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学习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提供明确的任务目标、设立合理的团队规则以及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一、提供明确的任务目标在进行合作探究之前,首先要明确任务目标。
清晰的任务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任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设立任务目标时,应该尽量避免过于模糊或过于具体,以免给学生带来困惑或束缚。
例如,在学习科学实验时,任务目标可以是“通过实验,研究并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这样的任务目标能够明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激发他们对光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设立合理的团队规则团队规则对于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通过设立合理的团队规则,可以有效管理团队,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和学习成果。
团队规则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相互尊重:团队成员应互相尊重,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建议。
2. 公平分工:合理的分工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
在分工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产生不公平的情况。
3. 共同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应积极沟通,及时交流想法和进展。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协作解决问题,帮助团队取得更好的成果。
4. 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团队成员应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共同承担任务,并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合理的分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并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
在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兴趣分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分工。
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创造力,并在合作中取得实际成果。
2. 角色分工:设立不同的角色,如组长、管理员、报告人等,并明确每个角色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通过角色分工,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
3. 组内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评价,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摘要】合作探究学习不应是形式的合作与形式的交流,只有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在合作探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潜能;合作意识1.理论激活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的理论支持是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
1.1目标结构理论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
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
其中,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
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1.2发展理论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
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皮亚杰学派的许多人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
他们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
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像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兴趣,大胆质疑、积极创新成功体验、探究方法等许多方面。
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一、合作能主动、探究有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要使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集中力量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合作探究的兴趣。
具体我有以下几点做法:1.优化合作小组。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根据个性特征、学习水平、交往能力、兴趣爱好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
每组5至7人。
各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方面要均衡,有意识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有利于组内合作与组间竞赛。
2.建立奖励制度。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教学中,对精诚合作,团结协作,进步较大的小组或同学予以表扬或奖励。
教师要向其他小组解释表扬原因,并写入奖励记录中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方面要均衡,有意识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有利于组内合作与组间竞赛。
3.建立奖励制度。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教学中,对精诚合作,团结协作,进步较大的小组或同学予以表扬或奖励。
教师要向其他小组解释表扬原因,并写入奖励记录中以便引起其他小组的有意注意。
4.设置问题情景。
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促使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
二、合作有技巧,探究有章法1.培养积极合作的技能。
这是学生能够高质量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主要表现在:(1)彼此认可,相互信任;(2)准确的进行交流;(3)彼此接受与支持(4)小组中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具体如:①每位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②组员讨论与讲解时要心平气与,说话有礼貌;③在请求教师帮助前尽量先请教小组同学;④每个同学都有责任保证小组同学掌握已学过的内容;⑤直到所有小组同学都完全掌握了学习内容才结束学习等。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朱琴英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附件.doc第一部分: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名称及概念课题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感觉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质疑、思考、探讨、反思的心理品质。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1、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萎缩,即便是有问题也常出现不敢问或不知如何问及没有机会问的情况,这种学习环境压抑了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
因此,课堂中许多学生都习惯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自己再一个个地思考,解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从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只剩下教师的声音。
正因为教学中学生被“不准太多,允许太少”约束,课堂的教学氛围沉闷复沉闷,学生的学习状态低迷又低迷,教学效率只能低下还低下。
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都不能忽视激发学习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环节。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 "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 ducation 15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 tions "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也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2、新课程标准虽已全面推进,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视度还很不够。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者:路建平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2期摘要: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质疑,也不愿质疑,对周围大量信息缺乏敏感和思考。
提不出问题,创新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迫切。
利用“学习问题解决卡”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学习问题解决卡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2-011.问题意识的涵义和作用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些难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能主动地为问题而问、而思、而学、而创,就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2.“学习问题解决卡”的设计依据和策略2.1 “学习问题解决卡”设计的依据,“问题”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纽带,纽带的起点是学生学习“问题”的激发,找出自己的疑惑,再试图解决之。
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标注,在上课时通过教师讲解加以解决。
而教师的教学是依据学习目标和任务来设计,并对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学生"学习问题"的参与,更不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讲解。
同时,学生的学习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就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2 “学习问题解决卡”的设计。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依据前述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设计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问题解决卡”,以下简称“学问卡”。
设计如下图:“学习问题解决卡”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习问题解决卡”教法探究与实践(河南省林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南林州 456550)摘要: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质疑,也不愿质疑,对周围大量信息缺乏敏感和思考。
提不出问题,创新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迫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那么,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更好地发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培养其探究意识。
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练习题,引导、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的例题:某地一天从6时~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y=Asin(wx+ )+b (A>0,w>0)。
求:1.求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这道题是生活中的例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对此题有不同的解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唤起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
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再次,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最后,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方法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方法实践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然而,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一、提供实践场景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提供一个实践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学展览,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
这样的实践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案例分享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思考,引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回答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来有效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尺规画图的方法;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练习。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他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四、鼓励合作与分享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时,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与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可以让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合作与分享,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现代社会,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同时,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科技手段,确保其对实践探究的有效引导和支持。
六、提供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需要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策略探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的提问提供更多的机会,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让我们的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素养全面提高的生长点。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也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倾向。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身的情感、态度等因素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乐于提问。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数学教学的魅力,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乐于提问。如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将静止的教材动态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的发现过程立体动态地展现出来,使枯燥的教学更为活跃。如在学习椭圆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现现实中所存在的椭圆,如地球绕太阳转动所形成的轨迹,学生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形象地看到轨迹的形状,对椭圆有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会积极从生活中寻找椭圆现象,并在心中产生疑问,椭圆的形状造自由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教师与教材,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要以更简便的方法、更新颖的思路来质疑教材,以自身善于批判的意识来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提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要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大力表扬,对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甚至是无效错误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对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思路进行指导,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激励下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我刚刚把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概念讲清楚,就有学生提出:有没有非奇非偶函数和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然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后学生达成了一致见解,有非奇非偶函数,但是没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来解决,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要素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提高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的核心在于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在讨论中鼓励他们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探究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
因此,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协助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鼓励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个人探究能力的表现,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任务。
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探究意识和主动性。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资源、参考资料以及探究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4.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究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即对于所得到的结论和结果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偏差进行思考和发现。
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结论,从而帮助他们对判断做出更好的决策。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提高问题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鼓励自主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培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
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
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
这样的人才怎能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
因此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
为此,我校为深化教育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作教学”模式。
事实证明我校的这一举措完全是正确的,我校学生的合作意识确实提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要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
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性格等个性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让学生组成合作伙伴进行讨论。
学生的讨论可以合作伙伴内讨论,也可以合作伙伴之间的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为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角形的面积与平形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
这时我先让各合作伙伴组内讨论,达到组内达成协议。
合作伙伴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再继续讨论。
课堂内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声此起彼伏。
教师则行间参与讨论,适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发表意见,但不直接说出最后结果。
之后,教师让不同意见的小组选代表上台说判断的结论与理由。
认为“对”的同学拿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操作演示给学生看证明自己的判断。
认为错的同学更是不甘示弱,马上站起来据理力争,他也拿起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不过三角形的面积比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大很多,这位同学边操作演示边问:“三角形的面积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吗?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说“不是”。
合作探究学习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合作探究学习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王生才王明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合作探究学习要从营造氛围、激发思维、注重方法入手来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首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树立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其次,要鼓励、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在学生中树立好问的良好风尚;对于提出的富有思考性、创造性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有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予以回答。
第三,打破传统的、唯一的、讲台与学生座位对峙的布局,创设出多样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座位排放模式。
如,教师在讲授“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时,为了营造民主、竞争的氛围,大胆地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探究性学习组,每组以教室为中心各围成半圆形,分别代表美、法、日、中、德五个国家。
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下,展开了热烈而紧张的讨论、争辩,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此期间,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就连平时未曾发过一次言的学生也能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的思维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
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
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
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其次,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第三,问题的设计思路上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提出问题,去分析思考。
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鼓励好奇心,支持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 的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设计有趣的探究 活动,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
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家庭
活动,如家庭聚会、亲
子游戏等,让孩子学会 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家长应引导孩子参与社区 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 益活动等,让他们学会关 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
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奖
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强
化他们的分享意识,让
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
家庭活动中的合作实践
家庭作业:鼓励孩子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
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建立信任:与学生建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被 尊重
鼓励尝试:鼓励学生 大胆尝试,不怕犯错 ,从错误中学习
提供支持:在学生遇 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 帮助和支持,让他们 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 支持
营造氛围:营造一个 积极、开放、包容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敢 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观点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 料,如书籍、视频、 网络资源等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 助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 进步
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指导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 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与家长一起完成,共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意识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意识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因此探索式教学应运而生,这种数学以提出数学问题为起点,经过观察、发现、试验、猜测、验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性活动,成功的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实践,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常识与反思: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
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
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新旧知识相衔接的问题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渴望得到答案。
如在教学“小括号“时,先复习“8+6×5”与“6×5+8”两道算式,弄清运算顺序。
然后出示应用题,工人王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学生列式“12×3+4=12×7=84(个)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在做乘法,对吗?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
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解先算括号的道理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产的。
分享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分享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当今社会,合作学习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
本文将分享一些方法,以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他们更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
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任务和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其次,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的时间,并提供一些策略和技巧,如倾听他人的观点、提出问题和展示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辩论和讨论,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第三,建立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室里的每个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小组项目、合作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互相学习,并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轮流领导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领导作用和承担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第四,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以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进行小组评价等方式来提供反馈。
重要的是,反馈应该是具体和建设性的,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改进自己的合作学习方式。
最后,营造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
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观点、分享知识和经验等方式来建立这样的氛围。
此外,教师还应该树立榜样,自己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以示范给学生。
总之,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努力的过程。
浅谈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摘要】合作探究学习不应是形式的合作与形式的交流,只有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在合作探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潜能;合作意识1.理论激活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的理论支持是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
1.1目标结构理论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
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
其中,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
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1.2发展理论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
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皮亚杰学派的许多人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
他们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
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试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合作探索的学习。如《金岳霖先生》,学生阅读后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标题是《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课文安排了部分篇幅写别人?金岳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学教授,文中很多细节描写,如他的眼镜片是一片白、一片黑,写他和小朋友斗鸡,写他和鸡同桌吃饭……这些描写是否有损一个教授的形象?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合作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了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的目的,教学就显得更为有效和积极。再如在引导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先让学生选择诗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诗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学生们争着来选读,读得很认真,且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几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感情有悲有欢,现在再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通过学生的不断品读,反复加强情感的章节旋律,领味了诗歌的神韵,理解了文章内容。
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安排,即菲利浦夫妇全家在路途上遇到了穷水手,而在其他剧中,于勒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蒲夫妇的对话,了解全家对于勒的态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一、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摘要】问题意识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语文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学生素养前言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即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
清代的著名学者刘开在曾在《问说》一文中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其中就指出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现笔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行,改变传统课堂中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理念也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也指出,问题时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很难被激发出来;如果没有问题,学生也不会展开深入的研究、思考,学习也只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会是被动的消极接受,而非积极主动的探索。
所以,问题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而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的。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组织课堂目标,认识学习对象,钻研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与探究精神。
为此我们在不断地探究、总结与改进。
本文以小学美术课程为例,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标签:小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小學美术是研究学生心理变化,进行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从美术课程本身来说,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取向。
因此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艺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各科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做到下面三点很有必要。
一、从兴趣入手,开启启动小心灵的未来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有趣的拼图是用不同大小的豆子、果壳、纸片等材料拼合而成,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不要瞧不起这个有趣的拼图,它可以连成线,变成面,变换成无数个不同的画面。
植物籽粒种类多样,外形各异,有些形状比较特殊,如八角,可以根据其外形特征进行联想。
植物籽粒的色彩不丰富,所以作品在设色上要考虑深浅和冷暖色的搭配,以突出主体物。
在研究拼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时,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创作方法和设计思路,将巧妙创意用于实践创作相结合的乐趣中。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意识。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思想,再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
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
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
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
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
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研究

“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研究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在“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教师一直从事“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模式;三段五环节;一、引言数学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质疑、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和质疑,就很难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获得全面发展。
二、“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施(一)转换教师角色,奠定学生自主学习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化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教师要在教学中先学后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