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特质 提高语用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文本特质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性散文,这些文章结构清晰,描摹细腻,语言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学时我们应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在关注个文本个性的同时要有类文本的共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有效的理解、积累、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意思是说,语文学习要落脚在运用上,这里所讲的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是“说”和“写”,作为一个是口头的、一个是书面的,都是输送信息,固然是一种运用;而“听”和“读”同样一个是借助嘴巴和耳朵,一个是借助书面文字,都是作为接纳和吸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语用,包括理解和表达,要以理解为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统一与综合。所以,对于状物类散文首先我们应读懂“意”,然后揣摩“言”,从而获得“法”,有了法,就基本掌握了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思路,就基本有了实践这一类文本的语用能力,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添了一块砖瓦。

一、整体感知,厘清文章顺序

就一个文本而言,首先我们要有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作者表达顺序的清晰了解,状物类文本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状物类文本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如《黄山奇松》、《广玉兰》《夹竹桃》就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还有部分状物类文本采用由点到面的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如《灰椋鸟》就按照逻辑顺序谋局布篇的,作者围绕“归林”展开描写,分别描写了灰椋鸟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的景象,条理清晰,层层推进。

二、深入言意,认识物象特点

状物类散文对事物形象的描写要比其他类文本更突出、更丰满。认识物象特点也应有“走一个来回”的观念,由整体感知走进去,然后细读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从而深度的了解物象特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文章的第四小节写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通篇读下来,学生不难感受到这是两棵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樟树。这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体验,往细节深处走一走,“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个“亮”字,彰显了樟树的生命力,将枯萎的树叶和绿得发亮的树叶进行对比,仔细玩味,樟树旺盛的生命力就表达和体验出来了。“无论……还是……,总是……”一串关联词,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填,樟树精彩的生命状态就感受的淋漓尽致。泛读和细读并驾齐驱,学生就会看到物象独特的个性,并且习得了品读语言文字言下之意的方法。

三、了“心”察“情”,品悟思想情感

“状物不忽情”,作者的情感流淌在每句话语中,每个字眼里。认识物象特点,品味精妙言语之后,应抵达作者内心深处,品味作者的独特情感。

《广玉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见过广玉兰的人都能简单的说出它花瓣的颜色——白里透绿,但是大作家陈荒煤却说“我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这看似自嘲的叙述方式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呵护,这花瓣的色彩是这么特殊,是这么美,作者的喜爱之情就溢于言表了。陈荒煤在文章的最后,用“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那旺盛的生命力”作结,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对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赞美,其实源于作者当时的心境,在南京的街头,闻着淡淡的广玉兰的幽香,他的情思也在飞扬,他怀念那个曾经和他一起并肩抗战却牺牲的战友,他赞美这些活在他心中的英雄。所以,在原文中他说:“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当然是永恒的现象,但是我却由此联想到,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讲,一颗红心不死,临终在他们的作品里能够发射出强烈的时代的光和热,点燃人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广大人民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这看似写物,实在喻人。就如宋庆龄故居的那棵樟树一样,它的蓬蓬勃勃就是宋庆龄的永葆青春,它的一身香气、让虫子害怕就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害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作者写作意图,感受其独特的情感,同时明白状物散文“着眼于物,却不能滞于物”。

四、打开一扇窗,实现“例子”的增值

笔者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位老师这样来比喻我們的语文教学,他说:“教学就像买房子一样,走进房子里要看看房间的布局结构,在观察观察细节部分,最后不要忘记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真是精辟!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状物类散文的教学,要注意开头眼界和视野。

特级教师胡红在执教《夹竹桃》时以《季羡林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辐射全篇。在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后,胡老师补充季羡林老先生虽坎坷、但一直未被打败的经历,感受物我合一。从而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明白:写物前必有情,情是语言文字的根。想必,在日后,学生每每提笔写作时,都会想到季羡林老先生的这句话:我写作是因为我有感情。这种教学体验是很有价值的,它会是辐射到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道路上,胡老师的这扇窗开得实在!

总之,“识文先辩体”,找寻了类文本的教学规律,探索其个文本的表达的奥秘,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学生的语用能力就会提高,语文素养也得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