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对原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的理解与适用
论民事撤诉制度

论民事撤诉制度作者:李慧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1期【摘要】撤诉是指原告主动收回起诉请求,或者由于原告的某种原因,法院按撤诉处理其起诉的诉讼行为。
撤诉制度是每个国家民事诉讼制度中必设的制度之一,它不但是当事人处置自身诉讼权利的有效实现方式,也是法院结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民事撤诉制度做了一些规定,但是根据条文的分析仍然有很多的缺陷,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一些建议,为以后立法的完善做准备。
【关键词】撤诉;处分权;合意权;证据一、民事撤诉制度的概述撤诉在民事诉讼中,又叫诉之撤回,严格来说,应仅指原告撤回起诉,但稍宽泛的讲,它不仅是当事人撤回诉之请求,还有不再要求法院审理此案件的含义在内。
撤诉是一个程序事项,具有微观而综合的特征,它可以发生在起诉受理后至判决确定前的任何阶段,造成该诉讼程序终结。
从本质上说,它与实体权利并无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又与处分实体权利的很多诉讼活动诸如诉讼请求的放弃与承认、法院调解、诉讼和解等有着万千关联。
在民事诉讼中,它是以一种类似于纯技术性操作手段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司法运作和制度设置时,把程序正义理念纳入其中,便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立法对撤诉的态度与撤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而且也直接关涉到对撤诉这一概念的界定。
根据现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当事人撤诉时拥有否决权,撤诉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情况的存在。
学界对撤诉的性质也存在一些分歧,有的学者将撤诉看作是“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后宣判以前,要求撤回自己的诉讼请求的行为”;其他一些人则认为撤诉是“一种放弃或丧失诉讼请求的权利”,而诉讼请求则被认为是原告一方在程序上对被告一方提出的实体权利方面的请求;也有人认为撤诉是诉讼当事人出于停止审判的目的向人民法院表示撤回诉讼,结束诉讼程序的诉讼行为,会产生诉讼终结的效果,其本身并没有对实体权利进行处分的意思。
我认为撤诉是当事人的一种诉讼权利,基于当事人的处分原则,有权在法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进行处分,撤诉就是他们在行使处分权对自己的诉讼权利进行处分的表现。
原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的理解与适用

原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的理解与适用在司法系统中,法庭审查是解决纠纷争议的重要环节。
原告收到法庭传票后,如果拒绝前往庭审,则会被视为“拒不到庭”,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后果,如强制出庭、处罚等。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原告拒不到庭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原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进行理解与适用。
一、准备阶段在诉讼程序中,原告在起诉时需要提出具体的诉讼请求,并提交相应的证据。
此后,被告将会依法被传告,并有权要求对证据进行驳斥和回应。
为了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双方必须在庭审时出席。
如果原告不出庭,将会严重妨碍庭审的进行,因此法院会考虑下发强制执行令,要求原告出庭。
如果原告拒不出庭,则需要考虑是否继续进行诉讼。
如果原告提出撤诉申请,则法院将会对该请求进行审查。
如果法院认为该请求符合法定条件,将会裁定允许撤诉。
此时,原告的失信行为可能会被取消或降低,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撤诉申请在申请撤诉时,原告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说明为什么要撤诉。
法院会根据各种情况来对原告的撤诉请求进行审查。
有些情况下,撤诉请求可能会得到法院的支持,而在其他情况下,法院可能会拒绝撤诉申请。
如果原告拒不出庭,但仍希望继续诉讼,可以提出原告无条件认罪认罚申请。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被告同意原告的无条件认罪认罚申请并达成调解协议,则法院可以不用再次开庭审理,直接对案件作出判决。
因此,即使原告拒绝出庭,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佳的处理结果。
三、撤诉的后果如果法院允许原告的撤诉请求,则意味着双方的争议被解决,诉讼程序终止。
原告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费用,例如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
然而,相比于在庭审中败诉并承担更高的费用,撤诉的代价相对较小。
撤诉后,原告可以重新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调整讼师。
如果原告有足够的证据和法律支持,还可以重新起诉,并以更好的状态重新参加诉讼。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撤诉反而对原告更有利。
总之,在诉讼程序中,双方必须要遵守诉讼法规、准备充分的证据、出席庭审。
撤诉申请是什么意思

撤诉申请是什么意思
撤诉申请是指当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主动向法院提出撤回原
先的诉讼请求并终止相应诉讼程序的行为。
撤诉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回
避或解决争议,以及促使案件尽快终结。
撤诉申请可以在诉讼的任何阶段提出,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等。
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自行向法院递交撤诉申请书,也可以委托律
师代理进行申请。
撤诉申请的适用范围相对广泛,诉讼当事人可以基于多种原因提出
撤诉申请,如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案件事实发生变化、涉及的
利益关系发生变动等。
无论撤诉申请是出于主动撤回原诉请求或是双
方和解,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法院一般会审查并予以受理。
在撤诉申请被法院受理后,法院会将撤诉事宜通知其他相关当事人,以确保各方对撤诉行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法院还会对撤诉申
请进行审核,确保撤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
如果撤诉申请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会裁定准许撤诉并终结相应的诉
讼程序。
裁定准许撤诉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就会根据撤诉而发
生变化,原有的诉讼请求将不再存在,案件也就不再继续审理。
需要注意的是,撤诉申请一旦经法院准许,原案件即告终止,当事
人在同一诉讼事项上不得再次提起起诉。
此外,对于撤诉事宜,双方
当事人应当确保在撤诉之前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并在申请前进行妥善
协商和沟通。
总之,撤诉申请是诉讼当事人自主决定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争议和促使案件尽快终结。
撤诉申请的提出需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经法院审查并准许后,原案件即告终止,双方当事人不得再提起起诉。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摘要:撤诉,是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项诉讼活动,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结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体现。
在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中,各个国家的民事撤诉制度都对当事人平等、自由处分、主体地位等诉讼理念作出了规定。
而在我国,由于立法基础薄弱,法律规范不够细致,导致民事撤诉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种种弊端。
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撤诉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弊端,与两大法系国家的现行撤诉制度进行比较,浅谈我国撤诉制度的现状和撤诉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撤诉,撤诉制度,比较,弊端,完善一、前言作为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诉讼活动,撤诉,在民事诉讼中也称为诉之撤回,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至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撤回诉讼或由于当事人的某种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对其起诉按撤诉处理的诉讼行为。
撤诉制度是当事人处分自己诉讼权利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结的重要方式,撤诉制度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在我国,撤诉分为广义上的撤诉与狭义上的撤诉,广义上:撤诉是指原告撤回对被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撤回被告对原告的反诉,第三方当事人撤回与案件有关的诉讼请求,而根据诉讼请求的内容,撤诉分为部分撤诉和全部撤诉;根据诉讼程序,撤诉分为起诉后撤诉和上诉后撤诉。
狭义上:撤诉是指原告或上诉人申请撤回对被告或被上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终结诉讼活动的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由该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撤诉制度在立法上体现出来的是法院的职权主义,呈现出法官控制诉讼进程、当事人地位客体化的职权主义民事诉讼结构的特征,不符合尊重当事人人格的要求,这和现代民法领域的当事人主义是完全相违背的的。
撤诉的法律后果和原因分析

撤诉的法律后果和原因分析作者:神木法院郗小平发布时间:2010-09-27 17:13:35--------------------------------------------------------------------------------撤诉,又叫诉的撤回,或者撤回诉讼,包括一审撤回起诉,也包括二审撤回上诉等。
其涵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或者上诉人,在案件立案受理后至法院宣判前这一期间内,撤回起诉或者上诉,从而终结审判程序的一种诉讼行为,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表现。
另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故中途退庭的,亦按撤诉处理。
撤诉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后果,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点:一、撤诉申请被法庭裁定准许后,诉讼即告终结,亦即终结审判程序。
撤诉本身也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案方式。
而且从服判息讼,构建社会和谐的视角来看,撤诉的社会效果似乎仅次于调解。
二、在诉讼程序上视为从未起诉,只要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则原告仍有权再次起诉或者上诉。
因为撤诉仅仅是在程序上予以终结,对原、被告、第三人,或者上诉人、被上诉人之间所诉争事实的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并未作实质性处理,故原告或上诉人所撤回的也只是起诉或上诉的的诉讼权利而已,并不是放弃其实体权利,原告在撤诉后一定期间内可以随时起诉(婚姻案件法律规定如无特别情况,原告撤诉后在六个月内不得重新起诉,属于例外),亦不违反民事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三、诉讼时效期间中断。
撤诉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在司法实践乃至于法律学界仍有不少争议。
通说认为,撤诉也是起诉的一种,是当事人行使诉权,主张民事实体权利的一种方式,既然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原因中有起诉,那么撤诉亦不能例外,不能仅仅将撤诉理解为“视为从未起诉”,从而造成本来时效中断而可以支持的案件而驳回了当事人的起诉或者诉讼请求,造成错误的裁判。
《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论民事诉讼之缺席判决制度(1)

论民事诉讼之缺席判决制度(1)【内容提要】缺席判决是民事诉讼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权威和国家法制的尊严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比过去有很大程度地增强,当事人不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况越来越多,缺席判决的案件呈止升趋势,缺席判决制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论文通过分析论述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缺席判决的规定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司法实践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现象,对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如何完善和规范缺席判决制度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观点,希望通过探讨,促进缺席判决制度的完善和规范。
缺席判决是相对于对席判决而言的,是指民事诉讼中部分当事人无故不到庭或中途退庭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仍不中止案件的审理,而继续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判决的诉讼制度。
自近代以来,通过各国的立法实践,现代意义上的缺席审判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即缺席判决主义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
缺席判决主义是指原告在法院开庭审理日不到庭时,拟制为其放弃诉讼请求,根据被告的申请,法院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被告缺席时,拟制为其承认原告主张的事实,根据原告的申请,法院做出缺席判决,但缺席一方可在合理期限内提出异议,自异议提出之日起,该判决视为未作出,诉讼恢复到判决之前的状态。
而一方辩论主义是指一方当事人在法院开庭审理不到庭时,由到庭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法院将已辩论的事实、已调查的证据和缺席方所提供的诉讼资料作为判决的基础,依到庭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做出判决,对该判决当事人不得提出异议。
缺席判决是民事诉讼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效率,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国家法制的尊严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民事诉讼中如何处理当事人的撤诉或撤回起诉

民事诉讼中如何处理当事人的撤诉或撤回起诉在民事诉讼的进程中,当事人撤诉或撤回起诉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这一行为不仅关乎当事人自身的权利行使,也对诉讼程序的推进和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撤诉和撤回起诉的概念。
撤诉,通常指的是原告在案件受理后、宣判前,主动向法院申请撤回其起诉的行为。
而撤回起诉,在一些特定的程序中,比如再审程序,也可能出现。
那么,当事人为什么会选择撤诉或撤回起诉呢?原因多种多样。
有时,当事人可能在起诉后通过协商等方式与对方达成了和解,从而觉得没有继续诉讼的必要。
或者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证据不够充分,胜诉的可能性较小,为避免败诉的风险而选择撤诉。
此外,也可能是因为诉讼成本过高、时间过长等因素,使得当事人重新权衡利弊后决定撤诉。
当当事人决定撤诉或撤回起诉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
一般来说,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交书面的撤诉申请或者撤回起诉申请。
在申请中,应当表明撤诉或撤回起诉的意愿,并说明理由。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
法院审查的重点通常包括撤诉或撤回起诉是否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是否存在恶意撤诉以规避法律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以及案件的审理进程等。
如果法院经审查认为撤诉或撤回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通常会裁定准许撤诉或撤回起诉。
然而,如果撤诉或撤回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则可能不予准许。
比如,在公益诉讼中,原告的撤诉需要经过法院的审查同意,不能随意撤诉。
又如,在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中,法院也会谨慎审查撤诉申请。
撤诉或撤回起诉对于诉讼程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旦撤诉或撤回起诉得到准许,诉讼程序就会终止。
已经进行的诉讼活动,如证据交换、庭审等,都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撤诉或撤回起诉后,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以再次起诉。
不过,再次起诉也并非毫无限制。
例如,对于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
关于关于浅谈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及处

浅谈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及处理鲁济锋梅涛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被告有权提出反诉”。
这是法律赋予被告在民事诉讼中与原告的起诉权相对应的一种诉讼权利。
如何对反诉制度的理解,把握反诉成立的条件、反诉的特征以及对反诉的处理,笔者发表如下管见。
一、反诉的概念什么是反诉,在英国、美国称为反请求。
在我国,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观点认为,反诉与本诉相对,是指诉讼中的被告向原告提起的诉讼;有的观点认为,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被告向本诉的原告提出的一种独立的反请求。
还有的观点认为,是指在已经提起的民事诉讼中,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提出的目的在于对抗本诉的独立请求或排斥、吞并、抵销本诉的独立请求。
根据司法实践,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对反诉所下定义都不够确切、全面,反诉应当是指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为抵销、动摇或吞并本诉原告诉讼请求,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和合法权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和本诉的一定牵连性的一种独立的反请求。
二、反诉制度设立的意义反诉是被告行使诉权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法律对被告的一种特殊保护,反诉可以吞并、抵销、动摇本诉或使本诉原告的诉讼请求失去实际意义。
反诉制度的设立,体现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和便于当事人诉讼原则,同时通过本诉与反诉的合并审理,可达到简化程序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促进本诉的审理解决,避免两次判决在相同问题上的矛盾,提高诉讼效率和效益。
三、反诉的特征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独立的请求。
反诉成立后,便与本诉形成两个诉的对立,独立存在。
笔者认为,反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
反诉只能由本诉被告针对本诉原告而向法院提起,针对其他任何人,包括对与本案的牵连的人均不能提起反诉。
反诉实际上是变更本诉当事人的相互地位,变原告为被告,变被告为原告,当事人各自具有原、被告的双重身份。
在审判实践中,有人认为,本诉与反诉的双方当事人不增加、不减少,当事人的人数完全相同,只是原告和被告的诉讼地位进行了调换。
撤诉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撤诉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1条规定:“宣判前,原告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院裁定……”这表明,在我国,当事人行使自己的撤诉权利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辅之以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必要的,然而,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实践中存在着混乱现象.为此,本文试就我国撤诉制度的缺陷与完善作一探讨.一、撤诉的时间限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申请撤诉的时间作出了限制性规定,通常认为,在被告就该案提出实质性的答辩前,原告可以自由撤诉,在这之后撤诉须经被告同意或法院允许.我国民诉法在当事人申请撤诉时间上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为“宣判前”,由此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允许原告在辩论终结后还可撤诉,就会给原告为避免败诉风险而提供了合法机会.辩论终结后案件事实已查清,谁是谁非已经明了,如果对己方不利时,原告便以牺牲一半诉讼费这一微小代价而撤诉,从而合法地逃避的制裁,这与民诉法所追求的目的相违背.而且其撤诉后又可能再起诉,法院又要为同一事实重新启动诉讼程序,不但增加了被告的诉累,也使法院为这种滥诉而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其次,由于我国民诉法未对撤诉时间作出分阶段的规定,如果原告在被告提出答辩后撤诉的,势必会影响到被告“因应诉而取得之消极的确定权益”下文将作详细论述,有悖于法律的公平原则.类似的弊病还有很多.因此,我国法律在当事人申请撤诉时间上应规定为:在案件受理后至辩论终结前,当事人可以申请撤诉.并应借鉴国外立法中的经验,以被告是否提出实质性答辩为界将申请撤诉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申请撤诉的,是否允许,应由法院审查后裁定.二、准许撤诉标准之完善我国民诉法未对是否准许撤诉之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只能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这种弹性很大的“自由裁量”为法官咨意专断提供了“合法”的便利.在大力推进司法公正反对司法腐败的今天,讨论撤诉的标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法院应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认为当事人之撤诉申请同时符合了以下几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裁定准许撤诉:一、申请撤诉必须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这表明,为一项民事行为必须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具体说来,当事人申请撤诉,须不是因为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的胁迫、欺诈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也不是因为身处困境而作出的无奈之举,更不应是法官出于某种考虑而对当事人的要求,而应是正常情况下,当事人完全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意思表示.二、撤诉必须不损害对方当事人之合法权益对方当事人“因应诉而取得之消极的确定权益”,也需要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原告申请撤诉,不仅是对自己诉讼权利的处分,还将涉及到对方当事人对其权利的处分.如:原告误以为自己是权利人而起诉,迫使被告不得不花费不菲的费,不得不花费、财力和时间去取证,所有这些损失,被告将在胜诉时获得补偿,在某些特殊案件中,因其成为被告而受损的名誉也会得到恢复.但如果原告撤诉了,不公平的待遇就非常明显了,因为这样不但使被告失去了在这一诉讼中胜诉的机会,还会使原告逃脱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原告起诉,被告就得被动地应诉,原告撤诉,被告就得被动地退出”的局面应通过立法得到改变,当原告撤诉损害了被告之权益时,除非得到了被告的允许,否则法院应裁定不许原告撤诉.被告不同意原告撤诉的,应提出充分的根据和理由.三、撤诉行为必须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诉法的意见第16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撤诉…….”结合民法通则第58条之规定,当事人撤诉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裁定不准撤诉:1、双方恶意串通撤诉,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的.如实体法规定违法的处理除返还原物或赔偿损失外还要追缴财产,若双方违法,应没收双方所得财产,收归国库.所以若双方恶意串通规避法律责任,从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时,理应不准撤诉.2、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虽然条件下主要强调市场调节,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如撤诉的后果违背了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指令性计划的,应裁定不准撤诉.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违反了利益,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四法定代理人的撤诉结果必须不影响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法定代理人的撤诉行为与当事人自行处分行为不同,当撤诉不利于及时有效的保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时,如:实践中存在着当事人父母所在单位或当事人所在地的居委会、村委会作为法定诉讼代理人,他们仅从自身利益考虑而为的撤诉行为,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表现,对此,法院应不准撤诉.此外,在司法实践中还应慎重处理以下几种情况:1、案件已先予执行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原告申请撤诉,将使先予执行无据可依,不但给被告造成极大的损失,也会给法院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理应不准撤诉.2、案件事实已查清的.此时事实已清,是非已明,纠纷也即将得到有效解决,如果准许撤诉,必将使纠纷复原,已付出的诉讼支出会付之东流,诉讼结果也将毁于一旦,以后可能还会重复此劳动过程,从而造成了极大的诉讼浪费.对此,法院可不准原告撤诉.3、诉讼中原告明确表示放弃权利的.原告放弃权利后,对他来说,诉讼中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已经失去了意义.这时如再准许原告撤诉,他也有可能会因某种原因再起诉,从而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不利的后果.因此,如原告放弃权利的,法院可不准其撤诉.三、撤诉后再起诉之限制各国法律几乎无一例外地允许当事人撤诉后再行起诉,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有所不同:英国法律规定,被告进行实质性答辩后原告撤诉的,再起诉须经法院许可;美国法律规定,在被告提出实质性答辩前,同一诉讼不得提出三次,在被告提出实质性答辩后,一般也允许原告再起诉,但如果原告以前曾在任何联邦法院或州法院自动撤回过诉讼的,就不能再次起诉;法国法律则允许当事人就同一事实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一款第五项仅规定,撤诉后原告可就同一事实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这样的规定会给那些滥用诉权者有机可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使被告陷于“滥诉”之中,法院也疲于奔命,人为地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应对此作出限制,有条件地允许撤诉后就同一事实针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在被告提出答辩前撤诉,原告又起诉的,应当允许,但不宜超过两次;在被告提出答辩后撤诉,原告又起诉的,可制定具体标准,同时赋予法院审查权,由法院决定是否允许原告再起诉.四、当事人撤诉权之保障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保障当事人撤诉权同样是重要的.根据我国民诉法第140条的规定,当事人不能就法院不准撤诉的裁定提出上诉.换言之,法院不准撤诉,你想撤也撤不了,如果原告坚持不到庭或中途退庭,也能达到目的,被“按撤诉处理”了,但与自动撤诉相比,其退还一半诉讼费这一权利却被剥夺了.我国民诉法赋予了当事人撤诉权,但却没有明确该权利的救济途径,从而造成了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定只能服从.笔者认为,对于符合撤诉条件,只因个别法官所谓“自由裁量”而裁定不准当事人撤诉的,实际上就是滥用权,是对当事人撤诉权的一种侵犯.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上诉,如判决、裁定已生效,则可提出申诉;人民院认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可依法定情形提出抗诉.具体到裁定上,只有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和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的,当事人才可提出上诉.如允许当事人就不准撤诉的裁定提出上诉,那么就会出现一审尚未结案就上诉的不合法现象.比较切实可行的救济方法是,加大对法官的错案责任追究力度,使法官对当事人的撤诉申请仔细审查,认真对待,从而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五、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既然可以再起诉,就有必要讨论一下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该条文将提起诉讼列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之一,但对于权利人起诉后又撤诉的,诉讼时效是否中断我国法律未规定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不一,各持己见.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为肯定说,认为起诉即表明已积极行使权利,该事实不因撤诉而改变,故撤诉前的起诉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二为否定说,认为撤诉是撤回起诉,亦即权利人对先前起诉行为的否认,此属怠于行使权利,故撤诉前的起诉,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笔者支持肯定说,理由如下:权利人提起了诉讼,符合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虽起诉后又撤诉,但不影响这一次主张权利行为的效力.退一步讲,虽起诉后又撤诉的,至少仍可证明权利人曾通过诉讼手段主张权利,至于义务人是否按要求履行了义务,则在所不问.有人认为,在诉状副本送达前,对方尚不知情,应认定为权利人尚未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不中断.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法院送达是有期限限制的,法定期间内任一天通知对方当事人应诉都不影响权利人在主张权利.至于人民法院尚未通知对方当事人应诉时,权利人就申请撤诉的,如法院审查后准许撤诉,则应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此时义务人也应知道权利人曾主张过权利.所以,起诉后又撤诉的,诉讼时效应予中断,从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时重新计算.六、应严格规范撤诉的具体操作程序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后,有些法官为尽快结案,不经严格审查,便裁定准许撤诉;有些法官为图省事,干脆在当事人的撤诉申请书上大笔一挥“同意”,或者对当事人简单做一询问笔录了事;也有些法官对送达裁定书不予重视,送达法律文书既是法院的权利, 更应该是法院的义务,拖得太久甚至不予送达,不仅会给法院审理案件造成了障碍,也无端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这些都是极不规范的.程序就是形象,程序不公正形象就不公正.所以必须严格遵照民诉法有关规定,对法院在当事人申请撤诉中的具体操作予以规范,从而真正体现出程序上的公正,让人民满意.。
起诉的撤销与撤回

起诉的撤销与撤回一、引言起诉是指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解决争议的一种行为。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有时当事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意图,主动撤销或撤回起诉。
本文将探讨起诉的撤销与撤回的区别、条件和对法律程序的影响。
二、起诉的撤销和撤回的区别起诉的撤销和撤回看似相似,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法律效果。
1. 起诉的撤销起诉的撤销是指原告在法院受理前,自行撤回其起诉请求的行为。
撤销的效果是使原告起诉请求失去法律约束力。
此时,法院对该起诉行为不予受理,案件终止。
2. 起诉的撤回起诉的撤回是指原告在法院受理后,在开庭审理前自行撤回其起诉请求的行为。
与撤销不同的是,撤回具有一定的法律后果,即法院会对案件进行调解、审理,判决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起诉的撤销与撤回的条件起诉的撤销和撤回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否则法院可能不会予以受理或其他法律后果将生效。
1. 起诉的撤销条件起诉的撤销为自愿行为,原告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尚未向法院送达起诉状,未产生对被告的法律约束力;(2)未引起法院的注意或介入案件审理;(3)无其他法律规定禁止撤销的情形。
2. 起诉的撤回条件起诉的撤回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原告通过书面申请或在法庭上口头表示撤回起诉;(2)被告未提出异议;(3)法院尚未作出判决;(4)案件受理费已交纳。
四、起诉的撤销与撤回对法律程序的影响起诉的撤销和撤回对法律程序有不同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 起诉的撤销影响起诉的撤销意味着原告放弃了起诉请求,案件终止。
对于原告来说,撤销可以避免进一步诉讼费用和时间的浪费。
2. 起诉的撤回影响起诉的撤回意味着法院仍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可能作出判决结果。
原告在撤回起诉后,无法再次起诉同一事项,无论胜败,判决结果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
被告则需要面对进一步的诉讼程序,承担可能的法律后果。
五、结论起诉的撤销和撤回虽然表面上看似相似,实质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撤销是在受理之前自行撤回起诉请求,而撤回是在受理后自行撤回起诉请求。
高法院:关于反诉处理问题的若干裁判规则

高法院:关于反诉处理问题的若干裁判规则————————————————————————————————作者:————————————————————————————————日期:最高法院:关于反诉处理问题的若干裁判规则导读反诉,是指在正在进行的诉讼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诉讼。
民事反诉制度是诉讼构造中一种独特而复杂的诉讼方式,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功能。
随着2015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颁布,对反诉制度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详细规定,立法上的疏漏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在司法实践中,反诉制度的运行也是在摸索中前进,适用率低、法官随意性大、缺乏救济手段等问题层出不穷。
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有关反诉的制度规定及相关理论介绍,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案例,梳理出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反诉的裁判规则。
一、反诉制度规定及理论介绍1本诉与反诉的牵连关系本诉、反诉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并不能当然得出“本、反诉基于同一法律关系”的片面结论。
本诉与反诉可能基于同一法律关系。
如:甲乙打架,均受到对方的伤害,故本反诉均基于侵权法律关系。
本诉与反诉也可能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
如:张三起诉李四支付租金,但李四称租赁的房屋落下瓦片砸伤自己,主张赔偿。
本诉是基于房屋租赁的合同关系,而反诉是基于侵权责任关系。
2反诉提起的时间反诉应当在本诉诉讼过程中提出。
《民诉解释》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3反诉的地位反诉属于特别授权事项。
《民诉解释》第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授权委托书,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送交人民法院。
授权委托书仅写“全权代理”而无具体授权的,诉讼代理人无权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出反诉或者提起上诉。
民诉法第191条中的意外事件

民诉法第191条中的意外事件民诉法第191条规定了当事人因非常事故不能按时到庭时的处理方式。
这一条规定的目的是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庭审的公正性和效率。
本文将从意外事件的概念、影响、法院处理方式、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条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当事人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按时到庭参加庭审或是无法接到传票通知的情况。
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可以是突发疾病、突发事故、恶劣天气、交通堵塞等外部因素。
当事人在遭遇意外事件时无法提前通知法院,也无法预知或控制这些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需要根据民事诉讼法对意外事件做出合理的处理。
对于当事人而言,意外事件往往会对其参与庭审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无法按时到庭可能导致缺席判决,即使缺席判决可以申请复议,但可能会浪费时间和金钱,并延长案件的审理周期。
此外,对于一些重大案件,当事人的参与对于案件的审理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当事人来说,遭遇意外事件有时会对其权益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根据民诉法第191条,当事人遭遇意外事件无法按时到庭时,应当及时向法院说明情况,并提出书面申请,请求延期开庭或者恢复审理。
法院在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意外事件,并据此决定是否延期开庭。
根据实践经验,法院在处理意外事件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法院会考虑当事人的申请是否真实合理,即是否属于真正的意外事件。
其次,法院还会考虑案件的紧急程度以及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存在恶意逃避庭审的嫌疑。
最后,法院会考虑案件的性质和重要性,以及其他相关利益关系方的意见。
近年来,有一些实践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民诉法第191条。
例如,某案件中,原告因突发疾病无法按时到庭,但提供了医院的证明文件。
法院经过判断后决定延期开庭,以确保原告的合法权益。
类似的案例还有当事人因突发交通堵塞无法按时到庭等。
总之,民诉法第191条对当事人遭遇意外事件无法按时到庭的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
原告未到庭裁定按撤诉处理被告是否还必须送达

原告未到庭裁定按撤诉处理被告是否还必须送达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对被告提起诉讼的时候,案件审理的时候原告需要出席庭审,原告不出席的时候法院会按照撤销诉讼裁定进⾏处理,那么原告未到庭裁定按撤诉处理被告是否还必须送达?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解答。
⼀、原告未到庭裁定按撤诉处理被告是否还必须送达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百四⼗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法院作出撤销起诉处理的,法院必须对原告和被告送达撤销起诉的裁定书,送达的⽅式根据实际的情况⽽定。
⼆、被告拒不到庭怎么办(1)根据民诉法第100条规定,⼈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2)根据民诉法第130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般来说涉及⾝份关系的诉讼,需要当事⼈亲⾃到庭,离婚案件即是如此。
也即,离婚案件如果双⽅当事⼈不到庭,相关事实就难以查清。
为此,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原告⽆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视为⾃动撤回离婚起诉;那被告不到庭,能否视为同意离婚呢?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离婚案件中,被告拒不到庭的应视具体情况⽽定。
⼀般来说,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定,需要当事⼈亲⾃到庭的案件,经过⼈民法院⼆次以上正式传唤仍不到庭的,⼈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拘传措施,或者可以迳⾏缺席审理、判决。
缺席审理、判决,并不是说完全按照原告的诉讼请求来判,法庭仍应进⾏法庭审理,只不过视为被告放弃了质证与辩驳的权利。
在实践中,只要原告的诉讼请求与举证证据没有原则性错误,⼀般会得到⽀持。
为此,任何公民不论因在何种情况下收到法院判决,都应积极地应诉,以维护⾃⼰的合法权益。
千万不要⾃认为对⽅的起诉完全是没有道理的,⽽以⽆所谓的态度,既不向法院说明,⼜不到庭,最终酿成⼤错。
如果读者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
浅谈再审案件原审原告经传票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的

浅谈再审案件原审原告经传票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的再审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的,该如何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但是再审案件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规定,其启动分为依申请启动、法院依职权启动和检察院抗诉启动三个类型,在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情况下,原审当事人均不是申请人,且启动再审时已经确定原审判决确有错误,故简单笼统地一律按撤诉处理并不妥当。
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别救济程序,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经一、二审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生效裁判,其权利义务已被确定。
审判监督程序审查、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涉及当事人之间已经确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既要维护生效裁判既判力的权威性,又要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故本文将结合再审案件的特殊性谈谈类似案件的诉讼程序处理方式。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审判监督程序一章中第二百零七条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按照第一审程序或者第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第一审普通程序中,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此处规定的是可以,而不是应当。
被起诉不去开庭会怎么样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被起诉不去开庭会怎么样整理被起诉不去开庭会怎么样假如开庭却不到庭,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法院受理了原告的起诉,确定是有肯定的道理的。
作为被告,写好答辩状,乐观应诉就可以了,开庭到场,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个辩护的机会,也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被起诉不去开庭会怎么样被起诉后,不去开庭的,会被缺席判决,其中必需到庭的,人民法院还可以强制被告到庭。
被告被起诉后,人民法院应当传唤被告在规定的时间参与庭审,被告经过传票传唤,没有正值理由,拒绝到庭参与诉讼的,人民法院在查明状况后,可以缺席判决,其中依据案子状况,确定被告必需到庭的,人民法院还可以通过强制的方法,强制被告到庭参与诉讼。
法院开庭,被告始终缺席,有以下处理方法:1、被告两次无故不到庭法院可以拘传,但民事案件一般不会用这种手段;2、《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值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被告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但通常不会支持赔偿双倍房钱的要求,由于该数额过高,法院可能适当判决你支付一部分违约金的。
其次,被告不到庭,对于维护被告的权益是不利的,假如被告不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能到庭,也可以托付代理人出庭。
被告不去法院会依法宣判,公告送达,并可以强制执行。
但由于柏高在外地,被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延期审理。
假如开庭当天原告不到场会怎么样无正值理由不到场的,可以视为撤诉。
1、假如没有正值理由,可以视为撤诉。
2、《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值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被告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但通常不会支持赔偿双倍房钱的要求,由于该数额过高,法院可能适当判决支付一部分违约金的。
其次,被告不到庭,对于维护被告的权益是不利的,假如被告不能到庭,也可以托付代理人出庭。
被告不去法院会依法宣判,公告送达,并可以强制执行。
最高院:逃避送达拒不参加庭审的当事人,即使有新证据,也不能再申请再审

最高院:逃避送达拒不参加庭审的当事人,即使有新证据,也不能再申请再审裁判要旨再审申请人回避人民法院的送达行为,拒不参加审判,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以新的证据为由申请再审,属于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形,亦不具有再审利益,不得裁定受理再审。
案情简介一、再审申请人张春平因与被申请人李世红、原审第三人陈强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一案,不服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向最高院申请再审。
二、张春平申请再审称,李世红向一审法院提供其虚假的个人信息致使法院不能有效的送达传票,导致其不能参加庭审,剥夺了其辩论权;现在其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结果,故申请再审。
三、李世红则认为,张春平为失信被执行人,一直回避参与本案诉讼,一审法院在向其手机号及地址均未能直接送达的情况下,后以公告方式进行送达并不违法;二审法院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找到张春平于另案填写的送达地址、电话等信息,分别向张春平送达诉讼文件以及通知案件审理情况后均无回音,也不违法;其拒不到庭放弃举证,不得据此再申请再审。
四、最高院经审查认为,原审法院为保护张春平参与本案诉讼并行使辩论权利已经做了多方努力,张春平一直回避人民法院的送达行为,拒不参加本案前序普通审判程序,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以新的证据为由申请再审,属于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形,最终驳回了其再审申请。
律师评析能够启动再审的新证据,是指相对于再审申请人在一审及二审诉讼中已经提交过的证据而言另行提交的不同的新证据,其隐含的前提是再审申请人应当在一审及二审普通诉讼程序中已经诚实信用地行使了民事诉讼法律赋予其积极主动提交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民事诉讼权利,这实际上也是当事人应当履行的民事诉讼义务。
本案中,由于张春平一直回避人民法院的送达行为,拒不参加本案前序普通审判程序,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以新的证据为由申请再审,属于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形,亦不具有再审利益,不得再申请再审。
实务经验总结在面对诉讼时,不建议采取拒收诉讼文书,拒不出庭等逃避的态度,因为拒绝接收诉讼文书,法院最终会通过公告的方式进行通知,法律效果是视为送达;拒不出庭,法院会以缺席审判的方式进行审理,这实质上是放弃了自己答辩的权利。
法律如何认定民事诉讼撤诉规定

法律如何认定民事诉讼撤诉规定民事诉讼可以提起,也可以撤销。
⼀旦民事诉讼的原告与被告和解,或是民事诉讼的原告已经达到⽬的就可以撤诉。
法律也⽀持民事诉讼的原告⽅撤诉,那么,法律如何认定民事诉讼撤诉规定?店铺⼩编为你仔细讲解下相关内容。
民事诉讼撤诉规定法律如何认定撤诉,指原告向⼈民法院起诉后,在判决宣告前,全部放弃⾃⼰诉讼请求的⾏为。
撤诉是原告的⼀项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当事⼈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原告作为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主⼈,可以以主张的⽅式⾏使权利,也可以以不主张的⽅式放弃权利。
所以撤诉和起诉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原告处分权的体现,其⾏使都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且起诉和撤诉是否发⽣原告希望的法律后果都要取决于⼈民法院的决定。
对于⼈民法院已经开庭审理的案件,原告在判决前,可以撤诉;但是原告撤诉是否准许,应当由⼈民法院裁定。
如果原告的诉讼违法,不但不能撤诉,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如果原告的撤诉法院没有⽀持,诉讼程序就必须继续进⾏。
原告仍然应当配合⼈民法院的审判⼯作,如果在接下来的审理过程中,原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般说来,原告撤诉仅处分⾃⼰的诉讼权利,没有处分⾃⼰的实体权利,在⼀定条件下,原告还可以起诉,再次要求通过司法程序保护⾃⼰的实体权利。
⽐如,在诉讼过程中,由于证据不⾜,⼈民法院⽆法查清案情,原告也⽆法胜诉,⽽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原告在短期内不可能提供,⼈民法院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取。
为了避免案件久拖不决,造成⼈⼒、物⼒的浪费,原告可以向⼈民法院申请撤诉。
原告在撤诉后,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获取了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新的证据,就可以就同⼀诉讼请求向⼈民法院重新提起诉讼。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按撤诉处理的情形是:1、原告或上诉⼈未按期交纳诉讼费⽤:2、原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3、原告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4、原告应预交⽽未预交案件受理费。
再审中有关法律问题及对策

再审中有关法律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 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为我国三大诉讼程序所共有,是各类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或调解,因本级法院或上级法院发现却有错误依法定程序决定再审、提审或指令再审,因当事人或其他有权提出申诉或申请再审的人的申诉或申请再审符合法定再审情形,或因人民检察院发现生效裁判符合法定情形而依法提出抗素进行再审所必须遵循的步骤和方式。
审判监督程序只是纠正生效裁判错误的法定程序,它不是案件审理的必经程序,也不是案件的必经审级,它是审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补救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裁判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民事再审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性和救济性的案件审理制度,对于修正审判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民事再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过于原则,或不完整、不合理,理论界对此争议颇多诉,实践中也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和不规X。
现在对审判监督的改革,即再审的提起,检察院的抗诉,再审文书的制作等方面,在报刊杂志上谈论的很多。
笔者主要从事申诉和再审案件的处理,觉得审判监督程序的一些规定确实过于原则上,不完整且不合理,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审判工作。
本文主要从再审中变更,追加的被告及其管辖权异议问题;再审期间,原审原告申撤诉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问题;再审审理X围;再审改判问题;检察院抗诉问题等几个方面发表了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再审中变更、追加的被告及其管辖权异议问题(一)、再审期间发现原审所列当事人不当,需要变更、追加的被告是否有权提管辖异议在审判实践中,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法院应原告变更被告之请求而恢复诉讼,变更后的被告是否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问题的答复》“人民法院对原中止诉讼的案件应原告之请求,变更被告,恢复诉讼后,变更后的被告应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诉讼权利,包括在答辩期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问题”。
撤回诉讼请求

撤回诉讼请求1. 引言撤回诉讼请求是指原告或者上诉人在诉讼过程中,主动放弃对被告或者被上诉人的起诉或上诉,以达到终止案件的目的。
撤回诉讼请求是一项常见的法律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撤回诉讼请求的定义、适用条件、程序和效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2. 撤回诉讼请求的定义撤回诉讼请求是指原告或者上诉人自愿放弃对被告或者被上诉人提起的起诉或上诉,不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以达到终止案件进程和解决纠纷的目的。
3. 撤回诉讼请求的适用条件撤回诉讼请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3.1 自愿性撤回诉讼请求必须是原告或者上诉人自愿作出的决定,不能受到任何外部压力或欺骗。
3.2 法律规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原告可以在开庭前撤回诉讼请求,被告可以在答辩期限内提出反诉,也可以在开庭前撤回反诉请求。
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协商一致,在任何时间撤回诉讼请求。
3.3 合法性撤回诉讼请求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
4. 撤回诉讼请求的程序撤回诉讼请求的程序如下:4.1 提出书面申请原告或者上诉人应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明确表示自愿放弃对被告或者被上诉人的起诉或上诉。
4.2 审查确认法院应当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与被告或者被上诉人进行确认,确保其自愿并理解其后果。
4.3 判决宣告法院根据原告或者上诉人的申请情况作出相应判决,并宣告撤销相关起诉或上诉。
5. 撤回诉讼请求的效力撤回诉讼请求产生如下效力:5.1 终止案件进程一旦原告或者上诉人撤回诉讼请求,案件的审理程序将终止,不再进行庭审和判决。
5.2 案件结案撤回诉讼请求后,法院作出相关判决宣告,案件正式结案。
5.3 原告权利保留原告或者上诉人撤回诉讼请求并不影响其在一定期限内重新提起起诉或上诉的权利。
6. 结论撤回诉讼请求是一种常见的法律行为,具有重要的法律效果。
本文从定义、适用条件、程序和效力等方面对撤回诉讼请求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原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的理解与适用
周罡红俞明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9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这为审判实践中原告拒不到庭时,适用裁定按撤诉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本文拟对原告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的理解与适用谈点粗见,以供讨论。
一、按撤诉处理裁定适用的主体范围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9条的规定,适用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的主体是原告。
但笔者认为这里的“原告”除了指一般意义上的原告以外,还应包括以下几类诉讼主体:
1、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5条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或事实、理由,成为当事人。
”可见,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以本诉的原、被告作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他在诉讼中享有原告的权利、负有原告的义务,其诉讼地位与原告相同,因此,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时,亦应承担与原告相同的法律后果,即被裁定按撤诉处理。
2、无民事行为能力原告的法定代理人。
《民法通则》第12条、第13条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可见,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原告,不能亲自为任何诉讼行为,其诉讼权利义务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
因此,在此类案件中,真正在诉讼中享受原告权利、承担义务的是原告的法定代理人。
结合《民事诉讼法》第129条的立法原意,笔者认为,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原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也可按撤诉处理。
3、提起反诉的被告。
在被告提起反诉而被人民法院与本诉合并审理的案件中,被告的诉讼地位具有双重性,即在本诉中是实行,而在反诉中则处于原告的地位。
故在此类案件中,如果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对本诉缺席判决,而对反诉则可以裁定按撤诉处理。
二、如何理解“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对原告拒不到庭适用按撤诉处理的前提是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这里的“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原告拒不到庭,二是原告拒不到庭没有正当理由。
所谓“无正当理由”是指原告未按传票指定时间或地点参加庭审活动的行为。
原告到达指定庭审地点但未按指定的时间到达,抑或原告按时到达法院但未到达指定庭空旷地,均属拒不到庭。
所谓“无正当理由”是指原告拒不到庭没有合理的原因。
何为“正当理由”?立法对此未作规定。
笔者认为,这里的正当理由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其中自然原因包括:1、无法预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严重积雪告等,且足以影响到原告按时到庭的;2、原告因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重大疾病等生理变故而无法按时到庭的。
人为原因包括:1、原告在出庭途中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导致其无法按时庭的;2、原告受到司法机关或第三人拘禁,丧失他们自人身自由;3、审判人员的疏忽,如传票上被传唤人、开庭时间或地点出现笔误,传票未实际送交被传唤人或其他有权收件的人等。
对于原告以记错或忘记开庭时间、上班高峰期交通堵塞、与其他法院开庭时间相冲突等为由而不到庭的,则不能认定为正当理由。
三、如何划分到庭与否的时间界限
在传票指定的开庭时间届满后,原告到达庭审地点,此时如何划分到庭与否时间界限?这在补遗中有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原告一旦超过传票指定时间到达庭审地点,则不论其超过1个小时,还是超过1分钟,均应认定其拒不到庭;第二种观点主张经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限作为界限,如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等,即若原告超过上述时限到庭就应认定其拒不到庭;第三种观点认为应以午别来庭划分,即若通
知上午开庭,原告下午庭才到;通知下午开庭,原告隔天才来,则应认定其拒不到庭。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均有失偏颇,且随意性大。
正如前文所述,拒不到庭是原告未按传票指定时间或地点参加庭审活动的行为,是指原告未能参加该次庭审全部庭审活动的客观事实,而这一事实须在该次庭审全部结束才能实现。
由此可见,划分原告是否到庭的唯一科学标准是此次庭审有没有结束。
即如原告到达庭审地点时庭审尚在进行,则只能认定原告迟延到庭,而不属拒不到庭;反之,如原告到达时庭审已经结束,则应认定原告拒不到庭。
四、此种撤诉处理裁定适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原告无正当理由是指原告拒不到庭,而被人民法院裁定按撤诉处理,这对原告来说,不仅实体权益得不到维护,而且要承担诉讼费用,意味着白打一场官司。
因此经,从诉讼经济的原告以及办案社会效果考虑,人民法院适用这一规定一定要谨慎行事,从严控制。
适用这一裁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须向原告发出开庭传票。
向原告发出开庭传票是适用这一裁定的前提之一,如果是邮寄送达,则应查实原告有否收到传票。
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中,法院口头通知或电话通知原告,但原告拒不到庭的,依法不能适用这一裁定。
2、裁定不宜当庭宣告。
这是因为,适用这一裁定须同时具备原告拒不到庭和拒不到庭无正当理由两个条件。
而当庭可以查清原告拒不到庭的事实,但无法查清其拒不到庭有无合理的原因。
如果当庭宣告这一裁定,则极易赞成错案。
因此,按撤诉处理裁定须在庭审后查实原告拒不到庭没有合理的理由后,才能宣告,而不宜良庭宣告裁定结案。
3、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告未到庭,但其法定代理人到庭的,不能适用这一裁定。
正如前文所述,无民事行为能力原告不能亲自进行诉讼活动,其诉讼权利义务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
因此,此类案件的原告是否到庭不影响案件正常审理,人民法院不应因此类案件的原告未到庭,而机械地作出撤诉处理裁定。
4、原告未到庭,但其委托代理人已按时到庭的,一般不适用这一裁定,但离婚案件除外。
《民事诉讼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可见原告的诉讼代理人是代表原告参加诉讼活动的,他们到庭就代表原告到庭。
因此,即使原告不到庭,但其代理人已按时到庭的,不宜按撤诉处理、但对离婚案件则应具体分析,《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离婚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案件的原告必须亲自参加庭审活动,否则,人民法院将无法查清有关夫妻感情等诉讼代理人无法说清的事实,也将无法依照《婚姻法》第25条的规定,进行当庭调解。
因此,对离婚案件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且未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的,无论其诉讼代理人有未到庭,均可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适用这一裁定。
5、原告申请撤诉未获准后拒不到庭,不应按撤诉处理。
这是因为人民法院裁定不准原告,是因为原告的不符合撤诉条件,此时如果在原告拒不到庭后再裁定按撤诉处理,就会在同一案件中出现两个矛盾的裁定,这样不仅有损执法的严肃性,而且容易被原告钻空子。
6、在审理中发现当事人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案件,不应按撤诉处理。
如有诈骗嫌疑的经济案件,对这类案件,即使原告拒不到庭,也应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缺席判决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而不应裁定按撤诉处理。
7、若前次(或几次)庭审中案件基本事实查清,原告在再次开庭时拒不到庭的,不宜适用这一裁定。
笔者认为,立法者之所以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可以按撤诉处理,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用这一规定来解决因原告拒不到庭而无法查清案情,并导致无法结案的问题;二是用这一规定兼作对原告拒不到庭的惩罚措施。
而其中,前者显然是主要意图。
因此,从诉讼经济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既然案件基本事实已查清,就应下判,而不应一律发裁定代判。
五、一点立法建议
按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不服按撤诉处理的裁定,不可以上诉。
事实上,裁定按撤诉处理不同于原告自愿撤诉,它是人民法院强制终止诉讼的行为。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的失误,以及一审法官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理解上的偏差,错误裁定在所难免。
而这类错误裁定如果不通过二审及时纠正,就客观上造成了涉诉原告的损失,增加了涉案原告讼累,违背了我国二审终审制的基本原则,也有损执法的严肃性,甚至会助长滥用这一裁定的不良风气。
因此,笔者建议《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详细列举“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情形,同时赋予原告对按撤诉处理裁定的上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