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东莞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东莞
自然地理
【位置·范围·面积】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
介于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
最东是清溪镇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最北是中堂镇大坦乡,与广州市区和增城市、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最西是沙田镇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海交界;最南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
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
西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
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
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岗地发育,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濒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东莞市握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主航道岸线53公里,拥有深水良港——虎门港。
【河流】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
境内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惠州市博罗县、惠阳区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新开河口;有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有企石河流入。
至石龙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广州增城市的支流汇流,经市境的大盛注入狮子洋;南支流斜向西南流经石碣、万江,在峡口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3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续流至泗盛注入狮子洋。
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气候】东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
2010年,年平均气温为22.5℃,比常年平均值偏高0.2℃;最冷为1月,最热为8月,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5天。
年极端最高温36.1℃(出现在2010年8月4日),年极端最低温1.9℃(出现在2010年12月17日)。
2010年全年总雨量为2165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22%;其中汛期(4—9月)总雨量为1922.8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偏多32%。
(气象局供稿)
【矿产资源】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
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
处。
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
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
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动植物资源】东莞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型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东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
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134种)、甲壳类和多种贝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
主要野生植物有:树类114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类4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89种。
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8门110属。
【旅游资源】东莞是岭南古邑,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被誉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存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建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莞是东江人民抗日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
东莞又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后,东莞迅速崛起为以现代制造业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人文景观丰富,有宋代的黄旗古庙,明代的迎恩门楼、金鳌洲塔、榴花塔、袁崇焕故居,明清时期燕岭摩崖石刻,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等名胜。
自然风景优美,有仙鹅湖、植物园、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等景观。
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完善,幽静、舒适、豪华的度假村点缀于秀水青山之间。
荔枝、香蕉等新鲜水果四季不绝,虎门膏蟹、白沙油鸭、厚街腊肠、乌头鱼、水鸭、水鱼、“三蛇烩”等美食不胜枚举。
建置沿革
东莞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
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从芜城(今宝安南头)移至到涌(今莞城)。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的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宝安区),东莞地域随之缩小。
清沿明制。
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
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
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
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
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行政区划
2002年,东莞市行政区划主要变更有:1月,莞城撤销1988年1月起分设的城内区、城外区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莞城街道办事处。
11月,万江区街道办事处(1987年10月设立)更名为万江街道办事处。
另,2000年3月,东城街道办事处设立;2001年10月,
南城街道办事处设立。
至2010年底,行政区划情况见下表:
【人口】2010年东莞市户籍人口为181.7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11.5万人,常住人口为822.02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为1.95万人,出生率为10.90‰;死亡人口为8367人,死亡率为4.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
【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计,东莞市普查人口中,汉族人口6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97.12%;少数民族人口18.58万人,占2.88%。
【语言】东莞市境内流行粤方言和客方言。
粤语区面积、人口均占全市的绝大部分,客方言主要通行在东南部与惠州、深圳相邻的丘陵地带,约占全市面积的18%。
在32个镇街中,纯粤语镇街有石龙、长安、沙田、洪梅、道滘、麻涌、万江、中堂、望牛墩、石碣、高埗、大朗、寮步、茶山、企石、石排、常平、横沥、东坑、桥头等20个。
兼有2种方言的镇街中,莞城、东城、南城、厚街、虎门、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等9个镇街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讲粤方言;清溪、凤岗2个镇大部分讲客方言。
全市仅樟木头是纯客方言镇。
年末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