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国际化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11-03
作者简介:杨胜刚(1965-),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廖 琛(1981-),女,湖南华容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金融理论
银行国际化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杨胜刚,廖 琛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银行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业务机构的全球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人才引进的高端化、经营管理的灵活化及监管与法规的国际化等。目前,我国银行业与国外相比,国际化程度还较低,因此,应采取进一步开拓传统重点市场、加速开发新市场、严格经营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管等有效措施,以尽快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国际银行业;跨国经营;银行国际化;国有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96(2004)01-0011-03
国际银行业是相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的,银行的国际化是指银行出于扩大利润或规避风险等动机,使业务区域跨越本国疆界,或者将业务币种由本币转向外币,或者将服务对象由本国客户扩展到外国客户的过程。
一、银行国际化的特点
银行的国际化一般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业务机构全球化
据2000年2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对前50家从事全球化业务经营的银行的调查显示,在资产分布上,这5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都超过22%,其中有29家超过40%,比例最高的美国运通银行达到85.5%。这些银行的海外业务收入也非常可观。
(二)产品服务多样化
大的跨国银行大都资历深、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业务网络发达、电子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能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为客户提供优质多样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北京分行能为客户提供外汇的存款、放款、票据贴现、投资、汇款、担保及进出口结算、自营和代客买卖,代理外币及外汇票据兑换、外币信用卡付款、保管及保管箱、资信调查和咨询等多种业务。
(三)人才引进高端化
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银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缺少有丰富金融知识、操作经验及先进思想观念和强烈竞争意识的人才,银行就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资银行大都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它们在一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后往往会以良好的国际声誉、激励机制、薪酬和培训等来招揽和挽留优秀人才。
(四)经营管理灵活化
国际性商业银行大都具有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它们一般能够严格遵从#效益立行∃原则,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效益普遍较好。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变化的经营环境,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及其结构方面的矛盾,进行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
(五)监管法规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日益重视在国际银行监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目前,国际银行监管合作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银行监管特征正在从传统的干预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重要性正引起银行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二是统一的监管标准正被广泛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国际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正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三是区域性银行监管合作协议不断出现。近几年,许多地区都建立了银行监管当局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论坛,以双边或多边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
二、银行国际化动因分析(一)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输出到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形成银行国际化趋势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
11%2004年第1期总第115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IAL M ANAGEM ENT CADRES No.1 2004Seri al NO.115
银行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任何单个银行而言,市场是非饱和的。银行发展跨国经营的原因在于如何运用国内外有限资源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经济人,只要从事跨国业务能够获取收益,银行就会依照利润最大化准则,开展跨国经营。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服务的需求
#贸易引导型∃假说认为,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动机是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银行在主要贸易伙伴国设立分支机构,可方便贸易结算与支付,提高本国出口竞争力,并从中获取稳定的中介收入,提高银行的业务量及利润。有关研究也证明,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机构数量与该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不少学者认为,银行国际化的目的在于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或贸易提供继续服务。他们认为,国际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东道国独特优势及优惠政策的吸引力
一是东道国政府有可能给予外资银行更低的税率,这有助于减轻跨国银行的税负,提高其净利润率。二是存贷利差。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实行#金融抑制∃而存在高利差,这有助于降低资金的使用价格,为跨国银行带来丰厚利润。三是东道国的市场容量也诱惑着跨国银行的进入,那些有众多人口但银行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就成为外资银行争抢的宝地。四是东道国的监管环境宽松或者监管不健全也为跨国银行的运作降低了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益。五是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低,金融体系安全,政局稳定,这些有利条件也推进了银行的国际化。
(四)谋求降低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系数,提升盈利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和马柯维兹运用数学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资产组合中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变动不完全正相关,那么资产多样化(分散投资)就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风险状况。此后,大量的市场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如荷兰银行1995年在欧洲和北美的投资收益虽然较前一年大幅下挫了41%和12%,但由于同期其在拉美和亚洲的投资收益劲升了65%和70%,其结果是从总体上规避了风险,挽回了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都不良资产率偏高,资产流动性差,因此有必要将业务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海外市场,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以达到规避风险,减少不良资产所隐含的损失,提高银行利润率的目的。
(五)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化优势
银行的规模经济体现在资产存量和银行网络规模上。资产规模越大,越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抵御风险,提高利润率;同时,规模在边际上的拓展所带来的报酬往往是递增的。同样,银行的网络覆盖面越大,则办理全球结算交易越便捷,就越能吸引客户。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可控制的交易内部化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达到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效果。
三、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
虽然银行国际化能够带来利润的提高,我国也迫切需要加快银行国际化进程,但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还很低。除中国银行在国外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外,其余的国有商业银行及各股份制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与资产规模都还非常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海外资产规模小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其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除中国银行达到49.05%之外,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只有
1.32%和9.84%,远远不能与国际上大的跨国银行相抗衡。
(二)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银行业尽管自1994年开始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至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银行长期遵从#存款立行∃的原则,普遍存在着重存款规模、轻经营成本的现象。这些都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在管理模式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三)国际化经营进程迟缓
银行经营的国际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办理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到参与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活动,再到构建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目前我国除中国银行已进入第三阶段外,其他商业银行都尚处在前两个阶段。
(四)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
所谓国际化经营人才是指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全球视野、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娴熟的国际交往能力、能充分调动资源和把握机会的人才。有关调查表明,国内不少银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还不足10%,具有国际化经营素养、技能与阅历的人才就更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银行业高层次经营人才的缺乏,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推进无疑十分不利。
(五)税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有关商业银行的税制,税率偏高,税基偏大,无论是与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相比,还是与国内其他行业或世界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税制相比,都有较大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必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六)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
我国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银行业对国际通用惯例尚不熟悉,国内银行业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还不相符。与此相关的是,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不完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尚未真正走上法制化监管的轨道。
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低下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低下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银行业产权主体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一)银行的产权边界不明确,所有者缺位
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抽象的制度假定。作为全民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是一个集合性概念,由具体行使政府各项职能的有关部门组成。政府作为名义上的国有银行的产权主体,既要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又要作为银行的最终产权所有者获取银行的剩余索取权,这一多元化的目标使银行经营成了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的混合体,而实际上占有、支配、使用银行财产的是各个管理部门。但这些部门又难以进行具体的职责划分,无法真正界定清楚产权主体代表的财产权力与责任边界,从而造成产权关系模糊,不能形成明确的委托约束。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