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是一种全新的配电网形式,它把电能传输和分配、调度和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层次清晰、系统可靠、运行安全、经济高效的电力系统。

智能配电网以智能硬件和智能控制器作为依托,将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力自动化技术等,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形成自动监控、自动控制、自动调度的网络体系。

(1)电力计量技术。

通过电力计量,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的状态及安全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电力系统的故障,以及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智能调度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根据系统的实时需求,来进行智能化的调度和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平衡,降低电力系统的故障率。

(3)智能运行保护技术。

智能配电网采用智能运行保护技术,实现系统实时自动监测,发现系统的运行状态异常,并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电力系统的损坏。

(4)无线通信技术。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系统的控制信息迅速的传递到相应的点,从而提高系统的操作效率,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关键技术

运营维护技术 2024年1月25日第41卷第2期217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Jan. 25, 2024, Vol.41 No.2尹 兰: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关键技术能够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交互。

通过GOOSE 技术,可以确保智能设备之间的顺畅通信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和运行效率。

在智能变电站的运维过程中,对GOOSE 网络的检查至关重要。

运维人员需要定期检查GOOSE 网络的连接状态是否正常,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旦发现GOOSE 网络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对整个变电站的运行造成影响。

测控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线路MU 母线MUSV/GOOSE网CT/PT 母线PT图1 合并单元的具体内容3.3 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是智能变电站中的核心设备之一,不仅集成化程度较高,而且具备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在电力设备监控与控制方面,智能终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常与断路器等其他设备相互配合,通过远程控制和监视,确保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

在设备运维阶段,运维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智能终端的配置是否正确无误、是否存在任何故障或异常现象,以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3.4 IEC61850标准IEC 61850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变电站自动化标准,规范了二次智能装置的通信模型、通信接口,而且定义了数字式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 )、(Potential Transformer ,PT )、智能式开关等一次设备的通信模型、通信接口,通过Web 浏览器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IEC 61850集成了实时数据监控、报警信息提示、历史数据查询等多种功能,为运行人员提供便捷的变电站运行和维护操作。

在日常运维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其连接状态是否正常,以及系统是否存在故障或异常情况。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系统软件,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高压电能转变为适宜用户使用的低压电能的重要任务。

在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压板是承载设备重量并传递电力的重要部件,其安全性和正常运行状态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传统的压板检测方式存在人工操作繁琐、易出错、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变电站高效运行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压板的自动化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压板检测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压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就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应用场景、技术优势、挑战与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探索其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

【说明:此文段仅为示例内容,实际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1.2 研究意义变电站作为输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能的转换、配送和调控等重要功能。

而变电站中的压板作为连接各种电器设备的关键部件,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目前,传统的压板检测方式存在着人工检测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亟待引入智能化技术来进行优化升级。

研究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压板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压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文旨在探讨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同时分析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推动变电站压板检测技术的升级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2. 正文2.1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变电站的压板进行非接触式的智能检测。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原则介绍-江苏电力设计院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原则介绍-江苏电力设计院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2、技术导则
2. 配电装置布置
配电装置布局紧凑合理,主要电气设备、装配式建(构)筑物以及预制舱式 二次组合设备的布置应便于安装、消防、扩建、运维、检修及试验工作; 配电装置可结合装配式建筑以及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的应用进一步合理优 化,但电气设备与建(构)筑物之间电气尺寸应满足《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
主要技术原则介绍
太原 2013.08
目 录
1、研究背景 2、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技术导则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工作依据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主要技术原则
标准化设计 (1)应用通用设计、 通用设备。 全面实现设备型式、 回路接线、 土建设计标准化, 形成施工图深度通用设计 成果。 (2)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 二次设备间采用标准化连接 , 实现二次接线“即插即用” 。 (3)支撑“大运行、 大检修”,实现信息统一采集、 综合分析、 智能报警、 按需传送。 实现顺序控制等高 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 定制化。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重点技术研究专项
装配式构筑物 研究确定各类型变电站构筑物装配范围(包括构支架、围 墙、防火墙、电缆沟、设备基础等)。统筹考虑各变电站 类型、运行环境,研究各类构筑物结构型式、装配形式、 材料选择、工艺配合等。
1、研究背景 建设目标
第二阶段:建成后续25项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在 第一阶段基础上,全面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 装配式建设”。 (1)实现装配式GIS配电楼、生产综合楼等多层建筑。 (2)实现故障综合分析、智能告警等高级功能。 (3)高级应用功能全面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 (4)实现自动化系统信息一体化、模型标准化。 (5)二次设备实现“即插即用”。

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概要

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概要

技术与应用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周文李杰(江苏凌创电气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镇江 212009摘要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是一种新兴的变电站建设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 文章从预制舱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了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预制舱的结构、屏柜布局以及预制舱的配置方案,并对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电气接口形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配送式;智能变电站;预制舱;IEc 61850Distribution 1’ype Prefabricated Module of InteUigent Substation Z矗D“耽以己f 西P(Jiangsu Lingchuang Electric Automation Co.,Ltd,zhenjiang,Jiangsu 212009Abstract Distribution融pe intenigent substation is a new substation constmction proje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cabin type intelligent subst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key techniques of two Drecast deck sVstem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from prefabricated cabin strIlctIlre and electrical interface,configuration schem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九lcture,the cabinet layout and prefabri-cated c a_bin pref曲ricated cabin,and the pre class type transfomer substation electricalinterface studied。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了 电网整体 的可靠性 。
33 智 能变 电站信息 管理 .
信 息是决 策的基 础 ,智能变 电站作 为局 部信 息
融合 中心 ,具 有加工 站 内和站外 信息 的功 能,而对
于 多个 智能变 电站之 间 的决策信 息则 由设备 管理 中
心进 行 融合和 处理 。智 能变 电站建设 时首先应 考虑
等基 本功 能 ,并 能够 与智 能 电网 中其他 组件 配合 J 实现 电网的 自动 控制和 实 时调节 ,主动 完成在 线分
析等 高级应 用功 能 。智能变 电站 的建设 完成 了 电力
系 统 中 调 度 与 设 备 运 行 信 息 的 互 动 和 共 享 ,有 助 于
图 1 传 统 的 电 网操 作 流 程 示 意 图
9I霉 柬 0 年 0 6电置 22第 l 技 ] 1 1 1
产 品与解决方案
控制 方式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同时传 统 的 自动 化结 合人 工 的控 制方 式很难 将 电网 的控 制命令 进行 细化
分 解 并 分 配 到 具 体 的 设 备 上 , 因此 当 前 电 网 的 控 制 方 式 已无 法 满 足 智 能 电 网 的控 制 要 求 。 为 解 决 这 个
实现 系统 内设 备的全 寿命周 期 的优 化 管理 ,为实现 智 能 电网全 网统 一数 据采集 、信 息共享 及智 能控制 奠定 了基础 。 智 能变 电站 中采 用 了 “ 能 设备 ” 的创 新 概 智 念 。所 谓智 能 设备 ,是指不 但具有传 输和 分配 电能 的主 设备本 体 ,而且 具有测 量 、控 制 、保 护计 量等 功 能 _。其 回归 电力系 统设 备 的本意 ,不 再强 调传 3 】 统 的一 、二 次设 备 的划 分 。各功 能的物 理形态 以智 一 能组件 方式 体现 ,组件 又是 一个灵 活 的概 念 ,可 以 由一个 完成 所有 功能 ,也可 以分散 独立 完成 ,可 以 外 置于 主设 备本 体之 外 ,也 可 以内嵌于 主设备 本体 之 内。智 能组件 的概念 考虑 到 了一、二 次设备 的现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控制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控制

送式施工 方法是在先 工厂化预制水泥柱 , 水泥柱上 留有 凹槽 , 分段伫 立 的柱子就好 比卡槽 , 然后 会有一块块的“ 围墙 ” 安插进去 , 这种名 为“ 蒸压 轻质加气混凝 土板 ( NA L C板) ” 的高科技材料会直接装上, 环保 又省 时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 电站 的主控楼 、 开关室等建筑 内外墙板用 的也是 种环保 高科技材料 , 内外墙所用的纤维水泥压力板外观看上去简 单大 方, 最重要 的是 防火 、 防水、 隔音效果好还非常轻 。这种新型建筑材料 安 全无害并且经济耐用 , 甚 至能作为家装材料 。变 电站整个建筑物也 是通 过钢结构 吊装组成 , 避免 了常规钢 筋混凝土施工的繁复工序 。电气设 备 通过模块化集成 、 一 体化 安装减少了现场分散设备和零星元器件 的安装 调试。新工艺 、 新材料 的使用不仅大大缩短 了工期 , 也将节能环保 、 科 技 创新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变 电站 建设中。 由于材料用量很大 , 每种材料 都 会存在不合格 的风险 , 如果这些材料 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 危害。所 以要想加 强标准配送式智能变 电站的质量管理就必须将质 量关 口前移 , 从原材料加工 、 预制源头上保证质量。
1 标 准 配送 式智 能变 电站质 量控 制 的特殊 性
电力工程本身就有着 自身 的特殊性 , 电力工程 在竣工验收后就会 投
入运行 , 一 旦 出现 问 题 就 不 可 能 直 接 进 行 维 修 , 它 的 维 修 过 程 要 先 对 电
力用户进行停 电才 能维修 , 这样就会产生较 大的影响 。而标准配送 式智 能变 电站的建设对质量控制要 求更高 , 它 除了在 提高供 电安全性等方 面 具有积极意义外 , 更重要 的是 , 它标志着 电力工程建 设在标准化设计 、 探 索和实践方面起到 了引领和示 范的作用 。所 以, 做 好标准配送式智 能变 电 站 质 量 控 制 的 关 键 在 施 工 前 就 必 须 对 影 响 工 程 质 量 的 因素 进 行 逐 一 排查, 使工程质量所受的影响 降到最 低。又快、 又好地 建设智能变 电站 , . 3 设 备 不仅是时代发展和 电力工程建 设发展的需要 , 也 是工程本体质量和供 电 2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电气 安装运用一 、二次设备 的模块化设计 、 质量的保证 。 体化安装和设备 间控制 电缆 的工 厂预制等技术, 达到现场装配 即插 即 2 影 响标 准配 送 式智 能变 电站 施 工质 量 的因素 用 的 目的, 有效提高 了现场施工 的工作 效率, 它的 电气设备质量检验 、 调 电力工程 在施工 中有着很 多复杂因素 ,对工程产 生影响,人员 、 材 式 都需要提前把关 。施工过程 中需要 很多的机械 设备, 如 吊装设备 的运 料、 设备、 施工方法、 环境等都是 电力工程 中的重 中之重 。 行状态 对工程 建设的影 响也很大 , 首先 不同设备的性能和仪表型号都要 2 . 1 人 员 符合工程需要, 与工程设备配套 , 在 施工过程设备不仅要保证安全操作 , 人 员 管 理 是 电 力 工 程 施 工 的 关键 , 电力 工 程 从 开 工 到 运 营 都 以人 员 还 要分阶段控制 、 检查直至最后 的质量验 收, 都要满 足设计和 质量验收 为主体 , 每 个建设人 员都能影 响到工程质 量, 人在 建设的过程 中可 以影 规 范。 响到其它 因素的稳 定,所 以说 电力工程质量 的保证就 是人员素 质的保 2 . 4 施 工 证, 只有 高素质 的施 工人员才 能产生高质 量的 电力工 程, 同时人 员还能 标准 配送 式智能变 电站材料环保 、 工期缩 短, 相应 的便是对 工人们 决定 对 其 它 工 程 因 素 的 选 择 。 工 艺 水 平 的高 要 求 , 其 中“ 精度高 ” 、 “ 误差小” 是 最 根 本 的要 求 。传 统 的变 2 . 2 材 料 电站设备基础使用 的是杯 口基础 等技术 ,构架安装 就位校准 后还要灌 标准配送 式智 能变 电站是一项 高科 技工程项 目, 工程 的材料在不断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创新,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提高用电的效率,更好地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科技工作者们开始研究智能电力配电系统,探索出一种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电力配送解决方案。

一、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定义及意义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设备,将能源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电力配电系统。

该系统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对用电设备的监测、控制、反馈和故障诊断等操作,从而实现能耗的节约和用电的高效,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生产等方面的电能需求。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出现意义重大。

一方面,它可以大幅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效,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等用电需求,降低由于电力负荷过重带来的停电、短路等问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稳定和安全的基础设施。

二、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原理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建设,实现对电力输配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系统采用智能化配电装置和集中控制器作为核心部件,实现对网络化配电系统的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从而实现对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实时监测、处理和分析。

三、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优势与传统的电力配电系统比较,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和管理成本,为用户节约能源支出。

2. 通过自动化精准控制,可以避免电力短路、火灾等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电力安全的信心。

3. 可以自动监控大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状态,及时检测出故障并通过智能控制器进行调整,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通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用电设备的远程监测和优化控制,提高了设备的寿命和效率。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方式以固定网络结构和被动管理方式为主,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复杂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现代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以其高度的灵活性、智能化和自适应性,为现代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互联、智能控制和优化配置,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高级量测体系(AMI)以及配电网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型柔性配电装备如智能软开关(SOP)、能量路由器等的发展也为配电网的柔性互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配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现代配电网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将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的概念与特点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作为传统配电网的升级与革新,是在原有配电网基础上融入了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新型电网体系。

其核心概念在于“柔性”与“智能”,即通过柔性互联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调节与优化配置,同时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柔性互联技术使得配电网具备了更加灵活的调节能力。

通过采用智能软开关、能量路由器等先进设备,实现对配电网中电能流向和功率分配的精准控制,有效应对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能波动问题,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笔记概要

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笔记概要

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应用1智能电网的技术概况智能电网是为了实现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它主要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从而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real-time、高速(high-speed、双向(two-way的效果,整体性地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

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遇到电力供应的高峰期之时,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同时,智能电表也可以作为互联网路由器,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运行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

2009年6月27~28日,第一届智能电网研究论坛在天津大学召开。

论坛共安排了十四个学术报告,从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技术组成、设备需求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天津大学余贻鑫院士的报告为―智能电网的原动力、技术组成和实施路线‖。

报告中提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侧管理、分布式电源等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原动力。

智能电网是综合应用通讯、高级传感器、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提高输配电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

华中科技大学程时杰院士在―储能技术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报告中指出,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较大的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应用是解决如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这个难题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并提出了智能电网对储能系统的基本要求,即足够大的储能容量、足够快的功率响应速度、足够大的交换功率、足够高的储能效率、足够小的放电周期、足够长的使用寿命、足够小的运行费用。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王成山教授作了―分布式电源、微网、智能配电系统‖的报告,分别对分布式电源、微网和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500kV智能变电站预制舱模块化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研究

500kV智能变电站预制舱模块化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研究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新一代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理念[1-3],现有的设备运行环境方案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智能变电站建设要求,急需研究一种建设占地更省、建设周期更短、工程造价更少、实施效率更高的新方案。

该文针对500kV智能变电站提出了预制舱模块化设计方案,对二次设备组柜进行优化,并在某500kV智能站取得了应用。

1 500kV 预制舱布置方案500kV二次设备配置目前主要采用3种方案[4-6]:过程层、间隔层设备按串设置预制舱(全下放模式),间隔层设备按串设置预制舱,间隔层设备按2串设置预制舱。

方案一增加预制舱与HGIS本体之间的现场接线,方案三经济型较差,方案二更有利于现场施工接线,利于设备按串模块化配送。

2 预制舱舱体结构研究现有预制舱模块化设备基本采用钢构房形式,尺寸应尽量典型化,形成标准系列。

针对变电站的预制舱按照舱体规格分为3种:Ⅰ型预制舱、Ⅱ型预制舱、Ⅲ型预制舱,其尺寸详见表1所示。

常规钢结构预制舱的舱体围护系统由内向外结构为轻钢骨架支撑的空气层、保温层、外墙板饰面层,通过有效的固定式安装,构筑集保温节能、防火、耐久、美观等性能为一体的优良系统。

新型预制舱采用GRC(Glass-fiber Reinforced C-ement)玻纤复合舱体结构,以耐碱玻璃纤维作增强材,硫铝酸盐低碱度水泥为胶结材并掺入适宜集料构成基材,具备一定的亲水性,使舱体自身成为一个具备一定环境调节能力的系统,可大大降低凝露发生的可能性材料易修复、可擦洗、维护及改装方便。

预制舱底座框架采用符合国标的高强度槽钢整体焊接成型,DOI:10.16661/ki.1672-3791.2016.13.042500kV 智能变电站预制舱模块化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研究①周洁 李海滨 霍菲阳 刘丽 宋堃 张晋梅 刘珅 梁大鹏(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45)摘 要:500kV智能变电站的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是根据国网公司提出的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理念进行设计的。

22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成功案例)

22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成功案例)
较常规方案节省36%
围墙施工周期(天) 预制清水混凝土
18
三、建设亮点
4、建构筑物全面装配化
(一)装配式建筑物 (二)装配式防火墙 (三)装配式围墙 (四)新型电缆沟系统
➢ 采用“预制铝合金电缆槽盒”,方便土建施工、 提高效率。
➢ 采用发明专利“带标示系统的隐藏式电缆沟系 统”,站内无明露沟、盖板,全站外观简洁,突 出工业化。
12
三、建设亮点
1、设备高度集成
工厂加工阶段
运输及吊装
预制舱内屏柜布置
舱内安防、空调、照明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改 善了设备调试环境,减少 静电吸附,提高使用寿命。
13
三、建设亮点
2、信息一体化及高级应用
实现多平台信息融合;实 现全站顺序控制、智能告 警、源端维护、故障综合 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实 现高级应用功能的实用化、 模块化、标准化,为实现 “调控一体、运维一体” 提供坚强的支撑。
模块化建设
8
浙江袍南220kV变电站

工程概况

技术模式

建设亮点

建设效益
9
三、建设亮点
预制舱式 二次组合
设备
信息一体 化技术
一次设备 高度集成
高度集成 信息一体 即插即用 全面装配
高级应用 技术
装配式 建构筑物
二次接线 即插即用
0实米一现层二智以次能上设告建备警构间、筑、一物二键全次式面设顺实备现间 采控高接用、度线装两源集均配实组端成采化现预维的用多制护一预平舱、二制台式故次电信二障设缆息次综备、融组合;预合合分制设析光备缆, 等GI高S袍实厂级实南现家应现变数完用二主据成功次控信智能设通息能备信传组整室输件体、标柜采3准,5购千化与伏本配体 一为体“电化大装安运置装行室运、采输大用。检工修厂”化提预供制支,撑现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优化方案研究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优化方案研究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优化⽅案研究学术争鸣205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优化⽅案研究⽂/芮明圣摘要:智能变电站拥有的功能较为强⼤,不仅能够⾃动对信息进⾏采集与测量,同时还能⾃动对电⽹进⾏实时调节与控制.但智能变电站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定的问题,变电站功能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为有效解决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本⽂介绍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技术要求和技术特点,模块化智能变电站使智能技术进⼀步实⽤化、标准化。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模块化;设计⼀、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概述(⼀)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背景⽬前,智能变电站基本实现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级应⽤互动化,在技术创新、设备研制、标准制定、⼯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当前⽇趋严峻的⽣态环境和经济形势,“占地少、造价省、可靠性⾼”的新⼀代智能变电站被正式提出研究与建设。

(⼆)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标定位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应达到的⽬标:1.集成应⽤成熟适⽤新技术、深化标准化建设。

形成电⽓⼀次、⼆次、⼟建各专业标准化技术⽅案,实现设计、建设标准化,提升变电站智能化技术⽔平。

2.提⾼建设效率。

技术和装备实现集成和⼯⼚化调试,应⽤预制装配结构,推进现场机械化施⼯,减少现场接线和调试⼯作,提⾼⼯程建设安全质量、⼯艺⽔平。

⼆、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技术特点智能变电站模块化使智能技术进⼀步实⽤化、模块化、标准化。

智能变电站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技术,⾼级应⽤分阶段实施更加规范,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个⽅⾯:(⼀)⾼度集成的⼀、⼆次设备。

集成设备最⼤程度实现⼯⼚内规模⽣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减少现场安装、接线、调试⼯作,提⾼建设质量、效率。

⼀次设备本体与智能控制柜之间⼆次控制电缆采⽤预制电缆连接。

(⼆)⼆次系统模块化设计。

⼆次组合设备按电压等级和设备功能模块化配置,实现⼯⼚内规模化⽣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有效减少现场安装、接线及调试⼯作量。

(三)采⽤预制舱式⼆次组合设备。

66kV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优化设计

66kV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优化设计

66kV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优化设计作者:蒋大伟陈春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标准配送式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理念,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结构,详细阐述了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优化设计,对站内网络组网方案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以66kV智能变电站设计为例,进行了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和组网方式实例分析,对智能变电站标准配送式设计以及集成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设备配置;中图分类号: TP27 文献标识码: A1.引言随着电力工业不断发展,逐渐具备了发展建设智能电网的基础和条件,尤其是近年来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广泛深入应用,与传统电力技术进一步融合,极大提升了电网智能水平。

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基本实现间隔层和站控层间数字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变电站内存在多套系统、信息共享困难、设备间操作性差、系统可扩展性低、可靠性受二次电缆及电磁干扰,制约变电站可靠性、实时性、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国家电网公司针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系统生产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电网调度智能化自动应对能力。

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750kV智能变电站部分》以及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539号等文件要求,66kV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按如下原则设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按无人值班智能化变电站;--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构成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统一组网信息共享;--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的接口,软件、硬件配置支持联网通信技术以及通信规约要求;--网络安全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要求,进行安全分区,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提高变电站运行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优化变电站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1. 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真实反映系统状态的测量结果是进行分析的基础,具有高可信度的测量数据是智能决策必不可少的条件。

数字化测量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感官系统。

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绝缘成本随着绝缘等级的增加呈指数增长,磁饱和问题将造成继电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另外铁磁谐振、易燃易爆、动作范围小等都是传统互感器无法克服的缺点。

光电互感器适应了智能电网数字化信号处理的要求,还可用于保护、监控和测量为目的的高速遥感、遥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相对独立,便于安装和维护,适于网络化测量。

2. 标准网络化通信技术标准化通信网络是智能变电站的神经系统,IEC61850 标准是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第一个完整的通信标准体系,它的制定和发布为构建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智能变电站可参考IEC61850 标准,结合嵌入式系统,以太网技术,智能断路器技术,满足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简化网络结构,减少投资。

3. 智能分析决策技术高度集成的智能分析决策平台是智能变电站的大脑,采用可编程的逻辑器件和智能的专家系统为决策提供参考。

可根据计算机的存储思想,将系统的内存分为RAM 和ROM,专家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形成知识库,利用推理机和启发式算法提出操作建议。

智能分析决策应建立变电站故障信息逻辑和推理模型,分类、过滤故障告警信息,实时分析和推理变电站运行状态,自动报告变电站异常并提出故障处理指导意见。

对包括事件顺序记录信号及保护装置、向量测量、故障录波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多专业综合分析,并将变电站故障分析结果以简洁明了的可视化界面综合展示。

4. 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四肢,其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开关技术、电压无功综合智能控制、综合潮流智能控制等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实现方式,应与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快速、准确通信并受在线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

综合利用无功补偿设备自动调节,变压器自动调压等手段,协同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安全运行及优化控制。

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变电站设计与优化

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变电站设计与优化

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变电站设计与优化智能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电力负荷以及优化运行效率。

在电气工程领域,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与优化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变电站设计与优化:智能变电站的概述、设计考虑因素、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技术以及优化方法。

## 第一章智能变电站的概述智能变电站是一种集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力系统。

它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遥测、遥控、遥信、保护等功能的集成管理,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功能包括:远程监控和控制、故障检测和诊断、负荷预测和优化、自动化调度和运行管理等。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测和控制,能够实时调整电力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和质量。

## 第二章设计考虑因素在设计智能变电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变电站布置结构:根据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布置要求,确定变电站的布局和结构。

合理的布局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 设备选型与配备:根据电力系统的需求和要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备。

合适的设备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3. 通信与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建立起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测和控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4. 安全与保护措施: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和保护措施。

这样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对外的安全性。

## 第三章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技术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技术包括:遥测遥控遥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

1. 遥测遥控遥信技术:通过传感器和遥测装置,实现对电力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测量。

通过遥控装置,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

通过遥信装置,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信号传递和故障检测。

2. 自动化技术:应用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

智能变电站技术论文

智能变电站技术论文

智能变电站技术论文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电网快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店铺整理了智能变电站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智能变电站技术论文篇一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电网快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智能变电站由智能设备和智能高级应用两个特征,具有多信息融合,智能化监控设备状态、智能化变电站防误闭锁等高级功能。

智能变电站的普及为实现我国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防误智能化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以及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它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为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智能设备,并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采用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能够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自动化、变电站信息共享化、变电站分区统一管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智能化电网调度和控制的基础单元。

智能变电站体现了集成一体化、信息标准化、协同互动化的特征。

1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特征智能变电站是与传统电网相对而言的一种新型电网,其智能主要包含智能设备和智能高级应用在两个方面。

1.1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有机结合而成,智能变电站系统由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3层组成,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组成,能够完成变电站电能的分配、变换、传输、测量、控制、保护、计量以及状态监测等相关的功能。

智能变电站的间隔层设备一般由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等二次设备构成,能够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作用于该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

电网的智能电力配送与控制

电网的智能电力配送与控制

电网的智能电力配送与控制智能电力配送与控制技术是指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电力配送系统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电力质量、可靠性和效率的要求。

因此,智能电力配送与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一、智能电力配送智能电力配送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器、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对电力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实现对电力供应的优化和管理。

智能电力配送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电网的负荷、电压和频率等信息,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智能调度和控制。

智能电力配送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电力监测设备,对电力网络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电网的负荷情况,及时掌握电力供需状况,并向控制中心传输相关数据。

控制中心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对电力网络的智能调度和优化。

智能电力配送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

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可以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这不仅可以提高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可以减少故障维修的时间和成本。

二、智能电力控制智能电力控制是指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智能算法,对电网的电力负荷进行精细化调控和管理。

智能电力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电网的负荷和供求情况,实时调整电力的生成和分配,以实现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

智能电力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预测和优化算法,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和分析。

基于先进的数据模型和算法,系统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电力负荷,并调整电力的生成和分配。

这可以提高电力的利用率,减少电力浪费,降低电网的压力。

智能电力控制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电力负荷的动态调整和平衡。

通过智能算法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电力负荷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调整电力的生成和分配,保持电力负荷的平衡。

这不仅可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避免因负荷不平衡而导致的电力供应不足或过剩。

电网的电力传输与配送

电网的电力传输与配送

电网的电力传输与配送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电网承担着将发电厂产生的电力传输至用户的关键任务,因此电力传输与配送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成为了当今电力行业的核心关注点。

本文将探讨电网的电力传输与配送原理、技术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电力传输与配送的概念电力传输与配送是指通过电网将发电厂产生的电力传送至用户的过程。

电力传输强调的是将电力从发电厂输送至各个电力系统之间或不同区域的过程,而电力配送则关注的是将电力从输电系统输送至用户终端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的输电线路、变电站、开关设备以及配电网络等组成部分,旨在将电力以安全、稳定、高效的方式送达用户。

二、电力传输与配送的原理1. 输电系统输电系统是电力传输与配送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由输电线路、变电站和开关设备等构成。

输电线路通常采用高压输电,以减少输电损耗。

变电站则负责将输送至变电站的交流电转化为更低电压的电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

开关设备用于控制电力流向和保护输电系统。

2. 配电网络配电网络负责将输送至变电站的电力进一步分配给各个用户。

它通常包括配电变压器、配电线路和用户接入配电箱等组成部分。

配电变压器用于将电力转化为适合用户使用的电压,经过配电线路输送至用户接入配电箱,在配电箱中再分配至各个用户终端。

三、电力传输与配送的技术1. 直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经济的电力传输方式。

相比于交流输电,直流输电的输电损耗更小且输电距离更远。

通过直流输电技术,电网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力传输。

2. 智能配电技术智能配电技术是电力传输与配送的发展方向之一。

它通过使用先进的传感器、监控系统和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络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智能配电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响应能力。

3. 新能源接入技术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新能源接入技术包括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储能技术等,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新能源资源,电网可以实现更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变电站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变电站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变电站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许永丰;陆国俊;许中
【期刊名称】《供用电》
【年(卷),期】2012(29)1
【摘要】变电站智能化建设中关键技术的实施方案尚待进一步完善.总结已有的经验,通过与传统变电站及数字化变电站特征的对比,系统地从建设集成的角度介绍了变电站智能化的技术集成,着重讨论了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实现方式,一次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集成以及一体化信息平台上高级应用的开发.
【总页数】5页(P33-36,43)
【作者】许永丰;陆国俊;许中
【作者单位】广州供电局,广东广州 510000;广州供电局试验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10;广州供电局试验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4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6
【相关文献】
1.大型企业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J], 季雨枫;张平均;戴建民
2.220kV株洲炎陵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方案与实现 [J], 徐妍芬
3.220kV株洲炎陵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方案与实现 [J], 徐妍芬
4.变电站一次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方案初探 [J], 邱子平;李赛丹
5.330 kV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 [J], 刘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mart Grid 智能电网, 2014, 4, 108-114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sg/10.12677/sg.2014.43017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y ofDelivery-Type SubstationXiaoyu Xiao1, Liang Cao1, Xiaowei Chen2, Lei He1, Chunlin Dan1Central Southern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Wuhan2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Email: xxy5452@, CL5443@Received: Apr. 19th, 2014; revised: May 21st, 2014; accepted: May 29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Delivery-type substation is a new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has been adopted in projects of new generation smart subst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fabricated cabin smart substa-tion and discusses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related with the secondary system,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fabricated cabi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al interface. Focus of this paper lay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the inside panel layout and the configuration scheme of the prefabricated cabin. Electrical interface of prefabricated cabin with other equipments is also stu-died.KeywordsDelivery-Type Smart Substation, Prefabricated Cabin, IEC 61850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肖筱煜1,曹亮1,陈小卫2,贺磊1,但春林21中南电力设计院,武汉2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Email: xxy5452@, CL5443@收稿日期:2014年4月19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21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29日摘要配送式变电站[1]是一种新兴的变电站建设方案,目前已开始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采用。

本文主要介绍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2],文章从预制舱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了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预制舱的结构、屏柜布局以及预制舱的配置方案,并对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电气接口形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配送式智能变电站,预制舱,IEC 618501. 引言配送式变电站是全寿命理念[3]与标准化设计相融合的产物。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配送式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主要技术突破有两点:1) 建筑结构上采用工厂预制设备(如预制舱、预制混凝土构件)替代传统的二次设备室或传统的建筑物建设方案,现场仅进行装配式作业;2) 电气接口标准化,由于智能变电站一次与二次主要采用光纤通讯联系,电缆使用大量减少,因此可采用电缆、光缆预制航空接头替代传统的端子排接线及光缆熔接,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

通过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配送式变电站节约资源,节省投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

本文拟从预制舱的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

2. 预制舱的结构2.1. 预制舱的基本结构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舱由舱体、二次设备、暖通、照明、消防、安防、图像等设备构成,舱内所有设备均在工厂内完成相关接线及调试工作,并作为1个整体或2~3个单体运输至现场。

为了满足变电站设备运行的各种标准要求,以及需满足户外运行的要求,预制舱整体均采用不锈钢材料,舱体部分采用双层不锈钢,使得舱体满足抗干扰等级要求,抗震强度大于8级以上[4]。

在预制舱顶部增加斜顶,对于南方地区,斜顶与箱顶保持50角,预防积水;对于北方地区,需要增大斜顶与箱顶的角度,预防积水和积雪;同时斜顶还可以减少箱顶阳光照射;同时舱体表面还涂有三层船舶用防水涂料,大大提高预制舱的防水、防锈性能。

舱体端面设置双开门,采用标准集装箱结构,主要目的用于设备安装。

在箱体侧面呈对角方向开有两个风窗,风窗设置双向换气扇,一个为进风口,一个为出风口,工作状态时可使箱体形成空气对流;风窗外设置窗罩,可以防雨、防尘及生物的进入。

依据ISO标准,预制舱的宽度× 高度一般均为2438(mm) × 2896(mm),比较常用的长度主要有20英尺(6058 mm)、30英尺(9125 mm)、40英尺(12192 mm)等(后文简称为20尺预制舱、30尺预制舱及40尺预制舱)。

预制舱侧壁厚度通常为44 mm,端壁厚度为80 mm (图1)。

经过笔者调查,目前使用的集装箱式的预制舱,由于采用双层不锈钢结构以及船舶的防水涂料等原因,舱体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二次设备厂家可进行相关的研究,降低舱体的制作成本。

2.2. 预制舱的内部空间和结构舱体内部由二次设备、暖通、照明、消防、安防、图像等设备构成,同时还需满足设备运行和检修Figure 1.Appearance of prefabricated cabin图1.预制舱外观图人员的工作需求,需对舱体内部进行装修,装修材料选用防火防水材料,可在装修材料和舱壁之间添加隔热材料,阻挡阳光照射,保证箱体隔热功能[5]。

舱内的照明、暖通、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

为了有效的节约能源,可采用工作门状态来开启自动照明;舱内安装空调和排风系统,并配置温湿度控制单元,实时采集柜内的温度和湿度,调整舱内的运行环境;由于目前都采用无人值守方式,舱内还需安装安防、图像监控、火灾报警系统。

站用动力、照明、暖通、安防、图像监控、火灾报警、插座等管线布置可以安装在装修材料墙板内,也可以通过墙面明敷相应的管线。

横向的管线宜集成安装在装配式建筑的主梁板架内;竖向的管线可根据需要现场安装。

3. 预制舱的屏柜配置3.1. 预制舱的屏柜布局舱内部二次设备采用屏柜方式布置,预制舱的智能变电站屏柜的宽度通常按照800 mm,为了节约空间也可采用600 mm宽的屏柜设计。

如果采用用600 mm宽的屏柜,需仔细考虑二次装置的安装尺寸。

为满足维护需求,预制舱内屏背面的维护通道可考虑600 mm宽,由于舱内空间有限,屏后的空间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方便维护,二次设备厂家可将二次设备改成前插式机箱结构,从而可以正面的操作、调试设备,大大节约内部空间;办公通道按照1150 mm宽设计,在屏前还可根据需求配置折叠式办公桌,边屏侧壁距离舱体内侧端面也应至少预留600 mm的维护通道。

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发现由于预制舱空间有限,安装完屏柜后内部空间相对拥挤,在确保运行方便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双列靠墙布置方式,中间预留检修过道。

3.2. 屏柜的安装方式控制柜采用并柜联接,沿集预制舱长度方向放置。

舱内底板上部布置槽钢两根,与底板焊接作为控制柜安装基础,机柜底盘的地脚螺栓与槽钢固定。

为了保障屏柜在箱体内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可增加支架对屏柜背面进行固定加强。

如图2所示。

由于目前舱体的制作主要有监控系统厂家完成,监控厂家需要熟悉其他专业或厂家的屏柜要求,提前统一要求,避免后期出现安装问题。

特别在使用600 × 600的屏柜时,屏柜的安装空间紧凑,需要考虑站内使用的服务器的尺寸参数,以及电源系统屏柜的要求,还需对屏柜的一些附件如切换开关等进行简化。

这样对监控系统厂家的设计要求较高。

4. 电缆、光缆配置及接线方案4.1. 电缆、光缆接口的标准化针对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间电缆连接特点及使用需求和二次设备间光缆连接特点及使用需求,可采用预制式电缆和光缆。

为实现模块化、装配式作业,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舱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采用航空式插头或圆形带锁紧式的光电连接器,实现了接口的标准化,舱内设备与舱外设备之间通过表转化接口转接,转接接口可安装在舱体上,也可在舱内设置专门的转接屏柜,如图3。

与传统变电站琐碎的端子排接线相比,二次专业接线施工工作量的显著减少,有效的减少施工公司,提高了可靠性。

图3中部是二次屏柜的背部面板,所有户外设备进出屏柜的光缆和电缆均通过该背板实现与屏内装置的连接,配送式变电站实现标准化设计后,各类保护、测控屏柜的背部面板可采用通用尺寸、通用开孔,实现模块化安装。

光电连接器本身的壳体应具备多种材质及镀层,满足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外部预制缆与箱体以及箱体之间的设备连接器应满足外壳防护等级IP67,以防止雨水、杂物等进入设备内部,箱体内部设备接口外壳防护等级IP65,具有优秀的抗振动、耐冲击性能,便于运输、安装等环境下正常使用。

在目前试点阶段,预制光缆的芯数、形式与设计院首先确定下来,对整站设计进度起到关键作用,笔者认为在工程设计前确定预制光缆厂家、航空插头类型,预制光缆厂家技术支持力度,对工程设计及供货周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Figure 2. Inside installation diagram ofprefabricated cabin图2.预制舱内部安装示意Figure 3. Internal transfer panel diagramof prefabricated cabin图3.预制舱内部转接面板示意图4.2. 电缆光缆的走线方式4.2.1. 上进线电缆桥架电缆采用上部进线方式,电缆从箱体后面中间位置上部引入,在进线口外设置防雨结构,电缆沟通过斜坡爬上,见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