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概述
布病是一种传染病,会对奶牛的健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奶牛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本文档将介绍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目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染风险,确保奶牛场
的生产安全和稳定。
措施
1. 管理
•严格实施奶牛的管理制度,从出生时就对奶牛进行定期体检和疫苗注射,确保奶牛身体健康。
•加强奶牛场的卫生管理,每天对牛舍进行清洁消毒,定期进行深度消毒。
•建立奶牛的档案,记录每头奶牛的年龄、体重、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以便日后对病情进行追踪和分析。
2. 滋生源控制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减少可能带进细菌的风险。
•对饲料、水源等进行规范管理,防止被污染。
•对活体卖牛进行检测,清除可能带菌的牛只。
3. 疾病监测和控制
•对发现的布病病例进行隔离,采用药物治疗或者安乐死等方式解决病情。
•对所有奶牛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及时发现病变情况。
•配备专业的防疫队伍,定期进行消毒和病毒检测等工作。
风险管理
在实施本方案时,应当注意以下风险:
•药品滥用。
奶牛在使用药品后,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进而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
•误杀健康奶牛。
在处理病毒时,需要注意对健康奶牛的保护,避免误杀健康奶牛。
结论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是一项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传播。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的效益。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以通过牛羊等哺乳动物与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这种疾病对于牛羊的健康和人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因此进行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____字的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包括病原学调查、病原防控、传播途径切断、环境净化和隔离措施等内容。
一、病原学调查1.对牛羊养殖场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养殖场的规模、饲养条件、疫病发生情况等。
2.收集疫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布鲁氏菌的存在情况。
3.统计牛羊养殖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发病情况,了解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二、病原防控1.健康管理:对养殖场的牛羊进行健康管理,包括定期检查和疫苗接种,提高牛羊的免疫力。
2.应急措施:对于发生布鲁氏菌病的牛羊,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3.生物安全:加强牛羊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消杀等,防止病原菌的扩散。
三、传播途径切断1.禁止非法交易:禁止非法交易和携带牛羊,避免病原菌通过动物的交换传播。
2.加强卫生监管: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监管,杜绝病原菌通过牛羊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传播。
3.疫区划定:对有病原菌传播的区域进行划定,严格管控。
四、环境净化1.对养殖场的牛羊圈舍进行消杀,包括地面、墙壁、仓库等,以确保环境的清洁。
2.消毒剂选择: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
3.净化空气:对养殖场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防止病原菌通过空气传播。
五、隔离措施1.疫区隔离:将有病原菌传播的区域进行隔离,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
2.病畜隔离:将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牛羊进行隔离,防止病原菌传播给其他健康牛羊。
3.人员隔离:对负责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进行隔离,确保他们不会成为传播病原菌的途径。
六、宣传教育1.开展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养殖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防疫意识。
2.提供布鲁氏菌病防治指南,让牛羊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能够正确采取预防措施。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宣传教育合力。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一、净化标准以种畜场、奶牛场(小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且血清学或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二、净化技术路线按照“检测 -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净化”的程序,采取对感染畜群进行扑杀、对同群阴性畜群进行隔离,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三、净化实施步骤(一)集成净化检测方法1.筛选检测: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中规定的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进行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和乳汁样品。
2.阳性复核: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中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复核,适用于血清样品。
(二)规范饲养管理行为按照《畜牧法》及配套法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种用动物健康标准》的规定,做好饲养管理和动物防疫工作。
根据净化结果分群饲养,不从非净化场引种;严格执行引种隔离、观察、检测制度。
(三)净化前的准备1.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净化实施方案。
2.技术人员:具有熟练进行尾静脉或前腔静脉血液的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3.仪器设备:配备血液样品采集、处理、保存设备,血清学检测设备。
(四)净化1.犊畜检测、扑杀、隔离犊畜于20日龄时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第一次普检,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普检。
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间隔3个月再次普检,扑杀确诊阳性畜,阴性畜继续饲养。
2.污染畜检测、扑杀、隔离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污染畜群进行普检,以后每间隔3个月进行1次普检,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直至全部阴性。
3.成年畜净化群检测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普检,阴性畜继续维持,确诊阳性畜按照污染畜进行检测、扑杀。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布病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血清学诊断或病原分离。
2.1 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2.2 临床症状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及睾丸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
2.3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异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 实验室诊断2.4.1 细菌学诊断2.4.1.1 显微镜检查采取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胎儿胃内容物或有病变的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即可确诊。
2.4.1.2 分离培养新鲜病料可用血液琼脂斜面、肝汤琼脂斜面和3%甘油0.5%葡萄糖肝汤琼脂斜面等培养基培养;若为陈旧病料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20万的龙胆紫培养。
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布鲁杆菌病的防控
发 生流 产 , 但 较难 根 除带菌 病畜 , 牛 群 中免 疫力 低 的 奶牛容 易感 染发 病 。
5 . 2 定期 检疫 、 隔离、 淘 汰 病 畜
奶 牛场 布 氏杆菌 发病 率低 时 , 检 疫 阳性牛 , 扑杀 淘汰 ; 部分 发病率 高 的奶 牛 场 , 阳性 牛 隔离 饲 养 , 并 对所产 犊 牛喂 消毒 乳 , 防止 新 生犊 牛布 氏杆 菌 病 的
E L I S A试验 和 P C R诊 断技 术 对 未 免疫 奶 牛 布 氏杆
1 布鲁 氏 菌特 性
布 氏杆菌 属分 6个 种 1 9个 型 , 我 国奶牛 主要 流 行 的是 牛种 1 、 2或 3型 。牛 布 氏 杆 菌是 需 氧 型 , 生
菌 感染 抗体 进行 检 测 , 诊 断是 否 存 在 潜 伏 的 隐性 感 染 。布 氏杆 菌病 竞 争 E L I S A 试 验 对 免疫 半 年 以上 的奶牛 能 区分疫 苗抗 体和 野毒感 染抗 体 。
宫 内膜 炎 、 胎 衣不 下较 多见 。
滞留、 睾 丸炎 、 腱鞘 炎 、 关 节 炎 等 主 要症 状 的一 种 人
畜 共 患传 染 病 , 世 界 动 物 卫 生组 织 ( O I E) 将 其 列 为
B类 动 物疫病 和 必 须 通报 疫 病 , 也 是 国际 贸 易 中必
4 布鲁 氏 菌 病诊 断 技术
奶 牛布鲁 氏菌 病 主要 由牛种 布 氏杆 菌 ( B . a b o r — t u s , 又称 流产布 氏杆 菌) 感染 , 引起 流 产 、 死胎 、 胎 盘 产物、 排 泄物 、 分泌物、 公 畜精 液 , 被 污 染 的饲 草 、 水
等 。本 病在 老疫 区呈散 发状 发病 和流 产 , 但 空怀 、 子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牛羊布鲁氏 菌病净化的相关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
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建立协作机制
01
建立农业、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明确各自
职责,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加强信息共享
02
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及时交流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的进展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为净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共享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数据 和经验,提高净化工作的效果。
问题反馈与改进措施制定
问题反馈
及时了解净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 。
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净化工作 方案。
加强政策宣传
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了解政策内容,增强其对政策的认 同感和执行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监测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评估净化工作的效果。
血清学检测阳性率
定期开展血清学检测,了解阳性 率的变化,评估净化工作的进展
。
病原学检测阳性率
通过病原学检测方法,了解阳性 率的变化,评估净化工作的效果
。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选择
定期收集数据
建立定期收集数据的机制,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 准确性。
数据分析方法
开展联合行动
03
组织农业、卫生、畜牧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对牛羊布鲁氏菌
病净化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争取政策支持为净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争取财政支持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为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提供必要的 经费保障。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与净化措施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与净化措施作者:张栋王征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08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S823.9+1;S85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5-0019-01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类感染该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家畜感染则出现流产和不育,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现就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治和净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1 病原学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短杆状、边缘稍凸或直,末端钝圆。
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或卵圆形,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荚膜。
2 流行病学该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但主要是羊、牛及猪。
该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食品)、饮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感染;可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或流产物等,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此外,也可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3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
家畜患病后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
早期表现为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
妊娠母畜流产(多在妊娠2~8个月),多为死胎或弱仔。
但大多数流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
畜群中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症增多。
公畜睾丸肿大,触之有热、痛感。
4 病原学诊断目前对于布病的诊断多采用血清学试验,主要检测血清或乳中的布鲁氏杆菌抗体。
主要方法有: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5 防治该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以监测、检疫、阳性畜扑杀、阴性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这一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
6 奶牛布瘸净化措施确诊为布病病牛或检出阳性牛的牛群(场、户)为牛布病污染群(场、户),要全面实施布病净化工作。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一、背景及意义
奶牛场是生产奶制品的场所,而布病是一种由感染沾染枝状杆菌引起的牲畜传染病,易造成奶牛患病、流产、死亡等严重影响,对奶牛场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威胁。
同时,因为病菌对人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所以严重影响了奶制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
因此,加强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对保障奶制品的安全和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净化工作方案
(一)预防
1.做好环境卫生
要保持牛舍内外产生垃圾、粪便的地面清洁卫生,摆放杂物要少,防止细菌孳生。
同时,在空气、水、饲料中杀菌消毒,注射或口服疫苗,降低病菌传播,保持奶牛身体健康。
2.进口动物检疫
对于进口的动物,必须执行政府部门的检疫制度,减少布病从进口动物传入的可能性。
3.科学饲养管理
要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合理选择奶牛的品种和饲料,确保奶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降低布病感染风险。
(二)检测。
规模化牛羊场布鲁氏杆菌病净化的注意环节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6期表1不同温度对布鲁氏杆菌的影响温度/℃温度/℃生存时间/min湿热,55湿热,1001~4湿热,60干热,60-7060~75湿热,70干热,8040~59湿热,80干热,9030~39湿热,90干热,1007~9生存时间/min6015~3010~247~195~14摘要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本文在介绍布病的流行特点及病原特性的基础上,从养殖场的外部环境和硬件设施、饲养方式、净化方案、禁止饲养犬、消毒灭源以及个人防护等方面介绍布病净化过程中的注意环节。
关键词牛羊;布鲁氏杆菌病;净化规模化牛羊场布鲁氏杆菌病净化的注意环节王宝菊山东省聊城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聊城252000收稿日期:2018-03-07王宝菊,女,1987年生,助理兽医师。
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传染性疾病,可导致人和多种动物感染。
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卫生部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家畜患病后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和淋巴系统,对怀孕母畜来说,主要发生流产、久配不孕、子宫内膜炎,公畜则发生睾丸炎,造成无精症而影响生殖能力。
有关资料表明[1],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7%,牛患布病后流产率为31.2%。
同时,役畜使役能力下降,肉用畜产肉量减少,乳用畜产奶量下降等,以致每年肉类减少15%,牛产乳下降20%,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布鲁氏杆菌可侵害人体多个系统,严重者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影响性功能及生育能力。
由此可见,布病不仅严重制约畜牧业和乳、肉、皮毛加工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净化布病是规模化牛羊场的必然趋势,也已经成为我国许多规模化牛羊场正在尝试的工作。
本文就规模化牛羊场布病净化需要注意的环节进行归纳,希望对该病的净化有所帮助。
1布病的流行特点及病原特性1)流行特点。
规模乳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措施探讨
4562023室生物安全项目自查工作,确保人员安全、实验室安全,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为保证中心实验室正常运作,实验室执行来访人员登记制度;安全监控制度,加装样品检测室的智能监控设备;加强人员值班制度,值班人员手机处24h开机状态;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安排人员24h值班,进一步做好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排除。
5提高实验室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为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采取选送参加培训和自行组织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选送实验室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专门实验室人员视频培训班。
同时,结合工作需要,根据实验室当前和未来的任务制定专门培训计划,及时组织学习相关知识,并不定期邀请市局同志指导,或请消防队的培训老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保证实验室所有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进一步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熟练掌握生物安全管理的知识。
6完善实验室各类记录和档案完善仪器使用登记记录,重要仪器如荧光PCR 仪、酶标仪、离心机、移液枪、安全柜等,每次使用都要进行详细登记;仪器定期进行维护,并做好维护登记;冰箱温度做到每两天登记一次;做好样品接收登记、定期消毒登记、检测试剂的领用与使用登记、废弃物处理登记、生物安全检查记录、消毒液配制记录、人员培训记录、意外事故处理记录等。
完善采样单、原始记录、委托书、流转卡、检测结果、检测报告等的整理归档工作,建立科学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
做到实验档案记录齐全、科学归档、管理有序。
总之,为了进一步加强县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出现新的任务、提出新的要求,县级实验室建设、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做到领导重视、人员到位、分工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管理到位。
认真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充分发挥好兽医实验室的职能,筑牢县级动物防疫网。
浅谈市域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措施——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
浅谈市域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措施———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肖丰庆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南平354200摘 要 布鲁氏菌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主要的人畜共患病,随着南平市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积极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工作。
对南平市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现状、主要措施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为该病科学的防控和净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净化;规模奶牛场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10.014 引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所引发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布鲁菌属(Brucella)。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包括摄入污染的食物或饮水、皮肤直接接触、呼吸摄入感染空气中的细菌等。
最常见的是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其分泌物(如奶、血液、尿液和粪便)而传播给人类[1]。
一旦感染,布鲁氏菌可在人体内存活并定殖于淋巴组织、脾脏、肝脏、骨髓和其他组织中。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布鲁氏菌的易感性不同,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牛、羊及畜产品的广泛流通和大量消费,造成布病防控在一定范围内压力较大,若防控不到位不仅影响动物的健康和养殖效益,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2]。
笔者全程参与了南平市布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的创建过程,现将创建过程中的防控及净化经验汇报如下,供同行参考。
南平市奶牛养殖及布病防控和净化现状1.1 南平市奶牛养殖现状南平市是畜牧业大市,是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基地和草畜结合示范区,其中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奶牛养殖产业化发展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从各地引种,开始奶牛的饲养、繁育和乳产品加工。
种牛羊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种牛羊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种牛羊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诊断、净化措施、净化标准、净化维持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种牛羊场布鲁氏菌病净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主席令第71号《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3 布鲁氏菌病诊断按照GB/T 18645规定的执行。
4 净化措施4.1 检测4.1.1 常规检测:场内3月龄以上的全部种牛羊每半年检测1次,当地动物疫控部门每半年抽检1次。
4.1.2 外引种牛羊在引进前30天和混群前分别进行1次检测,混群后按在场种牛羊监测规定执行。
4.1.3 检测抗体阳性或免疫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牛羊不得引进作为种牛羊。
4.2 处理4.2.1 净化场群每年常规检测,布鲁氏菌病阴性或每年全群检测一次,连续2 年检测布鲁氏菌病阴性,可视为布病净化场群,开展净化维持检测。
4.2.2 非净化场群4.2.2.1 发现疑似布鲁氏菌病种牛羊,应立即报告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2.2.2 患病种牛羊和检测阳性种牛羊,立即进行扑杀;受威胁的种牛羊群隔离。
4.2.2.3 阳性种牛羊场限制场内种牛羊调运和出售。
4.2.2.4 感染种牛羊群加强检测,隔1~3个月检测1次,连续3次检测均为阴性,转为常规监测。
4.2.2.5 个体阳性率高的种牛羊场,采取紧急免疫,免疫后的牛羊禁止做种用出售。
4.3 无害化处理扑杀的病种牛羊和检测阳性种牛羊、染病种牛羊及其流产胎儿、死胎、胎衣、羊水、流产物和排泄物及所污染的褥草和场地、乳、乳制品以及动物产品彻底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按照《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阳性场净化处置操作规范
昭化区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阳性场净化处置技术操作规范按《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监测出布病阳性的牛羊要采取无血处死方式进行扑杀,并采取焚烧深埋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放牧区、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消毒。
为防止疫病扩散,尽最大努力保护养殖农户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需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
1. 扑杀1.1 扑杀原则: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小于40%大于等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
1.2 采取无血处死方式进行扑杀。
1.3 运输过程全封闭。
1.4 采取焚烧深埋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要求:选择地势干燥,远离人口聚集区、养殖场、水源、主要公路、铁路,并处于下风口的地方作为无害化处理场所;根据扑杀畜数量和大小,挖掩埋坑,坑底要高出底下水位1.5m以上,坑底洒一层生石灰或漂白粉,将动物尸体及其产品、被污染的饲料、垫料、工具等投入坑内,最上层距离地表1.5米以上。
洒一层生石灰或漂白粉后用土掩埋。
掩埋后再洒一层生石灰或漂白粉。
掩埋覆土不要太实,以免腐败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
掩埋后,在掩埋处设置警示标识,并立即用氯制剂、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药对掩埋场所进行1次彻底消毒。
2. 消毒2.1 首先对圈舍内外地面、墙面、粪沟(池)使用2%烧碱或10%生石灰进行喷洒消毒,浸泡2-4小时后,进行彻底清理。
对清理出的粪污、垫料、污染饲料进行深埋焚烧或者堆积覆膜发酵处理。
清理后再次对圈舍内外地面、墙面、粪沟(池)使用2%烧碱或10%生石灰喷洒消毒1次,然后用清水冲洗。
以后每周进行一次,连续四周。
2.2 每天使用常规消毒药(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钠、月卞三甲氯胺、戊二醛、复合酚等)对圈舍内外地面、墙面、顶棚、粪沟消毒2次,连续消毒14天。
14天之后,每天消毒一次,连续14天。
2.3 圈舍门口设置消毒池,使用2%的烧碱溶液,每三天更换一次。
布鲁氏菌病消毒技术规范
2019布鲁氏菌病消毒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布鲁氏菌污染场地、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人员防护用品、废弃物及污染物、污染水体等的消毒技术。
本标准适用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等可能与布鲁氏菌接触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消毒。
2 场地消毒2.1 地面消毒采用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等碱类消毒剂。
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6 h~12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生石灰需加等重量的水,均匀洒布于需消毒场所的地面。
2.2 圈舍消毒清理粪尿及污物后,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墙壁等进行喷洒消毒。
3 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消毒3.1 对金属设施、设备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
3.2 对运输病畜的车辆和其它工具选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
4 人员防护用品消毒4.1 耐热、耐湿纺织品消毒耐热、耐湿纺织品消毒,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a)煮沸消毒30 min;b)用流通蒸汽消毒30 min;c)用250 mg/L~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 min;d)用高压灭菌121 ℃ 30 min蒸汽进行消毒。
4.2 不耐热制品消毒4.2.1 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消毒衣物均匀分开悬挂室内,密闭门窗,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 mL /m3(或1 g/m3),放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熏蒸1 h~2 h。
4.3 消毒柜消毒120192 将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54 ℃、相对湿度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 mg/L)消毒4 h~6 h。
4.4 护目镜、靴子等胶制品消毒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或浸泡30 min后,清水冲洗干净。
5 污染物消毒5.1 病畜的粪尿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
5.2 病畜污染的饲草、饲料、垫料等污染物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
6 污染水体消毒6.1 静止污水消毒按每1 L污水加入2 g~5 g漂白粉的量将消毒剂投入污水中,搅拌均匀,作用1 h~1.5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11.220
B 41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T 2470—2015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The defecation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brucellosis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 2015-04-30发布2015-06-30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国丽、谷志大、陈瑶、王军、张雅为、段亚良、何利昆、李璐、王冰、王志国、赵鹏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术语、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诊断、净化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T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NY/T 1567 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7号)
《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
《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指南(试行)》疫控(监)[2014]107号
《辽宁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辽动卫发[2007]11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规模化奶牛场 large-scale dairy farms
有独立封闭的饲养管理区域,占地面积依据NY/T 1567,饲养规模50头以上,管理规范的奶牛饲养场。
3.2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3.3
布病监测 brucellosis monitoring
是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布病进行检测和结果分析。
3.4
布病净化 brucellosis purify
对布病流行的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达到消灭或清除传染源的目标。
4 布病诊断方法
4.1 临床诊断
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临床判断。
4.2 实验室诊断
4.2.1 病原学诊断
4.2.1.1 显微镜检查
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4.2.1.2 分离培养
以上按照布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执行,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4.2.2 血清学诊断
4.2.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2.2.2 全乳环状试验(MR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2.2.3 试管凝集试验(SA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2.2.4 补体结合试验(CF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3 结果判定
4.3.1 符合4.1的,判定为疑似患病奶牛。
4.3.2 符合4.3.1且4.2.1.1或4.2.1.2阳性时,判定为患病奶牛。
4.3.3 当4.2.2.1、4.2.2.2之一阳性时,判定为疑似患病奶牛。
4.3.4 当4.2.1.2、4.2.2.3、4.2.2.4之一阳性时,判定为患病奶牛。
4.3.5 符合4.3.3但4.2.2.3、4.2.2.4均阴性时,30天后应重新采样检测,4.2.2.1、4.2.2.3、4.4.2.4之一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奶牛。
5 净化
5.1 环境控制
建立完善的制度、档案管理和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规范饲养管理行为,实行非免疫无疫管理,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实行严格的消毒、杀虫和灭鼠。
5.2 外引种源管理
引进的奶牛及其精液、胚胎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有关规定。
跨省调运奶牛时,应优先从获得农业部净化评估认证的奶牛场引种,并符合《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的规定。
5.3 净化内容及比例
场内所有奶牛每隔6个月开展1次血清学检测,每月开展1次奶样检测;外引奶牛在引进前30天和混群前分别进行1次血清学监测,混群后纳入在场奶牛监测范畴。
5.4 处理
5.4.1 发现疑似布病阳性奶牛或布病确诊阳性奶牛,应立即报告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5.4.2 血清学监测阳性奶牛必须立即进行扑杀,并按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同舍同群奶牛进行隔离、消毒、监测。
发现阳性奶牛,转为每月检测1次,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时,再转为常规监测。
6 净化标准
连续2年未监测到布病感染奶牛;对流产等症状的奶牛进行布病检测结果为阴性;对所有性成熟奶牛要每间隔6个月至少检测一次,结果为阴性。
7 净化维持
达到布病净化状态的规模化奶牛场可按5.3开展持续维持性监测,以保持奶牛群健康状态,监测期间发现异常情况处置同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