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鲁中地区水神信仰
胡梦飞著《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评介
![胡梦飞著《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8821e8720722192e4536f689.png)
胡梦飞著《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评介胡梦飞著《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评介惠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胡梦飞博士所著《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2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关于运河民俗信仰研究的力作。
该著旨在探讨水神信仰对明清国家河漕治理活动以及区域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学术史角度来看,关于水神信仰的研究固然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如作者所述,现有成果基本集中在对水神发展源流的简单介绍,欠缺整体性思考,未能挖掘“信仰”背后包含的深层次的历史内涵。
该著弥补了这一缺憾,从一个较长的时段,对京杭运河区域的水神信仰进行跨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综合性研究,重构了历史上京杭运河区域水神的信仰问题。
全书共分为九章,内容涉及运河区域水神信仰兴起的背景和原因、构成及分布、主要特征及社会影响。
第一章主要对水神信仰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水神信仰传播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第二章主要探讨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建构及传播,重在分析明清官方在信仰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地域差异;第三章主要论述运河区域妈祖信仰的建构及影响,重在分析信仰*惠科,历史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史、区域社会史。
512运河学研究第3辑建构的社会背景及其“本土化”进程;第四章主要探讨运河区域晏公信仰的传播及影响,重在论述运河区域晏公信仰的传播及其庙宇分布情况,探讨晏公信仰对区域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探讨运河区域龙神信仰的传承及发展情况,从国家漕运和区域社会的角度论述龙神信仰对明清漕粮运输活动及区域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主要论述水神信仰的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在塑造水神信仰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第七章主要探讨水神信仰的地域特色及其表现形式,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第八章主要探讨明清国家视野下的水神信仰,从明清统治者和河漕官员的角度分析信仰对强化封建统治和河漕治理活动的影响;第九章主要探讨区域社会视野下的水神信仰,从地方社会治理、社会风俗、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探讨信仰对运河沿线区域社会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全文加以总结。
明清时期直隶运河区域水神信仰述略
![明清时期直隶运河区域水神信仰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7782fed9bb4cf7ec4afed0ca.png)
石家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Vol.19, No.4 Jul .2017
明 清 时 期 直 隶 运 河 区 域 水 神 信 仰 述 略
胡梦飞 (聊 城 大 学 运 河 学 研 究 院 , 山 东 聊 城 252059) 摘 要 : 明清时期直隶运河区域是水神信仰较为盛行的区域 , 除传统的龙神外 , 还包括海神和 河神等。 水神信仰与所在区域的地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是 造成信仰多样性和差异性出现的主要原因。 水神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现象, 对区域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崇祀水神成为应对水旱灾害重要手段的同时, 在促进官民互动、 强化地域认同 方面亦发挥了显著作用。 水神信仰的盛行在加重沿岸社会迷信风气的同时, 也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 特色的庙会风俗。 运河的流经虽然对区域社会信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地域文化传统所发挥的 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 二者共同推动了水神信仰的形成和传播。 关键词: 明清;直隶;运河区域;水神信仰 中图分类号: 207
84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 7 月
行。 光绪《 重修天津府志》 记载, 海神庙“ 一在大直沽, 康熙三十七年奉敕重建。 ……一在河东盐坨, 名小圣 庙。 ……一在丁字沽, 明时为萧公、 晏公 庙 , 国朝康熙 间邓懋和改建。一在葛沽, 一在后辛庄” [ 1 ] 2 8 3 °。 晏公、 萧公倶是水神, 兴起于江西, 明代逐渐扩展到全国, 具有保障水上安全的职能。小 圣 , 亦称“ 平浪侯” 或 “ 平浪元侯” , 但不是明初封为“ 平浪侯” 的晏公, 而是 另有其神。关于小圣庙的记载, 最早见于康熙《 天津 卫志》 :“ 小圣 庙 , 一在城外东南隅, 明崇祯五年敕建。 一在河东盐坨, 有石牌坊。 ”]68光绪《 重修天津府志》 记载, 河东盐坨有小圣庙, “ 小圣, 海神也。旧有庙在 天津河西, 初名灵应宫, 明崇祯三年, 因开运河敕建, 庙前石坊额曰海晏锡庥, 明潞王题。 国朝顺治六年移 建, 康熙间, 敕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 康熙三十 三年 重 修 , 乾隆间, 敕封平浪王” [ 1 ] 2 9 。《 畿辅安澜志》 记 载 ,平 浪 元 侯 庙 “ 又名小圣庙, 《 长芦盐法志》 :小 圣, 海神也。 旧庙在天津西, 始封平浪侯, 继封济运显 应平浪元侯。顺治六年, 津人移建于此, 康熙二十三 年重修, 又阜财、 丰财二场亦倶有庙” [ 3 ] ™。 民国《 天津 县新志》 记载了小圣神的来历:“ 神, 滕姓, 名经, 年二 十三落水成神, 故称小圣, 盖海神也。 旧有庙在河西, 始封平浪侯, 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 商舶往来 屡荷显应;顺治六年复建庙河东, 栋宇宏敞, 陈廷敬、 余泰来皆有碑记, 载碑刻志。”6 9 8 随 着 小 圣 信 仰 的 扩 展 ,往来于运河之上的漕 军、 运丁亦赋予了其护佑漕运、 保障水上安全的职 能 。通州城南运河岸边有小圣庙村, 至今在当地仍 流传着有关小圣显佑漕运的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 以前, 小圣庙是一个地主家的庄园, 那时不叫小圣 庙, 叫王家园, 由于这家信奉神仙, 在庄园里修了 一座供神的庙, 后 又 叫 小 庙 庄 。有 一 次 , 给皇上运 粮 的 船 队 刚 到 小 庙 庄 附 近 ,突然船队像触了礁似 地打横, 怎么摇也走不了, 有一个船夫看见河里有 一个头上长了一个角, 似龙模样的东西, 身上骑着 一个稀奇古怪的人。这个消息从前传到后, 船夫和 押船的官吏大为吃惊。当时船上运的全是皇粮, 谁 也不敢耽搁, 官吏赶紧派人报告了当地官府, 官府 马 上 找 了 几 个 木 匠 和 泥 瓦 匠 ,就按船夫看见的模 样, 用木头当骨, 用泥作肉, 塑出了古怪人骑独角 龙 的 形 象 供 到 小 庙 里 ,还举行了隆重的烧香上供 仪 式 。从 这 以 后 , 船 队一路过这儿, 就得烧香上供, 这个稀奇古怪的人被称作小圣爷。从 此 , 这个庙开 始叫小圣庙, 村子也随着改为小圣庙村了。”] 3 3
中国水神崇拜的流播和国家认同
![中国水神崇拜的流播和国家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874bd06603d8ce2f01662323.png)
中国水神崇拜的流播和国家认同罗美洁(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三峡大学水文化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重视水利,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水神崇拜,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对地方水神给予加封并推广,推动了水神崇拜由地方性向全国性的流播。
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关键词:水神崇拜;流播;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I27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001-05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长江流域水文化研究”(S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川江与荆江流域水利史研究”(12YJC770041)。
作者简介:罗美洁(1983-),女,江苏泗洪人,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讲师、三峡大学水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三峡和鄂西水利史、水利旅游。
水神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发生着变化,彼此交融。
水(龙)神崇拜的不断流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农业立国与水文化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淮南子》曰:“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1]114在今天看来,其“土”当是华夏族所居平原之地,以农耕为主,对土地依赖很大,其兽黄龙,即以龙为其图腾。
该区域以农耕为主,是因为其有广袤的平原,且有众多的河流,尤其如黄河、海河、原济水、渭水、淮河、汾水等河流流经其间,或注入其间。
故有所谓“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
”[2]114中国在春秋战国即出现了华夏认同,在这种认同过程中,“许多地方原流行的‘弟兄祖先故事’成为乡野传说,或被根本遗忘,或者人们记忆中的这些始祖‘弟兄’随一个由南京、江西、湖广或河南来的‘父亲’迁于此地。
”[3]218华夏农耕文明对周边其他地方的影响,不仅仅是带来了中原农耕方式,也带来了与水相关的水文化,中国地域中的水文化并不似祖先传说容易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顽强的流传下来,甚至得到推广。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水神信仰初探——以淮安府辖区为中心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水神信仰初探——以淮安府辖区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d1a4723867ec102de3bd8900.png)
信仰极为盛行。
( 一) 淮 安 段 运 道 的特 点 及 其重 要 地 位 。 永乐 年 间京 杭 运 河 重 新 贯 通 后 , 淮 安 因其 处于南北 咽 喉 , 成 为漕运 枢纽 。光绪 《 淮 安 府
为 各 种 水 神 信 仰 传 播 的重 要 媒 介 。
( 二) 频 繁 发 生 的水 灾 及 其 危 神 信 仰 的 主 要 类 型 及 其 地 域分 布 , 探讨 水神信仰对 明清 国家和淮 安地方
社 会 的影 响
一
舞, 视徐海特为侈靡 。 ” … 0
基 于淮 安 漕 运 地 位 的 重 要 性 , 加上 黄 、 淮、
运在此交汇 , 使 得 淮 安 成 为 明 清 治 黄 保 运 的 关
明清 时 期 漕运 成 为 封 建 王 朝 重 要 的经 济命 脉, 繁忙 的漕 运 和 南 北 往 来 的 客 商 在 带 动 沿 岸
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的 同时 , 也 促 进 了运 河 沿 岸
地 区 民众 思 想观 念 的变 革 。明 清 时期 的淮 安 地 区是 漕 运 必 经 之地 , 也 是受 黄 河 破 坏 最 严 重 、 治 黄 保 运 河 工最 为频 繁 的 地 区 , 正 因为 如 此 , 水 神
庙 在县 治 射 河 南 岸 , 明崇 祯 护 运 副将 黄 昆 圃建 。 清顺 治 十 五年 , 海 防 同知 咸 大 猷 移 于 文 峰 旧址 。 嘉庆五年 , 运使 曾燠重修 。又大套 、 大通 口、 孟 工 卫滩 、 七 巨港 、 九套 、 沈家滩 、 北沙 、 樊家桥 、 童
2 01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o 1 . 3 5 2, 201 3
明清 时期 , 黄、 淮、 运在淮安交汇 , 黄 河 的 流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77f3c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a.png)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研究(注:以下文章仅代表AI语言模型个人观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民间文化和信仰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东地区,民间信仰也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将从地理分布、神祇、节庆、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方面介绍山东地区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并提供五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地理分布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人文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域自然辽阔,山东是中国自然和人文本质融合最为和谐的地方之一。
在山东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民间信仰,不同地方的信仰文化也各具特色。
例如,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山东最著名的谒山之地。
自古以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泰山祭祀膜拜,是一个重要的神秘寻幽之地。
而在潍坊一带,则有世界上最古老神庙之一——清漳楼神庙,是一座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期的神庙,是备受当地信教者崇拜和景点游客青睐的地方。
神祇山东民间信仰中神祇繁多,异彩纷呈,涉及千川万壑。
其中,最为著名的神祇莫过于泰山神,也就是斗姥山,是山东地区的著名神山之一。
据传,泰山神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神位被屡次更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
除此之外,还有仙人、神仙、仙女等等,各地的信仰对象也大不相同。
在济南市郊区的玄坛庙,更是奉祀的堪比泰山的崇祀之地,其中的玄天就是非常著名的信仰对象。
节庆山东民间信仰中的节庆非常丰富多彩,例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
除此之外,山东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节庆。
例如,春节期间分布在济南、临沂等地的大戏子,是一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表演之一,该期间经常有百姓流连忘返。
同时,在济南市郊的玄坛庙中,每年知道夏至之前,都会被人们冠以神坛之冠的称呼,在那里庆祝神仙教义降生的圣日——玄天圣诞节。
神话传说山东民间信仰中的神话传说也非常多样,其中一些很著名的神话传说包括《平山周公姬昌》、《神女白衣》等。
这些神话传说几乎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和解读,游人和信教者都深受其吸引和拥护。
明清时期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
![明清时期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4e09c83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4.png)
明清时期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作者:***来源:《寻根》2022年第03期一志公信仰流行于鲁中地区的汶河流域,当地村民称“志公”或“志公老爷”,是一位管降水的神,有“四指雨”的权利,每逢大旱,老百姓就以香火敬之,跪求志公赐雨,据说多能如愿。
关于志公信仰的来源,当地有如下传说:1.修仙说以前鲁山上有一修行的老道士,村民牛志公上山同他一起修炼。
一天,老道士在山中遇到两个人参娃娃,捉住一个并拿回来煮,命牛志公看锅,自己去捉另一个。
老道士走后,牛志公把人参娃娃吃了,大黄狗喝了汤。
于是,牛志公升天成仙,大黄狗变成老虎,也一起升了天。
玉皇大帝封牛志公为志公神,以老虎为坐骑,每年为鲁山下72场浇花雨。
博山地方志中记载:“冯家庄南,旧名牛家寨,世传牛志公故里。
志公跨虎升仙后,此山常有虎迹。
”2.“代龙行雨”说五代时期,金山寺的和尚法海与白蛇白素贞、青蛇小青儿斗法,法海将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小青儿逃到莱芜苍龙峡塔子村避难修行,与守护苍龙峡的龙王三太子相识。
隐居莱芜的高僧志公和尚则是三太子的救命恩人。
小青修炼期间与守护苍龙峡的龙王三太子产生了恋情,龙王三太子因为救小青,误了莲花山上的72场浇花雨,被玉帝降罪。
志公因代三太子行使下雨的职能,掌握了下雨的秘籍。
天旱无雨时,当地百姓就举行搬志公的习俗,据说逢搬必灵,经历代延传形成地方习俗。
3.“济公”说志公是民间故事中“活佛”济公的原型,济公是云游四方的疯癫和尚形象,他神通广大、佛法无边、解救百姓于苦海。
传说志公当年云游至莱芜马杓湾,见此地三面环山,溪水潺潺,村口朝东,紫气东来,便长居山中悬崖一洞窟之中,讲经论道修行,大旱之年为百姓设坛施法求雨,且每求必应,终老后葬于马杓湾,现村东还有志公墓碑。
马杓湾村和周边几十个村庄,均奉志公为雨神,天旱求雨时全村出动,举行声势浩大的“搬志公”仪式。
以上三种传说在本地都有着相应的承载物,第一种传说的承载物是淄川志公山上的志公庙,第二种传说的承载物是莱芜苍龙峡附近的压蛇宝塔,第三种传说的承载物则是莱芜马杓湾附近的志公墓。
明清鲁中地区的祈雨传统与“泉域社会”
![明清鲁中地区的祈雨传统与“泉域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0bf5436d01f69e314232940a.png)
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明清鲁中地区的祈雨传统与“泉域社会”任雅萱[摘要]明清两代朝廷为补给大运河的水源,在鲁中山区州县实行“引泉济运”的水利工程,以保 证漕运的顺利进行。
除设置有专门的管泉职官之外,清代地方官员还通过对“龙王”的祭拜来实现对泉源的控制。
与此同时,泉源流域的民间社会也建立自己的雨神庙宇,有些是与官方保持一致的“龙王庙”,但另一些则是“志公庙”。
居住在同一水源系统的居民,往往透过将家族故事与神明显灵相结合的方式叙述雨神传说,并且通过祈雨仪式结成超越姓氏的关系,从而在不同村落之间形成了界限分明的“泉域社会”。
[关键词]鲁中地区祈雨水利工程泉域社会〔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7) 03 -099 -08引言水利设施的开发,可以产生新的社区格局。
通过水利系统来了解华北乡村社会的研究已有不 少,其中以散布着“泉源”为主的水利社会也受 到学者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泉域社会”的概 念。
$张俊峰使用明清以来洪洞水利发展的例子,提出了 “泉域社会”的超村落水利组织,并围绕 引泉灌溉所产生的水利纠纷、水神信仰及习俗 等。
®比如他指出同一祭祀空间内存在两种水神的 情况,“反映了官方与民间在水利问题上的不同 立场和利益博弈过程。
”@以泉源这一水利系统为 主而构成的区域社会,不止在山西,在山东中部 山区发源的汶河、泗水等水系也同样存在。
鲁中山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泉源,通过星罗棋布的泉 源与河流共同构成了该山区的水利系统。
甚至有 因此而得名的城市,比如被称为“泉城”的济 南。
然而用此概念来反思明清时期的山东中部山 区时,却与山西地区的“泉域社会”有所不同,即山东中部山区的泉源,因为明清时期官方开凿 京杭大运河的缘故,使得发源自山区的泉源被纳 人了官方的管控和开凿之下,成为“引泉济运”的一环,故这些泉源在明清时期的法律上是不能 为当地居民耕种灌溉所用。
那些被百姓崇拜的“水神”
![那些被百姓崇拜的“水神”](https://img.taocdn.com/s3/m/b867cc2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b.png)
文化印记I I Cultural Imprinting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自从人类开天辟地以来,百姓对水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为水是具有灵性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就衍生出人们对“水神”的崇拜。
“治水之神”大禹大禹是华夏第一位治水英雄,禹会诸侯崩,葬之会稽。
据《吴越ff秋》记载,早在夏朝初年就建有大禹庙宇。
以后历代帝王或亲祭、或遣官致祭,其间又有民祭,虽然所祭内容不尽相同,但对禹治水之功都无一例外予以称道,在杭州、嘉兴、宁波、绍兴各地,都有禹王庙,香火也极旺盛。
宋朝状元王十朋写过《了溪》一诗:“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
余粮散幽谷,归去锡玄圭t”诗的前两句指出了大禹治水“始”在“壶口”,而“终”在“了溪”。
“了溪”在哪儿?南宋《嘉泰会稽志》云:“了溪在(嵊)县东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入于剡溪。
旧经云禹凿了溪,人方宅h。
”《宝庆会稽续志》亦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
”可见“了溪”即“剣溪”。
现在绍兴嵊州剡湖街逍冇禹溪村,相传大禹治水毕功于此,人們为纪念大禹功绩,遂将“了溪”改称“禹溪”。
今禹溪村有禹王庙祀大禹,感恩大禹泽惠。
东汉会稽袁康在其所著的《越绝书》中也记载有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并在此病逝,故绍兴建存禹陵,陵旁又建有禹祠、禹庙,供人们凭吊、崇祀。
历代均有御祭、I'1;祭、民祭和族祭,连绵不绝。
禹迹更是遍布全国各地,据年 4尸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调杏名察所得而编制的《浙江禹迹图》显示,仅浙江一省禹迹就达209处之多绍兴自1995年始,年年公祭大禹,成为绍兴弘扬“大禹精神”的“第一大节会”。
“潮神”伍子胥传说春秋战国时候,越F.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于是派出文种求和,表示愿意去吴国称臣。
此计骗过了夫差,却瞒不过太师伍子汽,他坚决主张杀勾践,反对纳降后因为阻止越国献美女,伍子胥冲撞了吴王夫差,使夫差一时下不了台,吴王激怒之下,当场以“欺君之罪”賜伍子胥“属镂”宝剑一把,命其自尽。
水崇拜
![水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f10984f35022aaea998f0fed.png)
中华水崇拜中华水崇拜对水的依赖、畏惧与自我保护的生存意识,使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对水的崇拜观念。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华这个以农为本的古老国度中,水崇拜作为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在中国已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所及,涉及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各个领域。
人类对于水的崇拜,起源于对水的依赖和恐惧,其最原始的功利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繁衍(这与水生人、生万物的观念有关),其中心内容是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由此引发的对掌管水(包括雨雪等)的神灵的崇拜。
在洪荒的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几乎无能为力,视洪水肆虐为水神作怪。
为了达到免除水患的目的,只好祈求那些虚幻的水神,于是便出现了水神崇拜现象。
原始社会的早期(旧石器时期),初民们过着“穴居野处”的渔猎生活,狩猎和捕鱼是当时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采食经济”特别是从水中取食的行为,使初民们经常要与江河湖海打交道。
一方面,江河湖海给初民以滋养的巨大恩赐;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强大而神秘的自然力让知识水平十分低下的初民感到不可思议和自身孱弱渺小。
于是便产生了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对掌管水(包括雨雪等)的神灵的崇拜和相应的原始宗教活动。
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神”的观念的产生,先民们认为江河湖海这些强大而神秘莫测的自然物,其形态和变化一定会有冥冥之中的“神”主宰着,于是河神、海神、湖神、雨神等主宰控制水的“诸神”便诞生了,人们对江河湖海等自然物的崇拜便转向了对主宰它们的相应的“神”的崇拜上,并在趋利避害的功利目的和原始宗教意识下进行了对各方水神的祭祀活动。
人类对于水及其他一切自然物的崇拜,是以水及其他自然物的人格化和神灵化为前提条件的。
所谓水的人格化,即认为水也具有与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意欲、行为等。
所谓水的神灵化,就是赋予水以超自然的幻想力量,由此便产生了水灵、水神。
试论明清之际人格化河神的形成、发展与传播
![试论明清之际人格化河神的形成、发展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793518ceb84ae45c3b358cc1.png)
试论明清之际人格化河神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作者:谢景雯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3期摘要:金龙四大王的传说脱胎于南宋爱国志士谢绪,随时间的发展,在明清之际逐步被神化为河神。
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传播南北,覆盖面极广。
除了在发源地山东地区影响巨大,金龙四大王的传说在山西、安徽等地也有深远影响。
透过金龙四大王传说的发展,我们可以窥见人格化河神是如何形成发展并且传播开来的。
明清时期人们对人格化河神的塑造,在为人们展现封建统治者惯用统治手段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世间幸福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明清;济宁;运河流域;金龙四大王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在它繁荣所经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运河沿岸水神信仰的兴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金龙四大王崇拜。
它起源于山东济宁地区,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传播南北,覆盖面极广。
略显遗憾的是,学界对其形成、发展与传播的研究尚显不足。
目前学界关于金龙四大王的研究主要有王云的《明清时期金龙四大王信仰崇拜》,该文研究了山东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信仰的传播,但对其形成与发展研究不足;申浩《近世金龙四大王考-官民互动中民间信仰现象》,该文对金龙四大王信仰的起源做了详细的考据;王元林、褚福楼《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该文对金龙四大王信仰的传播做了一定的梳理。
本文将在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金龙四大王信仰形成、发展与传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传播方向的顺序提出不同看法。
一、由人到神——金龙四大王的形象构建对于金龙四大王的原型,历来众说纷纭,最先提到金龙四大王的文献是明朝万历时人朱国桢写的《涌幢小品》:金龙大王,姓谢名绪,晋太傅安(谢安)裔,金兵方炽,神以戚畹,愤不乐仕,隐居金龙山椒,筑望云亭自娱......乡人义而瘗之祖庙侧。
大明兵起,神示梦,当佑圣主。
时傅友德与元左丞李二战于徐州吕梁洪,士卒见空中有披甲者来助战,虏大溃,遂著灵应。
永乐间,凿会通渠,舟楫过洪,祷亡不应,于是建祠洪上。
社会变动下的民间信仰:晚清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社会变动下的民间信仰:晚清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88a1b0e40242a8956bece4af.png)
第33卷第1期2017年2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 1Feb. 2017社会变动下的民间信仰:晚清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袁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〇1〇〇)摘要:作为传统民间信仰,水神崇拜在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下遭受了一定冲击,但依旧得到政府、官员和民众一定程度的依赖与坚守。
面对各方面的挑战,水神信仰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与变通,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在 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处,并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社会变动;民间信仰;晚清民国;水神崇拜中图分类号:K9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1—0009—05水神崇拜是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崇拜之 一,是国家祭祀、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
它在满足图 腾形象和民众信仰需要的同时,还承载了许多社会 功能。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动对民间信仰、社会 习俗产生了巨大冲击,水神崇拜作为一种集体心理 和民众意识,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倾向。
本文拟 从社会变迁角度阐释近代水神信仰如何在新旧观念 冲撞下克服困境而坚守,如何寻找存在的意义与价 值,并分析近代水神崇拜的特征。
一、不同的坚守:作为传统的水神信仰水乃万物之源,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对水就有 一种敬畏之情,不断创造出许多司水之神。
这些神 灵有来自传说中的,也有来自现实生活中不凡人物 的,如河伯、龙王、潇湘二妃、李冰、二郎神等,形成了 庞大杂乱的水神家族。
长期以来,水神祭祀在国家 和民众生活中发挥了稳定社会、寄托情感等重要作 用。
至清末民国时期,水神仍被视为不可冒犯的神 灵,被官员、民众f目奉和尊崇着。
(一)晚清政府官员的祭祀活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讨论任何具体问题的 时候,都不能忘记研究对象背后存在着一个无时不 在、无处不有的国家”[1]7。
明清时期水神萧公信仰地域研究
![明清时期水神萧公信仰地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0416f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7.png)
明清时期水神萧公信仰地域研究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化,宗教信仰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道教和佛教在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水神萧公信仰在这个时代也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明清时期,萧公信仰的广泛传播和地域分布得到了各地的注目,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人们研究明清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本文中,将针对明清时期水神萧公信仰地域研究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实例证明。
1.嘉兴萧公庙萧公庙坐落于嘉兴市区的南湖繁华地带,始建于唐朝。
萧公庙的地位在明清时期更加显著,为当地的诸多信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秩序。
除了宗教活动,嘉兴萧公庙还涵盖了文化教育、艺术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庙宇的存在,不仅证明了明清时期萧公信仰的流传和发展,也为萧公信仰的研究提供了材料依据。
2.无锡萧公庙无锡萧公庙位于城区之中,创建年代久远,最近一次重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无锡萧公庙的物质遗存丰富,除了主殿、配殿外,还具有石刻碑文、香炉、钟鼓等文物珍品。
这一庙宇的存在,不仅为萧公信仰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从侧面证明了无锡地区明清时期萧公信仰的重要性。
3.安徽萧公庙安徽萧公庙位于绩溪县府衙故址内,始建于宋代。
此时期的萧公信仰相比明清时期还处于一个相对萌芽的时期,但萧公庙的建立说明了当地群众对于萧公信仰的信仰程度的普遍性和强烈性。
这一庙宇的存在,为研究明清时期萧公信仰以及其前世、后继提供了关键线索。
4.湖南萧山村湖南萧山村是全球唯一纪录萧公虎口的村庄,该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萧山村传说,明清时期村里曾经有两只大虎在村外折桂山中来回游荡,由于威猛的模样,使得村里人人畏惧,不敢出村。
直到萧公的出现才将两只大虎逐散,维护了村里的平安。
这一神话传说基于萧公在当地的渗透和影响力,至今仍被当地人引用并广泛流传。
5.广东萧山龙潭广东萧山龙潭是广州市第三大水库,该地区的建设始于明朝,清朝加以修缮。
在该区域,当地居民祭拜水神萧公并在龙潭中浸洗礼,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安泰。
明清鲁中地区民间信仰特色及成因探析
![明清鲁中地区民间信仰特色及成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35541e81c758f5f71f67d1.png)
The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Folk Religion in the Region of Lu Zhong 作者: 赵树国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邯郸学院学报
页码: 67-7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明清;鲁中地区;民间信仰
摘要:明清鲁中地区民间信仰,除拥有全国信仰的共性外,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其神祇体系古老、稳定、传统、分散和杂糅;二,在神格属性上,自然神逐渐转化为人格神;三,信仰中体现的价值导向,规范而正统;四,单调的神祇功能下,对应了多元的神灵。
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既与传统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国家权力、正统思想密不可分。
水神萧公信仰的形成与地域扩展
![水神萧公信仰的形成与地域扩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45d9f502020740bf1e9b59.png)
作者: 王元林[1];郭学飞[1]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研究
页码: 90-9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萧公信仰;国家赐封;地方社会;地域扩展
摘要:萧公信仰肇迹于江西新淦大洋洲,明清时期盛极一时。
历史上萧公信仰的形成与新淦的自然环境、萧氏宗族密切相关。
明代萧公神在与国家、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中获得两次国家加封赐号,使自身演变为国家正统神灵。
伴随着萧公神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与日俱增,萧公信仰开始对外传播,地域扩展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萧公神成为民众广泛奉祀于江河湖泊的一位水神。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1b92c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5.png)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
郑民德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2)003
【摘要】明清两朝是道教神灵真武大帝信仰最为兴盛的时期,而这得益于明初统治者的提倡与推广,使这一信仰无论是在分布地域、庙宇建设,还是信仰人群、祭祀仪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包括祈雨、镇水、厌火等诸多方面,深刻反映了信仰群体注重实用性与现实性的特色。
真武大帝水神功能的推广,既是国家政策宣教的结果,同时也与传统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分不开。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郑民德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 [J], 郑民德
2.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 [J], 梅莉
3.福州真武大帝信仰 [J], 黄清敏
4.空间与权力:清代鄱阳湖区饶河民间信仰神灵水神化刍议 [J], 程宇昌
5.论中国人的神灵观──鲁迅与道教研究一得 [J], 郑欣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谈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
![谈谈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f3b7a4bb80eb6294dc886c0b.png)
谈谈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海内外华人一致认同的民族精神的符号。
龙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中华第一龙—河南澄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蚌塑龙。
在六七千年的风风雨雨中,龙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脚步不断成长、丰富、壮大,生生不息,吐故纳新,容纳百川,融入了无比深广的文化内涵。
探讨中国龙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利于弘扬龙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古老的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擅变、更新,也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龙的特质。
一、龙形成的原因探讨龙形成的原因,首先要明确龙的形体特征和基本内涵。
龙的形体特征表现为龙不是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由两种或多种动物和其他物组合而成的幻想中的动物。
龙的内涵尽管博大精深,但基本内涵却很单纯,那就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其他内涵都是在这一基本内涵基础之上的多种引申。
明乎此,我们再来看龙的形成,就可以发现组合成龙的动物和其他物,并不是毫无选择的,而大都是表现了特定观念的动物或其他物,那就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
也就是说,组合成龙的大多数动物或其他物都是民间信仰中具备兴云布雨或司水理水职司的神灵。
由此可见,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密切相关。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总是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旱灾和洪涝时有发生,人们无法了解自然的奥秘,以为冥冥之中有种种神秘力量的主宰,于是往往将在他们看来与水与雨相关的动物和其他物当做司雨司水神灵,这样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水神。
如动物水神—鱼、鳄、蛇、蛙、牛、河马、晰蝎、猪等,河川水神—河伯、洛水女神、湘水女神潇湘二妃、洞庭夫妻水神柳毅与龙女、济水仙姑、长江水神奇相、淮河水神无支祁等,气象水神—风伯、雨师、云中君、雷神、虹神等。
每当农业生产需要雨水之时或旱灾洪涝发生之时,他们便举行仪式来祈求这些神灵。
有时灾情长期不得解除,他们便遍求诸种水神。
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
![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8f26eb0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2.png)
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
魏子任
【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我国古代水源崇拜中最重要的是河流崇拜.河流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息息相关.先民们将河流神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河流神.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河流神虔诚的奉敬及隆重的祭祀.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就多有记载,其中有关黄河神祭祀的不下
五百条.在祭祀中,人们常常把大量牛、羊等物沉入河中,甚至用人作祭品,以示诚意.
除黄河外,流经殷都及其附近的洹水、漳水、淇水、湡水等河流,也是殷人祭祀的对象,只是受祭的规模与次数远不如黄河神.周代出现了所谓"四渎"的说法,具体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四条著名河流,官方主要祭祀它们,民间一般只祭祀自己居住区附
近的河流神.这一礼俗到汉代成为定制,此后,一直为历代所继承,甚至列入祀典.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改道,屡塞屡坏,于是汉武帝便亲临黄河祭
祀河神.可见古人对河神的信仰程度之深.……
【总页数】4页(P31-33,54)
【作者】魏子任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158信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西江流域水神崇拜文化的生态根源——以蛙崇拜与蛇—龙母崇拜为例 [J], 申扶民
2.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 [J], 魏子任
3.蒙古族水神崇拜及祭祀习俗综述 [J], 樊永贞
4.蒙古族水神崇拜及祭祀习俗综述 [J], 樊永贞
5.白族水神崇拜雏形的人类学透视 [J], 杨德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 : 负 盛 名 的 泰 山 、 山 , 就 成 为 人 们 . 久 沂 早 祈 雨 的对 象 。宋 宣 和 问 , 宗 遣 张 所 代 祭 沂 山 , 徽 提 到 : 春 来 及 夏 , 鬼 复 加 为 虐 。谷 未 播 , 枯 “ 魃 麦
焦 。… …朕 躬 省 深 念 , 王 镇 中区 , 惟 国所恃 , 民所 倚 , 遣 官 赍 香 帛牲 醴 , 告 于 王 ,…… 布 甘霖 , 特 祈 驱 旱魃 , 以成 丰年 ” l 9 , 为一例 。除岳 、 l 】 。 即 镇
寺, 四周 皆石 , 中有巨泉, 清澈涌沸 , 旧传 “ 祈雨有
府” 。… 卷 《 J 二 山l l 》
、
鲁 中地 区水 神信仰 概 况
3 石 : 本与 降水 风 马牛 不相及某 种 神奇 功 能 后 , 可 主 降 水 。长 清 县 清河 西 纪 也 家庄 侧有 “ 含店 ”坑 中有 大石 , 鸡 , 刻佛数 千 如莲花 状, 天旱 土人掘之 ,方漏 顶 , “ 有水 自内 出 , 即大 雨” ;
长清县石佛屯庙内石佛旁有王三公石像 ,祷雨辄 “
应” ‘十 祠 志 》 。【 卷 《 祀 下 】
4 灵物 : . 当地人 们普 遍认 为 , 遇大水 一般 均 凡 伴 随有 灵 物 , 即传 说 中的 “ 水精 ”它们可 以操 纵水 ,
外 , 通 山神 也 主 降雨 。金 泰 和 问 , 丘 县 “ 渗 普 章 炎
东方论 坛
2 1年第5 00 期
试 论明清鲁 中地 区水神信仰
赵 树 国
(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7 ) 00 1
摘 要: 水是 生命 之 源 , 与人 们生 产、 生活 息息相 关 , 以农 业立 国的 中 国, 在 早在 原始社 会后 期就 已经产 生 了水神 信仰 。 明清鲁 中地 区是 一个典 型 的农 业社会 , 其水神 信 仰具 有地 区和 历 史之特 点 , 主要 表现 为 : 与 者广 泛 , 灵体 参 神 系完备 , 雨行 为功 利化 , 治 、 祈 政 道德 色彩 浓厚 、 有地 域特 色等 , 具 既对 前代有 所 继承 、 展 , 与周 边地 区有 所 不 同, 发 又
这 些无疑 与 当地 的 自然 、 地理环 境 , 治 、 政 文化传 统 息息相 关。
关键词 : 明清; 中地 区; 鲁 水神信仰
中 图分 类号 : 0 文 献标识 码 : K2 7 A 文章 编号 : 0 5 7 1 2 1 0 - 0 2 0 10 — 10( 0 0) 5 0 2 — 6
原 始 社会 后期 就 已经产 生 的水 神 信仰 传承 发
获 雨 。 卷 三甘 亭 》 十 《澍 记 此外 , 泰 敖 山 之孚 泽 山神 新
庙 , 祷雨 有应 ”【‘ 十 《 山 ; “ 。 卷 九 敖 记 东平 县金 螺 山顶有 】
展到 明清 时期 , 已经呈 现 出参 与者 广泛 , 灵体 系 神 完 备 , 雨 行 为 功 利 化 , 治 、 德 色彩 浓 厚 等 特 祈 政 道
流的方 向、 规模 、 程度等。据《 聊斋志异》 记载 : 康 “ 熙二十一年 , 山东大旱 , 自春至夏 , 赤地千里。至 六月, 方才下雨 。一 日, 石门庄有老叟 , 暮见二羊
斗 山上 , 村人 日 : 大水 至矣 ! 遂 携家 播迁 。村 告 “ ”
流行 , 自冬徂春 , 雨肠愆期 , 田禾枯槁 , 农家 困窘” ,
化环境 , 又与 周边 有所 不 同 。本 文 采用 地 方志 、 笔 记 、 说等 文 献资 料 的记 载 , 明 清鲁 中水 神信 仰 小 对 概 况 、 点及 其原 因作初 步探讨 , 特 以求 教 于方家 。
一
白云洞 、 黑云 洞 ,每起 云如 盖 , “ 或旋 绕 四侧 , 雨 。 辄 旱岁祷 雨 多应” 卷 《川 … 三 山 》 o
肥城 大封 乡 也有 二 郎神 祠 , 隆 年 间恩 贡 尹 统 乾
知 县刘 某 , 斋戒 精 洁 , “ 引咎 自讼 , 率其 属 遍祷 于 躬 境 内 山川 之祠 ”最后 于女 郎 山之 巅 , 祭 天 神 而 , 致
收 稿 日期 :2】 - 8 1 (0 0— 6 1
作者简介 :赵树国 ( 9 1 18 一),男,山 东青州人 ,南开大学历 史学院历史研 究所2 0 级博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为明清社会文化史。 o8
点。鲁 中地 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 水是人们 生产 、 生活 不 可 或 缺 的 因素 。但该 地 区层 峦 起 伏 的地形 , 以及温带季风性气候的作用 , 容易造成降 水 不 均 , 成 旱涝 灾 害 。于是 , 形 当地 便 围绕 水产 生 了一 系列 的信仰 。明清 时期 的鲁 中地 区水 神信 仰 , 既对前代有所传承发展 , 同时因其独特 的地理 、 文
2 2
人共笑之。无何 , 雨暴注 , 平地水深数尺 , 居庐尽 没。 【 ” 】 ’ 此处 的羊 即管水 的灵 物 。
( ) 神 二 龙
旱, 知县伍礼派人祈祷 于二 郎神庙 , 果获大雨。c 1 叫 卷 五祷 有 记 山县 , j 《雨 感 》 长 二郎神庙建于金代 以前 , 又 称感 应公 庙 ,旱 潦螟 媵疾 疫 , “ 祷之 辄应 ” 【 庙 。 卷
2水 : . 自然界 的水也是人们祈禳 的对象。长 清 隔马 山神 君祠 前有一 潭 ,祷雨辄 应 ”5卷 《祀 “ [‘十 祠 志 1
; 丘西 龙洞 , 有泉 一 , 章 “ 自上 滴 下 , 下有 石 盆盛 之, 四时 不 竭 。遇 旱 , 水 祷 雨 , 应 。旁石 壁 有 取 辄 龙形 隐隐 可见” 卷 《水 ; 【‘三 山 考 东平 芦泉 山下有 珍珠 】 泉 ,祷 雨取 水 于 此 , 霖立 沛 ” 东平 凤 凰 山下有 “ 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