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引言:亲属称谓是人们在与亲属交流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称谓,用于表示与自己之间的血缘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亲属称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可以泛化为更广泛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亲属称谓词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质。
例如,我们常常将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称为“叔叔”、“阿姨”等。
这种泛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存在,虽然具体的称谓词可能不同,但其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
二、泛化的成因1. 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属称谓的泛化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过去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与家庭经济活动相关,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较窄。
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活动,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可以包括更多的人。
2. 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属称谓的泛化还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过去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多样化,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复合家庭等,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也相对扩大。
3. 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也有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较为繁琐,有明确的区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简单,泛化程度较高。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结论:亲属称谓词的泛化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会影响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
了解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称谓,促进亲属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8乙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Sep. 2006 V01.5 No.3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秦学武1,赵 欣2,李强华1
(1.Dept.of Chinese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Nanzhua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Li妇an Hebei 071400,China)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称谓语的泛化还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标记。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类型;标记;特征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2006)03一0103一06
The G蚰eralizati哪and CoIIfigllrati帆Marking 0f Title Langllage QIN Xue-wul,ZHAo Xin2,LI Qiang-hual
伯母、姓+伯母
甲:大妈;乙:本姓+大妈;丙:本姓+妈、本姓+妈妈
甲:大娘;乙:本姓+大娘。
甲:大婶(儿)、老婶(儿);乙:夫姓+婶(儿)、夫姓+大婶 (儿);丙:说话人子女/孙之名+他/她+(大)婶(儿); 丁:名+婶(儿) 甲:阿姨;乙:本姓+姨、本姓+阿姨;丙:名+姨、名+阿 姨;丁;职业类名+阿姨 甲:大哥、老兄、仁兄;乙:姓+哥/兄、名+哥/兄;丙:大 哥哥;丁;哥们儿 甲:大嫂;乙:夫姓+嫂、夫姓+大嫂;丙:职业类名简称 +嫂 甲:大姐;乙:大姐姐;丙:本姓+大姐、本姓+姐、名+ 姐;丁:姐们儿;戊:职业类名简称+姐 甲:兄弟、兄弟们;乙:小兄弟;丙:姓+兄弟、姓+家+兄 弟 甲;贤弟;乙:老弟、小老弟;丙:姓十老弟;丁:小弟弟; 甲:妹子、大妹子;乙;本姓+家+大妹子;丙:小妹妹; 丁:妹妹、姓+妹妹 甲:姑娘;乙:小姑娘;丙:姓+姑娘
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 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 “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 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 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 之广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 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 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 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 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 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 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 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导致权力和 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 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 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 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 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 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 们对双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 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 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 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 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 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 言的意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规范的称谓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规范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亲属称谓、朋友称谓、师生称谓、同事称谓等。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亲属称谓主要用于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朋友称谓则主要用于表示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称谓,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有些人在使用亲属称谓时过于随意,甚至出现了混淆的情况;有些人在使用朋友称谓时过于随意,导致了关系的模糊化;还有一些人在使用师生称谓时过于正式,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僵化。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一些网络用语也逐渐进入了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虽然这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引起误解,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降低语言的规范性,影响人们的交流效果。
在使用网络用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规范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A. 称谓系统的历史沿革称谓系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个体的称呼和尊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谓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格的规范,体现了尊卑、亲疏、长幼等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古代称谓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称谓系统的变革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重新认识。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称谓系统以“名”如“子”、“臣”、“君”等。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称谓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
这
些称谓语不仅是对老师、同学等角色的称呼,更是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进步,反映了
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不同需求。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过去一般都是用“老师”来称呼教师,但随着教育打破传统、多元化发展,教师职称也越来越细化,人们对不同职称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现在常用的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称谓语。
其次,学生方面也出现了大量新的称谓语。
在过去,学生之间互相称呼一般都是用
“同学”或“师弟师妹”等,但现在随着时代进步,年代变迁,更多年龄层次、身份认同
的称谓在学生间也崭露头角。
例如当前的网络词汇,“老铁”、“小伙伴”等词汇已经逐
渐传入校园,成为学生间互相称呼的新方式。
最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内外交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于是也出现
了更多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称谓语,如对于校园形象代表人物的“学霸”、
“学神”,各种新兴的特色兴趣小组的名字,等等。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校园称谓语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多样化
和个性化。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身份和角色,并开放心态、广泛
接受不同的称谓语。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
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社会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
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什么是泛化?语言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
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
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
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
"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现象,如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称呼卖菜的女性为“大姐”“大嫂”等,称呼卖菜的男性为“大哥”“大叔”等;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呼男性老者为“大爷”,女性老者为“大妈”。
鉴于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并且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另外本文要探讨的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主要集中于面称。
一、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个形式结构与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过程。
大多数亲属称谓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带上一定的标记形式。
本文先按照实际内涵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分为有辈份限制的和无辈份限制的两类。
1.1有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需要按照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如“大爷、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嫂子、大妹子”等,这是一类对非亲属长辈或平辈的礼貌称谓,在中国农村十分盛行,在城市里也常用于对街坊邻居长辈的称呼,具有表示尊敬的感情色彩。
(2)老+亲属称谓:如“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
“老大爷”是晚辈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
“老爷爷”“老奶奶”用于幼儿对非亲属上上辈长者的称呼。
“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这种称呼比较随便。
(3)老+姓+亲属称谓:如“老赵哥、老王哥”等等。
一般也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4)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哥哥、小姐姐”等等。
这类称谓一般用于儿童称呼非亲属同辈的孩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带有亲切、亲密的感情色彩。
(5)姓+亲属称谓:如“张伯伯、张伯母、刘阿姨、刘叔叔、王姨、赵叔;洪姐、刘哥”等等。
这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比较亲密。
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将原本
用于特定亲属关系的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人际交往中。
在
中文语境下,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通常出现在以下
几种情境中:
1. 社交场合: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人们有时会用“姐”来称呼不太熟悉的女性,以表示亲近或礼貌。
这种用法通常
出现在职场、社交活动或初次见面的情境中。
2. 娱乐圈:在娱乐圈中,由于工作关系和频繁的合作,“姐”的称谓有时会被用于称呼合作的女艺人,以表示尊重
和亲近。
3. 网络语境:在网络聊天或论坛中,由于缺乏面对面交
流时的非言语线索,“姐”有时会被用作一般性的尊称,不
一定指代年龄或亲属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姐”这个称谓的泛化用法通常还是基于
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语境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使用这
个称谓的时机、方式和对象可能都有所不同。
正确、得体地
使用这种语言现象,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进行判
断和调整。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二、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描述 (4)2.1 定义与现象 (6)2.2 泛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7)2.2.1 社交媒体中的称呼 (8)2.2.2 在线聊天工具中的称呼 (9)2.2.3 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的称呼 (10)三、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11)3.1 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 (12)3.2 人际关系淡薄与虚拟世界的需求 (13)3.3 年轻一代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14)四、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影响 (16)4.1 正面影响 (17)4.1.1 促进社会和谐 (18)4.1.2 强化家庭纽带 (19)4.2 负面影响 (20)4.2.1 传统家庭观念的丧失 (21)4.2.2 隐私泄露风险增加 (22)五、应对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建议 (23)5.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4)5.2 完善法律法规 (25)5.3 提高公众认知与自我约束 (26)六、结论 (27)6.1 研究总结 (28)6.2 对未来的展望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属称谓的使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语言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的背景,然后分析了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接着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最后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背景下,一种被称为“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现象逐渐浮现出来。
这种泛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对于亲属关系的称谓使用变得过于简单和模糊,不再严格遵守传统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称谓体系。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校园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从最初的“老师”到如今的“教授”、“导师”等称谓,校园中的称谓语不仅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称呼,更是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反映。
在这篇文章中,将就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浅谈,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称谓语的演变1. 从“老师”到“教授”在过去,学生们对教育工作者的称呼通常是“老师”。
这是一种尊重和亲切的称谓,同时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了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对于教育工作者称谓的改变。
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学生们开始使用“教授”来称呼教育工作者,这是对于教育工作者学术地位和成就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学术导师在学术研究和指导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生们开始使用“导师”来称呼自己的指导老师,这是对于导师在学术研究和指导方面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二、称谓语的发展1. 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听从。
而现代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称谓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教育工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指导中的角色,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称谓也更加趋向于学术和专业化。
2. 教育工作者的多元化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他们不仅仅是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角色,更多的是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们在称谓语的选择上也更加注重教育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成就。
三、称谓语背后的意义1. 对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和尊重2. 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反映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也反映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老师”称谓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听从,而现代的“教授”和“导师”更加注重了教师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指导中的专业化和学术化。
浅议网络称谓语_亲_之泛化_张志鹏
浅议⽹络称谓语_亲_之泛化_张志鹏“亲”作为⼀个单⾳节词,复⾳化后极少单独使⽤。
其单独作称谓语⽤起源于近来⽹络⽤语,由于其极⼤的灵活性及较⾼的实⽤性,产⽣以后迅速泛化,这就是本⽂所⽴⾜之处:探讨其泛化的原因及影响。
既然是⽹络称谓语则须从称谓语着笔,这样层次才⽐较鲜明。
本⽂⾸先简要介绍称谓语和⽹络称谓语的内涵及特点;其次论述“亲”在⽹络中泛化的原因及影响。
⼀、⽹络称谓语⽹络称谓语从称谓语衍⽣⽽来,这就需要我们⾸先弄清楚称谓语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称谓语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的相互关系,以及⾝份、职业等⽽得来的名称,如⽗亲、师傅、⼚长等”。
马宏基等在《称谓语》专书中这样界定称谓语:其指称对象应该是⼈的,由于⾝份、职业、性别等⽽得来的,反映了⼈们的社会关系的⼀套名称。
这种说法基本上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致的。
当然也有⼈对称谓语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孙维张在《汉语社会语⾔学》中说“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们在社会交往中怎样称呼别⼈和⾃⼰”。
[1]其把称谓和称呼作为同⼀个概念进⾏理解。
曹炜也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对“称谓语”进⾏了诠释和界定,其认为“所谓称谓语,简单的说,就是⼈们⽤来表⽰彼此间地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等所使⽤的名称。
”[2]综上所述,称谓语就是现代汉语语词中⼈们⽤来表⽰彼此间地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等所使⽤的名称。
⽹络是虚拟的现实世界,其中真真假假的⼀切都和现实⽣活有所关联。
⽹络称谓语当然也不例外,在现实⽣活中使⽤的称谓语基本上在⽹络中均可以使⽤。
只不过由于⽹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我们在⾯对交往对象时,经常弄不清楚其真实的年龄,甚⾄性别……这样我们的称呼就具有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民们能够在⽹络上最⼤限度地发挥⾃⼰的想象⼒和创造性。
这样就导致在⽹络中使⽤称谓语的时候出现许多千奇百怪的名字。
⽐如称呼“摔锅”(帅哥)“恐龙”(丑⼥)“⼤侠”(⽹络⾼⼿)等等。
这些⽹络称谓语在⽹民中使⽤频率很⾼,是标新⽴异的⽹络语⾔的个性化的突出表现。
亲属称谓语的文化背景
亲属称谓语的文化背景一、亲属称谓的简化1、系别特征的简化。
表兄弟姐妹直接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血缘特征的简化。
第一种倾向是姻亲向血亲靠拢,简化血缘特征。
把公公、岳父称为爸爸,婆婆、岳母叫妈妈。
3、倾向旁系血亲的称谓语在简化。
例如:表/堂兄弟姐妹直接称其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4、长幼序列的简化。
父亲的兄弟按照排行次序就有伯、仲、叔、季之分。
现代汉语里伯仲叔季的区分业已不再那么严格。
5、背称与面称趋于相同。
面称即面对面使用的直接称呼语,如当着自己的爷爷爸爸你叫他们爷爷、爸爸等属于面称称谓语,而没有当着他们的时候我们称为祖父、父等,这就是背称称谓语。
6、官化色彩的淡化。
以前妻子往往叫丈夫,现在叫老公。
二、亲属称谓的泛化1、传统社会中拟亲属称谓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干亲,“干爹、干儿子”或“本家”的“叔、伯”;(2)结义,“桃园三结义”(3)师徒,“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4)官民,“父母官”、“大老爷” (5)主仆,“老爷”“、少爷”、“少奶奶”2、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可以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习俗的几种常见情况:(1)邻里、同事,“刘大叔”、“王大婶”、“李大爷”、“刘叔”、“李姨”、“王哥”、(2)朋友、同学,“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 (3)陌生人、浅识者,“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4)俗称、美称,出租车司机被称为“的哥儿”,打工少女被称为“打工妹”等。
三、称谓语发展的文化理据1、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今中国家庭规模在缩小,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模式的主流。
2、价值观念的西化: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
以模糊、简单的称呼或直呼其名,追求平等和谐的关系。
3、法律、婚姻制度的影响: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婚姻双方地位平等,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官化色彩的淡化、夫妻之间称呼平等化。
总结:1、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而庞大,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其分类方式繁杂,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以血缘、婚姻为纽带。
日常语境下“老师”这一称呼的泛化
浅析日常语境下“老师”这一称呼的泛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交称呼语中,“老师”这一称呼语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呈现出泛化的趋势。
本文针对“老师”这一称呼语的泛化现象,探讨当今社会“老师”这一称呼泛化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老师”,称呼语,泛化一、引言称呼作为日常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称呼是传递给所交际的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换句话说,称呼是人与人交往开始的一种问候。
它的选用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本文主要以“老师”这一称呼来讨论称呼语的泛化。
二、“老师”称呼语的泛化在我国,“教师”一词最早《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
”古代将“教师”称为“师”,这个称呼与军队有关: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的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创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
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学习射箭、驾驶等军事技能,而后才进行文化学习。
因此,西周初期的学校教师都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便把他们称为“师”或“师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
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称为“教师”。
此外,“老师”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主要把教学生的人称为“老师”。
也就是说“老师”原指学生对传授知识之人的尊称。
可在重庆的公交车上,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售票员喊乘客“老师”。
可见当今“老师”的使用已不仅只限于学校学生对教书之人的称呼,公交车上的乘客也被称为“老师”,这个称呼并未造成交际的障碍,而且有被普遍接受的势头。
三、“老师”泛化的类别称呼语的泛化是指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呼语来称呼不具备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特征的人。
“老师”这一称呼语的泛化属于对某一特定职业人群称呼语的泛化的类别。
因为“老师”最初是指对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的称呼,后来泛指受过高等教育或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
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作者:魏明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1期[摘要]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
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
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
本文分析汉语称谓语泛化的几种类型、特征,提出要遵循的原则来指导现实生活的交际。
[关键词] 称谓语;泛化;原则一、现阶段汉语称谓语泛化研究的几种类型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即用亲属称谓语指称非亲属称呼对象。
亲属称谓语泛化,是称谓语泛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亲属称谓语的涵义和指向。
这些称谓语以一种新的形态来承载社会称谓的使命,用它来称呼非亲属人员,无疑是视对方为己的亲人,或视己与对方有某种亲属关系。
借用亲属称谓语是把家庭的亲缘关系扩大到邻里、朋友之间,扩大到社会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庭、重亲情观念的体现。
2、社会称谓语的泛化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社会称谓语包括:职衔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此外还有亲昵称谓、戏谑称谓。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称谓语都能泛化,如姓名称谓语。
因为姓名称谓是最基本的称谓语,它用不同的姓,名其余几类社会称谓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泛化。
3、代词称谓语的泛化代词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即替代在语境中已经出现或已被人所知的人、事物及其它的内容来实现语言的经济性,所以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更强。
离开语境,听话人则分不清指代对象是谁了。
代词称谓语根据说话人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称,如我(们)、本人、在下、自己等;对称,如你(们)、各位、诸位、大家等;他称,如他/她(们)、人家等;此外还有如某些人、那些人等。
二、汉语称谓语泛化的特征分析1、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称谓语泛化的本体具有选择性。
称谓语是一个很复杂很庞大的系统,并不是所有的称谓语都能泛化。
“美女”作为称呼语的泛化及其原因
“美女”作为称呼语的泛化及其原因“美女”本是一个只适用于漂亮女性的词语,但在目前的社会交际中,它已成为一个流行的称呼语并发生泛化。
本文在简要介绍美女作为称呼语泛化的表现后,重点从社会因素、语言因素、心理因素三方面分析了美女泛化的原因。
同时指出,泛化不代表使用中的毫无限制。
标签:“美女” 称呼语泛化一、“美女”作为称呼语的泛化何谓“美女”?《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美女”这一词条注为名词,释义为“美貌的年轻女子”。
据此释义,某一女性要成为“美女”,至少得具备两个条件:容貌美丽;年龄不大。
作为一个有着明显评价性标记的词语,“美女”显然是一个部分女性享有的称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目前的语言交际中,曾经只专宠一部分人的“美女”开始呈现出众生平等的趋势,渐渐成为对女性的一种新的流行称呼方式,在人们,尤其在青年人的日常交际中日益鲜活起来。
大街小巷、单位校园等场合,“美女”之称随处可闻:“美女,买点什么?”“美女,可以问个路吗?”,诸如此类,不绝于耳。
当“美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称谓时,显然不能再按词典中的释义来对它进行解读。
我们发现,作为流行称呼语的“美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偏正式复合词,随着其交际范围的逐步扩大及其在人们交际中的高频使用,它原有的评价性功能已不再突出,不具有其词义表达特征的人也同样可以用它来指称。
在很多交际场合,“美女”的意义偏重于“女”而非“美”,差不多成了一个偏义复合词。
简言之,作为称呼语的“美女”,已经开始泛化。
(一)“美女”指称范围的扩大。
我们以词典释义中构成“美女”的两个要素来分析:就容貌而言,作为称呼语的“美女”,除了继续用来指称完全符合词典释义的漂亮女子,也被广泛用来指称一般的普通女子。
日常交际中碰见年轻女性,几乎都可以“美女”之称来打招呼。
同时,其前还可以添加一定的修饰、限制成分,如“长发美女”“大眼美女”“张(大)美女”“王(大)美女”之类的称呼屡见不鲜。
就年龄而言,作为流行称呼语的“美女”,也并非仅限于年轻女子,一些年龄稍长的、甚至中年女子也可被称为“美女”。
社交称谓语“先生”的泛化
社交称谓语“先生”的泛化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指称对象发生转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形式多样、灵活性增强,呈泛化现象。
本文将历时的考察与共时的分析结合起来,探讨社交称谓语的实际使用状况,说明“先生”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与它的高频使用和人们在交际中求新求异性原则及汉语称谓系统自身不自足性直接相关。
标签:“先生” 称谓语泛化机制一、引言所谓称谓语“泛化”是指特定称谓语原本用于某一范围、指称某一对象,在一些社会语用心理因素驱动下,产生的用于通指的现象。
在汉语中表示尊敬的称谓语“先生”,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某一阶层、甚或某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对它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
本文是基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前人已有的调查结果,分析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说明“先生”称谓语泛化的路线的。
古代“先生”称谓语是对知识分子和有德行、地位高的长辈的称谓。
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r或sir”在国人言语交际中渐渐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先生”称谓语便凭借其本身含有一种礼貌、文明、典雅的意味,具有较高的社会品位,对男子的尊称等优势顺应了时代的需求,重新被人们接受而流行开来,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中。
二、“先生”称谓语泛化状况概述(一)古代社会中“先生”称谓语的变迁“先生”称谓语最早是单音词“先”和“生”的连用,固定连用的时间还未确定。
《诗经·大雅·生民》:“先生如达”,这是最早确定连用为复合词的古代文献。
其中“先生”的涵义是最先生的孩子,即现在俗语中所说的“老大”或“头生”,这并不是称谓语。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先生”的意义有了发展,具备了称谓语的特征。
《论语·为政》有:“有酒食,先生馔。
”注解说:“先生,父兄也。
”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
“父兄”是“先生”最初的称谓含义。
尊称泛化的词语例子
尊称泛化的词语例子
老师尊称的泛化
老师称谓本来是校园学生对教员的严肃的称谓。
逐渐过渡到,凡是学校的教师,家长也叫老师,社会上所有人都把教员尊称为老师。
由于受电视局的影响,称老师可以把距离拉近,产生意想不到的亲近感,更能取悦对方,因此,凡是知识渊博的长者,或者是上司,都尊称为老师。
于是乎,老师称呼泛滥使用起来。
社会上称呼老师者,受人尊敬。
不但拉近了关系,也给外人两人有不同凡响关系的印象。
而校园里称谓老师者,却因利益熏天,往往只在乎金钱物质收入的多少,不关心自己的学生真实学习效果。
于是,校园的老师不在受人尊敬,甚至让人蔑视。
老师称谓的错乱化,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的缩水,应以纠正,让老师称谓回归真正的含义。
从社会语言掌角度浅析陌生人称呼语的泛化怎样称呼陌生人不尴尬
从社会语言掌角度浅析陌生人称呼语的泛化怎样称呼陌生人不尴尬称呼是言语交际中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交际一般是从称呼语开始的,所谓称呼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等”,它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恰当的称呼是顺利进行交往的条件。
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从小就得学会如何称呼人,即用恰当的词语来称呼陌生人,可是在不同的时期对陌生人的称呼却是迥然不同,从解放初的“同志”、“师傅”,到如今“先生”、“小姐”、“美女”、“帅哥”,再到现在的“老师”、“朋友”、“请问”等,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这些词语来称呼陌生人。
一个称呼是一个时期的反应,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来称呼陌生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言语是否顺利进行。
本论文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不同的称呼语的泛化。
一、“同志”、“师傅”的泛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政府提倡使用“同志”作为人民的称号,更重要的是给所有人民以平等的地位,用同一个通用称呼把一切具有相同政治目标的人都团结在一起。
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论彼此认识与否,大家都以同志相称老同志、男同志、女同志、小同志、同志哥、解放军同志,甚至出现了爸爸同志、妈妈同志、妹妹同志、哥哥同志。
七十年代,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师傅”在我国的~些地区流行起来,师傅一词具有三种不同用法,第一种是传统的用法,即只用“师傅”称呼有技艺的老工人,或者对哪些有业务知识、技术本领强的人的尊称第二种是对一般工人、服务人员的称呼,这些用法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人按年龄区分。
称年长的为“师傅”,称年轻的为“同志”,有些人视性别而定,称男的为“师傅”,女的为“同志”;第三种用法是“师傅”已完全替代了“同志”,即不分对象地把“师傅”当做普遍适用的称呼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
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
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
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
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
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
“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
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
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
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
坐下来谈谈。
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
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
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
(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
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
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
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
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
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
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意义之广,范围之宽,空前少有。
二、“小姐”称呼语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当代社会中,“小姐”称呼语成为高雅而带有一定敬意的贵称并迅速泛化,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决不是偶然的。
它的出现显然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学成因。
(一)改革开放20年来,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并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真正称为“半边天”,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型社会群体,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一种合适而恰当的称呼语去指称他们。
(4)“几位,抱歉抱歉,过来晚了。
”进来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年轻女人,左手里拎瓶法国白兰地,右手上托盏高脚玻璃杯,跟在她后面的小姐捧着一盘水果,笑盈盈地说:“这是我们酒店的徐经理,给几位先生敬酒来了。
这个果盘是我们徐经理送给几位先生的。
”贾晓抢先搭话:“不敢不敢,徐小姐您太客气。
”
——于卓《望京》《当代作家》1998年第6期
(二)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语言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既欠准确,又单调、陈旧;如果仍然用它们去指称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未免显得过分严肃而拘谨,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i ss(小姐)”、“Mr.(先生)”及“Mrs.(夫人)”和“Ms.(女士)”渐渐深入到国人的言语交际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审美情趣日趋雅致。
于是启用雅称,迫使土里土气的“同志”、“师傅”退居二线,让位给听起来高雅脱俗的“小姐”、“先生”等称呼语。
(5)白小姐是绝顶聪明的,她肯定详知我的心理。
她把目光收到我的身上,做恳谈的样子,问:“画家先生,你怎么看模特儿?”
她是模特儿?这也不可小瞧,你知道她给多大的画家当模特儿?我得说点道理给她听听,免得她真心以为我是个傻瓜。
我说:“小姐,模特儿是画家的艺术之母。
模特儿是活的艺术,画家是对模特儿的主动模仿和表现,以艺术手段达到与模特儿的生命底蕴与自然美的情态相契合,就创造出艺术品。
”
——宋清海《鸟的背景是天空》《广州文艺》1998年第2期
显然,在90年代的言语交际中,“小姐”称呼语已普遍使用。
(四)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看,汉语面称中,年龄常常为人们所看重。
男性喜欢以年长自居,而女性渴望青春貌美,“小姐”的语义特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在性别标志上,“小姐”可与“先生”、“男士”配对;在年龄特征上,它没有“女士”年龄上的模糊性,又比“夫人”显得年轻、活泼而轻快。
因此,“小姐”是称呼女性的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
(6)四位佳丽早已等候在那里了,向他俩鞠躬道好,有位小姐还说宋先生好,朱怀镜就看了这小姐一眼。
——王跃文《国画》《当代》1999年第1期
这里,“小姐”是“佳丽”,你能说不年轻貌美吗?女性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还喜欢什么呢?说者体面,听者悦耳,既高雅又脱俗,全社会自然会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