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新解

合集下载

师说原文与祥解

师说原文与祥解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2008年01月15日星期二下午 07:17【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韩愈《师说》讲解

韩愈《师说》讲解

韩愈《师说》讲解《师说》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有名的说理文。

文章写在公元八百零三年,这时韩愈虽然才三十五岁,官职也不很高,但是他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起来。

韩愈为了能使古文运动得到更好的开展,他不仅自己从理论到实践刻苦努力,而且广泛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韩愈的这种作为,是六朝以来长期所没有的,因而人们往往引为怪事,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指责他好为人师。

但是韩愈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无所畏惧,继续为开展古文运动而努力。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盖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文章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道统;“授业”,就是讲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就是解释对前两者的疑惑。

韩愈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都不可能没有疑惑,因此谁都不能没有老师;如果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师请教,那末疑惑也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什么人可以为师呢?他说:比我年长的人,比我先懂得道,我可以拜他为师;比我年轻的人,也比我先懂得道,我也可以拜他为师。

我所要学的是“道”,哪用得着去管他们的年纪是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管是社会地位高的“贵人”或者是社会地位低的普通人,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他懂得“道”,就可以拜他为老师,向他学习。

韩愈拿“道”的有无作为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认为只要合乎这点,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不必考虑。

这一段主要是从理论上提出论题,是全篇所要论证和宣扬的中心思想所在。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师说》是韩愈写的一篇议论文,一起去了解这篇文章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简述韩愈《师说》的新意

简述韩愈《师说》的新意

简述韩愈《师说》的新意1.引言1.1 概述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其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广受推崇。

这篇文章在课堂教育的背景下,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情景的描述和分析,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具有重要的新意。

《师说》一文以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启示和警示,展示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

韩愈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负有伟大的责任感。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关心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严谨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

这种追求真理和提倡道德的教育观念,显示出韩愈对教育的新颖见解。

此外,《师说》还突出了韩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关注和重视。

韩愈在文中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态度端正,虚心接受教导,并不断努力学习,尊重并且遵守师长的教诲。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举止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这种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的思想,对当时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韩愈的《师说》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分析和思考,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观点,突出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事业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因此,《师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部重要作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旨在概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用于引入文章的主题,并简要概述韩愈《师说》的新意。

在该部分中,将对《师说》的基本背景进行介绍,例如该作品的出处和作者的身份,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此外,还可以阐述为何选择该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给出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Main Body)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用于详细阐述韩愈《师说》的新意。

《师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师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师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了老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通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经典语句,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与作用。

他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论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时,韩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他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为例,对比了两者在从师态度上的差异。

古之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们能够虚心向师学习;而今之众人则相反,他们因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耻于向老师请教。

通过这种对比,韩愈深刻地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危害,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随后,韩愈进一步阐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他认为,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就可以成为老师。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韩愈在教育方面的民主思想。

在批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时,韩愈言辞犀利,充满了批判精神。

他指出,那些耻于从师的人,实际上是“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他们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却又自视清高,不愿意向他人请教。

韩愈认为,这种人是糊涂的,他们的行为是可笑的。

在论证从师学习的原则时,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他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主次关系,而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

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而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这种观点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愈以“李氏子蟠”为例,赞扬了他“不拘于时,学于余”的精神。

他认为,李蟠能够遵循古代的师道,向自己学习,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通过对李蟠的赞扬,韩愈进一步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尊重知识,尊重老师,虚心学习。

《师说》注解及赏析

《师说》注解及赏析

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①传授 ②流传 ③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而耻学于师( ) ③于其身也(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⑤不拘于时( )
①介,比 ②介,向 ⑤介,表被动,被 ③介,对,对于

④介,从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彼:那些。前“之”:结构助词,的。后“之”:代童子。 书指写字。习:教习。其,指书。读:读(dòu),指 句中读时稍微停顿的地方。者,代词,……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 所谓:所说的。其:那些。者:代词,……的人。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其标志词是“之”。或:无 指代词,有的人。不:同否。“或师”对应“句读之不 知”;“或不”对应“惑之不解”。焉:句末语气词。 小学而大遗, 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弃, 丢掉。“小学”,对应“或师”;“大遗”,对应“或 不”。 吾未见其明也。 明:高明,通达事理。○以上从两种学习内容的轻重大小,

) ) ) )

(一)①以……为师②以……为耻③以……为耻④以……为耻 (二)①形容作名,圣人、愚人
(三)①学习②从师③从师学习④从师⑤学习⑥从师⑦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五、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 3)犹且从师而问焉( ) 4)士大夫之族(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6)圣人无常师( ) 7)余嘉其能行古道( )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①本来 ②岂,哪 ③尚且,还 ;代词,他,指代 老师 ④类 ⑤竟然 ⑥固定的 ⑦赞许,赞赏 ⑧普遍 ⑨糊涂

师说新解

师说新解

古代诗人韩愈在(师说)里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相信韩愈当年所强调的教师的功能应该是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学习方法,解答人生之惑。

在我们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今天,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变成了传道(背书之道),授业(大量作业),解惑(解题之惑)。

教育改革的口号轰轰烈烈的喊了多少年未见丝毫成效,所谓减负结果换来的是更繁多的家庭作业,更沉重的升学压力(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日渐增多,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品德什么的都被抛之脑后。

教育已被严重畸形化,学校也变成了批量生产的工厂。

关于教育体系的恶化,且从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式课堂,中国式教师,中国式家长。

中国式课堂场景一:江西萍乡上栗中学向每个班级发入厕许可证,入厕许可证平时放讲台,需要上厕所的同学需携带入厕许可证上厕所以备管理人员检查。

场景二:最近,一组班主任“盯梢”学生上课的图片在网上风传。

据悉,这一幕发生在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为了打破传统的师生学习和办公的空间藩篱,该校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

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窗户能够零距离观察每位学生,随时掌握班级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规律,及时有针对性地介入解决问题。

场景三: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正齐刷刷的做在课桌上,统一节奏地摇头晃脑背诵着必背古诗(闺怨):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叫夫婿觅封候…..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课堂。

学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而是成为犯罪分子般的“享受”牢狱式的监视与督管。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批量生产: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教材,统一的作业,统一的标准答案。

美术课上天空一定要画成蓝色,月亮也一定是圆的。

很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每个学校都能看到一副横幅,邓小平的经典语录: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我们的学生已经在这牢笼般的学校中,在这枯燥反复的背诵和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中,慢慢被磨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求知兴趣,逐渐变成了麻木背书的机器,考试的机器。

韩愈师说讲解

韩愈师说讲解

韩愈师说讲解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

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

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

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2.《师说》韩愈【原文】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六篇)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六篇)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六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1【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

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师说》是我国古代著名散文家荀子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谈论教育问题,荀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人类活动,而教师则是传授知识、育人成才的重要角色,文章通过对教师的职责、能力、品德的描述和评价,提出了一种高尚的师德标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师说》的原文翻译注释。

一、原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惟师(所)贵,无师则(学)不成。

二、翻译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这个字是指教师。

教师的职责包括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惟师(所)贵,无师则(学)不成。

——荀子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高尚的活动,只有教师才能传承和发展知识。

没有教师的指导,学习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原文夫传习之道,人所共适,师之职也。

诗云:「师心若(渊)」,《诗经》之义也。

四、翻译注释夫传习之道,人所共适,师之职也。

——人们在传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承担着这样一个职责。

诗云:“师心若(渊)”,《诗经》之义也。

——这里荀子引用了《诗经》的一句歌词,表示教师应该有一颗深沉的心灵,具有很高的品德素养。

五、原文诗曰:「弟子居(予)家,父母称(呼)之;出则(则)友于(有)兄弟。

」言乏(贫)以教也。

诗曰:「文王拘(囚)而(于)治(正),太史启之(之),号(号)(为)周官,刑(兴)(行)而(于)中央。

」此之谓也。

六、翻译注释诗曰:“弟子居(予)家,父母称(呼)之;出则(则)友于(有)兄弟。

”言乏(贫)以教也。

——这里引用了《诗经》的一句歌词,表达了教育应该面向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尤其是面向那些贫苦的学生。

诗曰:“文王拘(囚)而(于)治(正),太史启之(之),号(号)(为)周官,刑(兴)(行)而(于)中央。

”此之谓也。

——这里引用了《诗经》的一句歌词,表达了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七、原文子曰:「闻讯而(而)来,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八、翻译注释子曰:“闻讯而(而)来,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出现了“子言”,其中表达了教师要积极的掌握信息,积极的传递知识,保持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和关系。

《师说》新解

《师说》新解

《师说》新解作者:侯磊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何为师?关于这个疑问,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在他的传世名文《师说》中作了解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名言家喻户晓,却未必能被人们深刻理解。

知道道理不一定能够实践道理。

在韩愈的深意中,有知与行的统一性,而知与行的难于统一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层面。

关键词:教师;实践;师说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3-01从古至今,知行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思想家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知行是统一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网络日益发达、各种不良信息侵袭学生思想意识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师者的责任、思想、作为,如何把正确的认识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

传道授业解惑是三个概念。

一般的理解,是传播道理、教习技能、解答疑问。

问题在于,教师需要给学生传播什么道理、教习什么技能、解答什么疑问。

传道。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什么道理呢?《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追求大学问的道就在于能够明白发扬"明德",在于与人民相亲相爱,在于不断的修身养德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明德是道,亲民是道,止于至善也是道。

有人说"道"有这么多解释,那到底哪一个是真的"道"呢?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道",都是大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道既是唯一的,又不是唯一的。

唯一的大道是美好,不唯一的大道是去往美好的多种途径。

教师传道要传什么道?一是传播这个世界是有美好的事物存在的,二是传播达成美好事物的途径。

传播美好是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思考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促使他们为世界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完成自己人生的使命,达到自己人生的最大意义。

《师说》新论

《师说》新论

《师说》新论刘军义唐代韩愈《师说》一文开篇便对教师下了这样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意思是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句话非常明确的说出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应该受人尊重,但前提是,你必须尽职尽责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

某些教师觉得这个职业被人鄙视、看不起,我觉得,那只是个别现象,是因为一些人的偏见或教师没有履行好职责的原因造成的。

韩愈先贤的话非常科学,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做到并做好这三个方面,肯定会受到他人尊重的。

一、具备传道的能力“道”是什么?时代不同,对道的解释也有些差别;现在的“道”,不仅应该包括课本上讲的道理,还应该包括爱国、爱他人的情感、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等。

教师要具备传道的能力,就必须广泛涉猎知识,增长见识,再配以哲学的思考分析方法,科学辩证的融合自己的见解,来传播道理。

善于传道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勤奋并且喜爱思索的人。

教师个人理论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应该是像酿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逐步形成而趋于完善而客观的。

教师科学的理论和良好的素养,对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后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传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力争做一个看问题全面而又客观的人!教师良好的素质和文化修养,是教师受他人尊重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能正确传道的前提条件。

一个善于传道,且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教师,这种功劳哪个行业能比得上呢?好人才对社会的贡献的潜力可是无穷的呀!二、讲究授业的方法方法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一位爱教学、且真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教师,年年都会有收获的:他们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实践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授业方法也会越来越灵活。

同样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用巧妙的方法授给学生也就游刃有余了。

当前,尽管“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等新教育方式提得很响,一些人反传统、颠覆传统课堂的口号也很激烈,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教育这类行业存在,就必须有“教师”和“学生”这一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双方的存在,“教”与“学”的现象就不会消失,授业的重要性就会长期存在。

《师说》新解600字左右作文

《师说》新解600字左右作文

《师说》新解600字左右作文"The Analects" is a quintessential Chinese classic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mbodying the teachings and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论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经典,传承了数千年,体现了孔子的教诲和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Through the wisdom and insights of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fers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ethics, morality, politic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providing valuable guidance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通过孔子的智慧和洞察力,《论语》对伦理道德、政治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个人和整个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One of the key themes in "The Analects" i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respect for parents, and ancestors.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honoring parents and ancestors was the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oral character. 《论语》中的一个关键主题是孝道、尊敬父母和祖先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尊敬父母和祖先是一个和谐社会和道德品质的基础。

师说新解

师说新解

师说新解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顾名思义,韩先生是从教师“做什么”的角度来给老师下定义的,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还包含了教师“如何做”的内容,“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最先,“授业、解惑”居其次。

何以为此?我想,韩先生意在告诉我们,教学先教“道”,“道”不至,“业”便难成,即成,也是害多益少。

何以为“道”,道乃义也,作正义讲,如“道义”;乃理也,作“真理”讲,如道理;乃德也,作德行讲,如道德。

由此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教学生有正义感,行正义之事;教会学生明达事理、求索真理;教会学生树高尚之德,养浩然正气。

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多数的观点是学生学习为主,学业进步便是进步,其他则易于忽视;学业有成便是优秀,一好百好;否则便是差生,百好亦不好。

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更要命的是高分低德。

走上社会便几乎成了瞎子、聋子、傻子,遇到一点挫折便悲观厌世,遇到一点问题便手足无措,遇到一点蝇头小利便趋之若鹜,遇到一点别人的困难便视而不见。

再看看几个鲜活的例子: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我们在三亚的海滩上看到国人随地丢弃的几十吨的垃圾;日前,两名乘坐瑞士航空一航班的中国乘客因为座椅靠背问题引发斗殴,最终导致这架客机返航;去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我们可否有过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中庸》提到“三达”,即智、仁、勇。

教育既要教授学业,更要注重其素质发展。

《大学》有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三者是教育内容,后三者是教育目的,共性则为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促进社会和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对于现代的教育,知识固然需要,素养更显必要,德育更是重要。

早在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新解《师说》中的“师”

新解《师说》中的“师”

新解《师说》中的“师”几千年过去了,荀子的名篇《师说》仍闪烁着万丈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之路,开启了多少蒙昧的灵魂;又如春雨,从古至今,滋润了多少学子的心灵。

在感受韩愈说理透彻,对比论证精妙的同时,每次教授这篇文章总有疑惑萦绕于心头。

笔者认为文中的“师”不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狭义的儒家之“师”,而是广义的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即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

我们现在各行各业带徒弟的人都被称为老师,我想这与韩愈提的“师”是一脉相承的。

毋庸置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受魏晋以来的不从师思想的影响,更强调家学渊源,所以耻于从师,这股风气当然应该指的是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读书人,根据当时被称为“狂人”的韩愈灰溜溜地被人讥讽、抛弃的社会状态,似乎都应该得出他所提倡的是儒家老师,但任何文章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而文章当中所提到的论据有一些恰恰是指广义的老师。

为佐证其观点,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以论证。

首先,文中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行业的老师都会教给弟子的,不单单是读书的儒家老师,即使是武学,下文的表述也看不出倾向性。

其次,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提出了“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里明确指出“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不是韩愈指的老师,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儿科,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启蒙老师”,是教的最基本的知识。

韩愈要说的“学者”是像李蟠这样的“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有一定专业功底的人,不是蒙昧的儿童。

他指的老师是更高层次的能“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那么他们的老师,也应该是像韩愈这样的“术业”有专攻、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

再次,他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在韩愈看来小孩学的“书,句读”是人人都易于掌握的知识,就是文中的“小学”,那么“大遗”就应该是“道、业、惑”方面还存在问题。

只有成人之后在“学无所长”时,而自己又羞于向人请教,不能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高级人才,这才是最糊涂的“未见其明”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新解
龙夫刚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顾名思义,韩先生是从教师“做什么”的角度来给老师下定义的,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还包含了教师“如何做”的内容,“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最先,“授业、解惑”居其次。

何以为此?我想,韩先生意在告诉我们,教学先教“道”,“道”不至,“业”便难成,即成,也是害多益少。

何以为“道”,道乃义也,作正义讲,如“道义”;乃理也,作“真理”讲,如道理;乃德也,作德行讲,如道德。

由此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教学生有正义感,行正义之事;教会学生明达事理、求索真理;教会学生树高尚之德,养浩然正气。

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多数的观点是学生学习为主,学业进步便是进步,其他则易于忽视;学业有成便是优秀,一好百好;否则便是差生,百好亦不好。

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更要命的是高分低德。

走上社会便几乎成了瞎子、聋子、傻子,遇到一点挫折便悲观厌世,遇到一点问题便手足无措,遇到一点蝇头小利便趋之若鹜,遇到一点别人的困难便视而不见。

再看看几个鲜活的例子: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我们在三亚的海滩上看到国人随地丢弃的几十吨的垃圾;日前,两名乘坐瑞士航空一航班的中国乘客因为座椅靠背问题引发斗殴,最终导致这架客机返航;去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我们可否有过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中庸》提到“三达”,即智、仁、勇。

教育既要教授学业,更要注重其素质发展。

《大学》有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三者是教育内容,后三者是教育目的,共性则为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促进社会和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对于现代的教育,知识固然需要,素养更显必要,德育更是重要。

早在1995年颁布的《教
育法》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十七大中又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说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里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及把德育放到了首要地位。

如此看来,教育的根本不仅仅在于培养出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个有灵性、有智慧、有道德、有修养、有抱负、有健全的人格、有完善的价值观的鲜活的人,也就是“以人为本”。

这些人小可以约己,可以悦人,大可以齐家,可以效国。

近可以陶冶周围的人,下一代人,远可以感染周围的国度,更多的国度。

这些人生存的有价值感,生活的有幸福感。

我们试想,教育真的走到这一步,我们的生活何愁不幸福,我们的形象何愁不体面,我们的社会何愁不和谐,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强盛……
今天,我们作为教师,面对我们这样的学生,面对我们学生面对的高考评价方式,面对的不残酷但残忍的社会现实,谈及这些愿望难免会有望洋兴叹之感,这是教育的无奈,更是我们教师的无奈。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大海因细流而成为海,滴水因坚持而能穿顽石,如果没有我们一个个的有良知的教师,如果不是我们一次次有良知的教育,怎么会有这种美好愿望实现的那一天?怎么会让我们的价值更有价值的体现。

顾炎武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我言“教育兴衰,教师之责”。

用一种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一种高贵的节操去陶冶学生,用一种崇高的责任去唤醒学生,用一种高昂的热情去鼓舞学生,用一种伟大的智慧去成就学生,这就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良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当你行动、我行动、他(她)也行动起来的时候,当这种行动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当这种习惯影响了更多的教师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愿望便到了即将实现的时候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时刻努力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