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xx古代货币历史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
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
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
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
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
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
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
中国古钱币文化简史
中国古钱币文化简史中国古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周时代。
钱币作为物品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一种货币媒介,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讲述中国古钱币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贝币。
贝币一般以贝壳或贝母制成,这种原始的钱币形式主要用于交换和商品间的价值评估。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货币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钱。
古代青铜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钱币文字和形制也逐渐规范。
最早的青铜钱出现在春秋时期,这些钱币一般都有圆形、方形或刀形的形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用以表明其发行者和价值。
这些青铜钱发行量庞大,不仅作为货币使用,还被广泛收藏和使用于祭祀、婚嫁、农事等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钱的形制变化趋于规范,直到秦汉时期进一步统一。
著名的秦朝始皇帝就制定了统一的钱币标准,这些钱币一般采用圆形,上面刻有汉字和符号,那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华清宝泉”钱币。
这些青铜钱在资源丰富的汉朝得到大量铸造,成为后世模仿的样板。
随着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币开始出现并得到普及,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铸造铁钱作为实物货币。
同时,白银和黄金也开始在市场上流通。
到了唐宋时期,钱币的形制更加丰富多样,质地也更加精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朝的铁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方孔钱。
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钱币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时期,从蒙古和西亚带来的铜镍合金钱币开始大规模流通,质地明显改变。
明代开始发行铸造较为精美的铜制圆钱,而清代则进一步规范了钱币的质量和标准。
在近代中国,随着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钱币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14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发行新的货币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在当前,中国古钱币文化已经成为收藏和研究的热点。
中国古币文化与艺术
新莽 货泉
新莽 布泉
西汉晚期,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对货币制度进 行了四次改革,留下了一批工艺精致的“六泉十布”
钱币精品。
汉 更始五铢
东汉 五铢
东汉 五铢
东汉(25-220年)沿用五铢,版别样式繁多。
蜀 直百五铢
南朝 太货六铢
北齐 常平五铢
三国(220-280年)蜀铸直百五铢,为虚值大钱;吴
有大泉,曹魏行五铢;两晋(265-420年)多沿用历代杂
秦始古币外圆而内方,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 中国人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也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与 技术等的凝聚和载体。 半两、五铢等币面铭文一般为计重,唐始铭文一般为年号。 通宝 钱(元宝/重宝)自 开元通宝 始,其钱文避免了重量
铭文的文不符实,但仍为方孔圆钱,多以帝王年号命名。
币材涵盖金、银、铜、锡、铅、铁、锌,多为青铜,是铜、 锡、铅的合金,多称土黄色,但其绿、蓝、红、白、黑等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
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收藏者对其承载的文化与艺术一往情深,
将其视为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
中国古币文化与艺术
中国古代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 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海贝是最早的货币,但只有几种漂亮、坚固的贝 壳才能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海贝已
无法满足需求,人们开始用兽骨、石玉、青铜等
多种材质仿制海贝。
春秋战国时古钱币有铲、布、刀、环等各种形状, 秦始,古钱币逐渐过渡到方孔圆形。
千年锈色,往往令古币多彩多姿。黄铜铸币始自明中期, 是铜和锌的合金,比例适当的黄铜币黄灿如金。
中国钱币与传统文化
整理ppt
《诗经》诗句钱币
以钱入诗,首 推《诗经》
“螽斯衍庆”“螽”指蝗虫, 螽斯一语出自《诗经·周南·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而子孙, 振振兮。” 吉语,祝愿佩带者 象蝗虫一样多子多孙,繁衍不 绝。“琴瑟友之” “君子好逑” 弹琴鼓瑟来表达对爱人的爱慕。
泉
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称钱为 “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钱币外圆 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历史上称钱币专家为
整理ppt
泉学家。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
物
阿 堵
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 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 阿堵物!” (“阿”六朝时口语,意为“
整理ppt
“谢家飞絮沈郎钱”
“沈郎钱”是东晋时的一种货币。东晋建立之初,沿用孙吴 地区原先流通的各种钱币。晋元帝沈充开始铸五铢钱,有大、 中、小三等, 大者叫比轮。形容钱大如轮;中者称“四文”, 一般指足重形大的五铢,可折四枚剪边五铁;小钱指五铢小 钱,又名沈郎钱,直径1.8—2.2 厘米,重1 .5克。故唐 代诗人李商隐作诗:“谢家飞絮沈郎钱”,喻此钱肉薄量轻, 如柳絮那样,风一吹,满天飞扬。
兄 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极论钱之妙用如神, 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
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 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 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 二千多年。鲁褒不乏幽默感,把人们对钱的亲 情讥为“亲之如兄”。 “孔方兄”成为钱之谑
中国钱币与民俗文化--中国集币在线
中国钱币与民俗文化发布日期:2005-9-14 21:34:00 作者:本站记者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民俗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祖先生存经验、生存智慧的总结,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
自古以来形成的群体性文化,正是通过民俗的样式表现出来的。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由生物DNA和文化DNA两部分组成的话。
那么,强健的体魄是外在的,可以一目了然,而文化的基因主要就存在于民俗文化中。
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维系的重要核心力量。
中国钱币钱文图案蕴涵的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历史长卷。
压胜钱是与我国民俗,民风渊源关系最紧密的一类钱币,作为钱币文化的衍生产品,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的承载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符号,传递着无法用其他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概念和信息,如辟邪,吉祥,美,健康,平安等等.细审这些压胜钱,她既展示了先民们对大千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也充分反映了祈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思想感情,也从中透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民俗和宗教信仰,是浓缩了的典故、传统,仿佛无声的述说着中国百姓求福求喜求安宁的生存主题,向我们透露着超越时空的信息。
民俗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是人们为辟邪、祈福、供养、游戏、纪念、记事等而特铸的,是专供佩带、悬挂、摆放、礼赠或庋藏之用。
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每个图案都表现一个优美的故事。
虽不是流通货币,却被人们视为特殊的灵物,赋予类似宗教或巫术的文化功能,世代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一)、辟邪汉代“除凶去殃辟兵莫当”佩钱,形状独特,是当时人们保身求胜、祈求免受刀枪侵害的护身符。
表达了人们常吉远凶的良好愿望,开创了中国民俗事项赖以表现的厌胜钱体系。
摇钱树古人认为,树是连接天与地的天梯,渴望人类的繁衍像树的生长一样茂盛,因而把树视作神灵加以崇拜,于是便诞生了神树崇拜。
东汉时期,巴蜀地区自然经济非常繁荣,货币已经成为巴蜀人民商品交换的重要工具,拥有钱币就拥有财富。
古钱币在民俗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2009年第1期(总第67期)本文主要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钱币民俗化问题。
古代人们把钱币视为神圣的护身符,并且由此敷生出种类繁多的民俗花钱,其形制仍然沿用外圆内方。
笔者认为,这是民间对古钱正用品认识的超越,这种超越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天圆地方形制的崇拜;二是把钱币用作驱魔压邪的神圣之品;三是把人间事物和生命寄托于钱币,表现在民俗钱吉语内涵广涉民俗文化,超越了钱币充当等价物特殊职能的范畴。
也就是说钱币的职能,在人们的心目中得到了升华。
一、古钱作为吉祥物的形成古钱继农具形状之后,出现了以陶纺轮和璧环而作圆钱,接着又出现了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这种形制被固定下来,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古钱铸币亦称“泉布”。
《周礼·天宫》云:“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也。
”就是说古钱称“泉”的名称取意于泉水的流行周遍,体现了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特性。
钱币是客观的现实财富,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东西,民众以钱为吉祥物,最主要的因素是谐音取意,与一定俗信相结合,并以实物的形态出现,其途径有三:1、“钱”与“前”同声同韵,铜钱上的孔又称眼,二者组合,成眼前之意。
故钱与其他事物相组合,成某某在眼前,如蝙蝠和古钱的图案叫“福在眼前”〔1〕,喜鹊面前有古钱或喜字和古钱的巧妙组合称“喜在眼前”〔2〕2、钱,古称泉,“泉”与“全”音同,两枚古钱意为“双全”,十枚则称“十全”。
如果与事物相结合,成“某某双全”,诸如“福寿双全”是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篆书寿字和两枚古钱的图案,或者蝙蝠、桃和两枚古钱的图案。
此外有“十全富贵”为牡丹配以10个古钱的图案。
3、人们崇拜古钱的形意,因此古钱可独立构成图画或纹样。
如许多钱以绳贯穿起来的图案叫“连钱”,十枚铸有特定祝贺性吉语钱文的古钱组合在一起叫“十全”,钱文为:“一本万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合同春、七子团圆、八仙上寿、九世同堂、十全富贵。
”〔3〕此外,许多古钱双叠的图案叫“古钱套”,作为器物底纹,瓷器传统装饰纹样有“钱纹”流行于宋代。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价值及意义古钱币指古代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
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
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
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
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钱币既是商品交换的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的反映。
以中国钱币为例,由几千年前贝币,布币发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伪技术先进的纸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化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中国文化分析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沿革与中国文化摘要:中国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货币的使用源远流长,经历了实物货币,铸币,纸币,几个主要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并深刻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发展。
古代货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变经济货币,是各国各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之一,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积累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史的一部分,是整个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生动展示。
中国钱币学,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中国钱币,可以学习数十门类的学科知识,诸如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古代度量衡演变、文字书法演变、金属冶炼铸造技术演变、以及对外商贸交往文化交流等等,无一不在货币上反映出来。
所以说中国货币制度的沿革与文化息息相关。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我国是最早出现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时期半坡人时期,便有实物货币的产生,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出土了很多牲畜,牛羊头,及兽皮等,反映了原始时期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开始显露。
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牛羊等牲畜因体型较大,携带不便等原因,越来越不适于充当货币,此时,轻巧精致的贝壳便登上了货币的历史舞台。
以贝为币出现于夏商时期,贝壳的携带较为方便,便于计数。
以贝为币反映了中国特有的货币文化,并在汉字中得以体现,沿用至今。
例如赚,赔,贿赂等。
然而天然贝数量稀少,并且难以寻找,从殷商晚期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金属铸币:无文铜贝。
金属货币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钱”的金字旁即为文化方面的证明。
从此,中国进入铸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各种货币,战国时期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行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和“爱金”一方面放映了中国当时朱笔计数的高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时商业活动的频繁。
钱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钱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广泛的传播性。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果要选择一种最能承载和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则非中国古代钱币莫属,这是由钱币的特殊属性决定的。
钱币文化的内涵及特性钱币是指退出流通的货币,货币强调的是经济属性,而钱币强调的是文化属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的货币是天然海贝,这从中国文字结构上就可证明,如凡与价值有关的字,绝大部分从“贝”。
分贝成贫、贝少为贱,这说明早在文字形成的时候,贝已经是体现价值的东西了。
铜贝出现于公元前九世纪的商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铜贝的铸造,标志中国进入了金属铸币时代。
早期的金属铸币,形制上来源于刀、铲等原始农具,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材质多用铜、铁,而不用金、银等贵金属。
钱币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为文字,早期多记币值为称量货币,唐朝开始统一记年号称“通宝”。
纸币是中国最早发明使用的,萌芽于唐末,产生于北宋,由雕版印刷制成。
历经南宋和金,到元代制度完备,实行纯纸币制度,明清两代也都有发行。
钱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其他文化要素所不具备的特性。
首先,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最早的组成要素。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
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自然就产生了货币。
因此,可以说钱币是中国文化最早的组成要素,这是其他文化要素所无法相比的。
其次,钱币伴随中国古代文化延续发展,从未间断。
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后二十世纪初,钱币贯穿了三千多年的整个中国古代史,并呈现出文化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性、传承性及传播性。
这也是其他文化要素所望尘莫及的。
中国的货币文化
三、货币实例
27、明朝钱币
三、货币实例
27、明朝钱币
28、清朝钱币
三、货币实例
28、清朝钱币
三、货币实例
28、清朝钱币
三、货币实例
28、清朝钱币
四、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 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 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 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三、货币实例
生关联的事物戒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 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亍孩童的身 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 “贝币”虽小确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亍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 好者们的青睐,迚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 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 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 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 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 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 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 国初期。
三、货币实例
3、刀币
4、齐刀
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
古代钱币的主要铸造方法之一, 使用陶范或石范进行浇铸。这种 方法起源于商周时期,一直沿用
到清末。
翻砂法
利用砂型铸造钱币的方法,较范铸 法更为先进,起源于唐代,宋以后 广泛使用。
母钱翻铸法
用母钱翻砂铸造子钱的方法,始于 宋代,提高了钱币的质量和产量。
材质选择
Hale Waihona Puke 铜质古代钱币的主要材质之一,具有良好 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易于加工和保存 。
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古代钱币概述 • 古代钱币制作工艺 • 古代钱币的流通与使用 • 货币文化及其影响 • 古代钱币收藏与鉴赏 • 古代钱币保护与传承
01
古代钱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古代钱币是指历史上流通的各种 金属货币,包括金币、银币、铜 币等。
分类
根据形状、材质、年代、发行地 域等多种因素,古代钱币可分为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方 孔钱等多个类别。
市场价格
古代钱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受品种、年代、保存状况等多种因 素影响。
鉴别真伪方法
观察铜质
真品铜质纯净,伪品铜质多含 杂质,色泽暗淡。
观察锈色
真品锈色自然,伪品锈色多为 人工做旧,颜色单一。
观察文字
真品文字清晰,伪品文字模糊 或刻意模仿。
观察工艺
真品工艺精湛,伪品工艺粗糙 ,常有砂眼、气孔等缺陷。
纸币时期
北宋初年,政府正式发行 的最早的纸币,也被认为 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经济社会发展与货币文化关系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货币作为财富象征,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 地位。
用钱贴奠字的方法
用钱贴奠字的方法
用钱贴奠字的方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用硬币、纸钞等物品贴在奠字纸上,以示尊重和祈求。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奠字纸:在纸的中心位置写上“奠”,然后在左上角写上先祖的名字,右上角写上日期。
2. 准备钱币:可以选择一些小面额的硬币或纸钞,如1元、5
元等。
3. 开始贴钱:将钱币一个一个地贴在奠字纸的四周,直至把奠
字完全覆盖。
4. 告别祖先:在贴好钱币之后,可以用香、蜡烛等物品供奉祖先,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激,然后祈求他们的保佑和庇护。
5. 安置奠字纸:在奠字仪式结束后,将奠字纸放在一个干燥、
安全的地方,以示对先祖的尊重和纪念。
总之,用钱贴奠字的方法是一种传统而神圣的仪式,它可以帮助我们缅怀先祖,向他们表示感激和敬意,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 1 -。
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的货真价实性与反应
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的货真价实性与反应在古代,钱币是人们交换货物和支付服务的主要媒介。
钱币的种类和样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
通过对古代钱币的研究,可以了解其货真价实性和反应。
货真价实性古代钱币的货真价实性体现在它们被用作交换和支付货物和服务的能力。
在古代,有些钱币被铸造得十分精美,但它们的货币价值没有真正反映出它们的金属成分。
这种钱币只是为了展示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实力,而不是真正的货币。
然而,有些钱币的价值与其金属成分直接挂钩。
例如,古代的铜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
它们由红铜铸造而成,重量和大小相同。
人们可以用它们来购买各种商品,并在交易中保持相对货币稳定性。
在中国古代,铜钱流通了几千年,直到20世纪初才被虚拟货币取代。
反应古代钱币的种类和样式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
例如,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硬币描绘了当时的国王和皇帝,反映了他们的权力、胜利和政治状况。
中国古代的钱币也经常描绘了当时皇帝的形象,以及一些政治、文化或民间传说的符号。
钱币的形状、图像和刻字也反映了文化和信仰。
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徒经常在钱币上刻上十字架和圣徒的头像。
在中国,钱币上的龙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被广泛使用。
钱币还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财富。
当一个国家的钱币被用作地区或全球贸易时,它们可能会缺失,而其他国家的钱币可能会在当地出现。
这种现象反映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贸易活动,以及一个国家权力下降或经济衰退的情况。
总体而言,古代钱币和货币文化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和有深远影响的。
它们不仅代表了一种交换和支付货物的媒介,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
通过对古代钱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容广阔,近年来,茶文化、酒文化等成为我们关注的热门,而有一个领域人们似乎还没有很好地挖掘,给予重视,这个领域恰恰是同我们金融工作者联系密切的,那就是中国的钱币文化。
以往,说到钱币文化,人们马上就想到钱币上的文字。
中国古代正式流通的钱币上面,大部分没有图像,但钱币上的文字却是多种多样的。
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先秦布币、刀币、圜币、贝币(即蚁鼻钱)上面的古文字。
这些古币上的古文字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字形因受地域影响,也颇不相同。
自宋元以来,有许多学者想解读它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直至今日,对不少古文字的解读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古代的钱币上最引人注意的是钱文,但并不是说除了钱文就没有其他图饰了,就拿方孔钱来说,钱面特别是钱背上往往也有图饰或其他纹迹。
人们较为熟悉的是开元通宝钱背面的所谓“杨贵妃指甲痕”(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但月牙形的纹迹却确实是存在于钱上的)。
古钱上还有其他的图形或纹迹,较常见的是所谓日、月、星、云、鸟,偶尔还可见到像虎头那样令人不解的图形。
这些图饰或纹迹的背后,也有一种文化。
古代铜币上虽然图饰较少,古代纸币上却是不乏图画的,据记载,宋代的交子、钱引、会子等都有图,这些图还各有名目,如“吴隐之酌贪泉赋诗”等,显然也同文化相关。
至于近代纸币图案、电子货币磁卡图案就更具文化内涵了。
开元通宝交子会子古代钱币钱文、钱图有文化内涵,钱体本身也有文化内涵,古人就已指出方孔钱的外圆内方与当时人的“天圆地方”观念密切相关。
说到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诗歌、散文、戏剧等,以钱为描写对象、与钱币相联系的文艺作品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历代咏钱诗有不少首,其中较有名的是唐李峤、清袁枚的《咏钱》各二首,想象丰富、句句用典,艺术性相当不错。
又有一些诗歌是抒发对官方货币政策的看法的。
如唐白居易《赠友五之三》批评了官方不顾实际情况向农民征收现钱税的错误法令。
他在诗中咏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
古钱币上_刻花_与民俗文化
古钱币上“刻花”与民俗文化◆蔡培军花国民古时人们在流通的古钱币上刻花,称“刻花钱”。
这类型的“刻花钱”不同于铸花钱,因为“刻花钱”本身是流通货币,而铸花钱是非流通货币。
根据实物内涵看这两者所起到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带有压胜性质,这就是“刻花钱”和铸花钱的主要异同点。
“刻花钱”的花纹,是在已铸成的金属钱币上进行再加工,用手工雕刻各式各样的图案花纹,由于阴纹刻琢比较方便,所以“刻花钱”上的图案花纹以阴刻为多。
流通钱币“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货币使用,往往充当佩饰或观赏之用。
“刻花”者结合当时当地民俗民风,在钱币外轮、内廓、地张上刻琢各种细巧的花纹、精美的图像和吉语文字,内容多为吉利、生财、喜庆、万福、太平、如意和祛魔避邪等。
一、诗情“刻”意自藏的1枚宋代“刻花钱”。
这枚“刻花钱”是北宋太宗至道年间铸行的“至道元宝”铜钱,钱文为行书,深坑绿锈,红铜质,径24.5,穿6毫米,重3.3克。
(见图1)从这枚“刻花钱”凸起的图案上,可清晰地看到一位诗人走过一株高耸入云的苍松,脚下是一片山花野草,前面是川流不息的河水,河对图1面是一座山峰,西斜的太阳浮现在一层层行云之中。
古代的书画作品主要出现在流通货币上却十分少见,而出现在宋代的铜钱上更为难求。
据推测,对这枚“刻花钱”是宋代有人非常爱读唐诗,别出心裁地把诗与雕画完美地结合起来,读诗、写景、刻画皆融于这枚精雕细琢的古钱上,又巧借“至道元宝”钱文(至与知谐音),想给后人知道作者对唐诗的仰慕之心和追思之情,一一表达在这枚“刻花钱”之上了。
二、刻佛善意1999年上海《钱币博览》第三期刊有沈鸣镝《中国黄金货币综述》一文,文中提及:“1988年佛教胜地五台山在某佛体内发现一批淳化元宝佛像金币,径24毫米,佛像隆起2毫米,含金 96%,这批金币铸造独特精细,流光溢彩,背面的佛像图案点明了此金币是作为供奉之用。
”这是我国历代金币中发现唯独有佛像的品种,称之为“稀世珍品”。
笔者收藏1枚铜质“淳化元宝”背刻“佛像”的古钱,径24.5,穿5毫米,重3.8克,红·钱 币 漫 谈·铜质,有黄褐色传世包浆。
春节的与钱币文化
春节的与钱币文化
春节与钱币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春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新年,也是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钱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钱币文化也在春节中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体现。
春节期间,红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
红包在中国已经成为新年庆祝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收到或者发出一些红包。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色意味着幸运和吉祥,因此在春节期间,红包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礼物。
而红包里面通常装有现金,这也使得红包与钱币文化紧密相连。
此外,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使用金银饰品来庆祝。
金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着财富和好运。
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购买一些金银饰品来庆祝节日。
金银饰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经济功能。
在中国文化中,金银往往被用作一种货币,用于交易和保存财富。
此外,在春节期间,许多人还会购买吉祥物。
吉祥物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流行的,人们相信吉祥物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
许多吉祥物都与钱币文化有关。
例如,人们通常会在吉祥物上加上一个金元宝或者银元宝,以象征财富和好运。
总的来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钱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春节期间,这两种文化通过红包、金银饰品和吉祥物等方式彼此交织。
正是这样的交织让春节更具有文化内涵,也让春节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古币上的“福”体现中国价值观的民俗文化
古币上的“福”体现中国价值观的民俗文化福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生活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民俗文化。
对于“福”,古人的理解是:“洪福,洪福谓之福鼎,又称鸿福,洪福可与天齐。
”求福,即追求平安富乐的生活心态。
为此,人们便有了很多祈“福”的载体,如招牌、瓷器、人名、地名等往往都带有一个“福”,而把“福”字用作钱币的装饰图纹也是不胜枚举。
带“福”字的古钱有两类:一类是市场流通的法定货币;一类是花钱,即古钱币中的吉祥钱、厌胜钱、吉语钱等,但它不是正式流通的钱币。
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诏告天下佛寺,以销毁铜像、钟磬等所得到的铜材铸造“开元通宝”钱。
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扬州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
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为“会昌开元”钱。
这种钱的背文共有23种,其中一种即为“福”字。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卒,宣宗即位后,下令用毁佛像所铸之钱复铸佛像,“会昌开元”钱便停止铸造。
“会昌开元”铸造时间短,前后不及两年,铸造数量少,加之民间多信佛,纷纷乐捐铜钱铸佛,因而会昌开元背“福”字钱传世极罕。
清顺治年间,随着五次改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铜钱——顺治通宝,史称“顺治五式”,从而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
顺治六年(1649年)福建省局提准开铸顺治通宝背“福”字钱。
现仅发现有穿上“福”钱,《古泉大全》记载的穿右“福”钱未见实物。
另外,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省局被提准改铸顺治背满汉文“福”新钱,其背文由福建省满文局和汉文局名称组成,但史书《皇朝通典》、《制钱通考》均载未见实物。
而在历代花钱中,“福”字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福寿双全”、“福寿康宁”、“福寿长春”、“福寿齐天”、“福禄寿星”等,有150余种。
这种“福”字钱质地大多用铜铸成,但也有少数用金、银、铝金属铸成。
形制以方孔圆形为主,刻有不同风格的花纹、图案、文字,铸造工艺多样,通常都非常精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清 童 子
钱币还有一个非常高雅飘逸的别称即“上清童子”。 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 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 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童子”,穿着轻飘细软 的“上清五铢”衣的儿童拜访。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 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 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 “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 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 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 二千多年。鲁褒不乏幽默感,把人们对钱的亲 情讥为“亲之如兄”。 “孔方兄”成为钱之谑 称。
青蚨
―青蚨”成为钱的代称,源于晋《搜神记》南方有一种昆虫, 名叫“青蚨”亦称“鱼伯”形状如蝉。母青蚨与子青蚨相依为 命,抓到子青蚨、母青蚨必然会跟随而来。将母青蚨和子青蚨 的血分别涂在钱币上,用这种钱购物,用出去的钱必然会复 还。” 这就是“青蚨引钱”的神话传说,文人雅士在诗赋戏文 中常常用青蚨名句,唐诗“襄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温庭 筠有“妻试踏青蚨”;明谷子敬的《城南柳》有“则你那尊中 无绿蚁,皆因我襄里无青蚨”;清“酒待青蚨尽,诗随败叶 删” 。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春节贴 对联,一些商号、银号的钱柜上都用红色的方纸写着“青蚨飞 入”四个大字,希望花去的钱能自己飞回来,花去多少,飞回 多少,源源不断,即“财源茂盛,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之意。
二、钱币与诗赋
大凡懂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使用钱币已有4000余年历史。 几千年来,各种钱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特的 钱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灿烂瑰宝。中华又是一个诗 国,涉及钱币的诗歌中有不少为名诗佳句。
《诗经》诗句钱币
以钱入诗,首 推《诗经》
―螽斯衍庆”“螽”指蝗虫, 螽斯一语出自《诗经· 周南·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而子孙, 振振兮。” 吉语,祝愿佩带者 象蝗虫一样多子多孙,繁衍不 绝。“琴瑟友之” “君子好逑” 弹琴鼓瑟来表达对爱人的爱慕。
选仙图从宋代出现后,到清代仍 然有延续,并出现了更丰富的形形 色色的选仙图,乾隆年间,高宗闲 暇无事,“取《列仙传》人物,绘 制《群仙庆寿图》,同色子掷之, 以为新年玩具。”慈禧太后晚年又 重新增订,再绘新图,颁赏内廷臣 工,并以银色子盆,象牙色子赏赐 大臣们。
双成
为种蟠桃树,千年一棵生; 是谁来窃去,唯问董双成。
明 朱 淑 真
不宁 随可 黄抱 叶香 舞枝 东上 风老
•
荷花
粉光花色叶中开 荷花衣香水上来
荷花,被誉为“花中君 子”。宋代周敦颐《爱莲 说》名闻遐迩“出污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 正是由于荷 花超凡脱俗的品格,她既 是君子虚心正直,操行廉 洁的象征,也成为佛教吉 祥宝物,圣洁的象征,融 入了佛教文化艺术之中。
兰花
兰花姿态素雅,幽香清远,以其 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 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 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往今来人 们对它评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 子”。而且古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 “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 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笋, 十大龙孙绕凤池. ------郑板桥诗
竹子坚挺潇洒,节格刚 直,“未出土时便有节,及 凌云处更虚心”因此,古人 常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 人的气节。苏东坡甚至“宁 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
菊花
莫嫌老圃秋容淡 惟有黄花晚节香
―凌霄自得,不趋炎热” 的菊花,由于耐寒,花开时 值深秋,往往在严霜之后 竞相开放,因而常常被文 人雅士钦慕,百般吟咏.宋 代诗人韩琦以秋菊喻人的 晚节。
―谢家飞絮沈郎钱”
―沈郎钱”是东晋时的一种货币。东晋建立之初,沿用孙吴 地区原先流通的各种钱币。晋元帝沈充开始铸五铢钱,有大、 中、小三等, 大者叫比轮。形容钱大如轮;中者称“四文”, 一般指足重形大的五铢,可折四枚剪边五铁;小钱指五铢小 钱,又名沈郎钱,直径1.8—2.2 厘米,重1 .5克。故唐 代诗人李商隐作诗:“谢家飞絮沈郎钱”,喻此钱肉薄量轻, 如柳絮那样,风一吹,满天飞扬。
邓 通
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官居上大夫。文 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 通开矿自由铸钱,故而邓通私铸的半两钱 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因此后世“邓通” 成为钱币的别称。
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就 有“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
孔 方 兄
―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 钱神论》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 得之则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 生可使杀。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 开难发之口。”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 揶揄笑骂,恣肆酣畅。
王母叫双成,叮咛意甚频; 蟠桃谁窃去,须捉坐中人。
酒仙
山中徒命侣,河朔漫飞觞。 直把千锺酒,今宵醉一场。
拔宅仙
一夕玉皇诏,为君功行成; 分明五云里,拔宅上三清。
唐、宋以来,许多 修仙炼丹之人,据传 在丹成功之后,都与 所居一起升入仙苑圣 境。
曼倩
西汉人东方朔,字曼倩。山东籍,文 学家,长辞赋,性恢谐。武帝时官至太 中大夫。传说故事甚多。<神异经>< 海内十洲记>等书系托其名流传于后。
―好恶不合长相蒙”
唐代诗人杜甫《岁晏行》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 币制混乱、钱制渐坏现象的不满。唐代初期,除赐少数封王 和功臣以炉,给予铸钱外,钱币基本上是官铸,严禁私铸钱 币,违者处以死刑,并分置钱监于各州。因而唐初的开元通 宝钱铜质好,世称“好钱”。但自唐太宗天宝以后,私铸渐 多,有的用泥刻制铸模,私铸钱掺有铝锡,质量差,世称 “恶钱”。 当时市场上好恶钱通用,引起物价上涨,到肃宗 以后,“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忱于道”。故诗人 在《岁晏行》中写道:“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铝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会长相蒙,万国城头尽吹角,此曲 哀怨何时终?”《岁晏行》诗告诉我们:国家的币制必须统 一,“好恶不能相蒙”,否则后患无穷。
郦道元《水经注》晋时樵夫王 质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下围棋, 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 子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 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山中 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于 此。后人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 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
散仙
尘世不我留,身计白云浮。 欲向真游处,三山与十洲。
壶中仙
有时壶内去,去即一千年。 荣辱悲欢外,须知别有天。
梅花
而今未问和羹事 先向百花头上开
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凌寒 独自开”,所以自古以来成为中国文 化精神的象征,倍受人们喜爱,也成 为文学家、书画家永恒的题材。
宋 林 和 靖 ·
暗疏 香影 浮横 动斜 月水 黄清 昏浅
山中觅觅复寻寻, 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 露寒香冷到如今.
清 ·郑燮《画兰》
一、钱币的别称 二、钱币与诗赋
三、钱币与成语典故 四、钱币与文学家
一、钱币的别称
在古代社会,钱币有一些别称和佚事,屡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 无论是从钱的内涵还是外形上来演绎,都是耐人寻味的,是一种 时代社会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这些别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 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的风貌。我们不仅要知道钱的 别称,更应该领悟它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恰有青铜三百钱”
―青铜三百钱”是泛指我国古钱币。 唐代铸“开元通宝”钱,大小适中, 精美,深受人们喜爱,不少诗人吟诗赞美。诗圣杜甫在《最能行》中说 “速令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就是诗人对这种钱的赞美。
―依稀尤有开元字”
宋代昆陵(今苏州市)十六岁少女李氏,有一天捡到一枚唐代“开元 通宝”破钱,便题写了一首《题破钱》的诗:“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尤 有开元字;想得青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诗中把破钱比喻为“半 轮残月”形象贴切,很有韵味,进而联想到未破损时的情景,对当时利用 金钱制造许多人间悲剧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笑傲诗千首, 沉酣酒百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若无诗酒敌, 除是谪仙才。 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诗仙”、 “酒仙”、“醉仙” 、“谪仙” 、
“剑仙”之仙名。
醉仙
诗仙
价重篇篇玉, 声传字字金。 江山为我助, 无日不高吟。
琴仙
膝上按焦桐,霄分一曲终。 知音有谁是,明月与清风。
棋仙
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 空交采樵客,柯烂不知归。 (宋)朱熹
―姚崇家景作相公”
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富》词中的一句, 是作者贬官到下层 时,通过一个虚构的连昌官边的老人讲他的经历和见闻,表 达了对因禁恶钱而罢相的宋景的怀念。唐初钱币铸造基本上 是官铸, 但私铸未禁。高宗显庆时恶钱(私铸的劣质钱)渐 多。武则天时曾于长安悬挂钱币式样,令百姓依样用钱,私 铸仍不能禁。不久,敕令凡质量规格合要求的可私铸流通。 结果盗铸蜂起,滥恶亦重,州县莫能禁约。玄宗五年宋景为 相,奏请发行每文二铁四文重的好钱。还在各县设样,派吏 巡察查禁。百姓为怕罪罚,又将恶钱丢沉江湖,结果增加了 货币流通数量不足,造成市井不通。他还奏请出米50万斛收 恶钱而未果。他本人也因禁恶钱而罢相。这就反映了当时存 在的严重钱荒和市场货币流通的混乱,宋景未能解决,这也 是封建社会无法解决的一种矛盾。
关于东方朔的故事很多,最著名者莫过“东方 朔偷桃”一节。传说东方朔为天上岁星(木星)。王 母在天上有蟠桃园,所种桃树三千年一结果。东方 朔曾化为小儿形象,三度上天偷蟠桃吃,为王母侍 婢董双成发现。后来天上许多神仙都知道此事。巨 灵神曾化为矮人在武帝前,面指东方朔是“三过偷 桃的不良儿”。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七月初七, 汉武帝在嵩山寻真台祈仙,王母感其诚,曾降于嵩 山向武帝说经,并送蟠桃五枚给武帝。当时随侍武 帝的东方朔在朱雀牖偷窥王母,王母见到东方朔便 指给武帝说:“此儿好作罪过,疏枉无赖,久被斥 退,不得还天”。即是愤其三度上天偷桃事。此牌 正是指这一故事情节。看似贬,实是褒,是言东方 朔为神人,三过偷桃,暗示东方朔已近万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