2.1 备方形洁净的玻璃板,划成25个方格(或更多),横数5格,纵数5格,第一列各格写下血清号码。

A2.1.2.2 用0.1mL吸管按下列剂量加受检血清于任何一行(横格)的各格中:第一格0.08mL,第二格0.04mL,第三格0.02mL,第四格0.01mL。

A2.1.2.3 加平板凝集抗原0.03mL于各血清格中,用牙签或细铁丝混合,由血清量最小的格混起,每份血清用一根牙签混合即可,用后烧毁,若用细铁丝混合时,每份血清混合后用酒精棉球擦净,然后再用作另一份血清。

A2.1.2.4 混匀后将玻璃板置于酒精灯火焰或凝集反应箱上,均匀加温,使其达到30℃左右,5min内记录反应结果。

A2.1.2.5 每次试验用阴、阳性血清各1份作对照。

A2.1.2.6 按下列标准用加号记录反应强度:++++:出现大的凝集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集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5%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50%凝集。

+:液体混浊,只有少量粒状物,25%凝集。

-:液体均匀混浊。

A2.1.2.7 平板凝集反应与试管凝集反应的关系:0.08mL 血清量出现凝集相当于试管法1∶25的血清稀释度,0.04mL相当于1∶50,0.02mL相当于1∶100,0.01mL相当于1∶200。

A2.1.3 判定人血清0.02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阳性,人血清0.04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可疑。

A2.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A2.2.1 器材及试剂清洁脱脂玻片或有凹型孔的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A2.2.2 操作方法在玻片上加0.03mL被检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摇匀或用牙签混匀,在5min内判定结果。

A2.2.3 判定判定凝集程度(-至++++)同平板凝集反应亦可只分为(+)阳性,(-)阴性两类。

A2.3 试管凝集试验(SAT)A2.3.1 器材及试剂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凝集试管,温箱和试管架等。

A2.3.2 操作方法A2.3.2.1 被检血清的稀释:在一般情况下,每份血清用5支小试管(口径8~10mm),第一管加入2.3mL石碳酸生理盐水,第二试管不加,第三、四、五管各加0.5mL,用1mL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mL,加入第一管中,混匀。

混匀后,以该吸管吸取第一管中血清加入第二管和第三管各0.5mL,以该吸管将第三管混匀,并吸取0.5mL加入第四管,混匀。

再从第四管吸取0.5mL,弃去。

如此稀释后,从第二管到第五管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2.5,1∶25,1∶50和1∶100。

A2.3.2.2 加入抗原:先以0.5%石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作适当稀释(一般是作1∶10稀释)。

稀释后的抗原加入各稀释的血清管(第一管不加,作为血清对照),每管加0.5mL,混匀。

加入抗原后,每管总量1mL,血清稀释度从第二管至第五管分别为1∶25,1∶50,1∶100和1∶200,从第一管再吸出0.5mL,剩1mL。

A2.3.2.3 对照:阴性血清对照,血清稀释后加抗原(与被检血清对照相似)。

阳性血清对照,其血清稀释到原有滴度,再加抗原,抗原对照,适当稀释的抗原加石碳酸盐水。

A2.3.3 判定A2.3.3.1 判定比浊管制备:每次试验须配制比浊管作为判定的依据。

配制方法是:取本次试验用的抗原稀释液5~10mL,加入等量的0.5%碳酸盐水作倍比稀释,按表A1配制比浊管。

表A1 比浊管配制A2.3.3.2 全部试验管,对照管及比浊管充分振荡后置37℃温箱中20~22h,取出后放室温2h,然后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A2.3.3.3 记录结果:根据各管中上层液体的清亮度记录结果。

特别是50%清亮度(++)对判定结果关系较大,一定要与比浊管对比判定。

++++:完全凝集,上层液100%清亮。

+++:几乎完全凝集,上层液75%清亮。

++:显著凝集,液体50%清亮。

+:有微量凝集,液体25%清亮。

-:无凝集,液体不清亮。

确定每份血清滴度是以出现十十及以上的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

A2.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A2.4.1 器材及试剂除试管凝集试验所需的一般器材及试剂外,还需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及普通离心机。

A2.4.2 操作方法A2.4.2.1 试管凝集试验阶段:按A2.3进行试管凝集试验。

A2.4.2.2 抗免疫球蛋白的反应阶段:选取试管凝集试验的可疑反应管及全部阴性反应管,记录管号,经4000r/ min离心15min,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三次,然后向各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5mL、一定稀释度(一般是1∶20倍稀释)的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混匀,将反应管置37℃温箱中20~22h,取出放室温2h后判定结果。

A2.4.2.3 判定:判定结果的标准,程度均同试管凝集试验。

A2.5 补体结合试验(CFT)A2.5.1 器材及试剂37℃水浴箱,普通离心机,普通冰箱,各种容量的吸管,烧瓶,凝集管和试管架,生理盐水,补体(新鲜豚鼠血清,或冻干补体),2%的绵羊红细胞悬液,溶血素,补体结合抗原,阴性和阳性血清,被检血清。

A2.5.2 操作方法A2.5.2.1 补体滴度:在进行CFT时,必须当天滴定补体,将补体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20,通常在十支凝集管中分别依次加入不同量的1∶20稀释补体0.02~0.2mL,然后各管中加入2个单位的抗原液0.2mL,再用生理盐水把各管补至0.6mL,混匀后放37℃水浴中30min,再加0.2mL的溶血素(2个单位)和2%红细胞0.2mL,混匀,置3 7℃水浴中30min,判定结果(见表A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