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原序阅读答案翻译张商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书》原序阅读答案翻译张商英《素书》原序阅读答案翻译张商英
(宋)张商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传而葬之。

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然其传者,特黃石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

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傳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

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
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
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莲的一项是() A.尧钦若吴天钦:恭敬
B.禹叙九畴叙:划分
C.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侯封……为侯
D.而知道之士极少知道:晓得,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玉枕中获此书/燕王拜送于庭
B.其可以言尽哉/其孰能讥之乎
C.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而知道之士极少/夫赵强而燕弱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晋时期,天下大乱。

盗墓贼挖掘了张良的坟墓,
在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秘诫。

B.作者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
力地去顺天而行。

c.黄石公这位世外高人的书词语简略,但含义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傳说、周公、孔子等人也
无法达到他的高度。

D.张良未能完全精通《黄石公素书》的奧妙;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张良,也只不运用了其中十分之一二的谋
略罢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Z语。

(10分)
(1)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传而葬之。

(3分)
(2)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予房。

(3分)
(3)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乏者乎!(4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B.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C.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
之l
《素书》原序阅读答案翻译张商英
5.D(知道:认识宇宙大道)
6.D(此项“而”均为连词,但是一表转折,一表并列。

A项,“于”均是介词,解释为“在”;B项,“其”均表反问,解释为‘难道“;C项,“以”均是连词,
表目的,解释为“来”)
7.C(“即使尧、舜、禹、文王、傳说、周公、孔子
等人也无法达到他的高度”说法错误,尧、舜、禹、文王、傳说、周公、孔子等人只是没有超出黄石公)
8.(1)黄石公找到子房将这本书传给1他,子房未
能找到那个可传之人,因而将I这本书连同自己一起埋葬。

(2)既然如此,那么,黄石公知道秦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

1
(3)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唾,就足够推翻
秦王朝、打败项羽而佐刘邦统一天下了,更不要说能运
用其中的精华奥义,发挥其中的深意一的人了J
9.B(B项,正确的断句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素书》原序阅读答案翻译张商英
《黄石公素书》共有六章,世人以为素书》就是《三略》,大概是传诵之人的误传。

西晋时期,天下大乱。

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
在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秘诫说:“不允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不是那个可传乏人(却传授了),一定要遭受灾祸,但是如果遇到了那个可传之人而不传授,也
要遭受灾祸。

”啊!黄石公就是这样慎重。


黄石公找到子房将这本书传给他,予房未能找到那
个可传之人,因而将这书连同自己一起埋葬。

五百多年后,盗得到了这本书,从此这本书开始流传人间,,然
而那些公之于世的,也只不过黄石公的极其简略的言词,但黄石公深意,难道可以道得尽吗?
我曾经私下里评论:“天道和人道,尝不是相辅相
成呢?对于天道和人道关系,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
领神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

比如帝尧,敬地顺应上
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舜遵循天道建立健全治理国
家的七重大政治制度;禹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讲述天道
的原则;文王推演发展了八;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
建立了封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和平衡阴阳;孔子想不谈论天人之道;老子却用
‘无,与‘有’来概天道运行的规律。

”《阴符经》中说:宇宙在自己手中掌控,万物在自身中生。

一个人道行到
了这种地步,神鬼化都无法逃脱自己的谋术,更何况类
刑罚、名实、制度、相卜这些不足挂齿小事呢!“ 黄石公是秦时的一位世外高人,他的书中词语虽然
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使尧、舜、禹、文王、傅说、
周公、孔子、子,也无法超过他。

既然如此,那么,黄石公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
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了张良。

而张良,怎么能完全精通这本的奥妙呢?张良之所以能成为流芳千的张良,也只不过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素书》上说:“阴谋诡计外泄者要失败。

”张良采用这一谋略,曾劝汉高祖封韩信为王。

《素书》上说:“人家有小怨恨赦免,那么大怨恨一定产生。

”张良采
这一谋略,劝汉高祖封赏了雍齿为侯;书》上说:“禁绝嗜好和贪欲,用,来去麻烦(使自己免受连累)。

”张良采用了一策略,跟随赤松子游赏天下去了。

唉!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余唾,就足够推翻秦王朝、打败项羽而辅刘邦统一天下了,更不要说能运用其的精华奧义,发挥其中的深意的人了!
从汉朝以来,诗赋文章掀起了热潮,但是真正认识掌握宇宙大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