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资料(完整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5、注释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重点文中几个“之”的意思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6、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一)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姓名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缗(mí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ín)王继位。
缗(mí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注释】使:派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一定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悦之:很高兴,很喜欢廪:粮食仓库。
食:供养廪食:官府供食好:喜欢一一听之:吹竽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2)廪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2、解释下列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
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
”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课内重点课文复习——课外文言文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课内重点课文复习——课外文言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③匮④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⑤之曰:“与若芧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狙:猕猴。
②损:减少。
家口:口粮。
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匮(kuì):缺乏。
⑤诳(kuáng):欺骗。
⑥芧(xù):橡树的果实。
11.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1)将限其食.()(2)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1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能解狙之.意 B.狙亦得公之.心 C.充狙之.欲 D.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13.养狙之人是怎样使猕猴们满意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11、(1)食物,吃的东西,粮食(1分)(2)多,众多(1分)12、D(2分)13、原来早晨三颗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
总量不变,只是调准了一下早晚的量。
(意思对即可)(2分)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竟日(终日,一整天)伤蛇走。
田父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有效验)。
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
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1)昔:(2)衔:(3)故:(4)妄言: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答:(2)田父取其余叶治伤,皆验。
答:(3)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答:3.农夫是怎样发现蛇衔草有疗伤功效的?(用原文回答)(4分)答:1.答案:(1)从前(2)叼着(3)原来(4)胡话2.答案:(1)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2)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
(3)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
六年级部编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六年级部编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欲速则不达①子夏②为莒父宰③,问政④。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①选自《论语·子路》。
②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③莒父宰:莒父地方的总管。
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译文:子夏到莒父做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年方九岁(__________)知事亲之理(____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赵广拒画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③中陷贼④。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
②小史:书童。
③建炎:南宋高宗年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1明义法师之鸠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屏bǐng 居乡里。
一日晨起,行径中,见鸠雏chú堕地,携而归,躬自哺bǔ饲sì。
两月乃能飞。
日则纵飞林间,夜则投宿法师屏píng几jī间。
是岁十月,明义法师之徒惠月主掌庆善寺,迎其师归。
至暮鸠返,室寂无人矣,不见法师,旋室而匝zā,悲鸣不已。
守舍者怜之,谓曰:“吾送汝归法师处。
”明日,笼而行,适法师处。
自是不复飞出,日与法师为伴,以手抚摸皆不动,然他人近之,辄惊起。
呜呼!孰谓禽兽无情乎?字词解释:屏居:______ 径:______ 携:______ 躬自:______匝:_______ 已:______ 适:______ 孰谓:______2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
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è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良狗则数得兽矣。
狩猎之获,常逾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字词解释:故:_______ 恶:_________ 无以:______ 疾耕:______数:______ 逾:______ 然:______3华隆因犬获救华huà隆好猎,畜一犬,号曰“的dì尾”,每出必从。
一日,隆至江边,为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奋而咋zé蛇,蛇死焉。
而隆僵仆于地,不省xǐng 人事。
犬疾走至家,嗥háo吠不止。
举家怪之,因随犬往,见隆闷mèn 绝委地。
车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日不食。
自此爱怜,如同亲戚焉。
字词解释:畜:______ 从:______ 为:______ 咋:______仆:_______ 疾:______ 举:______ 因:______乃:______4乌鸦喜谀yú1 粤yuè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qī乌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以:________日中:________及:________盘盂:________沧沧凉凉:________孰:________汝: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②方:________③欲:________④还:_____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与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复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与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复习资料姓名班级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02-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02(一)导入1.某甲,初从文,三年科举不中;遂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
后学医,有所成。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某个人,刚开始去读书,连续三年都没有考中,于是就去练习武艺,在校场一箭射中了敲鼓的兵士,被驱逐出来。
后来又学习医术,稍微有点成就,便自己写了一张药方,按药方服药之后,死了2.有叫卖糕者,声甚哑,人问其故,曰:“我饿耳。
”又问:“既饿,何不食糕?”曰:“是馊也。
”(两曰皆低声而说)——(明)浮白主人辑《笑林》有个叫卖糕的人,声音非常哑。
有人问他原因,他低声说:“因为我饿了。
”又问他:“既然饿了,怎么不吃你卖的糕?”他低声回答说:“这些是馊的。
”(二)文言实词虚词知识1.实词(1)一词多义从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如: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b.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还,反而(2)通假字如:亲戚畔.之同“叛”,背叛(3)古今异义词如: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品(4)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打洞②名词作状语,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尔安敢轻.吾射轻视⑤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a.饿.其体肤,空乏..其身b.君将哀而生.之乎⑥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不耻.下问2.虚词之、其、而、以、何、于注意:(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词义和用法;(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揣摩语气。
(三)构字法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
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所以本次我们只对前四种进行梳理。
1.象形字(不确定的字可以查象形字典/WordInfo.aspx?id=3059 或者字源网/ziyuan/)象形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东汉的许慎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阅读一:《孙子兵法》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地方,是一个不
能不仔细观察的事情。
答案
这道题没有具体的答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用
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阅读二:《论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研究并且时常复,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喜乐吗?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主观的,因为它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阅读三:《山海经》
原文
大泽之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四足,其音如婴儿,见则不殃。
译文
在大泽的附近有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像狐狸,有四只脚,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声音,见到它不会有灾难发生。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个人解释性质的,没有具体的答案。
总结
以上是三篇古代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记得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部编版含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分类复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小古文阅读。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阅读短文,写出下面画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乘船避难_____歆辄难之_____王欲舍所携人_____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俱.乘船避难(一起)B.王欲舍.所携人(舍弃,抛弃)C.本所以疑.(怀疑)D.遂.携拯如初(于是)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幸尚宽,何为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你认为两人谁优谁劣?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管仲、隰朋①从②于桓公而伐孤竹③,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④。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⑤之,遂⑥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奴冬居山之阳⑦,夏居山之阴⑧,蚁壤一寸而仞⑨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齐桓公时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从:跟从。
③孤竹:古国名。
④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⑤随:跟随。
⑥遂:于是、就。
⑦山之阳:山的南边。
⑧山之阴:山的北边。
⑨仞:古代的计量单位。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蚁冬居山之阳。
6.根据文意解释加点的字。
①春往而冬反.反:_____②行.山中无水行:_____7.文中出现的人物管仲利用_____找到了_____,隰朋利用_____找到了_____;从这两个人物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牛郎织女①天河②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
年年机杼③劳役④,织成云锦⑤天衣⑥,容貌不暇整⑦。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衽⑧。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⑨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⑩。
相传是日⑪河鼓⑫与织女会于汉⑬东,役⑭乌鹊为梁⑮以渡,故毛皆脱去。
——选自《月令广义》(注释)①牛郎织女:神话人物。
②天河:银河。
③机杆(zhù):织布的梭子。
④劳役:劳苦。
⑤云锦: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
⑥天衣:泛指仙神所着之衣。
⑦不暇(xiá)整:没时间修饰。
眼,空闲。
⑧织衽(rèn):指织布之事。
狂,衣襟,衣袖。
⑨涉秋:入秋。
⑩髡(kūn);制掉头发(使成秃头)。
此指乌鹊头上羽毛脱落。
⑪是日:当日。
⑫河鼓:星名,即牵牛星。
⑬汉:天汉,即银河。
⑭役:使唤。
⑮梁:桥。
[1]根据义意,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容貌不暇整____________(2)天帝怜其独处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一段按句意划分有三个层次,你认为正确的划分的是()A.第一层①②;第二层③④;第三层⑤B.第一层①;第二层②③①;第三层⑤C.第一层①②;第二层③;第三层④⑤D.第一层①;第二层②;第三层③④⑤[4]省略句子成分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
阅读下列句子,在空格处各填一个字(词),使句意更完整。
天帝怜其独处,许(________)嫁河西牵牛郎。
天帝怒,责令(________)归河东。
2. 课外阅读。
道旁苦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旁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六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
六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一、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示例:“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理解其本字的含义,这有助于准确翻译句子。
2. 古今异义词。
- 比如“走”,在古文中常表示“跑”,如“走马观花”,而现代文中“走”是步行的意思。
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如“汤”(古:热水;今:菜汤等)、“去”(古:离开;今:到某个地方去)等,可以避免在翻译时出现错误。
3. 一词多义。
- 以“之”字为例,“之”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
- 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指代学习的内容)。
- 作助词“的”,如“山川之美”。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句子翻译。
1. 方法。
-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翻译。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和“卧龙”直接保留。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括号里的内容是补充出来的。
-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
像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翻译时大多可以删去。
- 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日”换成“太阳”,“目”换成“眼睛”等。
- 调:调整语序。
例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将“之”这个宾语前置的标志去掉,并调整语序。
2. 示例翻译。
-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三、文意理解。
1. 概括文章内容。
2. 分析人物形象。
3. 把握文章主旨。
语文版2021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语文版2021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自若:神情不紧张。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寻:副词,随即,不久。
⑤去:离开。
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
(____)(2)虎亦寻卒去。
(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______)。
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初生之犊不怕虎2. 文言文阅读。
(甲)田真哭荆京兆(zhào)①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zī)②,皆平均。
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③三片,明日就截之。
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
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zhuó)④,所以憔悴(qiáo cu ì)⑤,是人不如木也。
”因悲不自胜⑥,不复解树。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1赛跑定案有老姥mǔ遇劫于路,唱贼。
路人为逐禽之。
贼反诬路人。
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
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字词解释:姥:______ 唱:______ 禽:______ 诬:______ 莫:______孰:______ 俱:______ 走:______ 正色:______盖:_____ 必:______2放驴破案唐张鷟zhuó为河阳尉。
有客驴,缰断,并鞍失之。
三日访不获,诣yì县告。
鷟推穷甚急,乃夜放驴出而藏其鞍。
鷟曰:“此可知也。
”遂令不秣mò饲驴,去辔pèi放之。
驴寻向昨夜喂处,乃搜索其家,于草积下得之。
人服其智。
字词解释:尉:_______ 并:_________诣:______ 推穷:______遂:______ 秣:______ 辔:______ 乃:______于:_______3张用良不杀蜂京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shì),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bó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fù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shì蛛。
蜂又数shuò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字词解释:尝:______ 为:______ 恶:______ 则:______ 薄:______竭力:______ 遽:______ 急:______ 数:______自是:_____4齐人攫金1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2 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使……混乱”;劳,“使……劳累”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
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三)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
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
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
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四)理解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
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
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 重视诵读。
反复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以上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来作答。
(四)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乃()偿()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来自勤学故事的成语:()()()(五)子罕弗受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或()②诸()③弗()④以()⑤丧()⑥不若()(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3)子罕为什么说“若以与我,皆丧宝也”?请用自己的话分析一下。
(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阅读本文,谈谈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七)千金求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
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请.求之()②君遣.之三月()③反.以报君()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⑤于是不能期年..()⑥千里之马至者三.()(2)翻译下面句子。
①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从某一角度,试着概括这则寓言的教育意义:(八)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①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
是事广传,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聊:随便。
②贼:损害,伤害。
【练习】1.解释加点字词:①尝.出游()②何为..()③人云.()④聊取之耳.()⑤汝.既不田.()()⑥侃大怒诘.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