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知识梳理!5、黄河颂知识点梳理复习+考点分析【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

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

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

㈡写作背景1938年,光未然(张光年)在前往延安的途中,经过黄河,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些激发了诗人为黄河高歌的诗情,写出了长诗《黄河吟》。

后经冼星海谱曲,这部极具民族精神的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成功首演。

从此,《黄河大合唱》激荡的歌声传遍了全国,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2个)⑴冼星海(xiδn);⑵气魄(pδ);⑶巅(diαn);⑷狂澜(IGn);(5)浊流(ZhU6);⑹宛转;(7)九曲连环(qu);(8)劈(pi););⑩一泻万丈;(11)浩浩荡荡;⑫哺育(bu);(13)榜样。

㈡词语释义⑴九曲连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⑵一泻万丈: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

【诗歌主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内容概括】作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

【写作特色】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第5课《黄河颂》知识复习及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知识复习及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即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 对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黄 河颂》作为一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颂歌,采用了直抒胸臆 的方式,歌颂黄河气势宏伟。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 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对其修改正确 的一项是( D )
A. 随着科技的发展,往往促进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 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B. 随着科技的发展,往往导致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 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C. 科技的发展,往往导致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多样 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D. 科技的发展,往往促进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多样 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5. (3)D【解析】诗歌充满想象,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6. (新题型)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回答问题。
(1)内容梳理:《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 老
舍 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的主人公 祥子 老


实,健壮,坚忍,他最大的梦想是 拥有一辆属于自
己的车 。 ⁠
(2)写作特色专题探究:“平日,这里的说相声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目录
01 单元学习目标 02 语文核心素养 03 名师导学 04 名师导读
05 名师导练 06 课外技法专练 07 群文阅读推荐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 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 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 批注。

9.按要求赏析诗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 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黄河的宏大气势足以激发民族的 精神和信念。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2张PPT)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2张PPT)
《黄河颂》
光未然
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 光年。现代诗人, 文学评论家。1936 年到延安,创作了 歌颂中华民族精神 的组诗《黄河大合 唱》,经冼星海谱 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 共有八个乐章。诗 中雄奇的想象与现 实的图景交织,歌 唱苦难与抗战,刻 画黄河形象,反映 中华民族英雄儿女 抗战的真实画面。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 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
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从纵向写黄河的流向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横向展开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
俯瞰全景 纵向描写
把中原大地
横向展开
劈成南北两面。
“望”统领
读“颂黄河”部分
思考:
啊黄河 你奔流着 怒吼着
《黄河之水天上来》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 叫啸着
痛诉民族的灾难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歌颂时代的英雄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 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 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 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 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 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黄河颂》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势磅礴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团结抗战的坚定决⼼与⼀往⽆前的勇⽓。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5课《黄河颂》课⽂原⽂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坚强! 这⾥,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地 劈成南北两⾯。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坚强, 像⼀个巨⼈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样的伟⼤坚强! 像你⼀样的伟⼤坚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 ⼀、内容赏析 (⼀)序曲 1.⽂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块? 两块。

第⼀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段是歌词即⽂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坚强的精神,请问这⾥运⽤了什么修辞? 拟⼈。

(⼆)主体:望黄河 1.诗⼈在这⾥运⽤拟⼈⼿法把⼈⾝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先我们来看诗⼈描写黄河的形象和⽓势的诗句。

诗⼈对黄河形象及⽓势的描绘从哪⾥到哪⾥? 明确:从“我站在⾼⼭之巅”到“劈成南北两⾯” 2.这部分内容在⽂中可由⼀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课件(共39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课件(共39张ppt)

板书设计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黄 河 主体 颂
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 望 →纵向描写→横向描写
文化摇篮 颂 民族屏障
哺育民族精神
坚强 不屈
奋斗 不止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主旨概括
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 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激起中华儿女的 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 大坚强。
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共有8个乐章: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字词注音
山巅( diān )
狂澜(

宛转( lán )
筑成( wǎn )
哺育(

zhù

澎湃( pénɡ )
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4.把“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好不好?
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 离一般较近,与整首诗所表达的气势不符。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激 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伟大坚强。
浊流(

劈( zhuó)
屏障(pī )
pínɡ
澎湃:形容波浪冲击岸边或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宛澜转::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哺育: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屏障:比喻培养。 气魄: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 九曲连气环势:。 一泻千万丈:

七下语文5黄河颂

七下语文5黄河颂

合作探究
3.重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的,找 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你的想法批注下来。
示例: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劈”字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把中原大地分成 了南北两面,显得有气势、有力量。
合作探究
4.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知识备查
黄河之源
注: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知识备查
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
知识备查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敌部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行 军。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 感,准备创作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时,作者接受冼 星海等人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者的创作 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 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整体感知
2.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
“颂”
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精读细研
1.再读课文,这篇文章分为哪几部分?哪一部分是主体?
课文可分为朗诵词与歌词两个 部分;歌词部分是课文的主体。
精读细研
2.齐读朗诵词,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黄河精神。这部 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 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 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突出了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的形 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将黄河的呵护作用具体化了。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伟大精神”“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 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8张PPT)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 /伟大坚强!!
初读诗歌——知内容
1.从内容上看,诗歌有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朗诵词,让读者了解黄河形象——伟大坚 强,引出下文的颂歌。
第二部分是歌词,主要是赞颂黄河。
2.歌词的主体部分都是在“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 始歌颂,在“颂”之前还有一段“我站在高山之巅……劈 成南北两面”,这又是在写什么?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这里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 把黄河写作一个有千万条臂膀
浩浩荡荡,
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
向南北两岸
荡荡”,体现了黄河不可阻挡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力量和恢弘磅礴的气势,正
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 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 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 家国情怀
目录
《黄河颂》 《老山界》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单元学习重点
1.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2.学习做批注
黄河 颂
光未然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 这个民族。
——毛泽东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 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 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 亲河”。黄河长达6300千米。 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 大的“几”字。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黄河的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 会做批注。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 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 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 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6 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 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其他代表作品 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 《文艺辩论集》等。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教学课件(完美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教学课件(完美版)

批注示例: “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 复的韵律美。
“啊!黄河!” 反 复 出 现 ,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 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 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 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 ,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 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预习检查反馈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山巅( diān ) 哺育( bǔ )浊流( zhuó)狂澜 ( lán ) 滋长( zī ) 宛转( wǎn )掀起( xiān )体魄( pò ) 九曲( qū )澎湃(pénɡ pài)屏障( píng zhàng) 磅礴( páng bó )一泻万丈( xiè )
2.明目的,知主题(为什么写)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激 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研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本诗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一开
始就歌颂,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诗中找出一
五、诗歌朗诵比赛。 1.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节奏 2.说说下列句子应该怎么读?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 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 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 “奔”“劈”重读; 这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一泻万里、奔腾不息、波澜 壮阔的气势和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力量。 ②“啊!黄河!”重复三次,诗人反复吟唱,三个 ““啊!”, 应该怎样读?
(三)明目的,知主题(为什么写) 把握诗歌主旨
作者描绘黄河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 精神,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诗人借歌颂黄河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1938年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 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 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 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光未然奔赴 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中国雄奇的山川,英勇 抗敌的战士,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 涨的爱国热情,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第5课:黄河颂-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5课:黄河颂-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5课黄河颂【生字生词】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或强力破开。

气魄:qì pò气势。

狂澜:lán本指大的波浪式,比喻激烈的潮流。

浊流:zhuó水流变得混浊。

宛转:wǎn zhuǎn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píng zhàng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bǔ yù培养。

榜样:bǎng yàng样子,模样。

浩浩荡荡:hào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同步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临行时,母亲倚门翘(qiáo)首的殷殷期盼,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绊和不竭的动力。

B.黄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fǔ)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C.名著中住着有趣的灵魂,读之能使狭隘(ài)的心胸变得开阔,干枯的心灵变得丰泽。

D.面对人生的险峰,我们是半途而废做懦(nuò)夫,还是迎难而上做勇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站在高山之①diān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②péng______湃,掀起万丈狂③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diān______ ②péng______ ③lán_______(2)文中“结成九曲连环”的“曲”读作()A.qǔB.qū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______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____________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__________,投入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吧!A.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4.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5 黄河颂

5 黄河颂

导入二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千百年来,我们的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 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 激情朗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
1234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 黄河,保卫中国。
1234
五 语言品析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 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zd>/
<zd>
<zd>/
<zd>
</zd>
bàn( 扮 )演 气pò( 魄 ) 狂lán( 澜 ) 发yuán( 源 )
wǎn( 宛 )转 zhuó( 浊 )流 一xiè( 泻 )万丈
12
2.解释下面词语。 (1)滋长:_生__长__,__产__生___(__多__用__于__抽__象__事__物__)__。__ (2)发源:__(__河__流__)__开__始__流__出__;__起__源__。__文__中__形__容__黄__河__孕__育__了__中__华__的__ _文__化__。_ (3)澎湃:__形__容__波__浪__互__相__撞__击__。__ (4)狂澜:__巨__大__的__波__浪__。__ (5)宛转:_文__中__形__容__黄___河__弯__弯__曲__曲__地__流__过__。__ (6)屏障:_像__屏__风__那__样___遮__挡__着__的__东__西__。__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批注讲解与训练(44张PPT)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批注讲解与训练(44张PPT)

(2)小组交流后展示。
方法链接:
批句子:学会判断和挑选文中的重要句子。 (1)修辞句。(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 (2)哲理句。(内涵深刻的句子,大多是出现在文末的议论句) (3)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4)描写句。(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批感悟: (1)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对生活的感悟。 (3)对自我的反思。 批写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象征、悬念,铺垫、烘托、伏笔、照应、 渲染、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 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正面侧面、 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实写与虚写,托物寓 意、咏物抒情等。
“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 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没 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 惊喜的心情。)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 他救上了甲板。”(关联词“一……就……”写出了水 手们救人时急切的心情和快速的动作。)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 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 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这句话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彩带,颜色特别好看; 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形状千奇百怪。 读着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 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 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射 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 种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 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 手法,一问一答,让我明白了五彩池这么美丽的缘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

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作者对黄河的热烈赞颂之情。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因此我 们在朗诵这首诗时,应该带有这样的感情: 激昂、雄健、热情、悲壮、自豪、深沉、 赞颂,以突出豪迈之情、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情。
理解主题美
背景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 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全国人民 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血流 成河,哀鸿遍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 死存亡之时。
学习黄河精神
颂黄河(养育、保卫、激励) (中华魂)
在歌颂黄河之前,诗人先对其进行了 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描绘出黄河的 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 无坚不摧 ……
歌颂黄河的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
养育
保卫
激励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 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批注】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词句、段、 篇,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 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感 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 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我站在高山之巅,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望黄河滚滚,
点出黄河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奔向东南。
“啊!黄河!”反 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 环往复的韵律美。
结尾铿锵有力, 庄严豪迈!
语句的表达效果 修辞的表达效果
仿照课本示例,根据括号中的要求, 对诗中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词句进行批注。
惊涛澎湃,
近镜头特写,动词“掀起”

七年级下册《5黄河颂》课件

七年级下册《5黄河颂》课件

【解析】A.做,担任/替;B.让/使唤,“劳力”的意思;C.正当/地方;D.用。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澶渊诚塞,徐则无害。 澶渊如果(确实)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
(2)故水既去,而民益亲。 因此大水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
1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
水性的人驾浮船,装载食物来帮助这些人,(因而)得以脱困的人数不清。水已经 干涸,朝廷正堵塞澶渊,没有时间顾及徐州。子瞻说:“澶渊如果真堵住了,徐州 就没有危险了。堵住还是堵不住,是天意,但不可以让徐州百姓再受洪水的灾害。” 于是请求增筑徐州城,阻挡洪水的冲击,用木堤加以保护,洪水虽然又到,不能再 危害徐州。因此,洪水退去后,百姓更加亲近。于是在城的东门修建大楼,用黄土 粉刷,说:“土确实克水。”徐州人互相鼓励。我刚刚入朝为官,登上这座黄楼, 饱览山川,凭吊水的遗迹,于是写下这篇黄楼赋。
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
B.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
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
C.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
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一)现代文阅读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长江之歌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黄河颂
【导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6.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
目标3、4 (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求知的快乐)
【导学难点】
目标5、6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
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

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三、基础知识
4、字音认读,给划线字注音:
狂澜()屏障()哺育()体魄()山巅()澎湃()劈开()浊流()5、字形辨识组词
障()浊()哺()湃()蟑()蚀()捕()拜()6、词语补注
滋长:哺育:
摇篮:浩浩荡荡:
四、整体感悟
7、首先听录音范读,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再听老师作朗诵方法指导。

8、自己轻声试读,再大声朗读。

9、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10、再分组表演朗诵。

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11、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五、合作探索
12、梳理作者思路,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主题→尾声
13、这首诗歌主要是歌颂黄河,在歌颂黄河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翻的描绘,你觉
得这些句子是哪个字所统领的?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14、赞颂黄河的部分能分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答:
1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
坚强的精神,需要表达什么情感?
答:
16、颂歌的首尾层是呼应的,但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答:
17、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18、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答:
19、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答:
20、如何理解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1、诗人写黄河的意图及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
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答:
六、拓展延

22、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2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评论:
24、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答:
2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你的问题有几个?
答:
颂扬:自己创作或收集有关黄河的诗歌或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