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汉字的魅力》《方块字》鄂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汉字的魅力》《方块字》鄂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17 《汉字的魅力》;18 《方块字》
17 《汉字的魅力》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的构字特点。

(2)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增强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情感。

(3)理解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2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了解该文的主要阅读对象是什么。

(2)边读边做标记,把写汉字特点的语句做记号。

文题资讯
1 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当代散文家,儿童文学家、诗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的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他的散文深含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满着诗情画意。

2 背景资料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领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立的文字。

据研究,它已有6000年的历史,比古老的拉丁文产生还早。

据统计,五大洲用汉字的人达15亿多。

研究汉字的学者遍布全世界。

3 题目解说
《汉字的魅力》是袁鹰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汉字有哪些魅力,希望海外同胞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4 知识链接
汉字的“字”:由表示屋子的“宀”加“子”组成,意思是繁衍后代。

“字”的含义说明文字能留传后世,而且越造越多。

在东汉人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造字方法进行了总结。

分:
象形字:象形字用直接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表示事物,是最古老、最直接、最明白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指事字是表现事物的局部,或一些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

会意字:会意字是把两个或多个字或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思的造字法。

形声字:形声字由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组成。

这种方法可以便捷地造出许多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教学过程
字词详解
1 字音认读
魅(mèi)娴(ián)谙(ān)
惫(bèi)脍炙(uàihì)亵渎(ièdú)
2 字形辨识
魅(mèi)魅力燥(ào)枯燥
魍(wǎng)魍魉(iǎng)躁(ào)急躁
谙(ān)深谙
喑(īn)喑哑
3 词语补注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相比的。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启迪:开导,启发。

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枯燥:单调,没有趣味。

绚丽:灿烂美丽。

习以为常: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

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没有亲人。

形容很孤独。

课文详解
1 内容分析
本文作者运用散文的笔调,设置了鲜明生动的标题,用形象的事例开头,运用极富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将汉字集形体、声音、辞义于一体的特点及其由此而产生的魅力引人入胜地介绍给读者。

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

全文共9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2段):举例说明汉字能给人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从而赞美汉字的魅力。

第1段由3句话组成。

第1句用近似讲故事的方式举例,即一个身居日本的三岁的孩子认汉字,从而引出所要谈的话题。

小孩一看到“明”就知道是表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不仅记住了形,还能说出其义,说明汉字形象化,易认易识,作者用儿童的语言写出了儿童对字非常形象的理解。

“明”由“日”和“月”两个象形字组成,“日”是太阳,“月”是月亮,合起来变成了会意字,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

这样的字能引起人联想、想象,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还是这个小孩,看到“雷”“雪”“霜”三个字就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它们都是形声字,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

可见已经引发他小脑袋瓜在思考,在探究字的规律。

这四个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

第2句用对话的口吻,赞扬异国他乡的小孩子对汉字
“清楚的反应和感受”。

第3句写出原因,作者用比较法说明外国文字是不可能给孩子以“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反过来说,只有中国文字(汉字)能给人美妙而大胆的联想。

所以,作者在第2段顺理成章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

”“几乎”一词是作者留有余地的说法,表现了谦虚的态度。

第二部分(第3-4段):汉字的魅力会吸引海外同胞的孩子学好汉字。

第3段,作者希望年轻的海外同胞利用汉字的魅力带着孩子走进汉字的大花园。

作者采用设问句,引起海外年轻同胞对学汉字的思考,然后用第二人称,采用与他们谈心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学好汉字。

“耐心地、细心地”是一种应抱的正确态度;“一个字一个字”教下去,是教汉字的方式;“慢慢地”培养起孩子产生美妙而大胆联想(类似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的兴趣、引起追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是教汉字的目标。

“一个字一个字教下去”“慢慢地培养……兴趣”,也是“耐心”“细心”的具体体现。

当孩子能追问时,说明“实际上你们已经带着孩子走进一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

这个“大花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必定”,强调不容置疑;“欢笑着、跳跃着”,写出孩子的欢喜的心情和欢快的动作,这里比喻孩子对学习汉字的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相信有良好的开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结果。

汉字对孩子的这种强大吸引力就是汉字的魅力,足见汉字的魅力是无穷的。

第4段,写依靠汉字去扬起人生和理想的风帆,说明汉字内在的魅力。

一个人由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一生都将同充满魅力的汉字作伴”。

汉字是汉族人民交际的工具,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掌握了汉字,就能“依靠它浮游生活的海洋、知识的海洋和科学的海洋,依靠它去扬起人生和理想的风帆”。

两个“依靠”强调了汉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一步从内涵上说明了汉字的魅力。

两个“海洋”比喻生活、知识、科学的广阔无边,“风帆”喻汉字的巨大功能。

接着作者通过与外国语的比较,用转折句进一步说明海外长大的孩子“不会忘记”汉字,而且“越来越娴熟地深谙”。

“那是毫无疑问的”,语句非常肯定,铿锵有力。

作者揭示其原因:他是中国人,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说明汉字与中国人是一种血脉相承的关系。

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攻读什么学科,钻研什么专业,只要他是中国人,就都会娴熟地掌握汉字。

汉字的魅力对中国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部分(5-9段):汉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终身的良师益友,具有极强的精神魅力。

第5段首先用“瑰宝”“良师益友”“精神家园”比喻中文汉字,“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终身的良师益友”是从民族和个人的角度说明其重要作用。

“几千年”“终身”都表明时间之长。

说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因为我们依靠汉字,维系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为我们民族交流思想、经济、科技、文化,为社会的发展,为传承几千年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没有汉字,就没有华夏民族的延续和发展。

正因为它跟古老文化、文明传统紧密相连,所以它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是“精神家园”。

说它是“良师益友”是因为它可以不断地帮助你学习、积累、升华,开启智力,甚至提高生命的品位。

以下作者用了两个比较来说明汉字的“不可能改变”“无可替代”。

一是把身外之物与汉字作比较。

身外物是“多次变异”:因过时而淘汰,因破损而废弃,因革新而换代,而汉字则“永远不可能改变”;二是把它与汉语拼音比,汉语拼音没有也不可能有汉字的魅力(这个魅力指下文所说的“产生联想”)。

汉字是独特的,它集象形、声音、意义于一体,因此,它的魅力也是独特的、“无可替代”
的。

作者仍然以“明”字为例,“míng”就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的联想。

两个比较对比十分鲜明。

第6段以旅居海外同胞的真切体会来说明汉字的精神魅力。

“偏僻的小镇”是所处的位置,“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是境况,“失落感”“孤寂感”是心情、感受。

就在这样一种场合,汉字的店招居然“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它给人温暖、
光明,它使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看到了汉字就是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亲人。

于是海外游子顿时会“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仿佛背后有强大的靠山一样,产生了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信心。

多么巨大的精神作用啊!这,正是汉字的精神魅力。

作者很客观地表明,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体会,但他认同这种体会。

同时也指出尽管这样说,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却是合情合理的。

文末的三段作者引用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赞美祖国语言的散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有说服力。

第8段三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俄罗斯语言在我疑惑不安、痛苦地思念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

“只有”强调其独特。

从反面提出假设,表明没有它,就看不到家乡的一切,就会悲痛欲绝。

两句都说的是俄罗斯语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句强调一种语言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是属于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民族的。

这既是对俄罗斯语言的赞美,也是对俄罗斯民族的赞美。

文章结尾说把屠格涅夫这段话中的“俄罗斯语言”改为“汉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屠格涅夫用这段话赞美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语言,作者也用这段话赞美汉字和华夏民族。

汉字以及华夏民族是伟大、有力、真挚、自由的!
全文从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于一体和字形上使人产生联想想象谈起,赞美汉字的魅力,尤其是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字里行间渗透出对汉字无穷无尽魅力的赞美,同时含蓄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 主题思想
通过对汉字特点和由此产生的魅力引人入胜地介绍给读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之情;希望海外同胞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 结构图示
汉字的魅力
一(-):举例说明汉字能给人美妙而大胆
的联想,从而赞美汉字的魅力。

二(-):汉字的魅力会吸引海外同胞的
孩子学好汉字。

三(-):汉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终身的良
师益友,具有极强的精神魅力。

热爱祖国
的语言文
字(举例
引用)12
34
59




⎪⎪









⎪⎪





4 句段品鉴
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看到一个汉字“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看到“雷”“雪”“霜”这些字,就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呢”你看他小小年纪,又是生活在讲日语的环境里,却能对中国语文(汉字)有这样清楚的反应和感受,真叫人高兴。

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

品析:运用生活中的实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汉字的特点之一––––能引起人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

研讨探究
1 写作特色
(1)选例、引用十分精当,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

文章开头谈汉字的形体能引起人美妙而大胆的联想所举的事例就很恰当。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年龄那么小,又生活在讲日语而不是讲汉语的环境里,他对汉字自然的反应和感受就格外令人信服;选择带着孩子在国外又常常担心他们忘了中文的年轻父母来谈学习汉字、领悟汉字魅力的重要,其针对性极强;由旅居海外的同胞来谈异乡漂泊时看到汉字店招的感受、体会,毫无疑问比任何人都真实深刻。

特别是文章结尾引用屠格涅夫的诗句,借以赞美汉字、赞美中华民族,更是令人称道:其一,屠格涅夫是举世闻名的人物,他的话有影响;其二,他所从事的是语言文字工作,谈语言文字问题具有权威性;其三,《俄罗斯语言》散文诗脍炙人口,大家都能接受;其四,全文不长,译成中文也只有一百零几个字,本身就是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典范。

所以,这段引用非常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汉字、对中华民族由衷热爱的深情,正如同屠格涅夫爱俄罗斯语言和俄罗斯民族一样。

(2)从文章内容说,本文是谈汉字魅力的,但行文完全不是干巴巴的纯知识罗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其表达方式也是值得认真揣摩的。

①采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感情:如第一部分列举事例后,用肯定句“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充分显示出作者对汉字魅力的认识和感受,明晰而又深刻。

第四段末的感叹句,“他的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啊!”极浅近地说明母语与民族血统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是真理,也是作者的体会,更是一种对植根于民族的汉字无比热爱的深情的表达。

②用比喻表达感情:如用“大花园”比喻汉语文化的丰富,用“瑰宝”“良师益友”“精神家园”比喻中文汉字对民族个人的巨大影响作用,第6段中,“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

孤独以至恐惧”不仅把汉字震撼海外游子心灵的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更是作者对汉字由衷地赞美。

(3)恰当地引用。

如借屠格涅夫赞美本民族语言的相关诗句,表达对汉字及其民族的赞美。

2 重点难点
作者是如何将枯燥的汉字特点写得生动形象的
第一,选例、引用十分精当。

例如,一个三岁小孩,年龄小,又生活在讲日语的环境里,他看到“明”字,就想到这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看到“雷”“雪”“霜”这些字,就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呢”这就生动形象地说明汉字能让人产生美妙而大胆的联想。

又如,举生活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淘汰、换代,但汉字是不可改变和替换的,说明汉字集形象、声音和意义于一体的特征。

再如,引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也是作者匠心独运。

表达了作者对汉字,对中华民族由衷热爱的深情。

第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也同时使枯燥的汉字知识让读者容易接受。

如用“瑰宝”“精神家园”比喻中文汉字对民族个人的巨大影响作用;又如“像一团火;像一盏灯……”不仅写出汉字给海外华人带来了震撼力,更是作者对汉字由衷地赞美。

考点指津
[例]下面汉字让你产生什么联想或想象给它注音,解释。

鸡马
考点说明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名师点拨这两个字是象形字,了解它们最初的写法,就会产生联想或想象。

参考答案由“鸡”字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鸡,从“马”字也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奋蹄的
马,由这些可以联想到含有这些字的成语等等。

课本习题解答
一汉字的魅力体现在其字形的魅力——能引起人美妙的联想;字义的魅力:激发兴趣、引起深思;精神的魅力:热爱中华民族及其文化。

二略
三中国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于一体,仅从字形上就能使人产生有关字义的联想,进而会意,这是其他表音文字无可比拟的。

2 “大花园”比喻汉语文化。

作者在告诫年轻的父母,培养了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他们一定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

四此题要求学生联系学习经验,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进行了口语训练。

18 《方块字》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了解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进一步认识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表意不同的特点。

(2)掌握本文用讲故事介绍和阐释事理的方法。

(3)理解文中所渗透的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方法。

2 学法指导
()因为文字浅近好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文,通过初读,大体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以及文章的中心。

(2)以课文中的例句说明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方块字”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搜集并整理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性意见。

文题资讯
1 作者简介
夏丏尊(1886-1946),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家。

2 背景资料
两位作者于1934年联手创作了《文心》。

围绕阅读和写作的中心,本书论及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相关传统语文知识。

同时,本书有别于一般同类教科书的严肃说教模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写作方式,其中既有情节,又有人物和对话,从而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朱自清曾肯定它“比那些论文式纳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

自30年代问世起,本书备受知识界尤其是学生群体的欢迎,畅销不误。

3 题目解说
“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

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王先生讲文言文与白
话文的两点区别,读者在浅显的文字中学到了关于汉语言的一些知识。

“方块字”看似“死”的,其实是“活”的,是动态的,是有无限生机的,它随岁月的流逝在变,也因所处环境的不同在变,这些特性也是汉字所独有的,所以用“方块字”作题目,一从外形上加以肯定;二体现了作者对汉语言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字词详解
1 字音认读
(hǎn)崛(ué)瑟(è)
2 字形辨识
瑟(è)瑟缩崛(ué)崛起译(ì)翻译
琶(方块字
一(-)主要写王先生上国文课,讲
白话与文言文的区别
用字多少不同
关系词不同
二(-)写乐华和大文在生活中学习
和运用语言
讲故事
授知识130
1
2
3135
.
.





















íng”
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
3 汉字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4 文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字比作“一团火”、“一盏灯”、“一声乡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有趣的“三”
①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

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

其中,较为权威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是两性合和的成果,是万物生殖繁衍的体现。

②如中国古代建筑,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城内南北道路、东西道路各九条,路宽72尺。

这些数字都是三或三的倍数。

为何要这样修建呢一是帝王都自称“受命于天”,表示其统治人民的权力是上苍赋予的,于是干什么都打着“行天之道”的旗号;二是因为“三生万物,王朝要兴盛发达,就得行“三”之法。

③再如历史上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计120个官。

这说明王朝设官也是以“三”为法的,其用意仍然是为了表明王者法天,即所谓“顺天成道”。

④在社会和民俗方面,“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体现了事物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三羊开泰”中的“三”在民俗中有“吉祥”之意。

“三教九流”
中的“三”和“九”概括了社会各行业的方方面面。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通过对中国古代礼节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古代的礼节也多与“三”这个数字有关。

古时候,中国人待客,往往要客人熏三次香,洗三个澡,叫做“三衅”“三浴”,表示极高的尊重。

古有“退避三舍”之说,也是起源于一种礼节。

晋重耳为报楚王之恩,在两国交兵时,后退三次,以表示感谢和敬畏之心。

⑥古代,臣民们拜见帝王都得行三叩九拜之礼,同时还得三呼万岁。

如遇家中长辈死丧,晚辈人还有守孝三年之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高卧隆中,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他出山,帮自己打天下,演出了一部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剧目,诸葛亮在三请之下如再不出山,恐怕就有失礼之嫌了。

⑦古代的许多礼节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很繁琐的,没有必要去讲究了。

但是有的礼节我们还仍然保留着,如去吊唁时,面对死者,哀悼者要三鞠躬;去别人家里作客,需得敲门而进,而敲门三下,则是比较礼貌的行为;现在还有一种礼貌与“三”的联系比较密切,就是我们常见到汽车的厢板上往往写着的“礼让三先”。

⑧“三”这个数字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时空和算数。

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

如“三思而行”“九天”“十八层地狱”“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等等。

⑨可见,“三”这个数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到各个方面。

(作者:谭英选自《趣文选读——数学篇》,有删改)5 第⑤段中把“熏三次香”叫做“三衅”,“熏”和“衅”是完全不同的字;请运用你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推测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运用文中有关知识,分别指出下面语句中“三”的文化含义。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③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7 第⑧段介绍了“三”在时空和算数方面的表达功能,而下面几个词语的“三”却恰恰相反。

请以这几个词语为例,在该段后面再补写一段话。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寸金莲三言两语三三两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方块字》
【识记与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

①鬼hǎn()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

②写景、状物,想象分子多,文字奇崛.()
2 《文心》是_______和_______合著的,它采用()的方式,讲授了文言文、白话文,
语法、修辞、诗词、小说、日记、戏剧、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言和文学问题。

3 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有关汉语语言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4 乐华由“方块字”“记起了幼时母亲写给他的红色小纸片”,这种思维方式叫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从乐华和王先生的言行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解释“深”字在不同句子里的含义。

①这院子很深。

②这口井有十来米深。

③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

④他们两人的关系很深。

⑤这衣服颜色太深。

⑥夜已经很深了。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汉字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汉字,在它成为现今世上仅存的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后,“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一结论,就被名正言顺地载入典籍,并广为流传。

1977年,钱伟长教授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汉字影响你们现代化。

”外国教授对中国教授说:“□□拼音文字□能救你们,□□你们的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

今后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也是脑袋!”
然而,外国教授说错了。

中国人能在六千年前创造文字,并且使它成为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

今天,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这种外国教授断言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字敲进了计算机。

表意文字形、音、义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法(按字符逐个输入),只能靠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因此太有限了。

汉字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

计算机的智能化又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

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汉字161个,英文字符(字母)778个。

汉字以每分钟个的速度输入,输入一个汉字平均击键~次,161个汉字击键371次,用了48秒。

英文以每分钟500键的速度输入,778个字符击键778次,用了1分30秒。

汉字比英文快了近一倍。

20世纪称之为科学奇迹的计算机,有史以来头一次证明:汉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凝聚了高度智慧的、科学而实用的文字。

当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进入计算机的神奇的一瞬,“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个被外国人、某些中国人重复了无数次的结论,竟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7 第二段空缺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然就那么
B 只有才因为
C 即使也然而
D 如果才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