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摘要: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即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以能否收到实效为评价标准。
信息技术应更好地和课堂教学本身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起到真正的辅助和促进作用,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具体到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科教学上,应以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宗旨,以认真钻研教材为基础,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为保证,以提高教学效益,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以真正提高其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效性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多的体现在使用各类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科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恰当结合,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把握、传递、反馈和储存,更容易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对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这“恰当结合”的度如何去把握,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对“辅助”的理解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的“辅助”二字已明确地告诉大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应起到的作用。
我们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看法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毫无异义地“高唱颂歌”。
多媒体辅助不能走两个极端。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那就是不能为了使用课件而使用,也不能该使用而拒绝使用。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以是否能收到实效为评价标准,应更好地和课堂教学本身相结合,能对课堂教学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和促进作用,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二)突出辅助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
1.以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宗旨。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不例外。
要达到多媒体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优化的目的,就必须遵循这一服务原则。
有些教师没有这种正确的认识,平时怕麻烦而照本宣科,只在赛课或公开课时,才想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装潢自己的课,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往往是不但没有达到优化目的,反而有种哗众取宠之嫌。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它是可选的。
正所谓“杀鸡焉用牛刀”,如果一堂课内容简单,又何必动用一整套现代化教学设备呢!每一节课、每一种课都各有特点,教师必须选用合适的教法和教具,如果只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话,这既是不必要也是徒然的。
只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才是关键所在。
笔者曾听过好几位老师上课,课堂上通过游戏、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和愉悦中掌握了知识,效果非常好,但几节课中这些老师却连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边都没挨上,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吗?正确的看待和使用多媒体,做到有的放矢,物尽其用,才能收到多媒体应用效果。
我们在提倡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也不能过分抬高和依赖它的作用,否则只会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入歧途,喧宾夺主,失去教学的本来面目。
2.以认真钻研教材为基础。
有人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走捷径,就不用认真钻研教材备课了。
而事实是,所有的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设计的,不可能预计到所有的突发情况;其次,屏幕上的内容随着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更新、交替,不能随心所欲地保持想要的内容。
这样,一个经常性的问题就是教师课件设计的思维顺序也许和学生上课
时的思维顺序不一致,那么教师是否需要为了保证课件的正常使用而强制性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他所设计的路子上来呢?现代教育技术在一节课上的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用来突破教学难点,还是为了形象直观;是为激趣导课,还是妙解片断;是为演绎归纳,还是启迪想象;是为巧设悬念,还是导引创新。
而这些选择,都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使课件运用成为本节课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画蛇添足,成为一节课的累赘。
3.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为保证。
在各级公开课中,仍有部分教师运用计算机不熟练,在课堂上稍有一点误操作,就搞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无法将后续的课堂教学完成。
既耽误时间,又没达到使用目的。
如此使用不如不用的好。
常说“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同样需要高素质的擅长操作的教师。
4.以提高教学效益,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为目的。
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方便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觉得不是非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装饰课件那华丽的界面,弄得课件像放动画片似的才好。
只要内容切中要害,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哪怕画面简单粗糙一些也是允许的;选用的软件也不是一定要用大型的软件来设计(毕竟学习软件的过程也是漫长的过程),只要使用的软件容易上手,制作出来的课件界面清新别致,演示恰到好处即可。
所以,使用信息技术前,首先应弄清“为什么用”,即这节课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其次还应明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不能提高教学效益,能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不能帮助他们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既不能为用而用,也不能该用不用。
(三)因地制宜,落实好辅助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很多中小学都装备了电脑室(电教室),教室里也有相应的多媒体演示设备,但总还不能达到一人一机的硬件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所用课件、投影、录像几乎全以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一般情况下,多使用演示型课件展示资源,演示过程,代替板书等。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运用得当,可以使课文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难于理解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获得的信息资料更丰富,使课堂教学趣味化。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用课件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例如根据教学要求,是在激趣时,观察时,激情时,解疑时,还是审美时?根据课堂教学进程,是选择在感知知识时,理解知识时,巩固知识时,还是在迁移知识时?这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学科特点,注重从整体的把握上去设计教学和使用辅助教学工具,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肢解课本内容。
在能够达到一人一机的条件好的学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发挥更大的优势。
交互型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能够真正进行“人机对话”,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件中去,能在一定的情感交流中激发起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在课改的在环境中,我们大力提倡增加课堂容量,增加思维密度,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便成为一大利器。
而如何有效使用这一教学手段,提高它的实效性,是各校信息技术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