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110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
(部门化和专业化)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
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
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
优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
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
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
公共管理综合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集
公共管理综合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集—、一、概念题1新公共行政学(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新公共行政学是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是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它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
“新公共行政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
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标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反对把行政学固定在"预算、人事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类的"组织内部”的研究,要求拓展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张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公共组织中存在的分配、整合、边界交换、社会动机四种作用过程来理解和改善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厦门大学2020年研;东北大学2019年研;南京大学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答: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主要指国家或政府组织(广义的公共组织包含第三部门组织)。
广义上的公共组织是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狭义上的公共组织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①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强制性;③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④公共组织具有明显的政治性;⑤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⑥公共组织具有独占性或非竞争性。
3新公共管理(中央民大2020年研;中山大学2018年研;湖南师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3年研;华南师大2013年研)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1. 公共管理的定义和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在执行公共职能的过程中,组织和调动各种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服务对象是公众;- 政治性:公共管理是政府的职能,受政治约束;- 多元性:公共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决策;- 公正性:公共管理追求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综合目标。
2. 公共管理的理论模型2.1. 经济人模型经济人模型认为公共管理应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理性决策。
2.2. 公共利益模型公共利益模型认为公共管理应注重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公正、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2.3. 新公共管理模型新公共管理模型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追求效率和创新。
2.4. 历史与制度模型历史与制度模型强调公共管理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公共管理的核心能力3.1. 决策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评估各种选择,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3.2. 组织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规划、协调和执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
3.3. 沟通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3.4. 领导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与挑战4.1. 利益博弈与权力斗争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公共管理者需要妥善处理,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4.2. 公共服务质量与效能公共管理者需要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满意度,满足公众需求。
4.3. 政策实施与监督公共管理者需要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问题,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以上是我整理的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伦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11.1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伦理概述1.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1)伦理伦理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是社会的产物,根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
伦理具有广泛社会性,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
伦理体系的内容主要有:①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伦理,即普通公民要遵循的公德。
这是社会公民人人都应当遵循的最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
②作为特殊领域的伦理,比较集中地表现于职业伦理方面。
指各行各业都有与本行业和岗位的社会责任、功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伦理。
(2)公共管理伦理①公共管理伦理是指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公共管理伦理以公共管理系统为主体或公共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②公共管理伦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者。
a.公共管理主体是社会化角色,具有合乎公共管理行为规范所要求的权利能力,公共管理职能的履行就是这种能力;b.公共管理主体具有接受伦理约束的特殊必要,这是由公共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巨大影响力决定的;c.具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责任能力,只有具备履行公共管理义务和承担公共管理责任行为能力的主体,才能成为公共管理伦理的主体。
③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a.主体不同。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体为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者;个人伦理的主体为个人。
b.影响不同。
个人伦理是一个人和其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实际受其行为影响的只是少数人;而公共管理伦理与所有人或社会的所有成员发生关系,其一举一动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关系甚大。
c.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
个人伦理主要是通过良知和舆论起作用;而公共管理伦理除了舆论和内心信念起作用外,制度的约束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2017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比较重要,理解为主)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选择题(完美打印版)
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1、对政府管理运行职能包括的内容提出七职能说(即POSDCORB)的学者是()。
A、法约尔B、孔茨C、奥唐奈D、古利克2、下列物品中不是准公共物品的是()。
A、能源B、通信C、国防D、教育3、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的形成是以两本教科书为标志的,它们是()。
A、《行政之研究》和《公共行政评论》B、《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公共行政原理》C、《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D、《公共行政学》和《行政科学论文集》4、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思想是由()提出的。
A、孟德斯鸠B、洛克C、潘恩D、杰斐逊5、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是()。
A、《美国的公共管理研究》B、《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C、《公共管理战略》D、《公共管理精华读物》1、对于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的主要方面有()。
A、正式的职位B、所控制的资源C、对决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D、居于组织中心位置2、认为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的理论是()。
《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_陈振明版
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政策分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具有贴近实践和实际操作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公共事物的管理过程及其规律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部门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公共部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研究、公共管理一般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外部环境研究等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物是指涉及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满足其共同需要、关系其整体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具有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规模性公共权力:实现公共管理的前提公共权力是指公共机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机构新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职责可以转移至非政府公共部门甚至私人部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外延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广义上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物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治理。
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
在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是国家意识的执行)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
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二)什么是公共管理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实践说张康之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理论: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代表性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罗森茨韦克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等方面;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的“四种压力”,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二)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图式——“一元多线”所谓“一元”,是说公共管理学始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着;所谓“多线”,首先是指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其次是指研究途径的多样性;四、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建设及展望在我国,公共管理学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群落中的热门学科;我国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是一门还不成熟的学科;第二讲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干什么一、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一)政府职能的涵义和构成“政府职能”也称“行政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候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1职务范围:指国家行政机关这一行政主题管什么,管多宽2职责深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承担的公共事务管到什么程度3职权方式: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所承担的公共事务怎么管二政府职能的分类和内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政府职能分类的角度一种是从静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即政府的基本职能;一种是从动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即政府的运行职能;三政府职能的地位和作用1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性质和方向的直接体现2政府职能是设置和改革行政机构的根本依据3政府职能是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程序化的重要保障二、政府职能的国家比较及合理选择学术界名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优,有选优才有发展”;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政府职能分类:1、合格守夜人:西方政府职能2、优秀领航员:日本3、经济监护人:德国4、社会协调员:法国5、公平裁判员:东亚,尤其是韩国6、社会管制员:南亚,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7、轻轨推进器:东欧8、经济清道夫:拉美政府职能9、部落代言人:非洲政府职能三点说明:①粗略分类,不一定全面②形象说明,不一定准确③着重分析最具影响力,代表性的第一类、第二类政府职能综述,国际社会中的9类政府职能,既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政府职能,又有转轨时期的过渡性质的政府职能;既有成功的使经济得到发展的政府职能,又有对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灾难的政府职能,通过对这些政府职能的比较,可以帮我们总结出有效的政府职能,从而更好地构建我国的政府职能;我国当前正出于转轨时期,“转轨”有四层含义:①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②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③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④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种转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典社会主义与经典资本主义的结合,即由共产党执政的市场经济;借鉴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经验教训,我们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培育市场,促进市场的成长和发展2纠正市场机制的失灵,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3超越市场,站在市场之外和市场之上,防止其消极面向社会扩散;同时不断引导市场走向准确的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字政府职能方针;三、我国政府的现有职能及职能转变一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的配置、调整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体系仍未突破传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模式,与发达经济和加入WTO的要求还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我国政府的直接控制职能相对于社会的需要而言仍然过大,对社会各方面不必要的干预仍然过多;2我国政府职能体系的内部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能交叉和职能重复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我国政府吧微观管理职能返还给各社会单位的同时,宏观调控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职能真空的状态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进程、问题及出路1、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经济的形态、方式和方法的变化、转换和发展;广义的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与功能的变化、转换和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有四个方面:1政府管理权限的转变:即由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2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经济、法律、行政相结合的管理转变,由微观的直接管理向宏观的间接管理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中科院何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赔钱我不管;你犯法我治罪;你自主经营我宏观调控;”3政府管理能力的转变:即由单一的权力能力向权力能力与权威能力相统一转变,这涉及到公民第一还是官员第一的理念;4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即由面向计划经济的观念向面向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尤其是面向国际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命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始终是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结伴而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市场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注企业的一切;8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政府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变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管理手段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计划经济没有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仍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没有实质性转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由此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即由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3、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1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不少理论问题尚未解决;2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4、政府应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管齐下,整体联动”具体而言要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形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2切实抓住政企分开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如何实现政企分开,理论界大体有四种观点:A、政企分开的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理论界称之为“两个分开论”B、政企分开的上策是抓大放小,理论界称之为“抓大放小论”C、政企分开的通途是国有企业股份制化,北大厉以宁教授提出D、政府退出市场,实现政府归位,理论界称之为“守夜人论”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市场企业只能找市长;第二阶段:企业大部分时间找市长,一小部分时间找市场第三阶段:企业50%的时间找市长,50%的时间找市场第四阶段:企业80%的时间找市场,20%的时间找市长第五阶段:企业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关于政企今后的出路,张立荣教授认为,要做到政府管该管的事,企业干该干的活,各行其道;政企分开的关键是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三讲行政体制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如何组织起来一、行政体制的一般理论一行政体制的涵义与构成要素行政体制,又称政府体制,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进其政务所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1、权责体系:指行政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和配置,它是行政体制的核心;一般而言,权责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确认国家行政机关系统运用的权力和责任,务求“定位”、“到位”、“不错位”、“不越位”;②确认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内部应有权力和责任,务求权责一致、人事相宜、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③确认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与其职位相称的权力、责任和能力,务求职位和权力、责任与能力相称;2、组织结构体系:指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和横向的组织构架体系,它是行政体制的物质载体;一般而言,组织结构体系也有三个构成要素:①确立一级国家行政体系内部横向部门构架;②确立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层级构架;③确立国家行政机关系统纵向和横向的网络构架;3、运行体制:指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结构体系中的运行方式,它是行政体制的活力体现;一般而言,运行体制的内容有如下7个方面: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反馈体制、动力体制、制约体制;4、法规制度:指关于行政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的法律制度规范,它是行政体制的框定系统;二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1按国家结构的属性可把行政体制分为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单一制国家,是由普通的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60多个国家实行单一制;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当今世界上仅有20多个国家实行联邦制;相同点:都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同点: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一部宪法,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中除了联邦制政府和联邦宪法之外还有联邦成员国的中央政府和宪法;2按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集权制行政体制和分权制行政体制; 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政令统一,总揽全局;层级节制,指挥灵便;容易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下级缺少权力和活力,容易忽视地方利益和压抑地方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分权治事,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能够因地制宜的处理行政事务;容易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容易形成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3按照行政领导体制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行政体制;首长制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行使并负责;委员会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共同负责;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行政首长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长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决策迅速;责任明确;指挥有力;反应灵敏;效率较高; 首长制行政体制的缺点:首长一人执掌大权,容易独断专行和滥用权力;首长个人知识、智慧和才能有限,难免决策失误;首长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难以日理万机,可能导致严重结果;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优点:集思广益,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分工合作,有利于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专断;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缺点:权力不集中,难于提高决策的时效;责任不明确,容易产生争功推过和无人负责的现象;采用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制行政体制,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历久弥新”的过程,“历久”指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就存在;“弥新”指每次行政改革都有新的内容;一前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第一次,1954——1956 国务院机构由6个增加到81个;第二次,1959——1961 国务院机构由60个增加到7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1/3; 第三次,1968——1970 国务院机构由79个减少到33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2 /3;第四次,1982——1983 国务院结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机关工作人员家少了万; 第五次,1987——1988,国务院常设机构由66个增加到86个,非常设机构由49个增加到85个,两类机构共171个;由此可见,我国行政改革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原因主要在于:①体质失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②认识偏差:习惯于人多好办事;③心理误区: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④制约失衡:关于机构设置、编制领导人说了算;二新一轮政府结构改革的思路、目标、特征、难点及对策1、前期改革的思路和绩效“1”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一条要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指三项原则,即精简、统一、效能原则;“4”指解决四个问题,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4”指实现四个法律化,即组织法律化、职能法律化、编织法律化、工作程序法律化;“1”指达到一个目标,即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绩效:到2002年6月,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由万减少到万个;2、后期行政机关改革的目标、特点、难点与对策1我国现行政府体制存在一些新的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权责的配置还不尽科学;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具有普遍性;政府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为民行政、高效行政的意识和水平还不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2002年十六大做出决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透明、简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后期行政机构改革较之前期政府机构改革及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所具有的特点:由“大政府”走向“小政府”;政府由“瘦身”走向“健美”;实行“行政三分制”;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规制改革;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理论研究难超前;思想认识难统一;专有权力难界定;人员分流难到位;职能关系难理顺;4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难的对策:A要重视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以科学的知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B要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以使人们尽快走出认识误区; C要摒弃机构设置上的“蜂窝煤”理论和上下对口做法,实现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乡一策的改革方略;D要实行配套改革,追求改革的综合效益;E要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分流安置机关人员、如可采取退休、转、轮、派的分流方法; 5后期行政机构改革的切入点:建设服务型政府采用何种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二、三”;解决一个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捷增长与公共产品攻击严重不足;搞好两个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社会公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和谐优良的环境;树立三种理念:人民创造财富;非禁即可;依法行政;第四讲行政领导与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如何有效实施领导一、行政领导的一般理论一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行政领导:国家行政机关中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利,通过指挥、说明等途径,引导、影响下级和广大群众,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领导包含四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组织目标、客观环境;二行政领导的主要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事务性;三是执行性;四是政治性;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职责、素质、能力及影响力一行政领导者及其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者:国家行政机关中享有一定的法定职权,率领和指挥下级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富有特定义务和责任的人;职位: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组织中的法定地位、工作岗位和行政职务;职权: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职能适应的行政能力;职责:占据一定行政职位的领导者所应承担的工作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上述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偏废;职位带来相应的职权和职责;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字面上的“素”—元素、因素;字面上的“质”—性质、本质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领导者素质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时代性;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的五个方面: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2、行政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能力: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的才能或本领,是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智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和管理职能相关的领域:调研、规划、决策、用人、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领导者能力的特点:层次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行政领导能力的新要求: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三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力,即领导者指挥下级的权和促使下级服从的力; 一类叫位置权力,另一类叫个人权力;权利的构成基础有五:第一,惩罚权—恐惧感;第二,奖赏权—欲望;第三,合法权—认同;第四,模范权—信任;第五,专长权—尊敬;前三种权力属于位置权力,后两种是个人权力;三、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及其优缺点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国家机关的首长在所属行政相关机关处于核心地位,对本机关的工作依法行使最高领导权和最后决策权,并对其职权行使后果向国家权利机关负个人责任的行政领导制度;优点:一、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减少推诿扯皮;二、命令统一,指挥有力,提高行政效率;缺点:一、行政首长独揽大权,容易形成个人专断;二、如果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腐败;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法规定和“负责”意蕴八二宪法框架下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意义是:第一,行政首长对其行使的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政治责任;第二,行政首长对其行使行政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法律责任;三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有二:其一,行政首长权威不高与权力滥用的现象并存;其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对策有四:第一,赋予行政首长一定的人事权,真正树立首长的权威;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行政首长“人事变更建议权”;②改变地方政府“副职”的产生办法;第二,明确规定集体讨论重大问题的范围和程序,增强行政首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加强立法工作,提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治化程度;①加紧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行政首长在本机关的核心地位;②全面清理和审查既有的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相关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制度;③着手研究和制定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第四,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首长的监督效能;①实行严格的选任制②充分行使质询权③“硬化”罢免,辞职制度④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第五讲人事行政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政府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一、人事行政的一般理论一什么是人事行政有代表的三种观点:事务说西蒙;制度说张润书;管理说夏书章张立荣教授认为,人事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履行其职能,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的活动——“活动”说;1、人事行政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非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成为人事行政的主体;2、人事行政的内容: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
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3行政国家(P24)★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
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他与私人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使命不同。
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
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
公共部门的公务员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选择题(完美打印版)
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1、对政府管理运行职能包括的内容提出七职能说(即POSDCORB)的学者是()。
A、法约尔B、孔茨C、奥唐奈D、古利克2、下列物品中不是准公共物品的是()。
A、能源B、通信C、国防D、教育3、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的形成是以两本教科书为标志的,它们是()。
A、《行政之研究》和《公共行政评论》B、《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公共行政原理》C、《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D、《公共行政学》和《行政科学论文集》4、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思想是由()提出的。
A、孟德斯鸠B、洛克C、潘恩D、杰斐逊5、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是()。
A、《美国的公共管理研究》B、《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C、《公共管理战略》D、《公共管理精华读物》1、对于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的主要方面有()。
A、正式的职位B、所控制的资源C、对决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D、居于组织中心位置2、认为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的理论是()。
南大社保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公共管理学名词整理
《公共管理学》名词整理(一)重点名词(77个)1.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
公共管理:是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所负的责任。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
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也称为“准公共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4。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
5.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或者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6.新公共管理(NPM):是以“经纪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构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7。
行政国家:是指在二战后,与垄断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人大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目录
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用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第三节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第四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第二节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三节政府失败论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第六章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八章公共经济管理第一节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第三节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九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三节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第十章战略管理第一节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第二节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第三节转轨时期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第十二章政府工具第一节政府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第三节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三、公共物品概念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第三节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三、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定义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三、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四、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一、组织权力及其运作二、组织冲突与协调三、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三、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四、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一、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三、治理的新模式四、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一、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第四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三、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三、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第五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三、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第二节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一、“强政府”或“弱政府”二、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三、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第三节政府失败论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二、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三、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四、政府失败论的启示第六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政策科学的形成二、政策科学的演变三、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四、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二、公共政策的种类三、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二、公共政策主体三、公共政策过程四、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二、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三、绩效评估的类型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一、评估的目标二、绩效评估的途径三、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四、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绩效评估的程序二、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二、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四、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三、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二、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三、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一、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一、税收管理二、政府收费管理三、公债管理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一、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二、购买性支出管理三、转移性支出管理第五节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二、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一、相关概念辨析二、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三、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四、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二、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三、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四、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三节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一、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流派与理论框架一、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二、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与借鉴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成就二、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批评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启示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一、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二、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第二节公共责任一、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二、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第三节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一、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三、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原理笔记陈振明
补充复习材料:公共管理学原理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A、联系.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B、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社会资源,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微观、直接干预.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1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2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3建立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阻碍WTO规则的有效执行.3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一、公共组织:广义――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国家机关组织.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三、公共组织的类型▲根据管理公共事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国防、公安、外交等事务的各种公共组织.1按财务-会计标准划分有利于加强审计和对公共组织的监督,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2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等.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这类公共组织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美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官僚组织的基础是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特点: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代理人”政府;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四、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一般而言,公共组织具有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基层.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二者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A、“尖形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1优点: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2缺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B、“扁形结构”――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其形态扁平.1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2缺点: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大.五、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1,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的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其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结构中每一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不与相邻个人或组织及其领导发生任何命令与服从关系.2,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3,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4,矩阵结构.是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形式.六、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1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上分为中央层次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中央层次指中央人民政府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划分有两级制、三级制、四级制三种类型.微观上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2横向结构.又称分布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在我国,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服务从于纵向结构.七、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A、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1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①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②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今天瑞士联邦委员会是典型的委员制.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 缺点: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B、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1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优点:①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②权力集中,从上到下辐射开来,有助于统一指挥.缺点:①上级任务繁杂,往往顾此失彼.②缺乏专业分工,工作弹性小.③各层级行政首长权力集中,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容易造成独断专行.2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等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优点: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长也有精力进行组织的宏观管理.缺点:分工单位无力进行全局直辖市,责任不明,过细的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C、根据行政权力的使用特点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1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这种体制下,高层的机关往往包揽较多的事务决策.优点: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内实行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缺点:节制过严,下级的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也容易导致独裁和长官意志.2分权制: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优点:①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②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可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行.缺点:①权力过于分散,上级组织的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②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行政组织的分裂.D、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1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2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缺点: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以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在实践中,分离制迎合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然而行政组织各部门密切合作,是提高行政效益的基本前提,因而完整制更多被采用.八、组织冲突与协调▲▲1,组织冲突.指组织间行为的“不合辙”.最常见的组织冲突有三种形式:1目标与顾客的冲突.当目标导向型和顾客导向型的组织发生关系时易产生冲突,组织内部的目标与顾客因素也会产生冲突.2功能与领域的冲突.如,中央要求对其在地方的下属部门加强管理,但地方则希望对其实行属地管理.即“条条”与“块块”的冲突突.3目标间的冲突.组织目标的每次变动、不同组织的目标发生交叉时易发生.2,组织协调.可分为水平协调与垂直协调两类.A、水平协调:组织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主要的方式:1利益相关的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的边界.2在共同参与的领域,成立诸如机构间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协调,推动合作.3根据组织领导准则,指定某个机构来协调特定范围内所有组织的活动.4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使利益相关组织都有机会对其中任何组织的提议进行审议.B、垂直协调:依靠组织的等级权威来完成协调,是上级对下级组织冲突进行的协调.但是在同一层次组织数量众多时,冲突的范围将超出上级的仲裁能力,并且,每个组织与它们共同上级的沟通将大大减少,冲突问题也会变得严重而无法解决.九、公共行政人员行为.A、“成人发展模型”.B、“文化行为模型”.C、“政治行为模型”.十、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1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其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党制度、公共政策.2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和行为有重要决定作用.其基本要素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3文化环境: 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相对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言较迟缓,但是作用时间更长,组织变革必须在文化延续过程中进行.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4技术环境: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知识技术.十一、公共组织的生命周期▲:说明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情况.包括产生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阶段.十二、组织变革过程.▲重点A、目标.1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3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B、环节:1对危机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2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3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4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国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内在化”.十三、组织变革趋势从三个方面展开1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学习型组织论”――新的组织所依赖的技术不以机器为基础,而以知识为基础,它设计是用来处理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成员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效率,而是如何识别和解决新的问题.2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无缝隙组织论”、“网络组织论”、“虚拟组织论”.3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政府再造”论给出了完美政府组织的答案.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一、治理与统治的关系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储存的环境中分离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种合作管理.统治则主要指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管理.A、治理与统治的相同点:二者追求的目标相同,都需借助公共维持社会秩序和处理公共事务 ,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B、二者的异.1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是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治理是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活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2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地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3管理的机构不同.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是新的管理工具合同钋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合作.二、网络治理的实践模式结合87页图3-11全球治理: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特点:①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③治理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务事务的制度安排.2民族国家的治理: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政府部门除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外,还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这些合作网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①政府间合作网络:污水处理、废物排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②政府项目执行网络:通过服务网络来执行供给项目,不必通过科层制度亲自提供.③公私合伙网络:通过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企业等来吸纳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事业责任.3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社区部门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①志愿服务.②利用各种NPO和私营机构来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③消费者控制.其优点:第一,更能制定符合成员需求的政策.第二,推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计划,使公共服务直接处于社区民众监控之下.三、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1可治理问题.①合作与竞争的矛盾.②开放与封闭的矛盾.③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2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以下途径可提高合作网络的治理能力:①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④相互尊重与理解.4责任性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合作网络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认真建构和完善责任机制,以增强网络的责任性和回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①加强行政化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②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③政府特殊的责任定位――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补救措施重塑合作网络.四、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1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上起了决定的作用.石油危机后经济萧条,福利国家不堪重负2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3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4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管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五、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政府职能的优化.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形式:①政府业务合同出租②以公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③公共服务社会化3分权.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放松管理,增强灵活性②公管者的非职业化③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6机构的重组.六、治理的新模式:效率驱动模式、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追求卓越模式七、历次机构改革成就、经验和教训了解A、成就:1对于政府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2机构和人员膨胀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抑制.3政府职能转变迈开实质性步伐,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创新力度加大.4政府间关系的理顺,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的关系调整有很大进展.5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确立,依法治国、法治行政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经验: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5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C、缺陷: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地前瞻性.2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4政府改革孤立与政治和社会系统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第四章、政府间关系一、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二、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成就:首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其次,近来兴起的区域经济学中,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最后,在分析方法上也不断得到丰富.不足: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它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 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尤其是对政府间关系的模式分析至今仍。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合集五篇)第一篇: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
(3)公共物品的分类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
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
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公共管理学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课程参考文献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马克思〃韦伯:《论官僚制度》,载于斯蒂尔曼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上海编译组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6年版10.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11.[美]B〃盖伊〃彼得斯著,张成福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北京)2001年版12.[美]斯蒂格得茨等著,郑秉文等译《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13.[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15.[美]1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美]拉塞尔〃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按特征分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按范围地域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1(2(1为目的(2(3(4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篇1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我刚刚阅读了《公共管理学》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中国的知名学者撰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概述和我的个人观点。
____概述____《公共管理学》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作者从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学科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介绍了公共管理的基本实践,包括政策执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____个人观点____我认为,《公共管理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清晰地阐述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但是,我也认为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可能过于理论化,对于一些具体的实践问题没有给出足够详细的解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公共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政策执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
同时,我也对于公共管理的一些实践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如何在政策执行中保证公平公正、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学》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对于想要了解公共管理学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但是,对于已经有一定公共管理知识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地阅读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篇2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政策等问题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在阅读《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之后,我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理论方面,该书对公共管理学的定义、特征、价值取向等进行了阐述。
公共管理者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负责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人员。
该书认为,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不仅是管理者,还需要扮演协调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改革者等角色。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二版笔记(全).doc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二版笔记(全)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2.4.3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 • • • • 1.公共组织生命周期 (1)产生(创业)阶段 (2)集体化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精细阶段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第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焦点转 变为“外部取向”,重视项目、 结果与绩效的研究,使一些在传 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 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 主题。 • 第四,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 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2.3.3 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 1.X理论与Y理论 • X理论——“关于指挥与控制的传统 观念” • Y理论——表明个人目标可以与组织 目标达成一致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 • •
2.公共行政人员行为 “成人发展模型” “文化行为模型” “政治行为模型”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 挑战
• (1) “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 ; • (2) “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 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 (3) “入世”对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学原理
• 3.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 •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 “经济人”。 • “搭便车”问题 • 与利益是排他性的组织相比,具有相 容性利益的组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 体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1(2(1(2(3(4(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
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②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
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与范围。
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层面(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5)公——既是实证的又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它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或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②新制度主义(新制度学派):a.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b.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c.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d.制度形成偏好,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
(2)方法上的突出特征是强调跨学科研究途径,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
包括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1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A、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1)20世纪30年代前,主张限制国家或政府作用,让商品经济在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运行,国家减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运行。
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
(2)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凯恩斯主义兴起。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论证国家全国干预的合理性,他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特别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3)20世纪70年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出现“滞胀”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B、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亦不同。
(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12、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1)市场体制(2)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3)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C、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
(2)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
(3)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
13、行政国家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1: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2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
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拒绝裁决。
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
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
(3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
专业化与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
理性――合法权威。
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②“代理人”政府;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与信息。
6、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者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1)优点: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
(2)缺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
B(1)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
(2)缺点: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大。
7、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旁系结构8、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1)纵向结构:宏观――中央层次;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微观――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2)横向结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9、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A、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1)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
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
缺点:①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
②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