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古诗由于字数、声律、修辞等的限制,诗人常在词序安排上作 些变通。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 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 “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 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 城玉门关”。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
塞下曲(其六)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 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 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 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知识梳理】 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
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指
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 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而意境的 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暝 》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 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知识梳理】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
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 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 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 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 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 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 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 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考查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 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 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 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两首诗都写梦,但写法有何不同?
【试题分析】 两首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 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 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
5.分析语言风格。了解诗歌语言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 点和表达技巧。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 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 多种风格。了解诗歌语言的风格,需要明确诗歌语言风格的专业 术语,如: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 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同时,我们还得把握不同题 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 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 婉转等。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 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 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 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 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 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 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 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含问话的方法,精简为 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 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 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方法点拨 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固定格式:第一部分,用自 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 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 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 境的不同方式,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 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 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答案构成为:什么形象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
高职高考 语文
复习教材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
文中加点部分用下划线代替
【考情分析】 2017年考查的是唐代诗人许浑的《汴河亭》,2018年是两首诗
歌的对比阅读,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一首是清代诗人汪中的《梅花》,命题方式均是一道选择题,鉴赏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道主观题,根据诗歌内容 分析作者的心情,这道主观题增加了一分,诗歌鉴赏总分减了两分, 变成8分。2019年诗歌鉴赏题则直接变为一道主观题,分值不变, 仍然是8分。2020年、2021年则以两道主观小题考查诗歌阅读,20 年是两首诗对比阅读,21年是一首诗鉴赏,总分都是8分。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gǔ)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雁有什么样的意蕴?
【试题分析】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 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 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们常常借 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 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 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 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 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方法点拨
1.把握所炼之字,体会其中的用意。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 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 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来说,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 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
2.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 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典例精析】 【例题1】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被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后大为增色,为什么?
【试题分析】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 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题2】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典例精析】 【例题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试题分析】 诗句通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 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蓑笠翁”“钓江雪”勾画人物,突出 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的品格的人物形象。
【例题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韦应物
纵观最近几年,除2018年和2020年为两首诗歌对比阅读外,每年 的考查形式均为一首诗歌鉴赏。2016年到2018年,诗歌鉴赏题型开 始变化,减了一道有关文学常识的选择题,而那道主观题却增加了1 分,总分8分,而2019年又发生变化,直接变为一道主观题,分值不变,8 分。2020年,则变为两道主观小题进行考查,其他不变, 2021年和 2019年一样,一道主观题,总分8分。因此,根据这几年广东省高等 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的试题形式变化,可以知 道,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难度有所增加,我们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时应当重点加强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分析概括 作者观点态度的赏析能力的训练。当然,还应适当把握古代诗歌 的基础文学常识以帮助理解诗歌内容,加强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思想感情的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的使用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考纲解读】 中等职业学校“考试说明<语文>”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
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 析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 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 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的形象、语言 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 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需要激发 学生主观思维,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 功不可。
2.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 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 “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 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 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 典型人物,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 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 后者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 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 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杜牧的《 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 、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在鉴赏诗 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 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 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也应特别注意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 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 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 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 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是“桃花在 春风中笑”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