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湘教版)
一、修改病句。
1、为了绿化校园,争先恐后参加植树活动。
2、敬爱的老师因为关心我们的学习,所以关心我们的身体。
3、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
4 、你去劝劝他,让他不要把过去的往事放在心上。
5、游泳运动员打破了一次又一次世界记录。
6. 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二、按要求连线。
(1)将作者和作品连起来。
(2)将人物与性格连起来。
毛泽东《牧童评画》杜处士直言不讳
苏轼《忆秦娥·娄山关》牧童勤学苦练
王羲之《史记》王羲之能言善辩
司马迁《兰亭集序》毛遂谦虚大度
卢纶《塞下曲》
三、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百年()()举世()()()()大悟
()()十足见()插()错()有()
名()其实千娇百()举世()目
四、我能给下面的词写出几个意思相近的词。
1、看——()()()()
2、好像——()()()()
3、渐渐——()()()()
4、秀丽——()()()()
5、马上——()()()()
五、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
2、形容数量非常多。
()
3、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
4、很大的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
5、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
6、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时间或机会。
()
六、课内阅读
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
只因它老,是香港百年沧桑的活见证。
香港人不忍看着它被砍伐,或者被移走,便与使用这片山坡的建筑者谈条件:可以在这儿建大楼盖商商厦,但一不准备、砍树,二不准挪树,必须把它原地精心养起来,成为香港闹市中的一景。
1香港人与使用这片山坡的建筑者谈条件,都谈了些什么条件?为什么要这样做?2你从选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七、我会选词填空。
(4分)
精心精美成就成绩
1、香港人要求建筑者必须把那棵老榕树原地()养起来,成为香港闹市中的一景。
2、榕圊公园的铸铜雕像做的可真()啊!
3、今日的香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4、取得一点()就骄傲,怎能不失败呢?
八、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5分)
1、计划把树架在大楼上面,仿佛它原来是长在楼顶似的。
改为被字句:
2、不惜重金,保护一棵大树,这是一种明智的远见。
改为反问句:
3、这棵老榕树是香港百年沧桑的活见证。
缩句:
4、这句格言对我印象很深。
修改病句:
5、只有
..懂得爱植物各尊敬植物的地方,才.是真正领悟人的价值的地方,才是能在地球上创造奇迹的地方。
用带点的词造句:
九、在下面的括号里分别填上一组反义词,使句子更通顺。
1、李婷学习一向(),从来不()。
2、爸爸生活向来(),从不()。
3、学如逆水行舟,不()则()。
4、我的家乡在近几年发生了翻()覆()。
十、词海拾贝。
(8分)
()的地方()的皱纹()的青春()的笑容
()的措施()的成就()地起舞()地絮语
十一、我会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分)
1、祖国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妈妈。
()
2、岛小人多,没有其他资源,必须填海挖山,必须见缝插针,但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
()
3、我愿看见它的枝叶在阳光下神气十足地起舞,我愿听见它在微风中深情的絮语。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缙云县大源小学江培秀
班级学号姓名(时间:9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0分)
一、认真书写,做到卷面整洁、清楚,无涂改(5分)
二、看拼音写词语,要把字写漂亮(5分)
yán zhì pàn duàn zhī chēnɡ nãnɡ shū shàn huà
( ) ( ) ()()
yōng bào wãi dú dào qiâ xiǎo xīn yì yì
( ) ()()()
三、选出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合适解释,用序号表示(5分)
1、幽.静()幽.禁()幽.思()幽.居()
①沉静②隐蔽,不公开③囚禁④深远,僻静
2、颇负.盛名()
①享受②担负③失败④遭受⑤背
四、根据要求改写句子(4分)
1、爸爸对我说:“我晚上要七点钟才能回来。
”(改成转述句)
2、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吗?(改成陈述句)
3、鲸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
(改成比喻句)
4、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来调节室内的光线。
(缩句)
五、按要求填空(12分)
1、隔着门缝吹喇叭——。
(歇后语)
2、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所填的词语表达了
的情感。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4、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六、课外书屋(4分)
1、秃鹤成功演出的戏是()A:《红菱桥》B:《屠桥》C:《洪湖赤卫队》
2、杜小康的爸爸杜雍为了(),拉杜小康去养鸭
A:挣钱供杜小康继续读书B:重新开一个小店C:给自己治病
3、乔桑认为,日后油麻地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
A:桑桑B:纸月C:杜小康
4、《会跳舞的向日葵》的作者是,我还读过她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5分)
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一)狼牙山五壮士(节选)(11分)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臂抡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3分)
每个战士各有特点:班长,副班长,宋学义,两个小战士,这些人物的特征是抓住人物、表现出来的。
2、按“总——分——总”的形式用“/”表现出来的。
(3分)
3、用“△”在文中画出战士们痛歼敌人的动词。
(3分)
4、你了解同桌吗?请用几句话把他(她)的特点写下来。
(2分)
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
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
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
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
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
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给上面的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狼吞虎咽()意味悠长()
3、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
”的句子。
(2分)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猫的新闻(12分)
我们院子里有一只猫,是半年多以前邻居老刘在市场上从农民手里买回来的。
它刚来时确实给久为鼠害所苦的各家带来了一阵兴奋,因为它忠于职守,日夜歼“敌”,且颇有“大公无私”精神,不论是主人家,还是邻居家,哪里有鼠情,它就出现在哪里,一时大扬神威,群鼠震慑。
晚上,各家顶棚上再也听不到老鼠像开运动会似的喧闹奔腾的声音,可以安静地休息;早起,院子里也再听不到妇女们抱怨什么东西夜里遭老鼠咬坏了的唉叹了。
于是大家都十分重视甚至尊敬起那猫来,把它看成全院之“功臣”,集体安全的“保障”。
主人更觉得十分露脸和自豪。
唯恐它被什么人窃走,都说要用绳子拴上,别让乱跑;全院五家人,谁家买了肉,都要切一点送给它,以示爱护和慰劳。
到它渐渐对普通肉有点吃厌了,主人就专门每天给它找羊肝,全院的人也尽力帮忙。
甚至“走后门”,以保证它的“特需供应”;在住的方面,赵家慷慨献出个木箱,钱家立即“资助”了一条旧浴巾,弄了个十分绵软舒适的窝;冬天,主人怕它晚上冷,特地把木箱放在火炉旁边。
总之,从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看,它俨然成了院里的一位“特殊公民”。
谁知这猫在享受上种种“特殊待遇”后,对捕鼠慢慢地不那么认真了,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而至于成天游玩、睡觉之外,甚至与鼠类“和平共处”起来。
一个时期在院里销声匿迹的鼠们,不知又从何处钻出,“重返家园”了。
有一天,孙家扫房,发现床下纸箱里老鼠生了一窝崽,便忙盖了提到院中,捉那猫放进去,满以为群鼠已是“瓮中之鳖”,猫定会将其一举全歼。
哪料这猫入箱,尖叫一声便逃了出来,反而弄倒箱子,使几只小鼠绝处逢生。
这件事震动了全院。
是这猫对老鼠陌生了,不认得了,还是认为捕鼠现在已不属于它的职责了?
全体居民在失望之余,开始指责猫的缺点,对它发泄怨愤。
其间也不乏关于对它进行“再教育”或干脆另捉一只新猫以代之的议论。
早已退休在家的李大爷,对什么问题都爱以不容置疑的权威口气发评论。
他说:“这事怨人,不怨猫……”
大家对他的话,瞪起了眼睛。
1、猫来到“我们的院子”,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4分)
2、照样子简要概括猫第二、第三个方面的待遇,想想从这些待遇明白了什么?(4分)
①保障安全;②;③;④冬天保暖。
这些待遇明白了。
3、李大爷说:“这事怨人,不怨猫……”你认为这事该怨谁?为什么?(4分)
我的看法: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5分)
八、平时我们搜集了很多名言警句,你觉得哪句对你启发最大?请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来写一写这句名言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题目自拟。
(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