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页
体检:神志清楚,颈软,无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骨叩击痛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未扪及,脾脏肋下1cm。 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不肿。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4页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 32 mm/h; C-反应蛋白(CRP) 25.77 mg/L;降钙素原(PCT) 0.05 ng/mL;肝功效:谷丙转氨酶(ALT) 108 U/L, 谷草转氨酶(AST) 65 U/L,肺CT平扫]1、双肺纤维化灶,提议复查。2、脾脏增大、增厚,提议深入检验。[肝胆脾胰,彩超]胆囊息肉。脾大。骨髓细胞学提醒:刺激性骨髓象。 诊疗:感染性发烧?
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
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
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隐性感染
痊愈
慢性期
急性期
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0页
各系统病理改变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发肿大。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0页
我国疫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1页
疾病分布
时间分布: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病例数占整年病例总数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百分比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造成人感染事件,疫情包括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2(7)6
【摘要】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总页数】1页(P462-462)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诊疗工作;健康危害;人民群众;布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701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 [J],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三) [J],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J], ;
4.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关于印发《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J], ;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1.1流行病学xx:
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临床表现:
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治法:
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
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
山药当归白芍xx
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
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
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1.急性期:
1.1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
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我国疫情
疾病分布
• 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 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 • 人群分布 –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 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 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 14.78%。 • 长沙市疫情: 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 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 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 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 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 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 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 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 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 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 点的淋巴结炎。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 噬,布氏菌在胞内 生存并大量繁殖, 淋巴结成为布氏菌 的贮存地,以此形 成原发病灶
2、菌血症阶段
布氏菌在原发 病灶大量繁殖
冲破淋巴 屏障 进入淋巴 流和血流
布病的危害
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 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 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 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 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 可达数十亿美元。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 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 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 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 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三、实验室检查
•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 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 血小板减少。 •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三、实验室检查
• (二)免疫学检查 •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
•
鸡血藤 生薏米 白术 甘草
•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 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六、预后
•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 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二)抗菌治疗
• 4.特殊人群治疗 •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
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
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 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 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 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 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 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 肝肾等脏腑。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病发展史
• 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 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 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
•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 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 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 • 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
第十六页,共66页。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 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 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 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
• 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
• 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 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 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 超过42 ℃不生长。
第十三页,共66页。
二、病原学
• 化学因子抵抗力:
药物名称 新洁尔灭
石碳酸
来苏儿
来苏儿
漂白粉
肥皂水
浓度(%) 生存时间
0.1
30s
1-2
1-5分钟
2
1-3分钟
3
1分钟内
0.2--2.5 2分钟内
2
20分钟以上
第十四页,共66页。
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 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 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1.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5-4-15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6
【总页数】3页(P323-324,359)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J], ;
2.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指南(第二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综合解读 [J], 宾松涛;何文姬;谭力;李明;张泉;王丽丽;张婷
5.卫生部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CT检查
对于疑似布鲁氏菌病引起的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患者,CT检查有助
于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
MRI检查
对于软组织病变,如肌肉、肌腱 等,MRI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程度和
范围。
03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案
抗菌治疗
抗生素选择
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对于孕妇和儿童, 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疗程通常为6-8周。对于重症患者,可静脉给 予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 量。
耐药菌处理
若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选用其他有效抗生素 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
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降低患 者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针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疾病诊疗知识
对医护人员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诊疗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和诊疗水平。
感染控制措施
培训医护人员掌握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 手套等防护用品,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患者心理疏导
教育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诊断方法改进
不断优化和改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如PCR、ELISA等,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未来研究方向和目标
高效疫苗研发
通过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的免疫原性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研发出高效、安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
新型治疗药物开发
针对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
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 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 感)。
四、布病的发病机理
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 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态。
• 感染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2. 菌血症阶段; 3.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4. 慢性布病阶段; 5. 慢性纤维化阶段
进入淋巴 流和血流
病原体 吞噬
血行播散
吞噬细胞
当释放出的细菌超 过细胞的吞噬反应 能力
细胞外繁殖
菌体破坏
败血症
释放内毒素
破坏白细 胞等,释 放内源性 致热物质
局部组织 炎症,变 性坏死
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细菌随血流到达 全身实质脏器
多发性病灶或 转移病灶
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 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 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 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 变复杂。
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 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 活习惯有关。
❖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 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 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 和某些国家或地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 秭归县医院:查血常规、疟原虫、乙肝三 对、HIV未见异常。行血培养提示非发酵革
兰氏阴性杆菌,秭归医院给予抗感染、抗 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间断发热, 为求进一步诊治8月26日来我院,门诊以
“发热待查”收入血液科。发病以来患者 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 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一、临床表现二、实验室检查诊断布鲁氏菌病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培养、骨髓培养、淋巴结培养、关节液培养等。
同时,还可以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异性抗体,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三、治疗方案1.常规治疗方案盖帕妥:每日口服100mg两次,连续6周。
力奇霉素:每日口服450mg一次,连续6周。
链霉素:每日肌肉注射1g两次,连续3周。
2.替代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对盖帕妥过敏或无法耐受,可以使用替代药物如环孢霉素(co-trimoxazole)或利奈唑胺(levofloxacin)。
环孢霉素:每日口服960mg两次,连续6周。
利奈唑胺:每日口服500mg一次,连续6周。
四、治疗监测在开始治疗前,应进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追踪观察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观察,以避免复发和慢性感染。
追踪观察期一般为1年,包括月度随访和半年度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六、预防措施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是防止人畜接触,包括减少生活在疫区的人与动物的接触,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对动物实施有效的防疫措施。
总结起来,布鲁氏菌病的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治疗监测、追踪观察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这些指南将有助于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
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
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
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
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4.特殊人群治疗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
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1.急性期:
1.1 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
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生石膏知母苍术厚朴
生薏米青蒿黄芩忍冬藤
汉防己杏仁广地龙六一散
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1.2 湿浊痹阻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寄生生薏米汉防己秦艽桑枝苍术广地龙赤芍丹参黄芩生甘草
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2.慢性期:
气虚络阻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山药当归白芍
威灵仙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附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附表
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