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
部编四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
![部编四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555c19a2f121dd36a32d8293.png)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
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
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
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送元二使安西》: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
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读。
”几个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诗句猜所对应的节日,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其次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71432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4.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能够朗读和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 3. 能够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堂笔记和教案;2.《古诗鉴赏》课本;3.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几幅古代画作,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我询问学生对这些画作有什么了解和感受,然后与他们一起探讨画作中可能体现的古代诗意。
2. 课堂讲解(15分钟)我通过使用PPT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我强调古代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并解释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我还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古代诗歌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讲的内容。
3. 分组阅读与讨论(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首古代诗歌的文本。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朗读和讨论这首诗歌,然后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意图、意象和意境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请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学生需要朗读诗歌并解释他们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在展示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
5. 诗歌欣赏(1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我选择了一首优美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
我向学生解释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并注重配合适当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诵。
随后,我鼓励学生跟读并体会诗歌的美感。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当天的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
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在朗诵诗歌时的感受等。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有机会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_1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1b585bb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6.png)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
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
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
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
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
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
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
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2020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5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苏教版
![2020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5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32c9da3c1ec5da50e270c0.png)
25 古诗两首《元日》:《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习。
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习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
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习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诗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江雪》: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以题目为钥匙,让学生读完题目后,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内容,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
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121483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a.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上册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所以教材才把这两首放在了一起学习,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1学习古诗,读出韵味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诗的魅力。
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
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诗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
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
然后我又范读。
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我适时问道: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演一演朋友分别的情景,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2《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fe69e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b.png)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时值初夏,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
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
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
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
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3538f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1.png)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学习《古诗两首》,学生识字和背诵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背诵,意义不大。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把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读指导。
比如,我在指导第二首古诗《村居》时是这样指导的。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有画”。
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
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对照画面吟诵诗句,当学生吟诵不到位时,我范读,让学生体会。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可爱的黄莺在空中自由地翻飞,歌声悦耳动听,堤上的.杨柳舒展着嫩绿柔软的枝条,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动腰枝翩翩起舞……”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怀抱,一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时,学生都能根据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他们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读地非常有韵味。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输给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古诗的兴趣,老师可以依据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朗读者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不足之处,对于古诗的朗读和理解的评价有些单调,没有更多的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有些学生非常想朗诵,因为考虑时间关系而没有给个别同学机会,在课下我会找时间加以弥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_1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_1](https://img.taocdn.com/s3/m/27821593d15abe23482f4d4b.png)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的作品,而且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其中《山行》这首诗写得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副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而《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虽然都是写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体会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诗在教学上、在学生的理解上相对来说简单些,学生通过诵读也能走进文本,领悟诗中的含义。
学习这首诗我认为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理解诗句也不是看着字眼按顺序来说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变成“寒山石径斜远上”也许理解时就容易多了。
还有就是字词的理解。
一个“坐”字,随学生怎么想,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诉他们,才理解了“停车坐爱枫林晚”,呵呵,也许换成“停车坐爱晚枫林”更好理解一点。
所以哪怕每个字的意思都出来了,小朋友们都难以组织一句通顺的话。
第二首更难体会了,小朋友怎么也想不出诗人为什么发愁,最后大多就我讲的多一些,介绍一些诗人的情况等等,之后看他们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1/ 1。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a24b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b.png)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
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
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
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
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山行》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
(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
(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
(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江雪》教学反思
![《江雪》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61b2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e.png)
《江雪》教学反思《江雪》教学反思「篇一」一、基本情况:《江雪》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苏教版第七单元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了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
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按照:解题——读诗——释意——悟情——赏诗——巩固——拓展展开教学。
第一步,读,读通,读顺,读出诗的停顿,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第二步,寻,以诗题为钥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搜索“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第三步,悟,以想象促进古诗意境的感悟,体会作者在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第四步,赏,诗中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悟出自己的感觉。
层次明了,思路清晰。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因为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情况,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也为了赶完教学内容,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就少,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把课堂交到学生手里,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多读、多写、多看、多思。
2、课堂结构中,调控课堂的能力不足,有点前松后紧,最后还有两分钟就无事可做,提前下课了。
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巩固的.时间再长点。
以后应该注意课堂调控,提高应变能力。
3、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该加强学习,让课件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到简洁而不简单。
4、在幻灯片的播放过程中,因为不熟悉电子白板的使用,出现了两次插曲,还没讲到就跳到下一个内容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e9a8f52d1f34693dbef3e69.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
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
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教学反思参考1) 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 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反思 (2)](https://img.taocdn.com/s3/m/ec2f4a8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4.png)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反思 (2)(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望洞庭》:今天我执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歌。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
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
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
“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峨眉山月歌》:一、读诗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f82c23ab9f3f90f77c61b74.png)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一週,我们又走进了第二单元,让孩子们来学习拥有一双发现美,发现世界,认真观察的眼睛,去学习作者们的观察方法。
孩子们兴致勃勃,我们整体预习的效果非常好。
走进古诗,了解历史,走进作者,了解作诗背景,第5课,我用以一带一的方法完成了。
首先,这两首古诗都是孩子们通过早读已经耳熟能详的了,所以,这一节我想渗透的,想要教给孩子们的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
《题西林壁》我先板书,然后让孩子们藉助课下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孩子们反应迅速,马上说出了:在西林壁上书写。
其实,这时我想渗透的就是“解题意”,学会利用课下注释。
接着我们走进了诗人苏轼,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苏轼,孩子们马上想起了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背诵后,我们又深入了解了作者,而这也就是“知诗人”。
这首诗,整体来说诗句的表面意思非常简单,于是,我放手给孩子,让孩子们合作交流,四人为一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很快,孩子们就能大体上说出诗意。
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了庐山从不同角度上拍摄的**,让孩子们能够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后两句的深意,我本想自己来说,但是吴思梦却给了我惊喜,孩子通过自己的预习,明确的说出了诗句背后的意思,这让整节课都充满了亮点。
这样“释诗句,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这两步也完成了。
接下来,我带领孩子们回忆了学习古诗的过程,放手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第二首,孩子们很快的掌握并运用,《游山西村》就这样完成了。
利用剩下的时间,我又拓展了写景诗《惠崇春江晚景》,孩子们学的快乐,我教的轻鬆,孩子们上高段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对他们来说更重要哦!。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d50ed81a37f111f0855b1f.png)
2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
《元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
《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
【学情分析】古诗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古诗会感觉到除了背诵外没什么可学习的,不懂的去真正学习,了解,感悟它。
所以老师要设计好课堂的学习,要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
从中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 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2.教与学结合。
教法:读通读懂读美学法:欣赏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古诗,学习运用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等方法学习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象,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不同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五)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教案 2-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25)
![教案 2-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25)](https://img.taocdn.com/s3/m/5650923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4a.png)
教案 2-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25)3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1.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2.揭题,介绍洞庭湖:位于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结合资料谈谈、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
(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尝试理解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
(2)多音字组词。
(3)指名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指导1.引导理解诗句(有重点)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
磨:磨拭,即擦。
遥望:远望。
理解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辉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自由说指名说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3.想象诗的意境:(1)看图读课文(2)教师描述: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
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
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
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3)](https://img.taocdn.com/s3/m/fa45667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7.png)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3)(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望洞庭》:上《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
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
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4古诗两首.doc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4古诗两首.doc](https://img.taocdn.com/s3/m/31cc04e0b52acfc789ebc9e9.png)
24、古诗两首课后反思:学习两首诗,总体是采取先读、二互相交流你读懂的和没读懂的地方,三感悟插图与诗文的联系,四联系诗意背诵古诗,最后讲到“文如其人”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心真实感情。
学生学的还可以,四年级了他们懂得借助字典、词典、古诗资料来学习了,这是件好事。
但现在种类繁多、错误百出的工具书却对学生影响甚大。
在教学中忽然发现自己要是再不好好学古诗、背古诗,可就不行了!习作七看图写文一、教学目标:1、图文对照,读懂要求,初步感知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2、按“习作要点讲座的提示”,通过讨论领会看多幅图作文的有关要求,即“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的要领。
3、按照“作业”的要求,看懂四幅图的图意,仿照“例文“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车祸》的故事。
二、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三、教学设计(-)看图说话1、出示《打预防针》的挂图。
2、小组学习:看一看,说一说。
3、小组汇报。
4、师生点评。
(二)自悟要求1、自由地读例文,找一找、划一划,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的和文章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自由地表达。
3、教师总结:想象合理、丰富;表达具体、生动、连贯。
4、明确要求:要想把看图习作写好,必须是达到以上要求。
(三)复习方法,自主学习1、说说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会的看图的方法。
2、总结:(1)总体看图,确定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2)细看每一幅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3)看图时先看主景,再看背景。
(4)根据主景和背景,展开合理想象。
3、用小黑板出示方法。
4、出示《车祸》挂图,根据上述方法,先自由练说,再小组合作学习。
5、师巡回指导。
(四)习作指导1、小组推荐或自荐练说。
2、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指导如何写具体:(1)人物是活生生的,应该怎么写才能把他们写活?引导说出要写出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
这样才能写“具体”(2)如何把四幅图写连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地点变化,吋间变化、心理活动或语言自然过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份(教学反思参考2份)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份(教学反思参考2份)](https://img.taocdn.com/s3/m/71d4268480eb6294dc886c18.png)
2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读通、读懂、读美学法:欣赏、理解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元日》教学过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
(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
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份(教学反思参考3份)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份(教学反思参考3份)](https://img.taocdn.com/s3/m/a191f45a6c85ec3a87c2c5fd.png)
3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望洞庭》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
《元日》:
《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习。
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习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
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习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诗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江雪》:
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以题目为钥匙,让学生读完题目后,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内容,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
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
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毕竟还是孩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对于这首诗的感悟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