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各单元知识网络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及公式总结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及公式总结1、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的中的规律:(☆☆☆☆☆) 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I=I 1=I 2◆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I 1+I 2并联电路分流,该支路电流的分配与各支路电阻成反比。
即:1221R RI I = I 1R 1=I 2R 2 电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电源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U=U 1+U 2串联电路分压,各用电器分得的电压与自身电阻成正比。
即: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和电源电压相等。
U=U 1=U 2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总电阻要比任何一个串联分电阻阻值都要大。
(总电阻越串越大)R=R 1+R 2◆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分电阻的倒数和。
总电阻要比任何一个并联分电阻阻值都要小。
(总电阻越并越小)R=R 1R 2/R 1+R 2(上乘下加)或: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的电阻倒数之和。
即:◆因此几个电阻连接起来使用,要使总电阻变小就并联;要使总电阻变大就串联。
◆如果n 个阻值都为 R 0 的电阻串联则总电阻R=nR 0◆如果n 个阻值都为 R 0 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 R=R 0/n电功:◆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之和。
即:W 总=W 1+W 2+…Wn电流通过各个用电器所做的电功跟各用电器的电阻成正比,即:2121R RW W =◆并联电路:总电功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之和。
即:W 总=W 1+W 2+…Wn电流通过各支路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跟该支路的电阻成反比。
即:1221R RW W = 电功率:◆串联电路:总电功率等于各个用电器实际电功率之和。
即:P 总=P 1+P 2+…P n各个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与各用电器的电阻成正比,即:◆并联电路:总电功率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即:P 总=P 1+P 2+…P n各支路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与各个支路的电阻成反比。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与运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力与运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2.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要点二、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诠释: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初中物理各章考点明细表(共73个考察的知识点,全部搞懂的人很有可能考满分)
考点
备注
一、声现象(4个考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是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防治噪声
4
声的利用
声的利用
二、光学(两大块)
(一)光现象(5个考点)
1
光的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光的反射现象
3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案
难点:是解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的有关现象。
5
牛顿第一定律
①牛顿第一定律
②惯性的概念及解释惯性现象
6
二力平衡
(三)力和机械(5个考点)
1
弹力
弹力概念、产生条件、测量工具
易考点: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读数。
易错点:是弹簧测力计原理中的“伸长长度”和“弹簧长度”分的不清楚而导致出现的错误
2
重力
四、电与磁(五大块)
(一)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7个考点)
1
电路
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
串联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3
电流
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正确使用电流表,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4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在电路图中利用其电流规律来分析做题
(2)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重点
5
机械能及其转化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95275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力知识归纳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的音调比男低音高,因为女高音发声体振动频率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乐器发出相同音调、响度的声音,音色不同,我们能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4. 声的利用。
- 声可以传递信息,如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B超检查身体等。
- 声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⁸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如平静的湖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如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声》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会利用声速、回音进行简单的计算;4.了解人耳的结构,知道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5.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乐音特性有关的现象;6.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保的角度理解噪声的定义;7.知道噪声的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及方法;8.了解超声和次声,及其在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要点诠释:(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要点二、乐音的特征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源的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主要音色不同。
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要点诠释: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要点三、噪声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
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
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理知识是构成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它们是形成科学观念和提高科学技能的土壤和阶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述两个方面是研究并确定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其分类的依据。
1 中学物理科学知识体系物理科学的内容不单由物理知识构成,而是由知识、观念、方法和实验基础组成的有机整体。
因此,物理学习就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观念、实验基础的学习。
由于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现象基础上的,实验基础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学习内容分类时,我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归为一类,统称为物理知识。
这样,我们就有了物理知识、物理观念、科学方法三类物理学习的内容。
上述三类学习内容还不能明确地反映出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及知识、观念、方法三者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分类中还必须加进物理知识结构这一部分。
不掌握物理知识结构就无法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
布鲁纳就把结构的重要性放在首位,他强调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的这一思想是很有借鉴意义的[1]。
另外,由于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学生对环境的作用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而学生对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形成相应的物理技能。
因此,掌握物理技能也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1)科学知识及其结构;(2)科学观念;(3)科学方法;(4)科学技能;(5)科学态度。
2 物理知识及其结构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具体地讲,物理学研究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形式来划分,物理学可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等分支,而每一分支的内容都包括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方面的内容。
初中物理之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初中物理之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知识网络透镜1、凸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1)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如下图所示: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是光心。
4、凸透镜的焦点、焦距(1)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要点诠释:1、凡是透光性能优良的材料都能磨制成透镜,如冰、水晶、金刚石、高分子透明树脂、有机玻璃等。
透镜是一种模型,常见的物体如近视镜、远视镜、放大镜,甚至一滴水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透镜。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并不是说光通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在一点或一定是一束会聚光束。
会聚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3、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并不是说通过凹透镜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或延长不相交。
发散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2、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3、实验步骤:(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2、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稳固练习运动的快慢〔提升〕【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比拟和计算,理解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根本方法;S2.能利用公式V二一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I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要点梳理】要点一、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点诠释:【?运动的快慢?ID: 78637 〔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公式:"吐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沼/S或阳.5-1〕常用单位:千米/小时〔尿面或加3 ■犷1 〕换算:L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要点诠释: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以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以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典型例题】类型一、速度及其计算1、〔2021?旌阳区校级模拟〕一列客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与它平行的铁轨上迎面开过一列长300m的货车,坐在客车里的旅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为15s,那么货车的行驶速度为m/s. 【答案与解析】货车的速度为v客车的速度v1=54km/h=15m/s那么在15s内客车前进的距离S=v1t货车前进的距离为S=v2t根据题意:S+S=s=300mVt+v2t=300m15m/s ¥5s+v2 X15s=300m解得:v?=5m/s【总结升华】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同时开始相对运动,相遇时各自前进的距离之和等于原来两物体间的距离;假设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那么另一个物体的相对速度v为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之和.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变式】【?运动的快慢?ID: 78637例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A.1:2B.2:1C.9:2D.2:9▼2. 〔2021?埔桥区模拟〕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响时间;在反响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端距离叫反响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响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司机以某一速度开车时正常的反响距离是6m,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 且仍以原来的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多少?【思路点拨】〔1〕知道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和反响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2〕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知道反响时间,求出了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利用s=vt求饮酒后的反响距离.【答案与解析】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S1=6m ,反响时间t1=0.3s,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v=s〔/t1=6m/0.3s=20m/s ;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反响时间t2=0.7s,由v=s/t可得,此时反响距离:s2=vt2=20m/sx 0.7s=14m.答:如果此时仍以原来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14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饮酒前后司机反响距离的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熟悉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平安,严禁酒后驾车!类型二、平均速度▼3、从都匀到瓮安120km o 一辆小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后,又以40km/h的速度行驶完后1/4的路程.求:〔1〕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s【思路点拨】路程和速度,根据推导公式:t=—,先求出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所用时间,再求出以40km/h的速度行驶1/4路程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为从都匀到瓮安所用时间.平均速度是总的路程除以行驶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题目中总路程是的,总的时s间第一问以求出,代入公式v u s ,即可求出.【答案与解析】3 3o -S - x 120A/7?〔1〕汽车以GtJhn/h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41=%丁一^=1, A片 5 口火力s, 口4m以401km4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 =^-=—±-=0,75H ;4 站2 40Am/ h所以总时间t= = t+/ =1 5h+0.75h=2.25h;〔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筐安的平均速度是"二二笑?:53, 33ki/h ;[总2.25力答:I 1〕这辆小车从都勾到瓮安的时间为2 25A;〔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S3一3阪外【总结升华】此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全程的时间.举一反三:【变式】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后0.5min内加速行驶250m,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30min ,通过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30km,最后关闭发动机 1min 通过路程200m 到达乙站,求此汽车分别在起动时、匀速行驶时、滑行 时的平均速度及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与解析】答:四个平均速度分别为&揄/工;16.7m/s ; 3. 3m/s ; 16. U/s类型三、图像、信息题【思路点拨】〔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 图象;〔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答案】A【解析】①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③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应选 Ao【总结升华】: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①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个物理量之 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举一反三:【变式】〔?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363809例8〕 像可知〔〕A.在0〜1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1s 〜2s 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C.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2mD.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1m【答案】DO s .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个显示速度和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起动的250 m --, « 3.3m/s 30G30000a?5 ) ———— « 16.7m/ s 滑行V 3 =?2 30 x 60s S3 200m _ _ ;1 —— = s 口— x 3、3mt sS1+S2+S3250的+ 30.□.用+ 2口Dm …., 30s +30 x 60s + 60s如图是一辆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 -时间图像,由图4. 〔2021春?长汀县期中〕如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数变为乙图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o【答案】一0.5【解析】由甲表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十二8.尿/机 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 s 甲=13561km ;由乙表可知,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电=13601km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s = ?-s 甲=1360%T356%二4.尿,那么这段时间为40km , --------- =0.5h .80km/h【总结升华】 此题是图表信息迁移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表数据的物理意义,该题中指针所对应的数据是汽车行驶的速度,对应的单位是 hnlh ,显示表中间的数据里汽车已行驶的里程.乙图与甲 图的里程差就是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答复 以下问题:(1)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同时出发? (选是或否); (2)跑步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秒; (3)骑车者的速度为 米/秒,跑步者的速度为 米/秒.【答案】①是 ②25③13.3 8【解析】 骑车者和跑步者在 0时刻时都在原点,故是同时出发,根据图表可知,跑步者前进 的时间是25s,速度是 1 二:=_.」,」「」二,骑车者前进200m 所用的时间是15秒,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那么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200m 所用速度是■ S" = 200w/%=13.物人类型四、开放思维题V 6.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事故不断发生,有人猜测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的错误判断有关.如下图,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口100m 处以72km/h 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该同学以1.2m/s 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答案与解析】 此题属于解题过程开放性试题,要判断人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可以 比拟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是否小于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也可以比拟在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内汽 车行驶的路程是否超过100m,还可以比拟在汽车行驶 100m 的时间内人步行的路程是否超过12m .根据题意可知:,二72尿廿二2Q,M s , S 广10〔加,以二L 加⑹队=12湘.方法一:比拟时间.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以二“‘人」纱;2刈「心,f -s iv — 100W-5s <iQs岔路口的时间】‘-i,•••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方法二:比拟汽车的路程/, - Silvi = 12%彳弓,二 10s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 人 人人 /L2冽/s,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一千 上‘■’」,200m>100m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方法三:比拟人的路程 •••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总结升华】 这类题的一般解法是:①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明确条件和题目要求,必要时可 以画出示意草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②根据公式v=s/t,列出方程,然后代入数值和单位;③准确计算结果.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辆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时的 S-t 图象,可以获取许多信息,请利用你获取的信息自编一条物理题目汽车到达在这段时间内,人通过的路程 =?也5s = 6然 <12活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不解答〕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你要用的信息:_______你自编的物理题目:【答案】①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②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③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小车在前小车在前小车在小车在小车在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内的速度是多少?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5—7s内的速度是多少?7s内通过的路程是6m,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1.第一章机械运动1.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工具,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在使用刻度尺时,需要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紧贴被测物体进行测量,并在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虽然无法消灭,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
4.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称为机械运动。
5.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作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速度的计算公式为:1m/s=3.6km/h。
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研究,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5.声的利用包括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和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使用温度计时,需要将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底或壁。
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在读数时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固→液,吸热,如冰雪融化)、凝固(液→固,放热,如水结冰)、汽化(液→气,吸热,如湿衣服变干)、液化(气→液,放热,如液化气)、升华(固→气,吸热,如樟脑丸变小)和凝华(气→固,放热,如霜的形成)。
人教版初三物理电学知识点
欢迎阅读中考专题复习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及公式总结1、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的中的规律:(☆☆☆☆☆)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I=I 1=I 2◆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I 1+I 2并联电路分流,该支路电流的分配与各支路电阻成反比。
即:1221R R I I = I 1R 1=I 2R 2 电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电源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U=U 1+U 2串联电路分压,各用电器分得的电压与自身电阻成正比。
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和电源电压相等。
U=U 1=U 2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总电阻要比任何一个串联分电阻阻值都要大。
(总电阻越串越大)R=R 1+R 2◆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分电阻的倒数和。
总电阻要比任何一个并联分电阻阻值都要小。
(总电阻越并越小)R=R 1R 2/R 1+R 2(上乘下加)或: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的电阻倒数之和。
即:◆因此几个电阻连接起来使用,要使总电阻变小就并联;要使总电阻变大就串联。
◆如果n 个阻值都为 R 0 的电阻串联则总电阻R=nR 0◆如果n 个阻值都为 R 0 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 R=R 0/n电功:◆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之和。
即:W 总=W 1+W 2+…Wn电流通过各个用电器所做的电功跟各用电器的电阻成正比,即:2121R R W W = ◆并联电路:总电功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之和。
即:W 总=W 1+W 2+…Wn电流通过各支路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跟该支路的电阻成反比。
即:1221R R W W = 电功率:◆串联电路:总电功率等于各个用电器实际电功率之和。
即:P 总=P 1+P 2+…P n各个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与各用电器的电阻成正比,即: ◆并联电路:总电功率等于各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即:P 总=P 1+P 2+…P n 各支路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与各个支路的电阻成反比。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信息的传递基础知识点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信息的传递基础知识点一、内容综述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信息的传递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光学、电磁学等领域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文章开头需要总体描述这个主题的背景知识及后续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接触到信息传递的基础概念,包括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光的传播与反射原理等,这些知识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通信、广播、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增强物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更高层次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其核心定义、原理和应用场景等。
1. 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媒介,而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媒体等多种方式迅速扩散,形成全球化的信息交流网络。
这一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商业、科技研发、医疗卫生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信息传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知识的普及。
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在商业领域,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企业能够把握市场动态,做出科学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科技研发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传递更是关乎技术创新、疾病防控等重大议题。
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的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情况下,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能够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理解信息传递的基础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
2. 物理学在信息传递领域的应用物理学在信息传递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运行效率。
(完整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精华)
初中电学公式归纳与简析初中物理电学公式繁多,且各种物理规律在串并联两种电路中有时完全不同,使得学生极易将各种公式混淆,为了使学生对整个电学公式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现将初中串、并联中的物理规律以及电学公式以两个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如下:二、电学中各物理量求解公式表(二)1、对于电功、电功率、电热三个物理量,它们无论是在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中,都是总量等于各部分之和。
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时应灵活选取公式进行计算。
如以计算电路中的总功率为例,既可以根据P=P1+P2,也可以跟据P=UI进行计算,其它几个物理量的求解也与之类似。
2、用欧姆定律I= UR求电路中的电流,此公式是由实验得出,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公式,但此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所谓纯电阻电路即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电路)。
3、电功率求解公式P = Wt与P=UI这两个公式为电学中计算电功率时普遍适用最基本的两个公式,第一个为电功率的定义式,也常常作为用电能表和钟表测记家用电器电功率的公式。
第二个公式是实验室用伏安法小灯泡功率的原理,也是计算用电器电功率的最基本公式。
4、虽然表中公式繁多,但电学基本公式只有4个,即:I= UR、P =Wt、P = UI、Q = I2Rt 。
其他公式都是导出公式,同学们可以在掌握这4个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练习,很快就会熟悉并掌握。
5、应熟练掌握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导出公式。
具体公式:在表中分别是如下八个公式:I = PU、U = IR 、R = UI、R =U2P、P =U2R、P = I2R 、W = Pt 、Q = I2Rt这八个公式在电学解题中使用的频率也较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初中物理电学详细知识点一电荷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1.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初中物理《热和能》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功的方式和热传递的方式,引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学生活动,检测反馈:在寒冷的冬天为使自己的身体暖和一些,请你 用不同的物理知识,写出两种能够使身体暖和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 由。 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物体在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的 同时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探究活动 2:做压缩空气点火的演示实验和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 演示实验
专题问 题设计
问题 1.那些物体有内能,为什么? 问题 2.物体的内能和它的温度有关系吗? 问题 3.你有那些方法可以增大一根铁丝的内能?
问题 4.你知道那些让物体内能减小的实例?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实验室 信息化资源:投影仪,电脑网络 常规资源:铁丝数根,乙醚,棉花团,压缩气体点火演示仪,锥形瓶, 橡皮管,气筒
主要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通过实验分析和类比方法认识抽象的分 子动理论;通过探究活动和表格信息观察,对比,分析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讨论理解水的比热容较大这种特性的应用;演示观察热机的工作
过程。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和认识层次: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的概念;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通 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能量和我 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 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 量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2、理解层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尝试用比热容 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改变,
(完整版)初中物理各章考点明细表
重点:是功的概念和计算;难点: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机械效率
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其机械效率
重难点:是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
3
功率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重点
难点:是对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的理解以及功率的计算
4
动能和势能
(1)影响几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以及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考察的知识点共73个,具体分布如下:
考点
备注
一、声现象(4个考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是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防治噪声
4
声的利用
声的利用
二、光学(两大块)
(一)光现象(5个考点)
1
光的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光的反射现象
3
平面镜成像
(四)电与磁(6个考点)
1
磁现象
判断物体是否有磁性,及其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磁场
各种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3
电生磁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及有什么关系”的实验探究;奥斯特实验的做法及其结论
4
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的解释
5
磁生电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6
电动机和发电机
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
(五)信息的传递(2个考点)
具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三要素、重力的示意图
难点:是重力的大小,区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易错点:是重力的方向,尤其是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要注意与压力和浮力方向比较。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知识归纳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mg,g为比例系数,重力大小约为9.8N/kg,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造的仪器与重锤线平行的线或面都是竖直的,与重锤线垂直的线或面都是水平的。
走进物理世界—初中物理ppt课件
物理
③读出首尾物体对应的长度,长度差为物体长度,要进行估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若物体的边线刚好对准某个整数刻度,那么从整数刻度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要用零补齐.
返回
物理 变式拓展: 1.(2018恩施)如图,圆锥体的高h为 3.25 cm. 2.如图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为 99.5 s.
返回
谢谢观看
返回
物理 4.(2016广东)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2.90 cm.
返回
物理 5.(2018广东)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1.20 cm;如 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140 s.
返回
物理
课后作业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高频考点) 1.(2018 山西)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 1 min 跳动的次数约 为( C ) A.20 次 B.40 次 C.70 次 D.140 次
返回
物理 6.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12 min 9.5 s .
返回
物理 7.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2__0_____s.
返回
物理 8.如图所示,该机械秒表的大表盘一周所表示的时间 为 30s ,其分度值为 0.1 s ;小表盘一周 量度的时间为 15 min ,其分度值 0.5 min . 此时该表的读数为 2 min 41.6 s.
息.估算不是胡乱猜测,它的结果是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合
理推测得到的,例如经过测量一个成年人“一拃(zha)”(伸开
五指,拇指与中指间最长的距离)长度约为20 cm,一张课桌
的高约为4拃,估算高度约为80 cm.下面是小明的一些估算
值,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
返回
物理 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 mm B.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 m/s C.一个初中学生所受重力约为500 N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 kg 答案 C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提高版)(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家教、补习、复习用)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2、知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3、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设计并解决有关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数目是巨大的,而分子体积是很小的。
要点二、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内能》分子动理论)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要点诠释:1、条件:①不同的物质;②互相接触。
2、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要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分子间距离r=r0(r0为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所用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在r>10r0时斥力和引力都变得非常微弱,此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要点诠释: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但这种力只有在距离很小才比较显著。
当两个分子间距大于10倍分子的限度时,引力和斥力就不大了。
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
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
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要点四、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