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课件 绪论 第三节 青年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走向繁荣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1979 年由团中央建立的研究室是我国最 早成立的研究青年的专门机构,同年 8 月创办的《青年研究》是第一本学术意 义上研究青年的刊物 1980年成立中国青少年研究所
青年研究学科化代表作: 谷迎春、杨张乔著:《青年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7年10月出版。 邱伟光主编、罗洪铁副主编:《青年学》,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黄志坚著:《青年概论》,海洋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邹学荣主编、龚海泉等副主编:《青年学概论》,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金国华主编:《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唐若昕在 1981年发表在《青年研究》第13期的文章 《青年学——一门正在兴起的新科学》中 ,论述了建立青年学的时代意义和青年学 的学科性质。
1980 年中国社科院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 《关于成立青年研究所的通知》,青年研究 正式进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 1986年中日青少年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杭州 召开。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兴起了建立青 年学的热潮。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历经 转型之旅,青年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随之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中国青年 研究的走向,逐渐由热衷于学科建设,转 为以现实问题分析和经验描述为主导的实 证概括阶段。
2000 值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 《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和谐社 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
美国社会学家伯格兄弟(Beger)在分析 了西方代沟问题的演变过程后指出, 现代青年的基本社会特征根源于工业 社会的内在结构,从而使我们对青年 的认识视角由其内部心理状态转变到 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环境。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推进青年 事务发展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如, 《关于在青年中促进和平以及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宣言》 、《关于进一步规划及推进青年领域工作的行动纲领》 、《21 世纪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亚太青年人力资 源开发北京宣言》、《关于青年政策和行动的里斯本宣 言》、《加强政府青年事务部职能,与非政府青年组织 合作,制定 1999论有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 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亚细亚青年光 明的运动》,高一涵的《共和国与青年之 自觉》,高语罕的《青年与国家》,郑振 锋的《学生的根本上的运动》等。
译著:马克威· 斯密斯《青年论》 少酒井光《女性与科学》 野上俊夫《青年心理》
(2)深化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青年运动决议》 青年运动的研究:毛泽东的《五四运动》 和《青年运动的方向》 青年本体的研究:杨贤江的《青年问题》 沈履的《青年期心理学》
第二,整体性
青年,作为一个具体地、历史地存在着的客 观实体,具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人 类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属性。青年学 的研究只有坚持整体的原则,把青年如实地 置于诸多属性的普遍联系的网络之中,才能 超越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 的水平,从而真正成为青年科学。
第三, 实用性 应对高考, 我们的媒体和研究者开出一大批 处方, 应对青年学生的高考心理压力。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青少年研究 会 2005年组织编写出版的《青年就业问题 与对策研究报告》( 论文集) , 探讨青年就业 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3)发展和出现波折阶段——新中国成立 到文革结束 对中国青年运动特征、历史经验的研究、 对青年单学科研究趋势上升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要求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为 青年工作和研究指明方向。
50年代后期受“左”的思想影响一些学科 受到排斥并到文革被中断。 由于强调现实应用,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青 年本体研究上进展不大,实用主义的泛滥 使研究走进了为政治路线注释的模式之中
冲突论:运用社会矛盾和冲突来解释社会 现象。 青年边缘性观点:特定的宏观社会条件下 所决定的社会状态迫使某个群体生活在不 同它所属的阶级或群体的环境下,缺乏权 利、责任、自立和参与生活和社会决策的 可能。当青年发生未触犯当前法律却与当 前社会要求相矛盾或与社会规范差距甚远 而引致社会舆论的一系列不稳定行为,称 为青年的“边缘性”问题。
第三节
青年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青年研究发展过程
1、国外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 1904 年,G· 斯坦利· 霍尔发表的《青春期》 被公认为青年专题研究的开始。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社会 学家塔尔科特· 帕森斯首先 使用“青年文化”这一概念 来解释美国青年的意识和行 为,表明青年问题不仅仅是 生命周期中的生理和心理现 象,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主题与方法》,《青年研究》, 2012, 5。
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主题与方法》,《青年研究》, 2012, 5。
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主题与方法》,《青年研究》, 2012, 5。
一门科学如果连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游移无 定,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将从何而来?可以 断定,青年的年龄界定,在青年学的发展 中,决非可此可彼无足轻重,而是必须探 究。青年学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责无旁贷 地理应做出有科学理论权威的定论,并以 此定论引导社会的舆论。
一方面,我们的青年研究工作从一起步就 要注意它的实际应用,使之在实践中汲取 养料,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在实践中臻于 完善;另一方面,要善于使广大青年工作 者包括广大青年自觉地在工作中、生活中 应用,最终把整个青年工作都纳入科学的 轨道。”
2、社会学观点 功能主义观点:认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 青年一代在状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的 发展方向;青年既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 具有可塑性、主动性和抗争性;要注重研 究青年的结构、功能和发展,以主流价值 观和文化塑造他们,减少对社会的消极和 危害行为;同时要注意青年的主体意识和 参与意识,期望青年创造出新的价值观, 推动社会进步。
1971 年,波兰社会学家弗拉迪斯拉夫· 阿达 姆斯基在波兰《社会学研究》杂志上发表 的《青年社会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青 年学这一概念。
罗马尼亚青年问题研究中心的研 究员 F· 马赫列尔在 1983 年出版 了《青年问题和青年学》一书。
美国人类文化学专家玛格丽特· 米德(M. Mead) 认为,青年的特征决定于社会的复 杂程度,决定于社会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所 确定的差异以及从一个年龄组向另一个年 龄组过渡的方式。从这样的观点出发,青 年不再被单纯看作是一个生理-心理变化过 程,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
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有人称之“代 沟”,有人称之“代差”。
在一定的范围内,青年与老一代的差异、 对立和冲突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社会前 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如果,代际之间冲突极小,说明社 会变化缓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便是最好 的证明。当然,在如今大变革的时代,代 际冲突之激烈虽不可避免,但适当微调一 下还是完全必要的,从而扬其长避其短, 达到和谐发展的境界。
在青年学学科的建设方面,1982 年罗马尼 亚学者 F· 马赫列尔最早提出:“对于青年的科 学研究日益倾向于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国内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 时期 科学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最早可以追 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 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发表于《新 青年》的《敬告青年》与《青春》 )。
作为综合性学科,青年学要大胆引进同研 究青年有关的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就 不可避免地同各相邻学科有某些“交叉点” 和“接合部”。青年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结合为一个整体”的“ 拚”,体现了其综合性的特征又符合科学发 展的必然。
2、青年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 政治性。 青年是社会存在和社会行动的重要主体, 是 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激进的因素, 自然成为 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三、关于几个问题的认识现状
1、青年学的学科性质
几种代表性观点
F· 马赫列尔:“青年学必须通过综合对青年进 行科学认识的一切学科的贡献而形成和发展 起来。”——《中国青年研究》205.3. 黄志坚:“青年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理论对青 年作整体研究的科学。” ——《中国青年研究》 205.3.
唐若昕:青年学是一门综合科学,要求应 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青年问题。 陆建华:青年学——一门力图综合多种学 科知识和理论对青年进行科学研究的新兴 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 、教育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美学、法 学、政治学、哲学等许多学科。 ——《中国青年研究》205.3.
二、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观点
1、马克思主义观点 研究青年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 ,站在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高度,对青 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提出建立 专门青年学的观点;对青年寄予厚望又要 加强教育,使青年与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 ;从青年本质入手,讨论了青年社会化规 律、青年教育规律;重视青年与社会的互 动关系。
3、青年学的研究对象
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青年,这已经没有任 何的疑义;然而什么是青年,哪一个年龄 段的人属于青年,即可谓众说纷纭。 生理学视野中的青年,为14-19岁。 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年,为13-24岁。 人口学视野中的青年,为15-25岁。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为15-30岁。
青年学视野中的青年,认同于现行共青团 员的年龄,14-28周岁,但又主张其上限 可延伸至30周岁。 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