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5第五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层滞水---存在于饱气带内局部隔 水层上的重力水。其主要特征如下:
(1)水量不大,但季节性变化强烈。 (2)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 (3)一般矿化度低,但水质最易受污染。 (4) 所含的上层滞水水量不大,但其常常是引起土 质边坡滑坍,地基、路基沉陷、冻胀等病害的 重要因素。
2.潜 水
定义:地表下面第一个连续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
水的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不间断 的运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大循环——指整个地球范围内,在海洋和陆地之 间的循环。 小循环——指地球局部范围内的循环。
水 循 环 的 类 型 及 主 要 环 节
凝结
植 物 蒸 腾
凝结
水汽输送
凝结 蒸 发
蒸 发
受人类 影响显 著
降 水
一. 地下水的定义及其形成条件
pH值
<5
5~ 7
7
7~ 9
>9
5).地下水的硬度:
地下水中Ca++和Mg++的含量称为总硬度;将水 煮沸后损失的硬度称为暂时硬度,总硬度与暂时 硬度之差为永久硬度。三. 地下水主ຫໍສະໝຸດ 的类型地下水按存在形式分类:
①气态水 ②液态水 ③固态水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
①上层滞水 ②潜水 ③承压水
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
2).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
阳离子:H+、Na+、K+、NH4+、Mg2+、Ca2+ 、Fe2+、Fe3+、Mn2+等 阴离子:OH-、Cl-、HCO3-、NO2-、SO42-、 CO32-、SiO32-、PO43-等 N2、O2、CO2、CH4、H2S及放射性气体等
离 子
气 体
化合物 Fe O 、Al O 、H SiO 等 2 3 2 3 2 3
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补给径流排泄: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补给,
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排泄有以蒸发为主的 垂直排泄,水平方向上流到其它含水层及地表低处 的水平排泄。
特征:范围较大,水量较多。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具有连续的自由水面-潜水面(形状与地形相似, 但比地形平缓)受气候、水文因素的影响较大,动 态变化较不稳定。
微透水的
不透水的
亚沙土、亚粘土
粘土、无裂隙的岩石
亚沙土、亚粘土是介于粘土和砂土之间的一种地基土它 的特征分别接近砂土和粘土,但颗粒较砂土细、较粘土粗, 可塑范围较粘土小。 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土——土砂——砂
液态水 固态水 气态水
97.859% 地表水 2.14% 地下水 0.001% 大气水
4)气味:取决于水中所含某些气体或有机质及温
度高低: H2S—臭鸡蛋味 腐殖质—霉味
5)味道:取决于其化学成分
NaCl 咸 Na2SO4 涩 MgCl2 MgSO4 苦 大量有机质 H2S与碳酸 CO2与适量 气同时存在 Ca(HCO3)2 甜 酸 良好适口
6)比重:取决于各种成分含量,多在1.0~1.3 7)导电性:取决于地下水所含电解质(离子)的
3)透明度:取决于地下水所含物质(矿物质、 有机质、胶体物)类型及多少
透明的:无悬浮物及胶体,60cm水深可见3mm粗线 微浊的:有少量悬浮物,大于30cm水深可见3mm粗线 混浊的:有较多悬浮物,小于20cm水深可见3mm粗线 极浊的:有大量悬浮物或胶体,似乳状,水深很小,即是在 5cm内也看不清3mm粗线。
按裂隙水附存介质的不同分类: ① 脉状裂隙水 ② 层状裂隙水 按基岩裂隙成因的不同划分为: ① 风化裂隙水:在基岩山区分布十分广泛,对边坡工程影 响很大,常常是边坡失稳和浅层滑坡形成的重要原因。 ② 成岩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 ③ 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一般水量比较丰富,常常是良 好的供水水源,但对隧道施工往往造成危害,如产生突 然涌水事故等。
之间的空间);裂隙(岩体中的破裂);洞穴(Cave 可 溶性岩石溶蚀后形成的空洞)
n=Vn/V×100%
式中: n,孔隙度或孔隙率(孔隙的数量);Vn, 孔隙体积;V,沉积物或岩石总体积 影响孔隙度的4因素:颗粒粗则n低、颗粒形态不 规则则n低、分选性差则n低、胶结好则n低。
岩石的空隙
地表10km以上范围,有空隙 浅部1~2km范围,空隙普遍
潜水补给情况
3.承压水
定义: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称为承压水。 埋藏条件:在距地表很深的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 层。向斜构造,单斜构造。
补给径流排泄:含水层出露地表较高处的补给区接受大气降水、地表 水的下渗补给,径流承压区(可由低处向高处流动)至出露地表较 低的含水层-排泄区-排泄。
(1).大气降水补给:最主要来源,补给数量与降 水性质、植物覆盖、地形、地质构造、包气带厚度及 岩石透水性有关。如暴雨、连绵细雨不同。
(2).地表水补给——河流、湖泊、水库与海洋等 (3).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透水“天窗”或断层、 弱透水层 (4).人工补给
2)、地下水的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 的过程. 主要的排泄方式有:
岩(石)层按水理性质不同分:含水层与隔水层 含水层—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 条件:1、空隙存在并充满足够的水 2、重力水能在空隙中自由运动 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水量小;渗透性差,如粘土
各种岩石的透水性能
良透水的
透水的 弱透水的 卵石、砾石、砂层、具有大溶洞的岩 层 砂层、砂岩、砾岩、裂隙发育的岩层 粉砂岩、泥灰岩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也是渗透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 小及其分布规律
决定
地下水分布与 渗透特点
按成因空隙分:孔隙、裂隙、溶隙
2).岩土体的透水性:岩土体的透水能力取决于其空
隙大小(能否自由透水)、多少与贯通程度(透水多 少) 透水层:在常压下水能自由通过的地层。 隔水层:(不透水层)水不能自由通过的地层 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 3).地下水面:某地区内地下彼此连通连续的水面,为 饱水带顶面。 地下水位:地下水的出露高度(不同地方地下水位 高度并不同,与地表起伏无关)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部分岩土层空隙中的气体与 大气相通,含不饱和液态水。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部分,岩土空隙中充满了 水。
(1).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发 (2).泉水:山区与平原,上升泉与下降泉 (3).向地表水排泄 (4).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5).人工排泄
3)、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由补给区 流向排泄区的过程.
地下水的循环:补给区→径流区→ 排泄区
径流包括(1).径流方向、
(2).径流速度、 (3).径流量、 地下水的成分、性质及其地质作用等都与径流有 关。
特征: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地下水承压,无自 由水面;受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较小,动态变 化较稳定;水量大,流动速度快。 对工程影响:常造成深基坑及隧道开挖涌水、淹没。
补给区
承压区 自溢区
排泄区 压力水 头高度
承压斜地
断裂构造形成承压斜地
12:57
岩性变化形成承压斜地
4.裂隙水
定义: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特点:分布不均,具有方向性,水力联系很复杂。
气态水 吸着水(强结合水)
薄膜水(弱结合水)
岩土体中的地下水 毛细水 重力水(自由水) 固态水
二.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温度:地下水的温度与其埋藏深度、补给条件及地质条件等 有关。一般 3~5m以内地下水之温度随昼夜气温变化
50m以内地下水之温度随年度季节气温变化
包气带水
裂隙岩层浅部季节 性存在的重力水及 毛细水
潜 水
各类松散堆积物浅 裸露于地表的各类 部的水 裂隙岩层中的水 山间盆地及平原 松散堆积物深部的 水,向斜构造的碎 屑岩孔隙中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 斜构造或单斜断块 的被掩覆的各类裂 隙岩层中的水
承压水
的过程.主要的补给来源有:
1)、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含水量
1. 定义
是指储存在地表面以下岩土体空隙(土中 的孔隙、岩体中的孔隙、裂隙、溶隙)中的 各种水。地下水在地壳中的分布并不均匀, 有的部位很丰富,而有的部位又很少。地下 水富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有较多的储水空间 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有良好的汇水条件
地下水的有关概念:
1. 岩土体空隙:孔隙(松散沉积物或沉积岩颗粒
数量和性质(电价—离子价),数量越多,离子价 越高,导电性强。
8)放射性:取决于地下水中的气态镭射气(氢) 及少量放射性盐类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元素在地下水中均被 发现,这既取决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克 拉克丰度,也取决于各元素的溶解度。其中O、 K、 Na、 Ca 、Mg 、Cl等以离子状态大量存在 于水中。 如 O、 K、 Na 、Ca、 Mg克拉克值大,溶解 度也大,水中含量就高。 Cl克拉克值小,但溶解度大,故水中含量高 Si,Fe克拉克值大,但溶解度小,故水中含 量就小。
工程特征:对工程的危害视潜水的埋藏深度及所处
岩石的土体性质决定(液化)。
潜水
• 潜水面的特征 ⑴ 潜水面一般呈倾斜的各种形态的曲面。 ⑵ 潜水面的起伏经常与地形一致,只是比 地形起伏平缓一些;潜水面与地表面的形态 具有相似性。 ⑶当含水层厚度变大时,潜水面坡度变缓; ⑷当岩层透水性变好,潜水面坡度变缓。
第五章 地下水的地质用
一. 地下水的概念及其形成 二.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三. 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四.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五.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学习地下水地质作用的工程意义
1.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和矿 产(工农业用水水源、工业矿水—富集元素和 盐类、工程用水、找矿—信息载体等); 2. 同时也是影响工程活动的重要不利甚至是 灾害因素( 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既会改变 岩土体的受力状态又会改变岩土体的性质如软 化岩土体降低其强度和稳定性、产生胀缩、冻 融等;地下水还常常给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施工 和运营带来困难,甚至带来灾害)。 3. 另外地下水也是一种外地质营力,通过侵 蚀、搬用、沉积等方式作用于岩土体及工程。
地下水的来源:
(1)渗入水——由地表水(包括大气降水及地面 河、湖中的水)的下渗聚集而成。 (2)凝集水——由大气中的水汽直接进入岩石或 土壤孔隙中冷凝而成。 (3)埋藏水(或古水)——随着沉积物的堆积被 埋藏在地下的水。 (4) 原生水——岩浆活动过程中冷却析离出的水。
2.地下水的存在方式
本章要研究的地下水存在状态主要指:
3).地下水的总矿化度
总矿化度 —— 指地下水中所含的各种离 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
地下水按矿化度分类:
地下水类型 总矿化度 (g/L) 淡水 <1 弱半咸水 1~ 3 强半咸水 3~10 咸水 10~50 盐水 >50
含有对人体有益矿物质的水称为矿泉水
4).地下水的氢离子浓度
按pH值分类
地下水类型 强酸性水 弱酸性水 中性水 弱碱性水 强碱性水
地球上水的组成 99.389% 海水 0.61% 咸水 0.001% 淡水
97.23% 0.008% 2.762%
海水 湖水 河水 冰川水 地下水 土壤水
97.23% 0.017% 0.0001% 2.14% 0.61% 0.005%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 表与地下,成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 地下水、冰川水、大气水以及存在于动、植物有机体内的生 物水。这些水体,通过水循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包围地球的水圈。在这其中,海水构成水圈的绝大部分,海 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97%;其次为分布在极地及陆 地上的冰川固态水,约为3x1016 m3;而陆地上的河、湖、土 壤水、地下水等约为4x1012 m3,水体分布很广,但其所占比 重却很小。
①孔隙水 ②裂隙水 ③溶隙水
地下水分类表
含水介质类 型 埋藏条件
孔 隙 水 局部粘性土隔水 层上季节性 存在 的重力水(上层滞 水) 裂 隙 水 岩 溶 水 裸露的岩溶化岩 层上部岩溶通道中 季节性存在的重力 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 溶化岩层中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 向斜构造或单斜断 块的被掩覆的岩溶 化岩层中的水
50m以下地下水之温度随深度变化
地下水按其温度可分为
过冷水 极冷水 冷水 温水 热水 极热水 过热水
≤0°C
0~4°C
4~20°C
20~37C
37~42C
42~100C
≥100°C
2)颜色:地下水的颜色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及 悬浮物
硬水 浅兰 氧化亚铁 浅灰兰 氢氧化铁 锈黄 硫化氢 浅兰绿 硫细菌 红 锰化合物 暗红 腐殖质 暗黄 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