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
练习反馈并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
原料:水、二氧化碳产物:氧气、有机物
光合作用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反应式:
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教学反思: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节内容应该是两个课时完成,为了本人的需要,对标题进行了修改,修改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需一个课时完成。
本节课始终紧紧围绕“光合作用”这条主线展开教学,首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然后进一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
尤其是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增加了课堂活跃的气氛,也启迪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不断创新。
接着,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表达式,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最后,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很强的思维挑战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题:第一节
学科:生物
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认识光合作用 2
本节要探究哪些
并指导学生进行
讲解学习实验过
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
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
光。
概念。
通过概
表达能力。
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
原因,理解光合作用。
2019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方面: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三.课前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光合作用的原料:1、光合作用利用水作为原料。
2、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1、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概念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光能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叶绿体(储存着能量)3、光合作用的实质(1)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
(2)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意义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相对平衡。
5、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种植、间种、套种、轮种等检测案一、选择题1、金鱼藻释放的气体可以使快熄灭的卫生香迅速复燃,证明其中含有( B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汽2、人们常常要在鱼缸里放养适量的水草,主要目的是( C )A 对鱼起美化衬托作用B 为鱼提供充足的饵料C 为鱼提供充足的氧气D 清洁净化水3、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主要依赖于( A )五、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4、给蔬菜大棚使用“气肥”,可提高作物产量,“气肥”是指( D )A、氮气B、氧气C、氢气D、二氧化碳5、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能得到新鲜空气,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是( D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不扔垃圾D、多植草坪多种树二、填空题6、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式子中 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这样就维护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4.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光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光合作用:
1.个人反思:我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个人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小组评价:我组织小组评价活动,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合作态度,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生态意识的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科学探究的态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3.尊重生命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相互依存,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图片和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展示了一张美丽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森林中的植物生长情况。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存和生长的吗?”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了光合作用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部分,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并解释了各元素的转化过程。然后,我利用实物模型展示了植物的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微观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理解其在我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能解释其中的物质变化。
3.理解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4.了解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5.结合所学知识,参加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并撰写活动心得,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注重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和思考。
2.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前。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并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表扬。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片绿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片绿叶有什么神奇之处吗?它在阳光下能制造出我们所需的食物和氧气。”由此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细胞、生态系统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播放光合作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和应用等方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仍存在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针对上述重难点,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突破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难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二次备课优秀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二次备课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通过这些亮点,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思考和复习。作业可以是解答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问题,或者进行一个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作业小结,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大自然中光合作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光合作用的神奇和重要性。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3.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如“为什么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三)小组合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具体包括: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光合作用相关的任务,如观察植物叶片结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等。
1.通过展示大自然中光合作用的现象,如树木的生长、花卉的绽放等,让学生感受到光合作用的神奇和重要性。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呈现光合作用的微观过程,如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二氧化碳的吸收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过程等,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1.光合作用的概念: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即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讲解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解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过程:详细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情境创设: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4)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3.课堂互动:
(1)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片绿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片绿叶是如何成长的吗?它是如何从阳光、水和空气中获取能量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颜色的植物不能呢?”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过程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过程。
(2)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运用实验演示、动画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介绍光合作用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促进生物生长等方面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3.5.1{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反应式,结合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光合作用。
(3)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换与传递的过程。
(4)巩固: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介绍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自信心。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观察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如植物的生长、氧气的产生等,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你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逐渐浓厚,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生物的分类等。然而,由于光合作用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光反应、暗反应等环节的理解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知识与技能1. 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1.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2.探究活动的设计。
1.课件:教学幻灯片(PPT),相关教学视频。
2.演示实验材料准备:试管,卫生香。
3.课前分组:学生4人一组。
师: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生:光是绿叶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
师: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概括结论。
)师: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科学家都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海尔蒙特实验过程的资料,课件展示思考题。
1.分析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2.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呢?3.想一想,水是对实验产生作用的唯一因素吗?海尔蒙特是否忽略了什么?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尔蒙特实验的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从培养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
)师:课件展示普里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请你分析,小鼠为什么能在容器中正常地生活?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够在光下释放出氧气。
问:这个实验不能直观地看到植物释放氧气,你能否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事实呢?小组内讨论2分钟,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强调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为七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原理及其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关爱绿色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a.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c.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过程:
a.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设计问题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带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开释氧气的过程。
3. 能够应用光合作用知识诠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2.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如何被吸收,氧气如何被开释,以及这一过程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显微镜、塑料袋、植物叶片等,用于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光合作用的观点、过程和意义。
3. 邀请一位学生帮忙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这一重要生物过程的兴趣。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物质和条件。
2. 实验探究(1)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械和材料,如植物、通明塑料袋、放大镜等,指挥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了哪些物质?开释了哪些物质?这个过程需要哪些条件?(3)实验结束后,教师指挥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植物本身的意义。
3. 深入讲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包括光反应、暗反应等步骤,并诠释各个步骤中的化学反应。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如:光合作用如何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这个过程对于地球的气候环境有何影响?(3)教师介绍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
4. 教室互动(1)教师提出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5.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如植物的生长、氧气的供应等,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问题:“光合作用在生物圈、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有哪些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应用等方面,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2.利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3.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光合作用的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和反应式,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和条件。
2.了解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掌握光合作用中氧气和葡萄糖的产生过程。
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如植物生长、氧气供应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3.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4.深入挖掘光合作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生物学有着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基础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尚不深入。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提高生物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详细机理。
2.掌握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变化的关系。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实验报告撰写。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讲解、实验、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说出光合作用的实质.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重点:1。
光合作用的实质。
2.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三、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121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并思考: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忽略了叶片表面气孔的存在。
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分析材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置疑问,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探究新知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提出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明确:二氧化碳和水3.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课件展示金鱼藻释放氧气的实验,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氧气三、光合作用的实质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24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合作用的实质,并尝试用一个式子表示。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能力目标: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生物素质。
2、培养学生更加关爱大自然,关爱绿色植物。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1、把两株蚕豆植株提前一昼夜放到黑暗处。
2、准备实验必需的器材。
3、视频:(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4、FLASH:(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4)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5)光合作用方程式。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个)。
[引言]: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新授过程】个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是什么物处的主要产物是淀粉。
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绿色植物的钠的烧杯中,漏斗的液在遮光后为5.2019-2020学年七上生物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该玻片标本称为()A.装片B.切片C.涂片D.压片2.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A.大肠杆菌 B.机器人 C.变形虫 D.感冒病毒3.下列有关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表示争斗关系的是A.密虾群蛰敌害 B.猎豹捕食羚羊C.啄木鸟和松鼠争夺巢穴 D.两只羚羊争夺配偶4.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甲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D.甲、乙、丙、丁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可能是()A.原始森林B.人工针叶林C.农田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6.依靠昆虫传粉的花一般具有鲜艳的颜色,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7.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时,看到的菠菜叶横切面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3]的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B.气孔的开闭由[5]保卫细胞控制C.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上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下表皮多D.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图中的[4]气孔8.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有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细胞壁⑤线粒体⑥叶绿体⑦液泡.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⑥⑦ D.④⑥⑦9.图为大豆种子结构图,其中,可榨取出豆浆的主要结构是A.①B.②C.③D.④10.下列人体的结构层次中,属于系统的是A.A B.B C.C D.D11.小贤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A.物像不清晰——调节粗准焦螺旋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C.视野较喑——用平面镜反光D.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12.植物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水和无机盐,这些水和无机盐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课本124页,回答问题2
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出示问题:
你知道光合作用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吗?
阅读课本125页,回答问题
技能
训练
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察数据请分析: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每分钟产生
的气泡个数
10
60
20
25
30
10
40
5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看题目,分析表格,思考,并尝试说出自己的观点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题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时安排
2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实质,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处理时,应注意两个实验的处理,如果没有条件完成实验,页要通过媒体让学生看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区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本上的介绍能够距离说出即可。第三部分是技能训练,这部分内容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阅读课本122页,尝试回答问题2
光合
作用
的产物
如有条件,向学生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
没有试验条件的课向学生展示动画视频试验,之后出示问题:
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氧气
观看实验过程,回答问题1
光合
作用
的实质
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3、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
策略
本节课中采取先学后较,但在课堂中不以学案为载体,二是以多媒体为载体,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中,通过观察实验动画,演示实验,图片以及课本上位文字的介绍等学习新知识,最后通过老师的点拨掌握知识。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明确
目标
课件出示目标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学习目标。
光合
作用
的原料
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之后出示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明确:二氧化碳、水
观看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1
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老师针对学生有问题的习题进行讲解。
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回答。
板书
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储存着能量)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