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句”(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高考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句”
(附答案解析)
河北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松江独宿
刘长卿
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

[注]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又屡试不第,长期功名无成。

直到四十多岁方才中第,授长洲县尉。

入仕后,他的遭遇反而更不幸,曾两遭贬谪。

这首诗应作于第二次被贬谪后。

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时节、地点,见到洞庭落叶触发了无边的愁绪。

B.“孤客”点明了身份,“不胜愁”统领了全诗,强化了愁绪。

C.颈联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与报国无门的惆怅深哀。

D.尾联通过与自由飞翔海鸥的比较,表达了摆脱功名束缚的期望。

【答案与解析】
15.C
[解析]C项“含蓄”错,这种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非常明显。

故选C。

16.这两句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通过夜间明月、青山秋江,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与诗人凄凉的内心交融在一起,从而表达了诗人羁旅思乡、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复杂愁绪。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②。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③,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④。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

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

③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④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

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C.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D.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在《定风波》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具有类似性,都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6.纪昀评价说:“三、四句(颔联)深警。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5.C
16.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作秋鸿,把事比作春梦。

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但往事就好像春天的梦样,点痕迹都不会留下。

作者将人生所经历的切归于虚无,表达了淡然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的态度。

通过比喻,将深刻的人生哲思形象的呈现出来,发人深省。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邀请京城的朋友”表述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

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诗句的颔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意思是: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
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人似秋鸿。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作秋鸿,把事比作春梦。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似秋鸿”承接首联,人如候鸟,有感于外界的信息而动,所以才有“寻春”的举动。

“事如春梦”,引起后面四句,把人事看淡了,不在意人生的坎坷挫折,才有后面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作者将人生所经历的切归于虚无,表达了淡然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的态度。

通过比喻,将深刻的人生哲思形象的呈现出来,发人深省。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C.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15.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4.A
15.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

“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

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

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A.“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有误。

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

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
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韦应物这首抒与老友意外重逢的五律诗,恰如多级台阶的渐进登高,一层层提升,尾联虽为收结,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并没有收束。

本题有四层指令,一是定位尾联,二是笔法灵活,三是意蕴丰富,四是赏析。

“尾联”就要考虑诗的结构,“笔法”就要考虑这一联的写法,“意蕴”就是要考虑这一联的表情达意之处,“赏析”是考查角度,是审美鉴赏。

“更能连骑出”中的“更”字,前引上面两联中的“存袖里字”“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预示着老友相遇后存字、诗酒之外更让人激动的连骑而出,诗的空间与意境都有很大拓展,情感的表达当然更加强烈。

“还似洛桥时”的“还”字,将此时与异时连通,将扬州的“连骑”与昔日洛桥的“连骑”两个场景重叠,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从全诗来看,这是尾联,承担整首诗的收结功能,这却是开放式结尾,仿佛给人“诗人与故友连骑而出”而不知终结的印象,给诗增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第五次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

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14.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

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诗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孤苦之情。

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客中的凄凉与惆怅。

D.全曲多处运用对偶修辞,工整之中极有节奏感;语言朴实凝练而又不乏华美生动。

15.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

【答案】
14.D
15.①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

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③以动衬静,以三种声音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乏华美生动”是错误
的。

本首曲的语言朴实凝练,并没有华美的辞藻。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曲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用词、情感等角度入手赏析。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都采用修饰语加中心词的形式,句式比较整齐,富有节奏感,从修辞的角度来看,采用了排比的形式,写出了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写出了三处声音,更加衬托出作者夜晚停泊在京口的孤寂之情,以声衬静,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同时也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

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宋]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钟鼎”“山林”二词分别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生活,指出两种生活皆如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坦然面对人间得失荣辱,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而是回忆与族弟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更显情真意切。

D.下阕综合运用了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16.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
15.A
16.①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②虽是送别词,却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生活”错误。

“钟鼎”与“山林”二词不是比喻,而是用了借代的修辞。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的结尾在写景
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意思是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般清澈无波,生动细致的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在写景时对景色描写的细腻、柔美的特点。

本词的最后三句写到: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

写佑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所以本词虽然是送别词,但是在抒情上却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写得洒脱、豁达。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程检测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半”交代了村行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遍村柔桑,欣欣向荣。

“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状态,活灵活现。

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充满了乡野情味。

D.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15.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4.C
15.颔联赏析:①“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

②“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结构作用:照应首句“春半”,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红裙子的农家少女”错误,“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的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

所以应是戴蓑笠的牧童歌唱、穿裙子的农家少女窥视行人。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时要注意从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写景的诗句一般从景与情的关系着手,本诗句运用了叠词的手法,可
以从音韵等角度分析。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相关诗句在整首诗中所处的位置。

颔联“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中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

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

“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

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

“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

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

“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

诗句“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照应首联“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中的“春半”,并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宝奎殿前花树子去年与宋中道同赋今复答宋诗
韩维
长条飞动不依栏,淡粉浓朱巧作团。

无语不辞终日立,有情曾是隔年看。

春罗试舞衣新换,古锦藏诗墨未乾。

我为愁多悲节物,欲酬佳句泪沾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长条飞动的姿态和淡粉浓朱的颜色角度描述宝奎殿前花树的美丽。

B.颔联以“终日立”和“隔年看”表现了诗人在触景生情中忆及旧日情景。

C.舞女换上春天的新衣,收藏好墨迹未干的诗,暗示了诗人答复友人的心情。

D.尾联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融为一体,表现诗人内心对自然之物的怜恤。

15.尾联言语直接,感情真率,请结合诗句加以简要赏析。

【答案】
14.C
15.①“愁”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悲节物”紧扣前三联的写景。

“酬”字扣题,交代了诗人的写作目的,表明此诗是酬和诗。

②“欲酬佳句”“泪沾翰”表明诗人为了能酬和佳句极其用心创作佳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推崇。

③“泪沾翰”表现作诗过程中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感慨,紧承上一句中的“愁”与“悲”,将诗人心中的情感进行了更深入的表达。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舞女……收藏好墨迹未干的诗”错。

“春罗试舞衣新换,古锦藏诗墨未乾”的意思是舞女换上新衣,在锦帛上书写的字还没干。

所以,原诗句的意思是舞女换上新衣,在锦帛上书写的字还没干,并不是说舞女收藏好墨迹未干的诗。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是“我为愁多悲节物,欲酬佳句泪沾翰”。

(1)这首诗字里行间透着诗人对曾经与友人在宝奎殿一起赋诗的美好回忆。

首联写景,描写宝奎殿里花树长条飞动,纷繁多彩的景象。

颔联叙事,写诗人默默站立,又想起了去年一起赋诗的情景。

颈联写舞女换上新衣,在锦帛上书写的字还没干。

诗人睹物思人,悲愁之下,因探求能够和友人好句匹配的诗文而泪水滴落在了毛笔上。

所以,尾联中的“悲节物”紧扣前三联的写景叙事。

“我为愁多悲节物”中的“愁”字,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悲愁之情。

(2)这是一首酬和诗。

后句“欲酬佳句泪沾翰”中的“酬”字,紧扣题目“宝奎殿前花树子去年与宋中道同赋今复答宋诗”,突出了诗人的写作目的,表明了这首诗是为酬答友人而作。

“欲酬佳句泪沾翰”句,表明诗人为了能够酬和佳句极其用心创作“佳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推崇。

(3)“泪沾翰”的意思是说诗人的泪水落在了毛笔上,表现诗人作诗过程中作者的激动和心中诸多感慨。

“泪沾翰”紧承上一句中的“愁”与“悲”,更深入地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情感。

山东省济南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

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案】
15.D
16.①“日夜风吹满陇头”是从时间角度写,“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

②“还随陇水东西流”是从空间角度写,写梅花落满“陇头”,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

③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
己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没有直接写梅花”错,“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是直接描写。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

颈联意思是:开放的梅花日日夜夜被风吹落,布满陇头;花瓣还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

“日夜”二字,意思是“日日夜夜”,点出了梅花被风吹落的时间之长,可见梅花在塞上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完全不似关内,是从事件角度来写梅花生存环境恶劣;“陇头”“陇水”“东西”,其中“满陇头”三字,点出梅花花瓣被寒风吹得遍地凋零,已经够凄凉了,而落入“陇水”的梅花,还不得不随波逐流,令人感到梅花命运的身不由己,十分悲凉;这是从空间角度写梅花的悲惨遭遇,更增伤感。

这种描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生活环境恶劣、命运悲凉的同情,同时作者也是借梅花来寄寓自己不被人赏识的痛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