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樽对月: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

合集下载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导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

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

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

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中的月意象是其所作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下是对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的论述:
月亮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他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思念的象征,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月亮是李白的自我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代表他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将自己比作月亮,表达了他不畏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

月亮是李白表达哲思的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例如,在《庐山谣》中,李白用月亮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月亮是李白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和自我形象,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的出现,其使用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的一条绚丽的风景线。

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在他的笔下,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

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

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但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在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为我国的诗词文化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李白在我国诗人群体中最为人所知的伟大诗人之一。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一直是李白最为喜爱的诗词意象之一。

李白的诗词描绘了大量的月亮,这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影响相当巨大。

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标签:李白;诗歌;月亮;意蕴现今我国民众们对诗词接触的开始都是从优势朗诵《静夜思》等等李白诗词开始的。

诗人李白将自身一生大量的笔墨放在描述月亮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对于后世人们对于月亮的看法产生着影响。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月亮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因此,笔者结合李白的一生探讨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并且通过李白的诗歌去探寻月亮意象及意蕴。

1.李白与月亮诗人李白的一生都似乎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月亮对于李白来说好像并不是悬挂在九天之上的死物,而是他的亲朋好友和知己佳人。

李白将自身的情绪向月亮所说,将自身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比,仿佛月亮已经和他成为了共同体,甚至他的死亡都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李白晚年因醉酒捞月溺水而亡[1]。

在李白的认知中拥有着各种静态的月亮如清月、圆月、残月,有各种动态的月亮如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各种不同地点的月亮如林中月、江中月、深山月,有各种时间的月入今夕月、往昔月、盛秋月、隆冬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月入玉盘月、玉环月、玉钩月。

在李白的幼时,明月对于他来说是“小时不是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李白得意的时候明月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某使金樽空对月”。

在李白苦闷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白思想亲友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09中文3班那心彤梁永红摘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 余下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对月亮有特殊情感的民族。

入晚,当我们抬头望月时,自然会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玉兔和蟾蜍,猛然间也会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一种特别的感受油然而生。

而我们能够想起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名作,有一半出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手中。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寄情于物,可以使诗歌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难抒之情、难言之理,都可以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

也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把他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一一袒露在他的诗中,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之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文学艺术上的意象指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高二语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

高二语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

高二语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甘肃省华亭一中周银德【摘要】月亮成为李白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李白以出色的直觉能力,融入个人的感情色彩,赋予了月亮意象内在的情感,又以这复杂的情感创造了或强化了三种复合形态的明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

李白用月亮等想象,大胆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营造了优美旖旎的空明境界;李白用月亮作为载体,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折射出了李白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月亮构成了极其独特或相当独特的李白世界。

【关键词】李白月亮意象李白世界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浪漫诗仙”、“盛唐骄子”之称。

他的诗是“盛唐之音”,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李白现存的诗歌九百多首中,(李白实际创作的诗歌比这多的多,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时已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这是很可惜的。

)与月亮相关的就是有二三百首。

就以“月”为题目的诗就有二十多首,他从小就喜欢明月,他在《古朗月行》中就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他不同的体裁中,诸如杂言、乐府诗、绝句,律诗中,都渗透了月亮、月光的影子,咏月诗之多,唐代大诗人中无山其右。

一、月亮成为李白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太阳与月亮,是宇宙大自然中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星球。

如果说太阳的光芒给自然万物以鲜艳夺目的色彩,主要表现为—种阳刚之美。

那么,月亮的光芒给自然万物涂抹上一层净白空蒙的色调,别具一种阴柔之美。

明朗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明朗太清晰的事物,往往纤毫毕现,一览无余,不能给人以联想;而朦胧隐约的东西,倒别有一种神秘感,能激发人探索的好奇心,促人遐想,更有让人回味的余地。

写诗要有意象,有意象才能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抒写诗人的情怀。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而它的内涵却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

或指意和象。

可指意中之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艺术形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境界。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五、征戍观念的表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轮明月照耀九
州,承载了多少戍边战士的思乡和征人之妻的眼泪。
唐代对外用兵频仍,造成千万家庭的离散。李白深感戍
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
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
念远,闺中望怨。“那堪愁节苦,远忆边城儿。莺飞秋窗满,月
度霜闺迟”(《塞下曲》其四)。秋天为情人捣衣乃是六朝乐府
写闺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李白诗中亦有体现。“晓吹员管随
花落,夜捣戎衣向月明”《(捣衣篇》),“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
砧”(《赠崔侍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夜吴歌》“长安一
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人生易老天难老,一月悬于天际间,始终照耀着如水流花
谢般不断兴亡盛衰的人世,不变的唯有那皎洁的月光,千百年
来,盈亏中写满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愁苦。
命运的捉弄,李白一生不得其志。病态的社会,压抑着诗
人的思想和才情。岁月的蹉跎,年华的流逝,李白逐渐对功名
富贵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上的共鸣,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
情难以释怀,“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寄淮南友人》),“梦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

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

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

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

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

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

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鉴赏李白对诗歌月亮的意象

鉴赏李白对诗歌月亮的意象

鉴赏李白对诗歌月亮的意象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大诗人李白和他诗里那超级迷人的月亮呀!你说李白这人可真有意思,他对月亮那简直是情有独钟。

那月亮在他笔下,一会儿像个玉盘挂在天上,一会儿又像是陪着他喝酒的好朋友。

你想想,他一个人在那儿喝酒,抬头一看,嘿,月亮在那儿陪着呢,多有意思呀!他写月亮的诗那可真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有时候月亮是那么的明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你看,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多形象啊!咱小时候谁没干过看着月亮瞎琢磨的事儿呀,李白就这么生动地给写出来了。

还有的时候呢,月亮又成了他寄托情思的对象。

比如那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哇,他把自己的忧愁都托付给月亮了,这得是多深的感情呀!好像月亮能懂他的心思似的。

咱平常人看月亮,可能就觉得挺好看,顶多感叹两句。

可李白不一样啊,他能从月亮里看出那么多东西来。

就好比咱看一朵花就是朵花,人家能看出花里的诗意来。

这就是大诗人的厉害之处呀!你说那月亮是不是也特别喜欢李白呀,要不然怎么老是出现在他的诗里呢?李白在人生得意的时候写月亮,失意的时候也写月亮。

月亮就像是他的一个老伙计,不离不弃的。

有时候我就想呀,要是我也能像李白那样,看着月亮就能写出那么美的诗来该多好。

可惜咱没那本事呀,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李白的诗感叹。

李白对月亮的描写,那真的是绝了!他能把月亮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感情,让咱读着他的诗,就好像自己也看到了那月亮似的。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你再想想,要是没有李白,咱对月亮的想象是不是就没那么丰富了呢?他就像个魔法师,用他的笔给月亮施了魔法,让月亮变得更加迷人了。

哎呀呀,李白和月亮,这可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呐!他让月亮在诗的世界里闪闪发光,也让我们这些后人对月亮有了更深的感情和更多的想象。

咱可得好好感谢李白呀,给咱留下了这么多关于月亮的好诗。

所以说呀,李白对月亮的意象描写,那真的是太精彩啦!咱可得好好欣赏,好好品味,别辜负了大诗人的这份心意呀!。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非常丰富,通常表现为崇高、神秘和浪漫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在这句脍炙人口的诗中,月亮被描绘为清澈明亮的光芒,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但同时也带有一些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气息。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将进酒》):在这首豪放洒脱的诗中,月亮被用来形容城市的景象,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但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辛勤劳动。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的思乡之情,月亮被用来象征故乡的远方,强调了人对家园的眷恋和怀念。

总之,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丰富多彩的,既具有美好的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它在诗人笔下成为一种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這是李白出蜀的一次壯遊。

荊門山,位於湖北宜都縣西北,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自蜀出三峽,一路上縱情觀賞崇山峻嶺,向著荊門山外而來,景色逐漸變化,直至楚國,曠野平原,頓時開闊,「山隨平野盡」,正是另一番的景色,這是景象流動變化之描述。

「江入大荒流」,又見滔滔江水,順著無際的原野奔流,顯出了空間的遼闊,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

渡過了荊門外,江水逐漸平緩,晚上,月影倒映水中,有如高空飛來的天鏡;白天,雲影變化無窮,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一方面以水中明月,襯托江水之平靜,另一方面又以雲彩變化,襯托江岸之遼闊,一動一靜之間,使李白真切感受到迥異於蜀中的楚國風光,也因此懷念起情感深摯的故鄉水。

這個生養他的故鄉水,在他遠遊之際,仍戀戀不捨送他千萬里,益見他身處異地,心懷故鄉的思鄉情懷,以濃厚的惜別之情結尾,餘韻無窮。

李白與月亮相關的詩作舉例:@〈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怨情〉:美人捲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仙李白死亡之謎唐代,一個中國歷史上輝煌隆盛的朝代,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繽紛閃耀的時期,降生了一位被貶入凡間的仙人。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第一篇: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

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

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

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

[2]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25——742)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上安州裴长史书》) 漫游路线:
→江陵 道士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 八极之表。” →南游洞庭、岳阳、长沙、零陵、庐山。 →东游金陵、扬州、姑苏、江夏、襄阳。 →湖北安陆,结婚定居。 →北游洛阳、太原。 →东游齐鲁,于徂徕山竹溪隐居。后移家任城。
第七章
人月相得:
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
第一节 李白生平简介
一、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 , 出生于碎叶城 ,五岁时 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 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二、李白生平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1、蜀中时期(705——725)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二十岁以诗文干谒苏颋。 苏颋称其:天才英丽, 可与相如比肩。
朱谏《李诗选注》)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
游踪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 天宝三载春至四载秋冬,与杜甫三次相遇 ,友谊深厚。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5、动乱时期(755——762)
入永王李璘幕 永王败,李白入狱 被释 长流夜郎 遇大赦 请缨从军 李光弼征讨史朝义 半途因 病返 宝应元年(762),李白投靠当涂族叔李 阳冰,十一月病逝。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李白《把酒问月》:人月相得,赋予明月 人的灵性,可与诗人对酒言说;赋予明月神 话色彩,借神话人物反观诗人内心,明月意 象升华,具有了普遍哲理意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望月,高楼 望月之闺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这四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 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 意之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 ,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 性和情感。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 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 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 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 “此诗明白简易,辞指明亮,飘然无所 拘滞。时白在长安,古人贾淳与对月把酒, 令白作诗以问月,故多问之之辞。想其一停 杯而诗辄就,遂为古今绝唱。说者谓其神就 ,夫神就者,天才也。白果天才者欤!”(明·
3、长安供奉翰林时期(742——744)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贺知章赞其:谪仙人!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
4、以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
第二节 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四大意象:
酒最狂肆,山/水最雄奇,明月最灵妙。

李白诗歌风格:雄奇飘逸
一、人月相通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