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
第1章刑法概述
![第1章刑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5b4cd0c227916888486d786.png)
2016/6/13
(四)刑法的价值
任何一部刑法,都有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我们称之为“刑法的精神”。
“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
并为人民造福”,这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使命; “禁暴惩奸、弘风阐化”是唐律的理想; 《拿破仑法典》的任务是“确立公正的一般原则,并建立富有 含义的原理。” 由此,我们可以将“惩恶扬善”称为刑法的精神。但历史表明, 刑法被错误地运用似乎是一种常态。
1.进一步扩大危险驾驶的入罪情形 2.将使用假证入刑 3.将替考入刑等。
2016/6/13
替考入刑
在《刑法修正案(九)》起草过程中,对于是否应将替考,也就是代替 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考试入刑,曾有分歧意见。
有观点认为,对替考的可以通过取消考试成绩、限考、禁考等方式处理, 同样也足以达到惩戒效果,从刑法谦抑性的角度考虑,不作为犯罪处理
群众再次对民警扭闹、抓打,引起现场上千人聚集,秩序混乱。
2016/6/13
本案司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
熊二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中和突发事件中,
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或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 任务,虽未使用暴力,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抓,抗议说:“你们抓错人了,他和涂家没得任何关系的。”因这句 话,执法人员就来抓熊二,拖拽中熊二手机被弄丢。熊二被带至警车 时,熊二要求执法人员替自己找回手机, 为此发生纠纷,引发了群众 性的冲突事件。几百村民一拥而上,对执行公务的警察进行扭闹、抓
中国刑法学
![中国刑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5d19c6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4.png)
中国刑法学中国刑法学是研究中国刑法体系的学科领域。
作为法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中国刑法学关注的是中国国家刑法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适用。
中国刑法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刑法的基本原理、刑法体系、刑罚制度、刑法适用原则等。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刑法的立法、司法解释和刑事执行等方面。
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变革。
在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刑法学派在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刑法学派强调刑法的社会性质,强调刑法的社会控制功能,以及对刑罚目的和刑罚手段的关注。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学派和理论也在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实证主义刑法学派、法益刑法学派等。
中国刑法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刑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则,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他们也通过研究国际刑法的发展和比较研究,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还涉及到社会犯罪的预防和犯罪的治理。
犯罪预防是中国刑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犯罪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提出了一系列的犯罪预防措施和政策建议,为社会治安的维护和人民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中国刑法学在中国法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也将继续前进,为中国法律制度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刑法的学习方法
![刑法的学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8a0a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7.png)
刑法的学习方法刑法作为法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的是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规定。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刑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高效地学习刑法内容则成为每位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刑法的学习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刑法知识。
一、系统学习法刑法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且内容繁杂。
要想理清刑法的主干线索,就需要建立系统学习法。
首先,学生应该准确把握刑法学的基本任务,明确学习刑法的目标和要求。
其次,可以参考刑法教材的目录结构,将刑法知识按照章节逐一进行学习,遵循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学习顺序。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摘录出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通过系统学习法,可以将刑法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构建起全面的知识框架。
二、案例分析法刑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案例是刑法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研究实际刑事案例,从中寻找刑法规则和判决原则的方法。
在学习刑法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著名的刑法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
通过分析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的运用,加深对刑法规则的理解。
同时,案例分析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刑法运用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
三、对比法刑法的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不同法律条款之间的对比和区分,这就需要学生采用对比法来学习。
对比法主要是通过对刑法不同条款的逐一比较,发现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深入理解每个条款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通过对比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刑法条款的特点和规则,避免混淆或歧义的理解。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刑法的学习既需要理论的探究,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刑法案例、参加模拟法庭等活动,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案件中去。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刑法所涉及的问题,加深对刑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刑法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55f812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f.png)
刑法学名词解释刑法学是法学科学的分支,专门研究刑法的建立、发展及其适用的规则和原则。
刑法学名词是刑法学中的专业术语,对于刑法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刑法学名词进行解释。
1. 刑法学:刑法学是法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刑法的规则和原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刑法的内容和适用。
2. 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利益,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它是刑法制裁的前提条件。
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犯罪主体需承担对其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4.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各种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5.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即故意或过失。
6.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与犯罪对象和环境有关的客观实体条件,如行为、结果、情节等。
7. 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禁的,但仍然以非法手段实施的主观意图。
8. 过失: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轻率等过错行为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态。
9. 刑法责任:刑法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刑罚和刑事处罚。
10. 刑罚:刑罚是指由刑法规定,由国家以强制手段对犯罪主体依法进行的惩罚措施,如剥夺自由、罚金等。
11. 刑事处罚:刑事处罚是指对犯罪主体在刑事程序中所做的相应限制和处罚,包括拘留、羁押、取保候审等。
12. 刑法适用:刑法适用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和相关法律的具体情况,确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13. 刑事法律程序:刑事法律程序是指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审判等一系列法律程序。
14. 刑法修正案:刑法修正案是指国家依法对现行刑法进行修订和修改的法律文件,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刑法实践的需要。
15. 刑法学课程:刑法学课程是大学法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刑法学
![刑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8ac08cd7360cba1aa811dab1.png)
刑法学绪论一、刑法学的概念、对象和体系刑法学是以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刑法学:研究有关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一切问题的学科。
狭义刑法学:仅研究实体刑法规范的学科。
※刑法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刑事诉讼法: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刑事侦查学:以犯罪侦查的策略和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犯罪学:以犯罪原因与对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监狱法学:以监狱法和劳动改造实践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中国刑法史学:以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的刑法和刑法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外国刑法学:以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国际刑法学:国家之间有关刑事问题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二、刑法学的作用和研究方法㈠刑法学的作用刑法学对刑事立法具有指导意义;刑法学对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意义;刑法学对繁荣法学具有指导意义。
㈡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研究刑法的具体方法: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注释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综合研究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规定的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刑法从其型式上看,有以下几种:1、刑法典2、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狭义刑法: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刑法。
特别刑法:指仅适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的刑法。
在我国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㈠刑法的阶级性质我国刑法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保卫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护广大公民当前及长远的利益。
刑法的社会主义本质。
㈡刑法的法律性质调整与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他部门法只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其他部门法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刑法都要进行调整和保护。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1c5d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1.png)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遗失物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法中关于犯罪的主观方面,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A. 故意犯罪B. 过失犯罪C. 无过错犯罪D. 间接故意犯罪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2.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在量刑上没有区别。
(错误)3. 犯罪中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采取制止行为,造成侵害者损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什么是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答案: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达到了犯罪构成要件的全部要求。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构成要件的全部要求。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日,甲在公园内发现一名小孩在玩耍时不慎落水,甲见状立即跳入水中将小孩救起。
在救助过程中,甲不慎将小孩的手表弄丢。
事后,小孩的家长要求甲赔偿手表损失。
问题:甲是否需要对手表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答案:根据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目的是为了救助落水的小孩,保护小孩的人身安全。
在正当防卫过程中,甲不慎将手表弄丢,属于正当防卫过程中的意外损失,甲不需要对手表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如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
刑法规定,犯罪预备行为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以比照犯罪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学专业介绍
![刑法学专业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a9af3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4.png)
刑法学是一门研究刑事法律行为、刑事责任和刑事制度等犯罪和刑罚问题的法学学科。
刑法学主要研究犯罪和刑罚的一般规律,包括犯罪的认定、预防和矫正,以及刑罚的设定、适用和执行等。
刑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刑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犯罪论、刑罚论、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刑事政策学等课程。
同时,还需要学习刑事法律实务,如刑事侦查、刑事审判、刑事执行等课程,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如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辩论等。
刑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公检法司等司法领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从事刑事法律工作,也可以在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总的来说,刑法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法学学科,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预防和打击犯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刑法学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专业。
刑法学原理
![刑法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8713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3.png)
刑法学原理
(最新版)
目录
一、刑法学的概念和意义
二、刑法学的基本原理
三、刑法学的应用和发展
正文
一、刑法学的概念和意义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规范、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学分支。
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学不仅关注刑法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还深入探讨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刑罚的执行和预防犯罪的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二、刑法学的基本原理
1.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学认为,犯罪和刑罚应当由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对同一行为进行事后立法或任意解释。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治的精神,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学主张,犯罪的严重程度应当与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这一原则旨在实现公正、合理的刑事责任和刑罚。
3.有罪推定原则:刑法学认为,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在无充分证据证明其无罪的情况下,应被推定为有罪。
这一原则确保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维护了社会秩序。
4.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刑法学强调,刑事诉讼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原则,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
三、刑法学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刑法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刑法不断完善,对刑事责任和刑罚的规定更加明确、合理。
同时,刑法学研究也逐步深入,对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刑罚的执行和预防犯罪的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e9d4de680203d8ce2f2460.png)
刑法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广义上,就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就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就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
(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就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与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就是犯罪与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
(内涵)(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与,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与刑法修正案。
(含义)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与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
对象就是刑法规定,目的就是为了准确理解与适用刑法。
(概念)(2)文字具有多义性与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
(必要性)(3)就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
(重要性)5、刑法解释:(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二、简答题1、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刑法学名词解释完整版(总则1-11章)
![刑法学名词解释完整版(总则1-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a26e7960caaedd3383c4d3ee.png)
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意外事件: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愿意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刑法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也是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集体所有或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权利,以及其它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行为,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法,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体系:《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刑法解释: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立法解释: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学理解释: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文理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犯罪对象: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刑法学
![刑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0d2211eff9aef8941e0654.png)
二、对于在中国领域外犯罪(域外犯罪)的效 力 (一)中国人在外国犯罪 第7条 【属人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 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
一、现行刑法的时间效力 1997年10月1日生效 二、刑法对生效以前的效力(溯及力) 第12条 【溯及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 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从旧), ;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 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从旧),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 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从新)。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从旧兼从新:适用未决案 (适用上诉案件),已决案不适用(再审不适用) 三、司法解释的效力 司法解释自发布之日其施行,其时间效力附着于被解释的刑法条文。 两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2001 一、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 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自发布或者规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适用于 法律的施行期间。 二、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 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 三、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 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四、对于在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认定事实和适用法 律没有错误的,不再变动。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014d0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2.png)
刑法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
(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
(内涵)(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
(含义)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
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
(概念)(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
(必要性)(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
(重要性)5、刑法解释:(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二、简答题1、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刑法学的广狭义概念
![刑法学的广狭义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80d6a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1.png)
刑法学的广狭义概念
刑法学在广义上是法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国家的刑事司法体系、刑罚制度、犯罪行为、刑法责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和理论。
在广义概念下,刑法学不仅包括犯罪学、刑法理论,还涉及刑事诉讼、刑罚执行等内容。
在狭义上,刑法学则专注于刑法这一法律分支的研究和应用。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刑法基本理论: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法益保护、犯罪构成要件、责任能力等基础概念。
2. 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犯罪学理论,了解犯罪现象和原因。
3. 犯罪构成与处罚:研究各种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罪刑法定原则以及刑罚种类与量刑问题。
4. 刑法实务:包括刑事诉讼程序、证据收集、审判程序等实务操作内容。
5. 特殊犯罪学分支:如经济犯罪学、环境犯罪学、国际刑法等专门领域的研究。
刑法学狭义上的概念更侧重于对刑法这一法律范畴的具体研究,着重于犯罪行为的界定、刑罚的适用和司法实践的规范。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法治和防范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刑 法 学
![刑 法 学](https://img.taocdn.com/s3/m/fc5585c2bb4cf7ec4afed069.png)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第一章
犯罪
刑法概述
刑事责任 刑罚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性质
阶级性——体现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
法律性——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调整方法、
作用
三、刑法体系
狭义——刑法典 广义——刑法典
单行刑法 附属刑法
四、刑法的基本原则 1.明文规定的原则
一个故意 一个行为 数个罪名 包容关系 与想象竞合犯区别 处罚原则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4.结果加重犯
概念
法律特别规定 基本犯罪 处罚原则 罪名 加重处罚
重结果
5.转化犯
概念
法律规定
一定条件 转化 跟严重犯罪
典型——刑法典第269条
处罚原则
转化为抢劫罪
罪名——转化后的罪名
危害结果 心理态度 二 、构成要素 认识因素 意志因素 三、种类 罪过——故意 过失
四、犯罪故意 1.概念:明知 2.种类
直接故意:明知 间接故意:明知
希望或放任
希望 放任
五、犯罪过失 1.概念 2.特殊性:
法律明文规定 严重危害结果 只有完成形态 没有共同过失犯罪
一、犯罪客体 1.概念:刑法保护、犯罪行为侵犯、社
会关系 2.意义:区分罪与非罪 区分此罪与彼罪 量刑
3.种类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十类犯罪划分的依据
直接客体
二、犯罪对象
1.概念:犯罪直接指向的对象 2.与客体的关系——载体
第五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2.特殊犯罪个人
一般条件 特殊身份条件
例如:国家工作人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重点 难点 7学 时
1 ☆ ⊙ 3
一、行政法 二、民事法律制度
三、经济法律制度 四、刑事法律度
☆ ☆
⊙ ⊙
1 2
刑事法律制度
四、刑事法律制度
内 容 (一)犯罪概述 (二)刑罚制度 (三)犯罪种类 合 计 重 点 难 点 ☆ ⊙ ⊙ ⊙ 2 学 时 50分钟 30分钟 10分钟 90分钟
正当防卫
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
侵害,采取对不当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 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 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具有正当目的 (2)必须针对不法行为
(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
(4)必须对不法侵害本身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案件分析
案例分析: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 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 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 度是什么呢?(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案件分析
案例分析: 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 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仰卧的婴儿翻转成 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 看时,发现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 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 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犯罪的主观方面 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 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故意 和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2)犯罪的主观方面
主 观 上 的 过 错
直
接 接
故 故
意 意
故
意
间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 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刑事法律制度
犯罪的故意——明知故犯
犯 罪 的 故 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必然,希望、积极追求 可能,放任、任其自然、 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
(一)犯罪的概述
1 犯罪的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 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
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
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 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主
体
客 观 方 面
客
体
犯 罪 犯罪 犯罪 犯 罪 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的理论 犯罪主体 什么人 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
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客观方面 犯罪客体 实施了什么行为
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 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 系。
(4)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 现,犯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 果、 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
——什么是顶风犯罪
犯罪行为在犯罪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 侵犯财产罪 盗窃 行为样式 罪 A.以隐秘、秘密的方式进行窃取公共、他人的财物 抢夺 抢劫 B.乘人不备,公开抢夺 罪 罪 C.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实施的非法占有 诈骗 敲诈勒索 D.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欺骗方法 罪 罪 E.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采取威胁、恫吓 的方法非法索取财物
故意犯罪的形态:犯罪的预备 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 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特 征 行为人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 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使 犯 罪 未 能 得 逞
故意犯罪的形态:犯罪的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 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造成什么危害
(1)犯罪的主体
A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辨认 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完全刑事责 任 能 力
(1)犯罪的主体
B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不满14周岁的人
完全无刑事责 任 能 力 经法定程序鉴定,不 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 精神病人
罪责自负
(1)犯罪的主体 C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案件分析
案例分析: 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 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 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会包内,然后藏于 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B.盗窃枪支、弹药罪 C.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 D.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罪
(3)犯罪的客体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 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 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 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 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简语之,刑法就是规定了犯 罪和刑罚的法律。
The system of criminal law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主 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刑事违法性
犯 罪
刑 罚
附加刑
刑罚当罚性
刑
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 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 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罪 刑 法 定
罪 刑 相 当
适 用 法 律 平 等
报应刑
刑事法律制度
四、刑事法律制度
内 容 (一)犯罪概述 (二)刑罚制度 (三)犯罪种类 合 计 重 点 难 点 ☆ ⊙ ⊙ ⊙ 2 学 时 50分钟 30分钟 10分钟 90分钟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1)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 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 (2)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 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
(3)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 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
(4)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 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 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刑事法律制度
(一)犯罪的概述
2 排除犯罪的事由
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 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 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 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
相
对
无
已满14周岁, 不满16周岁的人
刑事责任能力
只对犯——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
案件分析
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 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制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 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 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该受刑罚处 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
刑事法律制度
(二)犯罪的概述
犯罪是指具有 社会危害性、刑事 违法性、应受刑罚 处罚的行为。
案件分析
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 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 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 ) A.聚众淫乱罪 B.组织淫秽表演罪 C.寻衅滋事罪 D.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
排除犯罪的事由-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 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 成伤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 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案件分析 案例分析: 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 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 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起身逃跑, 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 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 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 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 于正当防卫 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案件分析
案例分析: 甲、乙二人于某日晚将私营业主丙从工 厂绑架到市郊的一空房内,将丙的双手铐在 窗户铁栏杆上,强迫丙答应交付3万元的要 求,约2小时后,甲、乙强行将丙带回工厂, 丙从保险柜取出仅有的1.7万元交给甲、 乙。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A。抢劫罪 B。绑架罪 C。敲诈勒索罪 D。非法拘禁罪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主 犯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 动或者助 作 用 的 犯 罪 人
胁 从 犯
被 胁 迫 参 加 犯 罪 的 人
故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人
教 唆 犯
案件分析
某甲和某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 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二人约定12点在 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某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 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便用”万能钥匙”打开 库房,窃得赃款13000元.事后,某甲分300给某乙,某乙推脱后 分文未取.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 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