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厦门市产业集群区域分析

合集下载

推荐-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产业发展规划 精

推荐-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产业发展规划 精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产业发展规划《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旨在全面落实《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和布局,延伸考虑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和区内区外联动发展。

规划范围为43.78平方公里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包括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19.37平方公里)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24.41平方公里)。

同时,规划范围还涵盖重点联动发展区,主要包括厦门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翔安空港新区、新一轮产业聚集平台(翔安、同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现代服务业基地)等。

规划期限为20XX年-20XX年。

重点落实《实施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创新转型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业态;创新两岸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两岸共同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示范区,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先行区。

一、产业发展现状(一)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是厦门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是引领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枢纽,是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经济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功能丰富,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一是象屿保税区实力领先。

20XX年完成生产总值70亿元,实现保税业务进出口额45.6亿美元,每平方公里保税业务进出口额50.7亿美元,仅次于上海、深圳,居全国第三。

保税物流业务量占保税区业务总量的80%以上,居全国首位。

近8年,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线进出口额、二线进出区货值年均分别增长139%和54%,增幅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二是海沧保税港区后发优势明显。

20XX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75万标箱,占厦门港的55%。

以海沧保税港区为核心港区的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57万标箱,是我国第八大集装箱干线港。

厦门调研分析报告

厦门调研分析报告

厦门调研分析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厦门市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优势。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厦门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和人口情况等,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提供参考。

2. 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利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等。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公开数据、行业报告和统计数据。

3. 厦门市经济发展状况厦门市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旅游业和金融业。

该市旅游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金融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厦门已经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

此外,厦门还拥有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

4. 厦门市产业结构厦门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多元化,旅游、金融、电子信息和物流等行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力。

其中,旅游业是厦门市的经济支柱产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

5. 厦门市城市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该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交通条件等,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厦门市还注重发展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6. 厦门市人口情况厦门市的人口数量较多,且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厦门市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外来人口占厦门市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城市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厦门市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通过对厦门市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该市在旅游、金融、电子信息和物流等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厦门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此外,厦门还拥有丰富的电子信息产业资源和便利的物流网络,为相关行业的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 结语本次调研对厦门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和人口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厦门市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值得更加关注和深入研究。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学 家 们 也从 经济 学 的角 度对 城 市进行 了深入探 讨 和系统 研究 , 市经 济学 也 由此 城 产 生 。西 方 的城市 经济 学提 出了城市 内部 结构 、 城市
体 系 、 市规模 等 方 面 的有 关 理 论 , 市 经 济 学理 论 城 城
第 1 O卷 第 9 期
2 1 O 0年
V o.1 1 0。N o .9
Se p., 2 0 01
9月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
— —
以厦 门市 为 例
梁 娟
( 州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建 江 夏 学 院 工 商 管 理 系 ,福 州 3 0 0 ) 福 福 5 0 2 摘 要 : 业 集 聚 与 城 市 化 一 直 是 我 国各 界 关 注 的热 点 。本 文在 对 厦 门 市 2 0 - 2 0 0 0 0 8年 2 4个 工 业 产 业 的 集 聚 程 度 进 行 e 产
测 算 的基 础 上 , 用 S S 运 P S软 件 对 厦 门 市 工 业 产 业 集 聚 程 度 指 数 与 城 市 化 之 间的 关 系进 行 线 性 回 归 。 我 们 的 结 论 是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 7 2 1 )9 0 1 — 0 1 7 —1 0 ( 0 0 0 — 0 5 4
程 对 策 的重 要 参 考 。
期 的企 业 区位决 策 有 重 要 影 响 。城 市 化效 应 是 集 聚 区 内企 业应 对风 险 的 良好 措施 , 但是 该理 论认 为城 市 化 效应 能否 实现 及其 实现 程度 , 取决 于 区域经 济 的组 织 形式 , 这意 味着 产业 集 聚区 的 内部 组织 结构将 对城 市 化效应 有 实质性 影 响[ 。 1 ]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厦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厦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4 月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Vo 1 . 3 3, No . 4 AD r . 2 01 3
富 的无形资产 。
( 二) 区域优势 明显
S O H O 、 美 国好莱坞 电影 、 日 本 东京多 媒体 等文化 创意 产业 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可认为是产业集群 的一分支 , 大体上 , 它与一般 的产业集群没有太大本质上 的区别 , 规模经济 、 交 易成本 、 竞争优势 、 知识外溢等产业集群 的构成动 因也适用 文化 创意产业集群。因此在界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的概念 时, 学界 吸收 了波 特的产 业集群观 点。所谓 文化 创意 产业 集群是指产业领域 中, 由众 多独立又 相关 的文化 企业 以及 相关支撑 机构 , 按 照专业分工 和协同关系建立 起来 的, 并在 定 区间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 。它一般包括文化 创意产

文化创意产业 的发展 需要 宽松 的氛围 , 包括 良好 的 区
位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厦 门地处海峡西岸 , 面对 台湾 , 介
于东亚 和东南亚之间 , 对内外交流辐射方便快捷 , 具有 对接 港澳 台以及 日、 韩 文化 创意产业 的区位优 势。其次 , 厦 门大 学、 华侨 大学 、 集美大学等众多高校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奠 定 了良好 的学术和人 才教育 基础 。此外 , 作 为 中国优 秀旅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 与后工业 时代 的新 的财 富
创造形式 , 其社会 经济效 应引起 各界 的关注 。它对促 进 经 济增长 , 增加 就业 , 产业 结构 优化 升级 , 提升 国 民生 活 品质 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厦 门文化 创意产 业迅 猛发 展 , 区域 的 产业集群初现规模 。厦 门作 为海 峡西岸 中心城 市 , 如何 建 设具有辐射性 的城市 文化创 意产 业带 , 如何 在地理 区域 基 础上发挥其产业集 聚优 势 , 对海 峡西岸 经济 区 的建 设具 有

厦门区域产业分析报告

厦门区域产业分析报告

厦门区域产业分析报告一、引言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个特殊经济区。

本报告旨在对厦门市的产业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经济概况厦门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驱动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

三、产业结构1. 第一产业厦门市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等。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在厦门市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仍然对当地的农民和市场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第二产业厦门市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等。

制造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突出。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厦门市的制造业日益注重创新和绿色发展。

3. 第三产业厦门市的第三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包括金融、商贸、旅游和物流等行业。

尤其是旅游业,厦门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厦门市还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服务、文化创意和健康养老等。

四、产业分析1. 优势产业在厦门市的产业结构中,有几个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首先是电子信息产业,厦门市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电子信息行业提供了很多优质产品和解决方案。

其次是旅游业,厦门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2. 挑战和机遇尽管厦门市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厦门市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其次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厦门市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3. 发展策略为了进一步促进厦门市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2021年整理)用SWOT分析厦门.

(2021年整理)用SWOT分析厦门.

用SWOT分析厦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用SWOT分析厦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用SWOT分析厦门.的全部内容。

用SWOT分析厦门一、优势1、区位优势厦门毗邻台湾海峡,与宝岛隔海相望。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厦门的门户口岸优势愈发彰显。

除了继续引进台湾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厦门还可以借鉴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的辅导机制的运行,力争培育出像新竹园那样著名的创业企业孵化器,促进民营企业集聚发展。

2、潜在投资能力在与同类副省级城市的比较中,厦门市的人均gdp位居前列。

这表明厦门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般而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潜在投资能力越大。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厦门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已达到35029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仅次于深圳(25935元、广州(15002元、宁波(14277元。

2006年,厦门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至18513元,排在深圳(22567元、广州(19851元、宁波(19673元、杭州(19027元之后①。

这表明,只要有合理的投资渠道,政府加以适当引导,民营经济的融资来源可以社会化、多元化,民营企业囿于规模难以发展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3、体制灵活,生命力顽强厦门是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城市,长期以来外资在经济总量中占大多数比重.厦门的民营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拼搏成长,于夹缝中生存,所使用的资源基本上通过市场获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敏感,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机会,投资决策果断,尤其对市场上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的商品需求,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

厦门主导产业变化趋势分析

厦门主导产业变化趋势分析

厦门主导产业变化趋势分析厦门是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近年来,厦门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过去的渔村城市转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厦门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厦门的服务业日益壮大。

随着厦门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厦门的支柱产业之一。

厦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时,随着国内人口增长和消费能力提高,旅游业对于各类服务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机会,如餐饮、住宿、交通等。

此外,随着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和专业服务的需求增加,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其次,厦门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厦门的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升级,厦门的制造业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厦门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鼓励制造业向绿色、环保、智能化转型,加强与相关领域的研发合作,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厦门依托于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大对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支持和培育,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

这一趋势有助于提升厦门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厦门的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在厦门的新兴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厦门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使得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厦门通过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强与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的合作,推动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

这一趋势将进一步促进厦门的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

此外,厦门还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体验经济的发展。

厦门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手工艺品,通过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随着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由单纯观光转向体验和参与,厦门不仅注重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体验性旅游项目,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厦门的文化和传统。

福建省厦门市区域分析报告

福建省厦门市区域分析报告

福建省厦门市区域分析报告概况行政划区2003年5月起,厦门辖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6个市辖区。

厦门市除正式行政区划外,还设立以下经济管理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厦门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保税港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厦门象屿保税港区•国家级物流园区:厦门海沧物流园区、厦门象屿物流园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地理环境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

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

2011年,全市土地面积1573.16Km²,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41.09Km²(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Km²。

气候条件厦门属温带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

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自然资源土地全市土地总面积1569.3Km²,其中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14%和7.7%。

耕地土壤类型有6个土类、11个亚类、21个土属、42个土种,多分布在海拔50米左右的低丘、台地和平原,坡度多在25度以下,红壤和水稻土占了耕地总面积的78%以上,土壤肥力中下等,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

水利厦门虽位于中国南方湿润地区,但水资源条件仍然较差,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90立方米,为中国人均占有量的38%,低于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立方米。

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空间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同翔高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空间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同翔高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产业新城,“产城分离”“潮汐交通”“产业空城”等城市病愈发凸显。

“十二五”规划以来,“产城融合”作为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理念,广泛运用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及国民经济规划等各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产城融合的模式、实施路径、评价体系等:景秀艳等提出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居住空间三者的有机融合是高端城区产城融合的前提条件[1];卫金兰等从产业化与城市化角度,提出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15个二级指标[2];李苑基于福建省基本概况,从产业发展水平、城市承载功能及人的发展三个层面提出产城融合度测度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3];赵虎等基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结构、功能、形态三大类与11个子项的产城融合策略体系[4]。

本文通过对厦门产城发展历程及新时期产城发展的需要进行梳理与分析,开展产城融合理念在城市设计空间层面的研究,探讨产城融合的技术路径与空间评价因子,并通过厦门同翔高新城城市设计的规划实践进行论证。

1厦门产城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产城融合发展经历了产村融合、产城互促、产城融合三个阶段,逐步探索出适应厦门城市需求与产业发展的模式。

1.1产村融合(1980—1995年)1984年南方谈话后,厦门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出现以“中外合资、港澳台独资、外商独资”为主的多元发展模式。

该阶段产业发展以密集型、粗放型工业为主,产业与村庄融合,提供就业人口的同时也促进村庄配套的提升与完善,实现产村融合。

摘要 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产城融合成为评价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文章以厦门同翔高新城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厦门产城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剖析,提出“以产城融合为驱动核心、以城市设计为空间抓手,打造‘产—城—人—地’深度融合、持续共生的活力新城”的策略,同时结合城市设计规划实践,聚焦产城居比、职住平衡指数、生活圈活动覆盖率三大融合因子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探索构建一套可行有效的产城融合空间评价体系,为促进厦门“两高两化”建设献言献策。

厦门市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厦门市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 , 厦门产业集 群不断 发展壮 大 , 已形成厦 门 现
岛内以发展现代服务业 、 高新技术 产业 为主 , 岛外 依托各

( 大力 发展外 向型经济 , 三) 引导产业 聚集
在产 业集群 的发展 过程 中 ,充分发 挥对外开放先行
工业集 中区、 发展先进 制造业 的产业 发展格局 。 据厦 门市 统计局 资料显 示 ,09 20 年厦 门工业 产业 聚集 度进一 步提 高, 电子 、 机械 、 化工三 大支 柱行业 共 有规 模 以上工业 企
f 文献标识码】 B
信息产业体 系。
产业 集群是指某个 领域 内相互关联 的企业 与机构在

定 的地 域内集 中连 片 , 上 中下游结构完 整 、 形成 外围支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近年来 , 门的 电子信息 、 电 、 厦 光 软件 、 生物医药等高 新技 术产业发 展速度 持续加 快 , 目 光 电产业 已跻 身国 前 内一流 、 国际 先进 的行 列 , 为我 国五 大 L D产业 基地 成 E
与食 品加 工 4 产业链 已超百亿 元 。厦 门市产业集 群呈 条
现 出以下特点 :

( 以开发区、 四) 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 推进产业聚集
集约利 用有 限资源 ,依 托各 工业 园区 ,形成 产业聚
集 。利用 政策 、 规划 、 法规 等手 段 , 过设立 专属工业 园 通
区、 发 区 , 导企 业从 分 散布 局走 向集 中经 营 , 开 引 使各 类
之一 。 门产 的复 材 已成 为波音 客机、 厦 通用 、 西门子 、 菲利
持产业体系健全、 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从国

关于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探讨

关于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探讨

关于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探讨作者:王美来源:《华人时刊·下旬刊》2015年第02期【摘要】工程机械产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出发,对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40-01作者简介:王美(1989.3)女,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结成的网络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空间集聚体,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

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是我国第四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汽车及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工程机械产业园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的台商投资区内,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厦门的工程机械以厦工为龙头企业,实现了工程机械整机生产、零配件生产、销售商、服务商、中介服务组织等机构在一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挖掘机、装载机、叉车、压路机、路面施工机械等五大类优势产品,其中厦工装载机是国内装载机中的一线名牌,销量遥遥领先。

一、目前厦门市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和优势(一)地域优势,政策支持就地理位置而言,厦门市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厦门市产业集群位于集美台商投资区内,具有投资与技术优势,从数据来看,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主要产品以外销为主,外向型趋势明显。

厦门市政府2010年出台《厦门市培育工程机械百亿产业链发展规划》,提出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链是以主要龙头企业为主形成的涵盖产品制造业全过程的产业链。

厦门产业转移趋势是什么

厦门产业转移趋势是什么

厦门产业转移趋势是什么厦门产业转移趋势一、引言近年来,厦门市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创业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厦门市的产业转移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厦门市产业现状出发,探讨厦门产业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二、厦门市产业现状厦门市是福建省的一个沿海城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一个适宜发展产业的地方。

目前,厦门市的主要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海洋经济等。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厦门市拥有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之一;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厦门市拥有多家知名的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机械制造产业方面,厦门市拥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海洋经济方面,厦门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

三、厦门产业转移的趋势1.制造业向内陆转移随着厦门市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逐渐紧缺和成本上升,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找更为便宜的用地和劳动力资源。

内陆城市的资源优势和低成本吸引了不少企业选择转移。

此外,政府也通过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导人才流动来推动产业转移。

2.高端服务业的引进近年来,厦门市加大了对高端服务业的引进力度。

高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厦门市发展的重点。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入这些领域。

相比传统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更好地与国内外市场进行接轨。

3.跨境电商的崛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厦门市的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始涉足跨境电商领域。

跨境电商是厦门市产业转移的又一重要趋势。

厦门市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资源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境电商节点。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服务。

四、厦门产业转移的原因1.资源环境压力厦门市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达到了资源的极限。

为了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厦门市需要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

厦门市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问题探讨

厦门市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问题探讨

发展 的进程 中 ,厦 门市在经 济建设 及人 文建设 等方 产生 多方 面的积极溢 出 , 中以信 息 、 其 知识 和技术 的 面得 到多 方认 可 。城市竞争 力 的核 心是 城市 的经济 溢 出为最 。由于产业集 群创造 了一种 协 同创 新 的区
辐 射能力 ,而区域 经济持续 增长 的共 同特点 是靠要 域环境 , 业彼此 相近 , 企 竞争 的隐形压力 迫使 企业 不
城 市经济 发展 的核心动力 ,体现 了一个 国家或 地 区 中性 ,即大量 的相关 企业相对 集 中在特定 的地域 范 的竞 争力 。 倘若将 厦门市城 市竞 争力视 为数学集 合 , 围 内 , 厦 门集 美区 的一制造 业企业便 聚集 了周 围 如 产业集 群则 是其 中分量极 重的元素 之一 ,且具 有不 近两百 家为其 提供配套 产 品的相关企 业 。产业集 中 凡 的集 合优势 。海不辞水 , 故能成 其大 ; 山不辞 土石 , 区吸 引相 关专 业人才进 区 内工 作 ,事 实上形 成 了专 故能成其 高 。 门通过工业产 业集 中区建 设 , 厦 筑巢引 业化 的人 才库 , 各企 业所需人 才可互 相流 动或调 剂 。 凤吸 纳产业群 体人驻 , 以提 升城市竞 争力 , 分发 而这 种潜 在 的供 需 关 系又加 强 了既 有 的产业 聚集 。 可 充 挥厦 门在 海峡 西岸 经济 带 的龙头 优 势 , 跑 “ 西 ” 同时 , 关延伸 产业 如物流业 、 领 海 相 技术 服务 业等被 吸引 新 一轮跨 越式发展 , 我们试 以本 文做 一探究 。

8 ・ 3
维普资讯
工 业 经 济 20. 07 9
; 一
缺等制 约因素较 多 ,不能 简单 靠要素 投入 促使经 济 进 岛外的经济I 持续 发展 , f 加快城 乡一体 化进程 。

厦门市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厦门市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厦门市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杨玲雅(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厦门市产业集群虽发展较快,但存在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层次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培育和发展厦门市产业集群,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关联度,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加强产业引导与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关键词]厦门市;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B产业集群是指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看,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升区域竞争力。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和培育产业集群,对于主动对接台湾产业,构筑百亿产值产业链,促进厦门经济特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厦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近年来,厦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厦门岛内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岛外依托各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据厦门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厦门工业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1家,占全市企业数55.9%;累计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49.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6%,已培育的13条百亿产值产业链,2009年共完成产值1786.14亿元,其中,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汽车、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4条产业链已超百亿元。

厦门市产业集群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围绕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过程中,厦门紧紧围绕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优势产业、优化配置资源、着力发展优势企业,加快产业聚集,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关于厦门市城中村(城郊村)对产业发展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厦门市城中村(城郊村)对产业发展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厦门市城中村(城郊村)对产业发展作用的调研报告经过对厦门市城中村(城郊村)的调研,我们发现这些地区对于产
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些区域通常是内陆地区或在城市边缘的地域,相较于市中心,租金和房价显然更低,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经营。

尤其是随着厦门市
不断加大对优秀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为方便从事相关行业,都选择在周边租用厂房或者是购置土地进行开发。

有些企业在自
己的发展初期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了其商业活动,从而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先发优势促成企业的成长。

其次,这些城中村和城郊村地方每个人都有岗位,岗位涵盖从纺织、
鞋业制造到家具和机电产品制造等行业,对于企业产品制造流程上的
支持非常便利。

利用这些几十年积累下的工业组织体系以及合理的供
应链,企业研发和生产活动非常得心应手。

再者,由于这些地区集聚着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厦门市很多工厂的劳
动力成本得到一定的控制。

与城市中心相比人工成本低廉,许多企业
的产品售价得到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将这些利润收
入用于品牌的投入或改善员工待遇。

最后,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如果政府能够对城中村和城郊村进行合理
的规划和整合,还可以为厦门市的省内和国内营商环境带来可持续的
正向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厦门市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城中村和城郊村地区发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加强管理和规划,这些城中村和城郊村将会为促进企业的繁荣和市场的增长作出卓越贡献。

最后,我们希望厦门市的政府能够为这些地区的未来发展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推动性的政策。

基于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基于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基于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摘要: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精心打造,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状(一)厦门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厦门作为沿海经济特区城市,在30多年间经济迅速发展,迄今已形成了省内支柱型地位的产业和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态势。

近年来,厦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厦门岛内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岛外依托各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概况1.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厦门市电子信息企业呈现出大型化趋势,共有2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三资”百强,4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

③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依托戴尔计算机整机产品为龙头,向基础元器件、配套件、外部设备、IT 服务等方向逐步延伸产业链;以厦华、松下等知名品牌企业带动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以联想手机等整机生产为基点,电子原材料、手机游戏等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多条链条。

其中汽车音响、收录音机、薄膜电容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2.厦门光电产业集群3.厦门电力电气产业集群(三)厦门市火炬高新区企业孵化现状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孵化器通过为起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厦门市科技孵化器现已形成投资多元、形式多样、专业性强,适应各类创新创业需要的孵化器集群,孵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及整合研究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及整合研究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有15和工业区,分别是:1、象屿保税区(湖里) 2、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湖里) 3、厦门出口加工区(海沧) 4、集美台商投资区(集美) 5、海沧台商投资区(海沧) 6、杏林台商投资区(杏林) 7、城东工业区(同安) 8、厦门石材工业区(同安) 9、厦门银鹭食品工业区(同安新圩)10、厦门机电工业区(灌口) 11、同安城南工业区(同安)12、航空工业区(湖里) 13、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同安) 14、巷北工业区(同安马巷) 15前埔工业区(何厝)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1、研究背景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新亮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由于一般工业区都集中了当地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相对紧缺资源,制定有相应的优惠措施,所以不少工业园区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

厦门从1958年开始建设杏林工业区,速度相对缓慢,从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园区的兴起,厦门特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功不可没。

但是,工业园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错位,尤其是在狭隘的“诸侯经济”和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建设者对整体经济布局、园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企业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

厦门目前存在的43个工业区,其设立是有不同的时空背景、时代需求、功能及作用,但现状城市外围呈“低、小、散”特点分布的工业园区产生许多问题,例如总量失控、竞争资源、违反规划、土地未有效利用等。

今年7月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两个针对开发区的文件和五部委联合督察组奔赴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相关整合涉及厦门市未来城市发展空间、面对周边城市及海峡两岸及国际产业竞争的优势建立,同时土地资源有限,未从整体考量的规划与开发都将会造成整体社会成本的浪费,贻误发展机遇,因此,工业区整合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等沿海较早开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渐显,传统的比较优势下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诸多问题。

区域内产业集群以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但集群风险,特别是土地等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强约束性却是决策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规划;集群风险Abstract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coastal region of earlier o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the mid industry structure, quality of contradictions fade,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industrial theories cannot address the gradient in the transfer or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region to form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a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ut clusters of risk, particularly land and other resources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trong binding is an unavoidable issue for policy makers.Keywords:Industrial Cluster;Industrial Planning;The Risk of Cluster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问题 (1)1.1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1.2 产业结构调整困境 (1)2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2.1 产业集群和产业“逆梯度转移” (2)2.2 个案 (3)3 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 (3)3.1 存在的风险 (3)3.2 厦门市生产要素约束问题分析 (4)4 结语与建议 (5)4.1 理论认知的扩展 (5)4.2 发展目标确定 (5)4.3 政府角色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2010 年,首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迎来了三十周年大庆。

改革开放使以特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先发优势,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外向度水平都走在了全国前面。

在“效益优先”原则下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长,区域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渐显,产业竞争力下降。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加剧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包括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已处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的区域,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界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产业集群对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但产业集群能否成为区域的发展战略?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探析。

1 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问题1.1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地区经济总量基数扩大和生产要素约束等因素影响下,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明显。

以厦门市为例,经历了“八五”期间的快速增长(年均递增24.9%)后开始回落,特别是进入“十一五”后,经济增长乏力。

1.2 产业结构调整困境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如果经济结构调整能力不足,就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没有结构调整就无法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

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新旧主导部门连续更替的过程。

对于厦门市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彭勇分析指出,分行业看,厦门市工业竞争分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是:橡胶制品业、烟草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工业中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中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竞争分量排名进入前五名。

竞争分量排名后五位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这五个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是厦门市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两个行业,说明厦门市的主导行业竞争力在下降。

其分析表明,近年来厦门市经济增长速度出现的下滑趋势。

究其原因:一是已有主导、支柱产业丧失比较优势,缺乏竞争力;二是新的主导产业培育缓慢,难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如何选择并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源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问题。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能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接受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经济全球化下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现实情况往往是随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原有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所依赖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面临转移压力;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却因国家间经济、政治等原因并未如预期那样转移进来。

地方政府在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推动产业升级时,常常事与愿违,结果是地方出现产业空洞化,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地都曾出现这种困境。

2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2.1 产业集群和产业“逆梯度转移”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E.Porter在其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中认为,一国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竞争优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主导产业理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而不一定需要资源优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产业集群做了大量研究。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并主要在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企业创新等方面给区域产业带来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发展周期,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则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就可以诞生了。

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

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转移是在主导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集群内大规模的企业外移出去,即所谓的“梯度转移”;另一种是某一区域外的产业(企业)转移进入已经形成了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强化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是一种“逆梯度转移”。

“逆梯度转移”改变了传统的梯度产业转移的模型。

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导致的这种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发展。

2.2 个案2010年,厦门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厦门市制造业百亿产值产业链(群)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包括汽车工业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船舶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现代照明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农副食品产业链、水暖与厨卫产业链、运动器材产业链、烟草加工与销售产业链、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等13 条百亿产值产业链(群)。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扩充了学者和地方政府决策者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认识。

但新的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丰富,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否定。

在特区成立30 周年、中央批复把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之际,厦门市政府积极寻求作为,力图从产业结构调整困境中突围,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但产业集群能否作为地方的一种发展战略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选择标准问题。

选择并重点培养的13 条制造业百亿产值产业链(群)是基于产值的标准,而非其作为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一些“先进性”产业属性。

二是如何规避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问题本文不做深入探讨,而是集中分析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

3 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3.1 存在的风险主导产业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发展周期,从集群角度看,产业集群能够形成竞争优势。

但集群特性也是一柄双刃剑,其自身特性导致的产业集群风险也可能使其丧失竞争优势,导致产业出现衰退。

产业集群风险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把导致集群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下降的因素视为产业集群风险。

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发展相互相承的关系,以及导致集群风险产生与区域经济衰退的因素。

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指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为获取“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而过度的集聚会产生规模的不经济,并产生拥挤效应;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产业集群取决于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对比,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意味着产业集群优势资源的散失,地区产业危机凸显;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G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

因此,地方政府在把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工具时,必须考虑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的存在。

从上述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延伸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导致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区域内大量企业集群后,区域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对产(企)业发展的约束问题凸显。

3.2 厦门市生产要素约束问题分析厦门市生产要素供应情况同东部其他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一样,其基本模式是:外地提供劳动力,本地提供土地,境外提供资本。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本逐利流动已没有太多障碍,劳动力和土地就成了约束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产业集群下,大量企业的进入将使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集群内部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空间变小,并出现缺人和缺地的现象。

(1)动力问题。

在改革之初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比价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但这种情况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者报酬提高发生改变,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局部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