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 笔记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1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它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管理活动;它是一门经过科际整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学科,是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宗旨的应用性学科。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

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

一、学到了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水平。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

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

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

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

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

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

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

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然而许多管理者总是强调日常的经营活动而忽略做计划,这是造成他们日后到处“救火”的主要原因。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工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

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

做了总比没做好。

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

公共管理学原理笔记_

公共管理学原理笔记_

公共管理学原理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A、联系。

(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

(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与范围。

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

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

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社会资源,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微观、直接干预。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1. 公共管理的定义和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在执行公共职能的过程中,组织和调动各种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服务对象是公众;- 政治性:公共管理是政府的职能,受政治约束;- 多元性:公共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决策;- 公正性:公共管理追求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综合目标。

2. 公共管理的理论模型2.1. 经济人模型经济人模型认为公共管理应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理性决策。

2.2. 公共利益模型公共利益模型认为公共管理应注重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公正、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2.3. 新公共管理模型新公共管理模型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追求效率和创新。

2.4. 历史与制度模型历史与制度模型强调公共管理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公共管理的核心能力3.1. 决策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评估各种选择,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3.2. 组织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规划、协调和执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

3.3. 沟通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3.4. 领导能力公共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与挑战4.1. 利益博弈与权力斗争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公共管理者需要妥善处理,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4.2. 公共服务质量与效能公共管理者需要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满意度,满足公众需求。

4.3. 政策实施与监督公共管理者需要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问题,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以上是我整理的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试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共管理学笔记共14页文档

公共管理学笔记共14页文档

公共管理学笔记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王乐夫蔡立辉主编第1章导论1.1 公共管理学概述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本章教学目的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1 公共管理学概述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三种不同观点(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在的联系: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公共管理学导论笔记摘抄(3篇)

公共管理学导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与范畴1. 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的活动。

2. 公共管理的范畴(1)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共企业等。

(2)公共问题: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各类问题,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

(3)公共政策: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4)公共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

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揭示社会现象,为公共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等。

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约翰·埃利奥特·林肯、赫伯特·A·西蒙等。

3. 政策分析理论政策分析理论强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代表人物有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约翰·金登等。

4.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效能。

代表人物有彼得·布洛姆、大卫·奥斯本等。

三、公共管理学的核心内容1. 公共部门管理(1)公共部门组织结构:包括层级结构、职能结构、职权结构等。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

(3)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编制、资金筹集、成本控制等。

2. 公共政策分析(1)政策制定:包括问题识别、目标设定、方案设计、评估与选择等。

(2)政策执行:包括政策宣传、资源调配、协调与控制等。

(3)政策评估:包括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等。

3. 公共管理伦理(1)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公共责任:公共管理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二)什么是公共管理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实践说张康之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理论: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代表性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罗森茨韦克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等方面;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的“四种压力”,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二)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图式——“一元多线”所谓“一元”,是说公共管理学始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着;所谓“多线”,首先是指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其次是指研究途径的多样性;四、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建设及展望在我国,公共管理学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群落中的热门学科;我国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是一门还不成熟的学科;第二讲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干什么一、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一)政府职能的涵义和构成“政府职能”也称“行政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候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1职务范围:指国家行政机关这一行政主题管什么,管多宽2职责深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承担的公共事务管到什么程度3职权方式: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所承担的公共事务怎么管二政府职能的分类和内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政府职能分类的角度一种是从静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即政府的基本职能;一种是从动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即政府的运行职能;三政府职能的地位和作用1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性质和方向的直接体现2政府职能是设置和改革行政机构的根本依据3政府职能是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程序化的重要保障二、政府职能的国家比较及合理选择学术界名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优,有选优才有发展”;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政府职能分类:1、合格守夜人:西方政府职能2、优秀领航员:日本3、经济监护人:德国4、社会协调员:法国5、公平裁判员:东亚,尤其是韩国6、社会管制员:南亚,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7、轻轨推进器:东欧8、经济清道夫:拉美政府职能9、部落代言人:非洲政府职能三点说明:①粗略分类,不一定全面②形象说明,不一定准确③着重分析最具影响力,代表性的第一类、第二类政府职能综述,国际社会中的9类政府职能,既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政府职能,又有转轨时期的过渡性质的政府职能;既有成功的使经济得到发展的政府职能,又有对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灾难的政府职能,通过对这些政府职能的比较,可以帮我们总结出有效的政府职能,从而更好地构建我国的政府职能;我国当前正出于转轨时期,“转轨”有四层含义:①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②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③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④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种转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典社会主义与经典资本主义的结合,即由共产党执政的市场经济;借鉴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经验教训,我们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培育市场,促进市场的成长和发展2纠正市场机制的失灵,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3超越市场,站在市场之外和市场之上,防止其消极面向社会扩散;同时不断引导市场走向准确的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字政府职能方针;三、我国政府的现有职能及职能转变一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的配置、调整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体系仍未突破传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模式,与发达经济和加入WTO的要求还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我国政府的直接控制职能相对于社会的需要而言仍然过大,对社会各方面不必要的干预仍然过多;2我国政府职能体系的内部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能交叉和职能重复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我国政府吧微观管理职能返还给各社会单位的同时,宏观调控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职能真空的状态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进程、问题及出路1、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经济的形态、方式和方法的变化、转换和发展;广义的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与功能的变化、转换和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有四个方面:1政府管理权限的转变:即由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2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经济、法律、行政相结合的管理转变,由微观的直接管理向宏观的间接管理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中科院何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赔钱我不管;你犯法我治罪;你自主经营我宏观调控;”3政府管理能力的转变:即由单一的权力能力向权力能力与权威能力相统一转变,这涉及到公民第一还是官员第一的理念;4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即由面向计划经济的观念向面向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尤其是面向国际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命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始终是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结伴而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市场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注企业的一切;8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政府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变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管理手段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计划经济没有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仍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没有实质性转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由此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即由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3、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1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不少理论问题尚未解决;2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4、政府应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管齐下,整体联动”具体而言要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形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2切实抓住政企分开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如何实现政企分开,理论界大体有四种观点:A、政企分开的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理论界称之为“两个分开论”B、政企分开的上策是抓大放小,理论界称之为“抓大放小论”C、政企分开的通途是国有企业股份制化,北大厉以宁教授提出D、政府退出市场,实现政府归位,理论界称之为“守夜人论”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市场企业只能找市长;第二阶段:企业大部分时间找市长,一小部分时间找市场第三阶段:企业50%的时间找市长,50%的时间找市场第四阶段:企业80%的时间找市场,20%的时间找市长第五阶段:企业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关于政企今后的出路,张立荣教授认为,要做到政府管该管的事,企业干该干的活,各行其道;政企分开的关键是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三讲行政体制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如何组织起来一、行政体制的一般理论一行政体制的涵义与构成要素行政体制,又称政府体制,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进其政务所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1、权责体系:指行政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和配置,它是行政体制的核心;一般而言,权责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确认国家行政机关系统运用的权力和责任,务求“定位”、“到位”、“不错位”、“不越位”;②确认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内部应有权力和责任,务求权责一致、人事相宜、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③确认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与其职位相称的权力、责任和能力,务求职位和权力、责任与能力相称;2、组织结构体系:指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和横向的组织构架体系,它是行政体制的物质载体;一般而言,组织结构体系也有三个构成要素:①确立一级国家行政体系内部横向部门构架;②确立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层级构架;③确立国家行政机关系统纵向和横向的网络构架;3、运行体制:指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结构体系中的运行方式,它是行政体制的活力体现;一般而言,运行体制的内容有如下7个方面: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反馈体制、动力体制、制约体制;4、法规制度:指关于行政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的法律制度规范,它是行政体制的框定系统;二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1按国家结构的属性可把行政体制分为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单一制国家,是由普通的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60多个国家实行单一制;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当今世界上仅有20多个国家实行联邦制;相同点:都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同点: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一部宪法,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中除了联邦制政府和联邦宪法之外还有联邦成员国的中央政府和宪法;2按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集权制行政体制和分权制行政体制; 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政令统一,总揽全局;层级节制,指挥灵便;容易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下级缺少权力和活力,容易忽视地方利益和压抑地方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分权治事,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能够因地制宜的处理行政事务;容易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容易形成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3按照行政领导体制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行政体制;首长制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行使并负责;委员会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共同负责;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行政首长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长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决策迅速;责任明确;指挥有力;反应灵敏;效率较高; 首长制行政体制的缺点:首长一人执掌大权,容易独断专行和滥用权力;首长个人知识、智慧和才能有限,难免决策失误;首长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难以日理万机,可能导致严重结果;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优点:集思广益,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分工合作,有利于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专断;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缺点:权力不集中,难于提高决策的时效;责任不明确,容易产生争功推过和无人负责的现象;采用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制行政体制,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历久弥新”的过程,“历久”指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就存在;“弥新”指每次行政改革都有新的内容;一前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第一次,1954——1956 国务院机构由6个增加到81个;第二次,1959——1961 国务院机构由60个增加到7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1/3; 第三次,1968——1970 国务院机构由79个减少到33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2 /3;第四次,1982——1983 国务院结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机关工作人员家少了万; 第五次,1987——1988,国务院常设机构由66个增加到86个,非常设机构由49个增加到85个,两类机构共171个;由此可见,我国行政改革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原因主要在于:①体质失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②认识偏差:习惯于人多好办事;③心理误区: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④制约失衡:关于机构设置、编制领导人说了算;二新一轮政府结构改革的思路、目标、特征、难点及对策1、前期改革的思路和绩效“1”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一条要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指三项原则,即精简、统一、效能原则;“4”指解决四个问题,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4”指实现四个法律化,即组织法律化、职能法律化、编织法律化、工作程序法律化;“1”指达到一个目标,即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绩效:到2002年6月,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由万减少到万个;2、后期行政机关改革的目标、特点、难点与对策1我国现行政府体制存在一些新的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权责的配置还不尽科学;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具有普遍性;政府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为民行政、高效行政的意识和水平还不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2002年十六大做出决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透明、简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后期行政机构改革较之前期政府机构改革及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所具有的特点:由“大政府”走向“小政府”;政府由“瘦身”走向“健美”;实行“行政三分制”;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规制改革;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理论研究难超前;思想认识难统一;专有权力难界定;人员分流难到位;职能关系难理顺;4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难的对策:A要重视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以科学的知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B要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以使人们尽快走出认识误区; C要摒弃机构设置上的“蜂窝煤”理论和上下对口做法,实现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乡一策的改革方略;D要实行配套改革,追求改革的综合效益;E要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分流安置机关人员、如可采取退休、转、轮、派的分流方法; 5后期行政机构改革的切入点:建设服务型政府采用何种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二、三”;解决一个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捷增长与公共产品攻击严重不足;搞好两个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社会公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和谐优良的环境;树立三种理念:人民创造财富;非禁即可;依法行政;第四讲行政领导与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如何有效实施领导一、行政领导的一般理论一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行政领导:国家行政机关中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利,通过指挥、说明等途径,引导、影响下级和广大群众,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领导包含四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组织目标、客观环境;二行政领导的主要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事务性;三是执行性;四是政治性;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职责、素质、能力及影响力一行政领导者及其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者:国家行政机关中享有一定的法定职权,率领和指挥下级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富有特定义务和责任的人;职位: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组织中的法定地位、工作岗位和行政职务;职权: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职能适应的行政能力;职责:占据一定行政职位的领导者所应承担的工作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上述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偏废;职位带来相应的职权和职责;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字面上的“素”—元素、因素;字面上的“质”—性质、本质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领导者素质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时代性;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的五个方面: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2、行政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能力: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的才能或本领,是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智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和管理职能相关的领域:调研、规划、决策、用人、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领导者能力的特点:层次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行政领导能力的新要求: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三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力,即领导者指挥下级的权和促使下级服从的力; 一类叫位置权力,另一类叫个人权力;权利的构成基础有五:第一,惩罚权—恐惧感;第二,奖赏权—欲望;第三,合法权—认同;第四,模范权—信任;第五,专长权—尊敬;前三种权力属于位置权力,后两种是个人权力;三、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及其优缺点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国家机关的首长在所属行政相关机关处于核心地位,对本机关的工作依法行使最高领导权和最后决策权,并对其职权行使后果向国家权利机关负个人责任的行政领导制度;优点:一、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减少推诿扯皮;二、命令统一,指挥有力,提高行政效率;缺点:一、行政首长独揽大权,容易形成个人专断;二、如果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腐败;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法规定和“负责”意蕴八二宪法框架下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意义是:第一,行政首长对其行使的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政治责任;第二,行政首长对其行使行政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法律责任;三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有二:其一,行政首长权威不高与权力滥用的现象并存;其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对策有四:第一,赋予行政首长一定的人事权,真正树立首长的权威;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行政首长“人事变更建议权”;②改变地方政府“副职”的产生办法;第二,明确规定集体讨论重大问题的范围和程序,增强行政首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加强立法工作,提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治化程度;①加紧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行政首长在本机关的核心地位;②全面清理和审查既有的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相关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制度;③着手研究和制定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第四,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首长的监督效能;①实行严格的选任制②充分行使质询权③“硬化”罢免,辞职制度④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第五讲人事行政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政府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一、人事行政的一般理论一什么是人事行政有代表的三种观点:事务说西蒙;制度说张润书;管理说夏书章张立荣教授认为,人事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履行其职能,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的活动——“活动”说;1、人事行政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非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成为人事行政的主体;2、人事行政的内容: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

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3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1(2(1以营利为目的(2(3(4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1章导论1.1 公共管理学概述1、公共管理的含义〔1〕概念: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与西方国家不同,在中国,公共管理还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2、1993年,波齐曼《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论文集〔第一次全学会〕;1993年,凯特尔、米尔沃德《公共管理的现状》论文集〔第二次全学会〕;1990年,波齐曼、斯特拉斯曼《公共管理战略》〔第一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1.2 公共管理学到概念范畴1、基本范畴:公共public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policy, public affairs, public goods , public services , public sector, public governance.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学派之争:第一,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学派;第二,认为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范式;第三,认为公共管理在实践上就是以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改革。

主流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作为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

本书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相同: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相异:设计——运作、政府行政机关——非政府公共组织、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手段、过程程序内部取向——结果外部取向。

〔4〕中国:公共管理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而且是大于公共行政的学科概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相对于的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公共管理学 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  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背诵笔记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西方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研究1.波兹曼“两种研究途径”:以研究理念和途径进行区分1)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公共管理是应该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的管理,甚至直接将公共管理界定为政策管理①强调公共组织的特点,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公共管理特指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而非一般的日常的行政事务管理②强调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政治取向③研究方法重视个案研究,以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注重推动高层公共管理者或官员与公共管理学者之间的对话沟通2)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公共管理是可以运用工商政策和企业战略的管理,公共管理的根本就是非政治化和企业化①不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②研究内容重视组织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强调组织设计、人事和预算等过程问题③研究方法重视量化分析2.罗森布鲁姆“三种研究途径”:研究功能的视角三种途径同时满足是不可能的,基于效率的公共管理会忽略政治代表性和法律程序的价值1)管理途径把公共管理看作一种管理行为,与私营部门运作相似进一步分为传统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①传统管理途径:传统文官制度腐败低效的改革,追求效能、效率和经济最大化②新公共管理途径:非政治化、企业化更加注重顾客导向、提升服务机关竞争力、创造动态市场机制、借由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授权员工追求结果、分散决策权、简化预算流程、人事管理的分权化等2)政治途径把公共管理视作一种政治过程,推崇代表性、政治回应、责任的价值观,认为这些价值不仅是建立宪政的重要元素,也应贯穿政府各层面运作,例如政治多元、阳光法案、失察听证等措施;强调行政程序规范,以接受监督实现公众参与;一般以效率为代价3)法律途径将公共管理视为在特定情境中应用法律实施法律的活动,突出公共管理中主权、机构和规制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明显的法律事务;强调法治,强调正当法律程序、实质权利、公平等价值。

焦点在于个体权利的本质,不关注为保护权利所需的社会成本3.格恩的第三条道路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介于企业管理和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在“什么”和“为何”层面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在“如何”层面沿袭企业管理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运用于公共部门,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要,同时不否认公共部门的特性4.西方学者的一致定义1)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已进入“后官僚制”2)公共管理是跨学科的,因此公共管理在管理形式上应与其他一般组织相同,技术共通3)公共管理重视政府部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4)公共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什么是公共管理5.公共管理的定义我们从管理活动方面来定义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主体)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途径)为增进公共利益和社会协调发展(目的),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内容)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3篇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3篇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3篇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一、学习考察,耳濡耳染,感受深刻初到,我与共同参加学习的学友们即被这座“浪漫之都”的市容市貌所倾倒,绿树成荫的街道、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大厦、古色古香的楼台亭榭、花团簇拥的草地,正在蓬勃发展的萧山经济开发区¨¨这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有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气息,又有着秀丽如画和浓厚的人文底蕴的。

走进大学,扑面而来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下子又感染了我们,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大学,无处不体现着其“求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安排了涵盖面宽、知识内容丰富、能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的课程,使我们学习的这段时间如沐知识的海洋。

学习期间,一方面对发达城市进行了考察,一方面聆听了知名教授们的授课,学习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有与开发区领导座谈,有与教授们进行研讨或提问,有亲身体验的拓展训练,有对旅游开发的切身体会。

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全新的观念、精湛的学术、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我们,考察期间,发达城区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走在前沿的旅游开发,和人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我们倍感触动也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特点、经验及思路》¨¨等课程的学习。

对新农村建设的考察,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考察及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考察后,我深切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充分体现了“五大时代特征”,即体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通过这期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使我在感性上有了新的认识,在理性上有了新的提高,启发很大,感触很深。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者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技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结合。

他还说明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1它包括了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

2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

3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4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5以像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的过程6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系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扩大领域的一部分,其可谓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和艺术。

波兹曼与是陶思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本书之中对于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性质: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再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公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

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特征: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学笔记-张纲著

公共管理学笔记-张纲著

1.【识记】公共管理学的含义?答: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尤其是政府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领会】管理包括哪几个层面的含义?答:1管理思想2.管理活动3.管理理论4.管理科学3. 【识记】管理活动的定义是什么?答:管理活动是指立基于明确的权威和分工之上的组织管理活动.4.【应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管理活动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典型特征是由泰勒提出来的,将管理活动界定为“确切的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2.新的技术革命时期,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管理是以一种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3.当代管理时期,当代管理学大师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5. 【领会】组织中完整有效的管理活动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1.目标2.协调,(1)进行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运用。

(2)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最终将拥有不同目标和特质的个人的力量整合成组织的力量。

实现个人所无法达到的目标.3.有效性。

6. 【识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哪个时期最为丰富?主要的代表思想有哪些?答: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最为丰富,奠定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

2.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法家。

7. 【识记】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答:儒家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及人事管理思想.8. 【识记】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是无为。

9. 【识记】法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以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为手段进行管理,是法术,势的结合集中体现。

10.【领会】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主要的管理思想有哪些?答: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

1.古希腊昌以商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以城邦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方式。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篇1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我刚刚阅读了《公共管理学》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中国的知名学者撰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概述和我的个人观点。

____概述____《公共管理学》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作者从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学科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介绍了公共管理的基本实践,包括政策执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____个人观点____我认为,《公共管理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清晰地阐述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但是,我也认为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可能过于理论化,对于一些具体的实践问题没有给出足够详细的解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公共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政策执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

同时,我也对于公共管理的一些实践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如何在政策执行中保证公平公正、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学》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对于想要了解公共管理学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但是,对于已经有一定公共管理知识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地阅读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篇2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政策等问题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在阅读《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之后,我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理论方面,该书对公共管理学的定义、特征、价值取向等进行了阐述。

公共管理者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负责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人员。

该书认为,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不仅是管理者,还需要扮演协调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改革者等角色。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公共管理学的定义与范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研究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所从事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和分析公共组织的运作机制、管理原则和方法,为提高公共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政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公共管理学的范畴包括:1.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特征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与决策的活动。

其特点是公共性、目标多元与约束多元、创新复杂、参与主体多样、社会责任强烈和公民主导等。

2.公共组织的类型公共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是一种主要依赖于政府权力资源进行管理和运作的组织,包括政府部门、政府机构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

非政府组织是指由社会自发组织而成,与政府没有法定关系的公共组织,包括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等。

3.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管理学、行政学、政策学、组织学、决策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

其中,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学科,它包括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技术、过程与制度等内容。

4.公共管理学的国际比较公共管理学的国际比较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公共管理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定位、研究方法的差异、理论创新的特点、实践经验的借鉴和交流等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国际比较对于促进公共管理学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提高公共管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管理科学的形成、行政学的兴起、公共管理学的确立等阶段,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1.管理科学的形成管理科学是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它起源于19世纪的管理实践,包括管理概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内容。

在管理科学的形成过程中,管理学家如泰勒、福特、梅约尔等提出了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共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笔记

公共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笔记

公共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笔记公共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笔记(一)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第一章一、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在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中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本定义的主要内涵:★强调了公共管理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管理的区别。

★突出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指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在管理的主体上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公共管理实施的方法与过程与公共行政有所不同。

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切入点——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Management Approach)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具有互补性;重视个案研究,以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以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重视高层管理者与学术界的沟通。

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公私部门无本质区别,在管理上亦无分别;个案研究与量化研究、试验设计相结合;过程取向,强调组织设计、人事、预算等问题;培养具有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

对僵化的官僚体制的批判官僚制与民主制的冲突对公务员的非人性化要求官僚制并没有预想的高效率关注投入和操作程序忽视产出与效果在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出现的新公共行政运动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改革潮流,开始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成为主流。

又称“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理论”、“后规制型组织理论”、“后官僚制理论”、“新保守主义”。

这种反传统的潮流很快占据上风,使持这种观点的政治人物上台执政。

如撒切尔、里根等。

这种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缩小政府规模和缩减财政规模。

2、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力。

3、改变行政组织的结构。

4、将部分政府职能和任务交由市场来承担。

5、国有资产私有化。

6、缩减社会福利,更多的公共产品改为有偿提供。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第一章:公共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旨在研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实现社会目标。

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管理的理论、方法、原则以及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的管理,还包括民间组织和市场机制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理论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涵盖了管理学、行政学等方面。

其中,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公共管理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运用和效率,公共治理注重多元治理结构和民间参与,公共选择理论重在分析政府决策背后的理性选择。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实践及挑战公共管理在实践中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如行政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领导与管理的结合、政府部门间的协作与竞争等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组织的兴起也给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改变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适应。

第四章: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公共管理将继续受到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深入了解各种公共管理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不断创新和实践,为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不仅涵盖了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还关注了社会组织、市场机制等多种管理方式。

研究生成为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只有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第二章政府职能
【关键术语】
政府职能
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社会化
政府职能转变
2.1 政府职能概述
2.1.1 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

2.1.2 政府职能体系
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政府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2.1.3 公共权力与政府职能
1.公共权力及其作用
公共权力,就是公共组织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一般具有强制性、公益性、规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公共权力在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

第二,确定或制定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秩序第三,它直接组织社会生产。

2.公共权力的主体
2.2 政府职能的演变
2.2.1 古代社会的政府职能
2.2.2 近现代社会的政府职能沿革
2.2.3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趋势
——政府经济社会职能扩大,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强化,同时干预经济的形式改变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2.3 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2.3.1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必要与可能
1.“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
2.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1)能促进社会沟通(2)能增加社会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
(3)能促进政府职能转移(4)能促进就业
2.3.2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现实成效
1.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目的
2.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3.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增加公众选择的机会
5.吸收民间资本,整合国家资源
2.3.3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方式:委托、替代、撤资
2.4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2.4.1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新中国的政府职能特点及历史意义
2.改革前政府职能的弊端
3.世纪之交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
2.4.2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政府职能重心转变 2.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 3.转变职能方式2.4.3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势
1.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3.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转变
4.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题
1.何谓政府职能?
2.阐述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发展阶段。

3.政府职能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理论依据如何?
5.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试述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趋势。

第三章公共组织
【关键术语】
▪行政组织
▪准行政组织
▪编制
▪编制管理
▪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3.1 行政组织
3.1.1 行政组织的内涵
1.行政组织的含义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2.行政组织的特性——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系统性
3.1.2 行政组织的类型
1.行政领导机关 2.行政职能机关3.行政辅助机关4.派出机关5.临时机关3.1.3 行政组织的结构
作用;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3.1.4 准行政组织
1.准行政组织的含义及特点
是指那些不具备国家行政机关性质,而实际承担着某些行政管理职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

由执政党或政府直接设立的;费用都来源于国家财政;在管理上都参照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

2.准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
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政府减少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消除公共权力的寻租现象。

3.2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3.2.1编制与编制管理
1.编制的含义
广义的“编制”涉及一个法定组织的职能、机构、人员的系统结构与规模。

2.编制管理:对各类国家编制实施的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制定编制方案;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并协调不同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审批机构与人员;监督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编制统计;制定有关的法令法规
3.2.2 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1.职能决定原则2.职位设置原则3.协调平衡原则 4.精简统一原则 5.依法管理原则
3.2.3 编制管理的主要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
3.3事业单位
3.3.1 事业与事业单位
1.传统的事业单位概念
国有、国办;人员列入国家专门的事业编制;所需经费靠财政拨款;所有活动依照行政指令计划进行;活动目的是服务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2.现在事业单位的权威定义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3.2 事业单位的特征
1.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 2.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
3.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4.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5.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
3.4社会团体
3.4.1社会团体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团体的定义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非政府性;自愿性;共同性;非营利性;自我约束性。

2.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的区别——组织的目的、经费来源、经营性质、登记管理机关不同
3.4.2 社会团体的作用
沟通和协调:社团与政府的关系、社团与企业的关系、社团成员间的关系3.4.3 社会团体的分类——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社会团体
3.5 民办非企业单位
3.5.1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与特征
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非营利性、社会性、独立性、实体性3.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
组成方式不同;组织目的不同;机构设置不同;实体性程度不同3.5.2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
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的划分;根据行业不同划分
第三章练习与思考题
1.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哪些机构?
2.行政组织有那些类型?
3.什么是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5.什么是准行政组织?
6.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事业单位有哪些特征?
8.社会团体有哪几类?
9.什么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