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1年高考广东卷古诗鉴赏题解析
广东省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默写
![广东省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08ecc306a6c30c2259019ef3.png)
诗歌鉴赏与默写【2004年】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l)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卷首词)【参考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05年】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广东真题篇】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广东真题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30aae919e8b8f67c1cb9bd.png)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广东真题篇】2004-2010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盘点(简编分析详析)2004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005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答案】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
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
“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https://img.taocdn.com/s3/m/390a0c086c85ec3a87c2c544.png)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析及诗文赏析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3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623ac2998fcc22bcd10d6d.png)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作者:李雪忠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1年第08期[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试题解析]第(1)小题:[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词,这个景就是初春的景,那么初春是怎样的图景,让词人由衷地热爱,赞美它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设问就是要考生去鉴赏初春的形象。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嫩绿铺在地面。
这便是诗人所写的初春的独有特点。
[参考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 分)第(2)小题:[解题思路]试题设问明确: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中作者的感情,考生抓住“休辞”“莫待”“颠倒”等关键词是可以把握好的。
需要提醒的是部分考生可能会漏点答题,仅分析下联,而忽略试题中“结合全词”的设问提示,造成丢分现象。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 分)[试题评析]2011年的诗歌鉴赏给人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感!回顾近年来的诗歌鉴赏命题,降低诗歌阅读与鉴赏难度的命题意图是明显的:2009年由2008年的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减少到鉴赏一首诗,命题数目也由两题三问减少到两题两问,2010年由2009年的考唐诗中的律诗到考宋词,诗的语言比词更浓缩更凝练,从这个角度看,词的鉴赏难度往往比诗小。
历届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答案
![历届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de589e2e3f5727a4e962bf.png)
历届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答案(2004年)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2005年)(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2006年)(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2007年)(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2008年)(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009年)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011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全解释
![2011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全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7a0d52af1ffc4ffe47ac7e.png)
• 翻译:罗战功少年的时候行为恶劣,屡 次偷窃,官府下令逮捕他,并用棍棒杖打 以致晕倒,官府把他丢弃到郊野。半夜苏 醒过来,匍匐到一个老太太家,老太太服 侍他。(伤好了之后)竟改变了过去恶劣 的品行,参加军队,骁勇善战超过同辈的 人。当赵金龙发生叛乱的时候,罗公接到 命令,和总督卢坤一起前往平叛叛乱,叛 贼已经疲乏,快要被擒住了。当时(清) 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监督军队,还没有 到来,军中诸将商议等待禧恩前来,罗公 说:“围困久了,军队就会疲倦,叛贼必 然(趁机)逃跑。”于是力排众议(先于 禧恩前来督战)与叛贼宣战,几乎全部杀 尽叛贼。
• 翻译:罗公常常和人们说起曾经做过的 偷窃之事,不减少不避讳,并且还让读书 人一一记下那些事情,的确是个不同寻常 的男子汉呀!改过恶劣的品行后,才娶个 妻子,突然患罕见的疾病,许多药方都不 能治,一个道士路过他家说:“有个药方 可以治这种病,但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 这种药。”罗公自己考虑家境贫寒,哪里 能凑够三十千钱(来配药),(于是)对 他的妻子说:“我病得都快要死了,你也 快要饿死了。如果把你卖掉的话,换钱来 买药,我们二人就都能活了。”他的妻子 哭着答应了他,果然病愈了。
• 罗既官游击,乃(就)遣人访(查找)其妻。 以(介词,用)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 (本义为“粥”,引申为“卖”。成语“卖官鬻 爵”,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 刮财富。)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训,典式, 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 则或榜样。),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 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 “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 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者,其厚 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 律)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不同于上文 中的“安得”,这里为固定词组,怎么能够的意 思)以道学家之律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 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 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之?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b12232f01dc281e53af0c9.png)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广东历年(2004—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基、文言、诗歌鉴赏、默写、必考、选考、语用、作文)
![广东历年(2004—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基、文言、诗歌鉴赏、默写、必考、选考、语用、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bae86048d7c1c708a145e1.png)
广东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004—2011年)[语基、文言、诗歌鉴赏、默写、必考、选考、语用、作文]广东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基础应用【2011年】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协作/提携歼灭/忏悔畜牧/牲畜B.豁免/庆贺膝盖/油漆载重/载体C.胆怯/商榷扮演/搅拌反省/节省D.储存/贮藏阻挠/妖娆传记/传奇1.D (chǔ/ zhù náo/ ráo zhuàn/ chuán A.xié jiān/ chàn huǐ xù/chù B.huò/ hè xī/ qīzài C.qiè/què bàn xǐng/ shěng)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轶浩繁,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D.诟病2.B (自顾不暇:暇,空闲。
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可改为“目不暇接”。
A.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
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
C.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
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D.诟病:指责;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2004-2012广东卷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规律探索
![2004-2012广东卷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规律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ed042d633687e21ae45a934.png)
广东卷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规律探索古诗鉴赏题是广东考生面对语文卷最为头痛的一道题。
从历年的全省平均分来看,得分率不到五成(做得最好的是2011年,最差的是2009年)。
这道题成为了广东考生高考之殇。
一、考纲对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要求全国语文科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考查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并且规定了考试的两个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方面,前者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手段;后者从写什么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目的。
从考纲要求和历年广东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命题紧密围绕着“浅易”来作文章。
三、考情分析自主命题以来的广东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体现“浅易”特点:1.选材以诗词为主。
广东自主命题的9年,只考查诗词没考过元曲。
2.朝代以唐宋为主。
唐诗宋词是古代诗歌最为鼎盛的两个时期,9年中考了7年的唐宋作品,另外还考查了元代和清代的诗歌。
淡化对时代政治背景的认知。
3.名家名篇相对减少(只考过教材出现过的考生熟悉的杜甫和苏轼的作品),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即使是名家也多不是名篇。
这样,既开拓了考试领域,又避开了押题的视线。
所考诗歌考虑与本省相关,如2006年的清诗,广东诗人谭敬昭写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诗人登上越秀山顶,抒写对珠江的愉悦感受。
4.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物诗。
古诗的题材大约有十多种,命题者主要选取了便于考生把握的两种。
5.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阕的词。
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
6.考法上侧重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
相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来说,表达技巧的考查更为具体,更容易让考生回答。
所以9年中只考了4年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但是诗歌的表现手段年年在考。
考查体现了新课标对鉴赏能力的核心要求。
四、考试预测诗词的考查已经是最低难度的考查了,但是出来的分数还不是很好,故此,可以大胆预测,2013年的诗歌鉴赏,依旧会走鉴赏诗或词的路子,在命题上会紧扣考试大纲,且在题目的设计上会更加具体,这样才能使考生明确作答,提高考生答题的分数和试题的效度。
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5ee25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1.png)
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左传·宣公十五年》节选宣公十五年春,晋师伐郑。
郑人使子产如晋。
子产至晋,晋人问曰:“子产何为来?”子产对曰:“郑人惧晋之威,故使臣来。
”晋人曰:“郑人何罪之有?”子产曰:“郑人无罪,然晋之威,郑人不得不畏。
”晋人曰:“子产何以知晋之威?”子产曰:“臣闻晋之威,自晋文公始。
晋文公有大德,能服诸侯,故诸侯畏之。
今晋之威,非晋文公之威也,乃晋之将士之威也。
晋之将士,能战能守,故诸侯畏之。
”晋人悦,乃罢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5分)- 使:()- 惧:()- 畏:()- 服:()- 悦:()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 “郑人惧晋之威,故使臣来。
”()3. 子产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晋国的敬畏之情的?(5分)4. 子产对晋国的威望有何评价?(5分)(二)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6-10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7. 诗中“岱宗”指的是什么?(3分)8. 请分析“造化钟神秀”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分)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分)10.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何特色?(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04-11年广东高考语文卷
![04-11年广东高考语文卷](https://img.taocdn.com/s3/m/c4b788784b35eefdc8d333c6.png)
【2004年】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侠。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D.岂足多哉多:称赞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此则国人之罪也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一撞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广东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赏析专题
![广东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赏析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934970b9d0d233d4b04e690a.png)
广东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2012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广东高考04—12年诗歌鉴赏题目作答思路导引
![广东高考04—12年诗歌鉴赏题目作答思路导引](https://img.taocdn.com/s3/m/1927c7cd4028915f804dc228.png)
广东高考04—12年诗歌鉴赏题目作答思路导引【转】广东高考04—12年诗歌鉴赏题目作答思路导引整理:佛山大圣古诗鉴赏题,今年全省的平均分为2.61分(满分7分),得分率低得出乎命题者的意料。
广东考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古诗鉴赏试题命题不会太难,至少不会太刁钻。
纵观04年以来广东省的自主命题,材料锁定在诗词范围之内。
而且,两道小题,基本上是考查语言或表达技巧、主题或思想感情。
所以,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不能走偏锋。
部分参考答案来自评卷场,评分标准由笔者整合。
1.(2012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朱樱:樱桃的一种。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
(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
(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2分)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1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分)(2)“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回答1点1分,2点2分。
)【答题思路】(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二)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二)](https://img.taocdn.com/s3/m/b320108ad0d233d4b14e69b2.png)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二)陈千里(白沙中学,广东汕尾516622)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
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
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次为B级。
A项“苦”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B项“纵”理解为“放”(“放”就是“纵”,可联系现代汉语中“放纵”一词);C项“官”理解为“做官”,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抵”理解为“接触”“碰到”,可联系现代汉语中“抵触”一词。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豪华版)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豪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1a3720f78a6529657d5309.png)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看题干“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步作答: 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
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到考生的得分的。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
这是一个大忌。
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
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里胥:里中小吏。
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采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无边痛苦。
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004年高考广东卷古诗鉴赏题解析及作文题目
![2004年高考广东卷古诗鉴赏题解析及作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e5d0a13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6.png)
2004年高考广东卷古诗鉴赏题解析及作文题目一、古诗鉴赏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首联表现了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颔联紧扣首句,情景相融,对仗工整。
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
此联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把“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但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落日”不是实景,而是喻指暮年。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与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意相同。
“秋风”句是写实,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老马”是诗人自喻,“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它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题目(据考生回忆大意整理):1.诗人从哪些角度抒发感情?2.你认为此诗抒发是“自强不息”的感情还是“怨愤”之情?为什么?二、200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话题作文:材料大意: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
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
一位商人来到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
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
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
高三_2004、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解析
![高三_2004、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b59e446137ee06eef91839.png)
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全国1)思张籍洛阳城里见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
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的非常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色一样,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光色、容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
2004年全国卷诗歌鉴赏
![2004年全国卷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d8ce1154431b90d6c85c79e.png)
2004年全国卷诗歌鉴赏(一)甲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
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
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
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
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二)乙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历年广东高考古诗鉴赏题例ppt课件(2004-2012年)
![历年广东高考古诗鉴赏题例ppt课件(2004-2012年)](https://img.taocdn.com/s3/m/b3334570ec3a87c24128c436.png)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
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 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分〕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 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 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分〕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分〕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 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 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 说明你的理由。〔3分〕
⑴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 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⑵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4〕分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 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 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2分〕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 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 〔2分〕
04年广东卷答案
〔1〕第二联中,“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 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 独寂寞;第三联中的“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 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 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d9f2f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d.png)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李雪忠
【期刊名称】《广东教育(高中版)》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李雪忠
【作者单位】开平市长师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2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2.2012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3.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4.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析与思考——基于2010~2013年试卷的对比分析
5.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1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盘点(2004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考题原貌】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题解】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
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
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
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
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
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
颔联为工对。
“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
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
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
“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
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
“秋风”句是写实。
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
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
“老马”是诗人自比。
【评解】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
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
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
‘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
”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005广东卷)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考题原貌】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yǎo 无影无声]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赏析】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聊,姑且。
引,长,引伸为“远”。
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
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
霭,轻烟。
断霭,谓烟时起时没。
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渡船,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
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答案】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
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
“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2006年广东卷)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考题原貌】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shuāng]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chuáng]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赏析】谭敬昭,字子晋,号康侯,广东阳春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进士。
官户部主事。
与张维屏、王培芳齐名,并称“粤中三子”,又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黄钊等合称“粤东七子”。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拟人修辞手段,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答案】晚:归艭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⑵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2007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考题原貌】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赏析】《溪亭》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