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改善分析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改善分析摘要: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不足和投入结构失衡两方面,因此造成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受阻,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居民素质差异比较大,教育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研究,寻求高效的支出结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和国民素质的发展。
本文就以此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政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育财政支出结构改善一、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现状(一)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1.教育财政投入的GDP占比过低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出口,我国教育也得到了非常显眼的进步,各级学校入学率的攀升就是最好的证明,比如1990—2002 年我国小学升学率从74.6%上升到97.0%,上升了22.4 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40.6%上升到58.3%,上升了17.7 个百分点;高中升学率从27.3%上升到83.5%,上升了56.2 个百分点,这样的上升速度促使我国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这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但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是不成正比的,甚至距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占当年GDP 总值的4%的目标也相差甚远。
2.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自2005年开始,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就不断下降,这是一个政策性的失衡,即使在我国普九的关键时期,教育财政支出也依然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却持续上涨,这种错位的政策对于我国普九的愿景是极其不符的,导致了我国教育办学质量失去了提升的资金支持。
(二)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失衡1.教育财政投入地区不均衡,中、西部教育财政投入偏少。
首先,以各级地区政府对于教育财政支出的总额来看,对于东部地区的投入远远超过了中部和西部的10倍之多;其次,就支出总数而言,东部的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占全国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总数的比重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
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
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
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
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
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简析
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支出改革的方向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主体地 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 2、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其根源主要在于财政收入在GNP 中的比重偏低我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政府收入。 3、优化三级教育结构在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 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中。 4、解决财政教育支出中的地区平衡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 衡发展。 5、建立高校财政评估机构,即高校和政府的中间机构。 6、完善政府的财政拨款制度。 7、要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高校的自主管理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 真正尊重高校的办学主体和融资主体的地位,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融 资主体。 另外,一些公立高校还可以进行“转制”的改革,创办产权多元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的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引入外资,建立对外合作机制。
6.7﹪ 6.5﹪ 6.4﹪ 6.2﹪ 6.2﹪ 6.0﹪ 5.8﹪ 5.7﹪ 5.7﹪ 5.1﹪ 5.0﹪ 4.9﹪ 4.7﹪ 4.6﹪ 4.4﹪ 3.8﹪ 2.80﹪
• 2012年世界各国教育 支出占GDP平均值4.9 • 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 GDP平均值5.1 • 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 GDP平均值4.1 • 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 题
在政府投入是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中 国虽然也颁布了捐赠法,但在具体税收政策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只是实行税前从 所得中全额扣除捐赠额外,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投资也是高校经 费、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自于社会的投资也不 是很高,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但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长期受国家政策的制约。 《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也看 好这一产业,很想向民办高校投资,而投资必然要求回报。
教育经费指标解释
教育经费指标解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关于教育经费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的阐述:1、两个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2、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三、有关指标解释:A、按照经费的走向(支出)和来源(收入)解释:1、教育经费支出概念:教育经费总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基建支出教育事业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奖、贷、助学金公用经费=公务费(含: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其他费用)+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其他费用2、生均经费:(1)生均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学生数(2)生均公用经费=公用经费/年平均学生数3、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事业收入(含学、杂费)+其他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含离退休经费)+基建拨款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含离退休经费)B、按照统计单位的经费来源不同进行划分解释:1、教育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单位):以财政部门拨款(预算内收入)为主,并有预算外收入(调控后的预算外收入)。
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出的结构分析2019-10-21【摘要】我国教育⽀出的规模不断扩⼤,表明了财政对公共教育⽀持⼒度的加⼤,但在⽀出结构⽅⾯仍存在⼀些问题。
本⽂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财政教育⽀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教育⽀出结构分析教育⽀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占国内⽣产总值的⽐例也不断上升,表明了财政⽀出对公共教育⽀持⼒度的不断加⼤,但教育经费短缺的呼声仍然强烈,其原因之⼀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
因此,在继续增加教育⽀出的同时优化⽀出结构,提⾼教育⽀出效益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教育⽀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已经提⾼到了相当的⾼度。
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也在逐年递增,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较⾼的增长速度。
但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出总量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政府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财政性教育⽀出占GDP的⽐重偏低,占财政总⽀出的⽐重亦偏低。
从表1中看出,近段时期我国财政性教育⽀出在1991年617.8亿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多,到2001年,达到了3000个亿以上。
但财政性教育⽀出占GDP⽐重较低,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产总值(GNP)的⽐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标还有⼀定距离,未能达到1995年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平,更低于4.9%的世界平均⽔平。
预算内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偏低,如果把未纳⼊预算管理的各级政府征收⽤于教育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和校办产业、勤⼯俭学和社会服务收⼊⽤于教育的经费计算在内,财政性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仅仅能提升近4个百分点,低于韩国(1997年)20.5%、泰国(2000年)22.44%和墨西哥(1999年)25.54%的⽔平。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摘要】教育乃国之大计,政府教育支出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上还不合理,存在教育支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建议【正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中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政府的基本的几项职能为国防和社会治安,教育和重大疾病防控,教育便位列其中。
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
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教育也一直是政府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采取各项措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财政方面也是大力支持。
但现实中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支持还是明显乏力,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4%的目标迟迟不能达到,这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库指标解释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库指标解释一、学校基本情况1、各类学校的教职工数:划分以工资关系为准。
(1)年末教职工数:指当年12月31日在册的公、民办教职工数。
其中,教师指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公办教职工指在学校或教育事业单位工作的在编固定教职工数,包括经批准招收的合同制工;民办教职工指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录用,并由国家教育事业费开支工资或给予补助费的人数。
对于临时工、代职代课教职工、大集体人员、领退职退休补差的人员、停薪留职人员等不计算在内。
(2)年平均教职工数:采用间隔相等的序时平均数公式计算。
2、年末离退休人数:指在学校或教育事业单位领取离退休金的离退休人员。
3、学生数:指上级教育计划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并具有学籍的全部学生数,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函授夜大学生、来华留学生、国家统招生、自费生、委培生。
不包括各种培训班学生数。
(1)博士生、硕士生、函授夜大学生、来华留学生按折算数填报:博士生一个折三个,硕士生一个折两个,函授夜大生三个折一个,来华留学生一个折两点五个(四舍五入)。
(2)成人中等学校学生:包括独立设置教师进修学校的短期培训和函授的学生数。
(3)幼儿园在园人数:指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并由“教育事业费”开支的人数(包括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和学前班人数)。
(4)年末在校学生数:指当年12月31日的在册人数。
(5)年平均学生数:采用间隔不相等的序时平均数公式计算。
4、年末校舍面积:按当年末12月31日实际数填报。
5、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包括校舍和设备等财产,为会计报表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数。
其中,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按固定资产六大分类中的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分类。
6、本年改造危房面积:指危险房屋无维修价值予以拆除并已改建的房屋面积和危房经过维修加固后,已将险情彻底排除,房屋完好,能正常使用的房屋面积。
改建的危房面积指已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当年交付使用的面积。
7、本年改造危房金额:指在本年度内的各项经费实际支出数中用于危房改建和危房维修加固并已排除险情所支出的全部金额。
199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99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5年全国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扫除文盲达到预期目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招生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义务教育到1995年底,全国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025个,约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36%。
小学阶段在学人数继续增加,入学人数占学龄人口比例继续提高,辍学人数减少,连续完成五年学习的人数比例增大。
全国小学66.87万所,招生2531.81万人,在校生131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2.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按各地相应学龄学制计算)达到98.5%,比上年提高零点一个百分点,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和98.2%,性别差由上年的一点三个百分点下降到零点七个百分点。
小学生辍学率为1.49%,比上年下降零点三六个百分点。
小学学生五年巩固率为82.78%,其中女儿童为82.47%,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有较大提高,达到90.8%,比上年提高四点二个百分点。
全国小学教职工632.42万人,比上年增加5.31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566.41万人,增加5.28万人。
专任教师中,民办教师163.2万人,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28.8%,比上年下降三点六个百分点。
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88.9%,增长二点三个百分点。
小学生师比23.3:1,比上年的22.9:1略有提高。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有较大发展,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较上年有明显提高,学生辍学率下降,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
全国初中学校6.86万所。
其中普通初中6.70万所,职业初中0.16万所。
初中招生1782.49万人,比上年增加137.62万人。
其中普通初中招生1752.28万人,职业初中28.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35.92万人和0.33万人。
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及占比分析
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及占比分析提示:中国教育资本拥抱全球资产定价趋势已显,教育机构纷纷加入资本市场并得到海内外投资者青睐。
这得益于我国特有的多重优中国教育资本拥抱全球资产定价趋势已显,教育机构纷纷加入资本市场并得到海内外投资者青睐。
这得益于我国特有的多重优势叠加,我们将国家投入、居民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因素归纳为三维投入(3D-investment)优势。
国家投入力度大,教育发展坚定基石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助推教育事业稳健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并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教育的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育经费投入也逐渐加大。
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为38866亿元(YOY+7.6%),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占比最大,其次是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依次为17603亿元、10110亿元和引55亿元;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最大,为15%,金额达到2802亿元。
2016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超3万亿元为31373亿,GDP占比连续5年超过4%,体现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坚定信念,为教育事业发展铸就稳固的物质基础。
图:各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图: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比低于发达国家,仍有上涨空间。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仍处于偏低水平,美国、德国2015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9%,英法等国均高于5.5%,丹麦更是达到了8.6%。
与之相比,我国教育投入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居民投入占比高,提供旺盛需求基础二胎政策叠加婴儿潮,教育市场需求旺盛。
二胎新政实施效果明显:2016年年末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0多万,出生率为12.950,创下近15年最高的人口出生率;总人口13.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自然增长为5.860,创近10年新no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大,加之二胎政策出台,每年新增人口数将加速增长。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与分析张瑞琰,王峥艳(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74) [摘要] 目的: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表明了财政对公共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
但在支出结构方面,仍存在人员经费过高,教育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三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比重偏高,义务教育相对不足;不同地区间教育投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业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 教育;支出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2403X(2004)0320207202 教育支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断上升,表明了财政支出对公共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但在同时,教育经费短缺的呼声仍然强烈,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
因此,在继续增加教育支出的同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教育支出效益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支出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大致可作如下三种划分:①教育支出内部结构: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和教育事业费;②教育支出层次结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支出;③教育支出区域结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等。
1.1 教育支出内部结构 教育支出内部结构,按照支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部分: (1)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指用于购买房地产、校舍建筑、大型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出。
这部分支出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属于教育资本支出。
(2)教育事业费,指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行所需的教职工薪金、学校图书设备、福利服务、校舍维修、校园绿化等方面的支出。
这部分支出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改善,属于教育现期支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费支出占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一直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80%左右。
中国20年来财政支出结构与分析
O N E
3、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占财政支出比重有所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关注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逐步提高,这得益于社会改 革加速和民众利益诉求驱动,倒逼政府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开始倾向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性支出
比重提升,政府财政支出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更加注重利用结构上的变化,调节收入分配,
支出结构上就是经济建设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随着社会主
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在支出结构更加注 重资源配置的全面性,使得各项支出差距逐步减少。
2、行政管理费支出持续扩大且增长速度快
行政管理费持续扩大从95年的14.5%到2010年的21.3%,同时由于每年财政支出的数额不断加 大,行政管理的支出额也在不断加大,看似7%的增长其实其数额差距是惊人的。我国行政管理费
10.24
10.7 10.5 11.19 12 16.53 18.94 18.75
2005 2006 2007 2008
27.46 26.56 29.78 31.47
26.39 26.83 27.05 27.01
7.29 7.37 7.14 6.68
19.19 18.73 25.51 24.67
19.67 20.51 10.52 10.17
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了它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政
府本身的体制不合理。虽然我国经过几次结构调整,精简人员,但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仍然没 有明显下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的行政管理 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 薄弱;二是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政府机构庞大、部门职责交叉、效率不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使得我国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加重了财政负担,从而挤占国家在重点建设项目 以及社会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
科研课题论文: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74262 财政研究论文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称为衡量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公共教育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规模随着GDP的增长也呈现出来连续增加。
通过查阅数据来看,财政教育支出由1993年的8677600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244882200万元。
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还从侧面了解到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
但是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略有偏低,到2007年才突破百分之三,,至20xx年,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66%,而后20xx年的3.49%则反映出该规模略有下降,尽管占比在20xx年达到了4%,但根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统计发现我国远低于其5%的水平。
(二)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费分配的结构,高中初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分配结构这三点是构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各级次政府之间的配置来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可分为省市乡镇四级政府。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0xx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238692936万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000万元,中央为4100000万元,占全部比例的7.9%,地方为47510000万元,所占比例92.1%。
从数据上得出,地方政府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全部经费的绝大部分。
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长。
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
1 94 9 11 4. 7 74 1 95 9 1 1-2 41 5
1 96 9 1 71 7 6 .0
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 以来 , 我国对 教育 的战略地位 的认 识已 经提高 到了相当的高度 。各级财政对 教育事业 的投入也在逐年 递 增 , 表 1 以看 出 , 国的财政 性教育经费从 19 以来 从 可 我 94年
维普资讯
【 摘要 】 我国教 育支 出的规模不 断扩 大 , 明了财政 对公 表
共教 育 支持 力度 的加 大 ,但 在 支 出结 构 方 面仍 存 在 一 些 问题 。 本 文 分析 了我 国 财政 教 育 支 出现 存 的 问题 , 出 了解 决财 政 教 提
用于教 育税费 、 企业办学校 教育经费 和校办产 业 、 勤工俭 学和
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 的社会经 济发 展状况存在着较 大差异 , 各 地区的财力状况也有较大差异 , 加之各地方 政府对教育的重要 程度认识 不一致 , 使各地 区的财政 l 生教育支出差异较大 。另外 ,
社会服务收入 用于教育的经费计算在 内 , 财政性教 育支出占财 政总支出比重 也仅仅能提升近 4 个百分点 , 低于韩 国(9 7年 ) 19
1 97 9
16 5 8 2.4
2.9 4 2-5 5 2. 79 28 .7 31 .9 3- 28 3-2 3 2.9 7 2.6 1
1 7 4. 1 . 45 1 . 38 1 . 31 1 - 17 1 7 4. 1 8 4. 1 9 4. 1. 458
略的客观要求 , 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 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
财政 性 教 政性 教 育 算内教 育支 政 收 入 财 预 财 年份 育支出 ( 亿元 )
教育经费统计分析调查报告
教育经费统计分析调查报告Investigation report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funds汇报人:JinTai College教育经费统计分析调查报告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全国年度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分三次发布,同时各省将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国年度教育经费统计数据第一次由教育部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情况,第二次由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以公告形式公布全国及各省份年度教育经费统计总体情况,第三次由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形式公布全国及各省份年度教育经费统计最终数据。
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教育、统计和财政部门必须在20xx年年底前建立本省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公告其所辖每个地级、县级地区的年度教育经费执行情况。
公告内容重点反映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情况、财政投入情况等。
《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研究建立全国教育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对教育经费统计数据的采集、填报、审核、传输、存储、应用和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管控,提高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共享共用水平,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
各地要将教育经费统计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各地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系统运维能力建设,保障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
该《意见》详细内容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教育经费统计工作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国家管理决策需要而开展的。
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统计体系不断完善、调查制度不断健全、数据质量不断提高、统计成果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为制定完善教育财政政策、落实教育投入责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供了坚实依据,为开展教育研究工作、进行社会宣传监督提供了丰富资料。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
多元化下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大块构成,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学杂费、社会捐资集资、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简称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
我们小组查找了《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上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数据,现对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和结构进行分析。
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变化及原因分析21世纪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投资,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然而,由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在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趋于下降,自筹经费的比例逐年大幅度上涨。
等教育经费结构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数量上连年增长,且在2006和2007年其所占比例也是继2002年之后首次出现回升的趋势(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全部经费比例,自1993年的82.4%开始逐年降低,至2003年跌破50%,此后自2003年至2005年该部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至2005年跌至46.02%,而后在2006年开始复苏)。
经过分析,财政性教育经费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收入的分配向个人倾斜, 政府可支配的财力比例在逐年减少。
国民收入的分配明显由原来的“藏富于国”转向于“藏富于民”。
而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教育经费来源中的政府预算比例却逐年减少,说明当时高校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地方政府,教育事业由地方政府主管并负责经费筹措与分配。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精品文档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精品文档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近几年我过高等教育快速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纲要》指出我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要使高校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对高等教育物质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科技创新,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经费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属于内涵式展,多数高校都只是在挖掘现有资源来支撑。
由下表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指出本世纪末达到4%,200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愈关注,但是这一目标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
从下表看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包括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例如学生学费、社会捐赠、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等,以及高校的事业性收入、向银行贷款等等途径,但是这些途径所占的比例很小,没有真正发挥促进高校发展的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若一所高校有3种以上的筹资渠道资金都在总经费的5%以上,那么可以说这所高校实现了筹资多元化目标,而由表可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目标只是刚起步,还有待发展。
表 2001-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构成比例(%)二、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1.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下,高等教育国家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使高校资金不充足,许多高校都把资金用在教学楼、宿舍、校园规模建设等项目上,不能及时的给与教育教学活动足够资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使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研创新,不利于学校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韩国政府规定 1991到2001,每 年按国民生产总 值 的 0.1 % 增 加 教育经费。2001 教 育 投 资 占 GDP 的比例7.03%, 位于丹麦7.71% 之后,居世界第
二。
1998年,印度教 育 经 费 占 GDP 的 比 重 是 3.8% , 2003 年 达 5% , 政府承诺在未来 几年内比重将提 高 到 6%。 这 些 资金通过印度大 学拨款委员会落 实到院校头上。
2.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
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太大,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得不 到切实保障。我国目前虽然逐步扩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偏远地区尤其是西 藏等地区的教育投入,无论是经费还是师资,相对于改革开放后到本世纪 初的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旧没有改变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 不公平现象。
3.教育经费利用有效率相对较低
日本教育经费总 值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一直处 于较高的水平。 除1970年均保持 在5%以上,1980 年曾经达到 6.8% 。 1998 年 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 比 例 为 6.0% 。
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 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 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 26420.58亿元。26420亿,看似天文数字,但中国太大,对于中国的 教育现状来说还很不够,相对于世界5.3%的平均水平,完成4%的硬 指标,仅仅达到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及格线。目前我们的校车 安全、营养午餐等问题,都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今后政府 还要继续提高教育投入的比重。因此,达到4%,不是底线,更非上 线;不是终点,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起点。
1995 年 颁 布 实 施 的 《 教 育 法 》 进 一 步 明 确 规 定 :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 费为辅的体制。”实行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我国 教育经费投入的一项基本政策。这一政策,对于调动社 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教育,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 分现实的作用。
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
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是指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5条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这项规定被通俗地称为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在《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法中的三个增长其实就是延用教育法中关于三个增长的规定,只不过它特别注明是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
那么,三个增长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的呢?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中、小城镇、农村之中差距非常大,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对于中小城镇和农村来说,这个规定实在是太好了,三个增长基本就保证了学校从硬件到软件的发展需要(当然,做不做得到另当别论),他们的校舍还很破旧,教师待遇不高,学校布局不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费上的支持。
但对于发达城市来说,这个规定就显得有些太过教条了。
我这里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三个增长,第一个增长是指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就是说:如果2010年财政收入比2009年增长了10%,那么财政对于教育的拨款增长最少应该是10.01%。
第二个增长是把当年的教育总支出数除以总的学生平均人数,这个数值也应该逐年增长。
第三个增长中教师工资很好理解,其实准确一点来说是指教师收入。
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把公用经费支出除以学生平均人数,这里的公用经费包括水电煤、物业、办公、基建大修、设备采购、培训、以及万恶的三公经费。
发达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口分布相对固定,不太需要新建扩建学校,而经过了好几轮的发展之后(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等等),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发达国家完全可以相媲美,有些学校甚至可以用豪华来形容,而且学校的设备浪费严重,未到龄就报废和闲置的情况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情况的呢,就是第三个增长。
教育经费政策
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政策要解决的是如何筹措教育经费,如何分配教育经费,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经费的问题。
就如何筹措教育经费而言,教育经费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主渠道与其它渠道之间的关系.政府主渠道中,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出钱办教育和地方政府出钱办教育之间的关系。
就如何分配教育经费而言,在教育经费的平面结构上,就是要处理好教育事业费与教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经费分配的对象结构上,要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分配之间的关系。
中国教育经费问题的现状(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投入,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
1980年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仅为114.15亿元,到2000年则增加到了3849亿元。
“九五”期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到14941亿元,比“八五”时期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增长了1.48倍,平均每年增长15.4%;全国教育总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了连续5年增长的态势,全国教育总经费占GDP比例从1995年的3.22%提高到2000年的4.3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2.41%提高到2000年的2.87%;人均教育经费增长高于人均GDP增幅50个百分点。
(二)教育经费投入方式逐步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了与国情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基本适应的教育指标,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经费投入的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中国教育经费仅由国家财政投入所带来的不足问题,中国逐步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的政府投资,向由国家、社会、外商、学校、集体与个人多元投资方向的转变,从而使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
(三)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了充分了解各级教育经费的供需状况、监督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范并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合理使用有限的学校资源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通过对1995年——20xx年我国教育经费的数据梳理,对比OECD国家数据资料,对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来源结构、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其占GDP的比例逐渐提高,20xx年达到4.87%,与OECD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一步步减少;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据教育经费来源前三位,与OECD国家相比,财政性教育经费少15%左右;教育经费偏向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从生均成本指数看,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指数都在降低,但是都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初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不断提高,但是低于OECD国家5%;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上,基本建设支出比例相对不足,事业性支出中,公用部分不断增加,容易导致效率低下。
政策建议是: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确保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教育经费的提供必须多元化,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民营教育的发展、社会捐赠等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教育经费应该进一步向初等教育倾斜,不断增加初等教育经费,逐渐减少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大对中西部基本建设支出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事业性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比例,降低公用部分比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民营教育[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xx)03—0069—07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自从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
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环节,教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财政领域内的矛盾重点也将发生重要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再一次提出:到20xx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4%。
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目标,4%的达成将标志着我国教育财政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继续提高,持续提高的经费需求和有限的经费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仍将是教育系统面临的长期问题。
然而,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以及经费的使用效率将会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因此教育财政应该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内部,从教育经费总量、来源构成、分配模式以及使用去向上更加深入地研究教育体系内的财政与经济问题。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通过与OECD国家教育经费的比较,更好地理解我国教育财政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经费总体情况分析我国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教育经费与教育公平时,通常以财政性教育经费为分析对象,这样在分析的时候就没有对教育资源的充分性进行考虑,因为“仅仅强调公平而忽略对供给的充分性的关注,这是对所寻求公正的一种嘲弄。
”因此,本文研究我国教育经费既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包括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两部分统称为教育总经费。
如表1所示:我国教育总经费由1995年的1877.9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19561.8亿元,16年增长10.41倍,年均增长率为15.7%,低于同期财政支出17.4%的年均增长率。
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3.08%持续增长到20xx年的4.87%。
财政性教育经费始终是我国教育总经费的主体,但是其比例呈现出u 行趋势,由最高1995年的75.16%下降到20xx年的最低值61.3%,11年下降了13.86个百分点;2006年开始,比例迅速上升,到20xx年其比例回复到74.99%,但是始终低于1995年的比例。
中国教育总经费的水平究竟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什么地位?为此,我们以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例为指标,与OECD国家进行比较,如图1。
在数据可得的24个OECD国家中,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5年均值为5.52%,2000年下降到5.32%,20xx年为5.41%,虽然比例有所降低,但是总体处于较高位置。
1995年OECD国家中,比例最低的是意大利(4.6%)和斯洛伐克(4.6%),最高为加拿大(6.7%),24个国家比例都高于中国比例,与OECD国家的平均值差距为2.44%。
2000年OECD国家中,最低为斯洛伐克(4%),最高为美国(6.8%),我国与OECD国家的平均值差距为1.44%,与1995年相比差距减小。
而到了如07年,我国比例为4.57%,OECD国家中第一次出现低于中国的现象,捷克(4.5%)、意大利(4.5%)、斯洛伐克(3.9%)都低于中国(4.57%),与OECD国家的平均值差距进一步缩小,差距为0.84%。
因此16年来,中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比例不断提高,但是基本上低于OECD国家,但是差距在不断缩小。
二、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指教育系统的总经费中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
教育经费筹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私人投资。
具体地讲,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私人投资主要来源于学杂费,除此之外,捐赠、借贷、经营收入以及发行教育债券等也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来源。
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能够反映其教育投资体制状况及其沿革。
特别是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同,同时也能反映出政府对不同教育部门的财政努力程度以及不同经费来源渠道的重要性。
另外,从不同特性的来源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教育系统经费总供给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支出不同,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经费支出的一些特性,包括非营利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教育系统主要依赖的经费来源应当能满足教育经费支出的这些特点。
政府税收在非营利性和整体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也相对稳定,因此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比较符合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
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学费收入是能够按照学生人数成比例变化的经费来源,也符合教育规模变化的经费需求。
其他收入来源,如捐赠收入受文化传统、政策法规和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较大,经营收入也受制于教育机构的使命等因素,因此这些收入来源只能作为补充性来源,而无法成为教育机构主要依赖的收入。
影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因素首先是制度安排,在一个国家教育财政体制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教育机构收入的规定决定了教育经费的来源种类。
相关的制度法规对政府教育投资责任的限定,以及政府和民意赋予教育投资的优先程度,决定了政府投资教育的意愿;同时政府的财政能力制约着政府投资教育的能力。
在私人投资方面,受教育者个人投资教育的意愿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对各级教育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判断;而居民教育收费承受能力则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所决定。
以上政府教育投入、个人教育投资,辅之以其他收入来源,形成教育经费来源中公共经费和私人经费的比例结构此消彼长的格局。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二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属于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属于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反映出我国教育系统对政府财源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教育总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始终占据了主体地位,由1995年的1411.52亿增长到20xx 年的14670亿,而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则成为绝对主体,由1995年的1028.39亿增长到20xx年的13489.5亿。
在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由1995年的20.36亿增长到20xx年的105.4亿,年均增长率为10.82%,其中1995年——2006年为迅速增长阶段,由20.36亿高速增长到549.05亿,年均增长率达到31.59%,但是2006年以后迅速下降,20xx年仅仅为74.98亿,20xx年才恢复到100亿以上,因此波动性非常大;社会捐赠经费1995年——20xx年虽然震动下降,但是基本保持在100亿以上,20xx年—20xx年为16年中最少的阶段,基本上在90亿左右,20xx年以后又增长到100亿以上;事业收入由1995年的201.24亿迅速增长到20xx年的4106亿,年均增长率达到20.74%,其增长率为各种教育经费来源中最高的;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81.97亿增长到20xx年的572.4亿,年均增长率12.91%。
由图2可知,自1995年以来,随着各项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行,我国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经历了“U”型结构的先下降后反弹的过程,1995年至20xx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比由最高的75.16%逐年下降至最低点61.3%,11年下降了13.86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逐步回复,到20xx达到74.99%,但是始终低于1995年的比例。
虽然财政性教育经费波动比较大,但是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却一路上升,由1995年的54.76%增长到20xx年的68.95%,与财政性教育经费表现有所不同,也说明了我国教育总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不断上升,其中,事业收入从1995年的10.12%上升到20xx年的20.99%,16年提升了10.87个百分点,成为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
教育事业收入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和家庭缴纳的学杂费以及教育机构培训及横向合作等社会服务获得的收入,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成本分担。
2001年以后,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县为主)的推行,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由20xx年的61.3%上升到20xx年的74.99%,5年比例增加了13.69%。
社会捐赠经费下降明显,由1995年的8.67%下降到20xx年的0.57%,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其他收入比也呈下降趋势。
图3显示了20xx年在OECD不同国家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公共经费和私人经费在教育机构总经费中的贡献,OECD国家公共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82.6%,私人来源占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