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活用-3页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活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人教学,人是活泼、开放、有差异。

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把教材当作唯一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必然被枯竭为教师“教教材”与学生“学教材”,那就难以实现“生动活泼、主动与富有个性数学学习”。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资源“活”起来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活化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基本素材,它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与主要数学活动机会。

虽然现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主要精神,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资源。

但教材作为“文本”有其自身局限性,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只能是静态,甚至有些信息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认识心理学与构建主义认为,当学生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与感兴趣时,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认识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

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主动驾驭教材,活化教材。

1.教材知识动态化。

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把静止画面变为动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剖析。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以找对称物体共同特征为出发点,把教材中树叶、蝴蝶、飞机……设计成一个“数学王国里召开一次盛会”动画片,整个画面不但物体本身是对称,呈现形式也是对称,学生兴趣高涨,急切想知道:它们为什么是同一个家族?学生对一个概念建立往往是在对比中完成,如果采用唯一对称素材作为观察材料,不利于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特征,所以当学生完成对对称现象认识以后,可以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图片,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

2.教材知识现实化。

指是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精心设计情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情景应有教学功能。

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教材所提供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应积极地根据自身情况与书中实际,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活动。

如在教学《元、角、分认识》时,教师可以不用教材中主题图,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进行售货、付款与找钱游戏活动。

需要指出是,活化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更不是把教材随便扔掉。

而是在教师了解教材基本精神与编写意图基础上一种发展。

二、活用生活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人身资源。

师生是数学教学中活生生互动主体,教师形象,学生风采与言行有时可以被转变成教学资源,借身边人说身边事,从而创造契机,突出教学亮点。

如教学《位置》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每人身上器官,说说上下位置关系。

这一活动不用准备任何学具,简单易行,而且人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兴趣盎然。

2.环境资源。

指是把生活中鲜活、学生感兴趣题材引进数学“大课堂”。

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把知识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学习中,融入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如教学《角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与圆认识》时,可先用数码摄像机摄制校园内外常见实例,投影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剖析,从形象直观实物建模切入成几何图形。

由平时见到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抽象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形等几何图形,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体验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充满着数学。

三、活现差异资源
差异是客观存在,也是不能消除。

传统教学惧怕差异,消灭差异;现代教学则越来越正视差异,利用差异,视差异为资源,新课程更是鼓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正因为有差异存在,课堂学习才呈现出多样化面貌,正因为有差异存在,学生交流与互动才体现得生动,才会倍受启发与影
响。

1.起点差异资源。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数学课堂,大千世界种种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学生认识领域,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组成部分。

虽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还是原始、粗浅、局部、零散,但却是十分难得与可贵。

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起点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数学知识。

如在一年级《统计》课上,上课伊始,教师先介绍摸球游戏规则,学生分小组活动,边摸球边记录。

然后组织大家交流各自记录方法:生1:我是看到几号球,就写几。

4、1、1、2、3、4、2、1、2、3……
生2:我先画4个圆分别代表1号、2号、 3号、4号球,摸到几号球就在圆下写几。

生3:我与他不同,是先写1、2、3、4表示4种球,然后在下面画加圆圈。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对比交流:
师:请把其他同学做法与自己方法比一比,说说你想法。

生4:我觉得他们记录得都很好。

生5:我不同意,第一种没有分一分,看上去不清楚,第2种与第3种记录比较好。

生6:我也觉得第2种与第3种方法好,看上去很清楚,一下子就能看圆有多少个。

生7:我认为第3种方法最好,看清几号球,就直接画圆圈了,很简便。

师:这是个好办法,用比较简单符号来纪录,可以看得清楚。

2.智能差异资源。

人智能是多元,不同人有着不同能力倾向。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与智能强项,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与发展自己特长。

教学中,根据学习活动需要,把学生分成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若干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内成员智能强项。

如在《图形认识》一课中,不仅要求学生根据图形特征来拼图案,更需要对各小组成员特长进行分工,确定设计剪、画、贴,以及“图案”介绍最佳人选,只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强项,才能确保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

他们不再因自己某方面不足而感到羞愧难当,而是为自己因超越他人才能为小组争光而感到自信与骄傲。

四、活捉过程资源
课堂是一个动态,随机生成过程,其间表现出来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非预期因素。

对于这类随机事件,教师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面对,可趁机调整转向,重新设计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不管是“横生枝节”,还是“逆行倒施”只要教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就能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精彩中换发出生命活力。

1.意外资源。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教学中就要追求课堂教学真实性,敢于放手,敢于直面意料之外情形,再现“原汁原味”课堂生活情景,让这些生成资源成为一种“催化剂”。

如在教“可能性”时,一位教师设计了“摸彩球”活动。

盒里放进4个白球,2个黄球,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摸球,其余学生记录,这位学生摸了6次,结果依次摸出2个白球、1个黄球,又2个白球、1个黄球。

这样有规律地出现,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是有规律?教师就问:如果继续摸,你们认为结果会有怎么样?这时学生像炸开了锅,大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会有规律,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一定是有规律,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规律。

然后动员让他们说出各自理由,学生们说头头是道。

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反馈信息,使课堂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2.“错误”资源。

课堂中,不少教师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言行,对于课堂中出现“问题”、“错误”,往往会出现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教师急切地说:“谁能帮帮他?”然后在同学帮助下,这位学生马上回到“轨道”上来。

另一种是教师发现这些不满意举动后,就草草收场,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

其实,只要经过巧妙处理,“错误”也可以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契机,成为一种难得资源。

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后,老师让学生们做起了游戏:老师报到哪个方向,学生就赶紧指向哪个方向,看谁反应快。

看来这个游戏并不难,学生动作整齐划一。

可是细心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似乎对此不感兴趣,有时还调皮地反其而行之,比如老师说“左”,他偏指“右”。

老师问他:“你是怎么了?”没
想到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老师心理一动:是啊,既然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位置关系,反过来做游戏岂不是更有挑战性?于是老师马上做出决定:“行,就按你说办!”接下来,孩子们玩得更加带劲了。

就这样,课堂到了最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个片断可以让我们看到: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思想、经验真实暴露。

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包容、接纳学生错误,更重要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正确而敏锐数学方向感,不仅能马上辨认出学生有创意又正确想法,还要及时地从学生错误里剖析学生思路,并找到适当指引策略。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