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刀币始于战国考

合集下载

战国齐刀币赏鉴

战国齐刀币赏鉴

战国齐刀币赏鉴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是由一种叫削的青铜工具演变而来,呈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

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

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

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

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

齐法化三字刀战国时期齐国建国后通用的货币,为齐刀中最常见的一种。

法化是标准货币的意思。

背文有吉、平、工等数十种文字和符号。

齐之法化四字刀四字刀是以币面有四个字而得名的,其形制大体与三字刀相近,但刀刃布无高挺边廓,刀背厚实,背廓在刀身于刀柄衔接处断开,俗称断缘,文有节墨法化、齐之法化两种,齐之法化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齐刀,制作精良。

节墨之法化五字刀五字刀以币文五字而得名,有节墨之法化和安阳之法化两种。

节墨和安阳都是齐国的都城名。

齐建邦法化六字它是田和被列为诸侯建立齐国时的开国纪念币,被我国钱币学者一致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念币。

它的形态优美,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刀币中的精品。

市场上出现的刀币多为现代仿品,因此藏友们想入手刀币的话,需要多了解,钱币专家张凤坤老师专心研究钱币几十年在看刀币的时候都是谨慎小心,同时也叮嘱后辈对于刀币要多了解多看才能少交学费。

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

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

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战国齐明刀币——是一枚极为罕见的古钱币,因最早且主要出土于我国山东博山一带,从而被广大收藏者们称为博山刀。

其刀币的形制酷似极类燕之圆折明刀,但是其刀身与燕刀相比更加的瘦长,美观一些。

战国齐明刀币的总长度一般在13.8厘米左右,其重约为14克上下,在其钱币的正面刻有“明”字,而背面则是各有不同。

据相关数据统计:战国齐明刀币背面的文字有近十种样式,一般是以“齐化”、“化”、“齐化共金”的字样为主,也是在当下古玩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字样。

齐国(公元前378_公元前324)铸行的刀币,以厚大精美著称,刀币上面文字为“齐法化”,简称三字刀。

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

“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建邦长法化”等为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行的货币。

另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品环钱为辅币。

这些刀币的出土,足以证明了繁荣富强的齐国经济和光辉灿烂的青齐文化。

刀币产生于齐国,后来流行于齐国,燕国,赵国,中山等东部诸侯国。

周武王伐纣灭商,封姜子牙于齐地,齐国靠近沿海,多盐碱之地,农业不发达,变通渔猎之利,发展手工业,商业,取法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改革货币,铸造刀币。

尤其是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因地制宜,变法图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齐国刀币影响到了北方的燕国,临近的赵国,中山国。

这些国家也纷纷铸刀币。

由于齐刀铸造精良,国家经济蓬勃,刀币一度曾经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货币”。

社会发展中由于职业分工不同,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事农耕的人们用铲较多,从事渔猎的人们用刀就比较多了,同样由于物质渐渐的丰富,人们开始习惯于用职业工具刀削进行物物交易,后来刀的形状也慢慢演变成了货币——刀币。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币主要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

齐法化刀币起源及其思考

齐法化刀币起源及其思考

齐法化刀币起源及其思考作者:李学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0期摘要:周王朝建立初期,采取“分土封侯”,分封众多诸侯国。

后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逐渐演变成诸侯割据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尤为显著,各诸侯国各自独立,不再受周王朝的管辖,当时仍是传统农耕社会,受天气、地理要素禀赋等影响重大,导致各诸侯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生产方式产生差异。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各诸侯间逐渐建立自己的币制,刀币系列尤其显著,其中最重要的为“齐法化刀币”。

齐国最初受周朝货币制度影响,以贝币为主,后随着与燕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关系不断深化,也逐渐受“燕明刀”影响,齐国也开始推行齐刀币。

根据齐刀币不同的外观特征以及铸造发行时期,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姜齐刀币和田齐刀币,其中姜齐刀币以“四字刀”“五字刀”为典型代表,更多作为一种地方城邑刀币,而田齐刀币以“六字币”“三字币”为典型代表,逐渐演变为齐国境内通行的刀币,并且“齐造邦长法化”六字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纪念币,纪念田齐代姜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两个阶段刀币外观的显著差别在于刀身与刀柄是否间断,基于此,齐刀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相较于其他收藏品,齐刀币更具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社会环境的深刻烙印,同时展现出齐国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统一货币制度的关注和重视,也能展现齐国当时的冶金铸造技术,具有很高的文物考究价值。

正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受到一众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但仍需谨慎,应深入了解齐刀币的特征,更重要的还是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综合作出自己的判断。

关键词:春秋战国;齐造邦长法化;安阳之法化;合六面成规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0.0311 刀币历史起源根据目前从春秋时期齐国境内出土的文物资料,当时齐国的货币主要分为贝壳制造而成的货币和具有兵器刀形状的货币两类,可以明显分为两个使用时期,前期是贝壳制成,后期是刀状货币,主要原因在于贝壳逐渐变成装饰品,进而在春秋中期之后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货币样式的设计特点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货币样式的设计特点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货币样式的设计特点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在新旧制度的变更中,不仅战争频发,同时也促进了各国间的贸易交流,商品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铸币,而且由于战乱各国自行铸币,形式繁多,设计精美,在货币的铭文和图饰中无不体现出各国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着重于分析齐国货币:精美齐大刀系列,从而探究齐国货币的设计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研究目的:通过与春秋时期各国货币的对比体现齐大刀的精美所在。

关键词:春秋战国货币齐国货币齐大刀一、历史背景春秋各国货币的样式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时代,一方面旧有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又处于突破之中,所以整个战国时期表现出了新旧两种因素并存而又不断变化的特征。

探究这一变化发生背后的原因,商品因素应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品经济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商品贸易活动极为繁荣,同时,因为商品贸易的发展,战国时期又是我国货币经济的开始确立期,这一时期丰富的货币既是商品贸易繁荣的产物和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一时期的艺术设计的重要实物。

春秋时期,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 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开始出现, 并逐步取代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

这一时期的铸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 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通区域和货币体系。

南方的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 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 东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 再后来又出现了由纺轮或玉璧演变而来的圆钱, 从而形成了先秦货币四大体系。

布币主要流行于三晋及附近地区, 刀币主要流行于燕、赵等国, 圜钱主要流行于周、魏、秦等地区,布币的文字经历了空首布、平首布、圆足布、方足布这几种不同的类型。

刀币是个很大的家族,主要在齐、燕这两个国家使用。

古币漫谈——齐国古钱币

古币漫谈——齐国古钱币

古币漫谈——齐国古钱币齐刀是春秋战国时期由齐国铸造、在整个山东半岛流通的刀形币,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俗称齐大刀,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支。

齐刀从面文字数分有: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其中以六字刀最负盛名。

相传公元前386年,田齐取代姜齐为齐侯,颁铸“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以作纪念。

故长期以来一直有人称六字刀是中国最早有铭文的纪念币,传世极少,是不可多得的古钱币珍品。

齐刀在刀身、刀柄衔接处断开,俗称“断脊”,齐刀从形制分有:断脊齐刀与不断脊齐刀两种。

齐刀币一组:节墨之法化:齐刀“节墨之法化”俗称“五字刀”为断脊齐刀。

公元前770—221年齐邑节墨所铸刀币。

面文“节墨”即今山东“即墨”。

为齐刀币中最早出现的大刀。

通长180毫米-190毫米宽28毫米-30毫米,重51-61克。

背面三道横纹下常见一星号,状为“▲”或“”形,星下铭文一字、二字均有,如化、日、工、甘、吉、上、行、司,以及辟封、安邦、十化、大行、法昌等近20种。

节墨刀因出土稀少,故钱币家奉为刀货之上品。

安阳之法化:齐刀“安阳之法化”俗称“安阳刀”为断脊齐刀。

安阳为邑名,今山东莒县。

文字比“齐之法化”略显粗壮,通长180毫米-185毫米,宽28毫米-29毫米,重44.5-50克,齐之法化:齐之法化:齐刀“齐之法化”,亦称四字刀,为断脊齐刀。

铸造年限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770年前后,或齐桓王在位亲政时公元前685—643年,形制刃部无高挺边廓,刀背厚实,“齐之法化”通长115毫米至185毫米,宽27毫米至30毫米,重44.5克至53克。

大小未尽一致。

背面三道横纹下多铭一或二字,可见者为:化、法、日、上、十以及十二、十化、法昌等约10种,少数背面有“○”型符号。

传世及出土数量较为稀少。

节墨法化:节墨法化刀背平夷,刀脊有断与不断两种,与其它齐刀异是齐刀中最小者通长140毫米-160毫米、宽20毫米-22毫米重33-35.5克,年代较晚。

齐国六字刀,中国最早开国纪念币,是刀币之霸主,见过吗?

齐国六字刀,中国最早开国纪念币,是刀币之霸主,见过吗?

齐国六字刀,中国最早开国纪念币,是刀币之霸主,见过吗?齐大刀六字刀称齐刀绝,建造返邦释未决。

田单火牛烧燕军,襄王返邦战火歇。

聚泉无不羡此宝,收藏难能钱不缺。

运命财眼莫丢项,自有瑰宝朝天阙。

齐国六字刀寒江雪馆藏刀币模具刀币和刀币范六字刀,因刀币面文有“齐返邦长法化”六字而得名,又称齐六字刀。

旧释“齐建邦长法化”或“齐造邦长法化”;现释为“齐返邦长法化”,现释“返邦”义“复国”,指田单火牛阵智复齐国,襄王退燕,齐襄王返国都时所铸,是我国最早的开国纪念币。

齐国六字刀寒江雪馆藏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是著名的军事家、传奇人物姜子牙的封地,因为它濒临大海,得渔盐之利,又加上有明君--齐桓公、齐威王;贤臣--管仲、晏婴;名侯--孟尝君等的治理,出现了国力强盛、军事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交易在当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大事,诚如《管子·乘马》所说,“无市则民乏矣”。

繁荣的商业贸易,促成了发达的货币文化。

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造流通了一种形状像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青铜刀——当时人称为“刀削”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

据考证,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位时,已开始在国都或其他重要的城市由官方铸造货币。

齐国是最早铸行刀币的国家,出土的较早的齐刀币实物也为春秋中期。

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中期,齐国已大量铸行刀币了。

至秦统一货币以前,刀币一直是齐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流通范围还扩大到燕、赵等地区。

齐国六字刀寒江雪馆藏不过,“齐返邦长法化”“六字刀”钱文(主要是第二字)考释(如释造、释通、释徙、释返等)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从而也影响到该币种铸期的认定。

“造邦”、“建邦”意同,而“返邦”则有可能系指襄王由莒返齐(临淄)一事。

公元前279年,田单在即墨城大摆火牛阵退了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主持朝政。

这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但无论哪种考释,其所铸纪念币在中国货币史上都是最早的。

钱币五十珍之第五珍——齐六字刀

钱币五十珍之第五珍——齐六字刀

钱币五十珍之第五珍——齐六字刀目前钱币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纪念币为齐六字刀。

齐六字刀为齐刀币之一种,即齐建邦法化,为田齐开国或复国纪念币,因为它形态优雅,铸工精良,文字隽秀,存世稀少,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铸币工艺的高超水平,所以为历代古钱币藏家所重。

春秋中期齐桓公期间,齐国已大量铸行刀币。

齐刀币以厚大精美著称,刀身较长,铸造精良,刀面上有遒劲流畅的铭文,常见有六种: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谭邦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法化、齐建邦chang法化。

另外,齐刀币还有一种特殊品种【齐明刀】齐明刀因刀面有一“明”字而得名,其中背文为“莒冶齐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公元前284—279年,燕将乐毅破齐,占临淄等七十余城的五年间所铸。

此刀于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首先发现,因而又称“博山刀”。

齐六字刀长约18厘米左右,最宽3厘米,刀体厚重,脊部隆起,柄端有圆环,柄正面有两道竖斜纹,弧部外缘隆起而不断,背面上部有三横文,刀面六字阳文篆书造型优美,挺拔有力;背文多为一个字,如“化”、“日”、“上”、“工”、“六”、“匕”、“司”等。

齐六字刀的铸造时期有四种说法:一说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齐地建国,铸此币以示造邦或建邦;二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铸此币纪念其祖先建邦;三说春秋末、战国初期田氏代姜氏为国君,公元前386年田齐太公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后,铸此币表示开国纪念;四说战国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复齐,齐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国都临淄时铸此复国纪念币。

从此币的形制和制作工艺来判断(其不断缘现象为晚期齐刀的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后两种说法较可信,均认为此币为田齐开国或复国纪念币。

齐六字刀目前市场价位非常之高,国际市场上面价格通常都是百十万开外的。

春秋刀币研究

春秋刀币研究

先秦刀币研究作者:佟巍一、总论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

它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

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

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

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۰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

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

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

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先秦时代古货币体系有四大支脉,分别为刀币、布币、圜钱和贝币。

然而与其他三种货币相比,齐国人独爱刀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军事历史和文化渊源。

一方面,齐国具有尚武的传统,这种传统大概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齐国的建国之君姜太公。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灭商,为人善于用兵而多奇谋略,特别推崇“举贤尚功”。

这种“举贤尚功”的统治方针,实则就是实行以武为本的统治政策,首先在政策上确保了尚武精神很快得以在齐国的形成与流行。

而齐国地处胶东,在六国中格外富庶,享有“胶革鱼盐之利”,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繁荣,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开始出现,“其风俗习惯尚武,兵器之刀为其重视”,当别国以相对原始的布、贝为货币时,齐国刀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走上经济舞台。

而从另一方面看,齐国在六国中属于文化大国,可以说是当时天下的文化圣地。

古老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刀币

古老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刀币

古⽼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币⼑币是⼀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

由⽣产⼯具的⼑演变⽽成。

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种类很多,有齐⼑、即墨⼑、安阳⼑、针⾸⼑、尖⾸⼑、圆⾸⼑和明⼑等。

上⾯铸有⽂字,秦始皇统⼀中国后,统⼀币制,废贝、⼑、布等币。

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错⼑。

⼑币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的货币⽂化,综合反映了那个时期诸侯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币研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化有着⾮凡的意义。

⼀、⼑币始祖——“齐⼑(临淄⼑)”齐⼑是⼑币的始祖,是⼑币铸造史的开端。

齐⼑由⽣产⼯具⼑演变⽽来,齐国国相管仲于公元前770年下令铸造齐⼑,齐⼑的出现使齐国的货币得到统⼀,经济实⼒⼤幅提⾼,为齐国成为春秋⾸霸奠定了基础。

齐⼑通⾼约17厘⽶,重约40~55克,是各国⼑币中形体最⼤的。

也有极少数形体较⼩。

⼑柄略带弯曲,⼑⾝正⾯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

近⼈或释“法化”为“⼤⼑”。

传世齐⼑钱⽂有长达九字者,⼑背⾯上部有横线 3道, 线下⼀般都有⼀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安邦”等,可能是铸⼯所作的记号。

齐⼑铜质,铸⼯都⽐较好。

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

齐⼑由⼑⾸、⼑⾝、⼑柄、⼑环⼏部分组成。

⼑⾸是划分⼑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尖⾸⼑、截⾸⼑、圆⾸⼑和平⾸⼑。

按⼑背可分为磬折⼑和弧背⼑。

⼆、齐⾢即墨的铸币成就——“即墨⼑”即墨法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齐⾢即墨所铸之⼑币。

⾯⽂直读“节墨”即今⼭东“即墨”,故读即墨。

其形为齐化中最早出现的⼤⼑币。

齐国法化⼑币,铜质精良,形体深厚,俗称齐⼤⼑,其中即墨⼑更为精到。

即墨⼑背多有铸字,如;化、⽇、⼯、⽢、吉、上、⾏、司,以及辟封、安邦、⼗化、⼤⾏、法昌等近多达20余种。

即墨⼑因铸地流⽤地域性强,年代久远,遗存出⼟不多,故其乃南北泉家皆喜藏之品。

古币之刀币战国刀币

古币之刀币战国刀币

古币之刀币战国刀币古币之刀币战国刀币古董古玩快讯 2015-11-05 10:29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

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

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

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组成部分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

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

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

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

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

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

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

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

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

《管子》、《地数》、《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

2022年钱币知识答题活动题库(答案附后)

2022年钱币知识答题活动题库(答案附后)

2022年钱币知识答题活动题库(答案附后)1、贝币的1朋为(B)串。

A.1B.2C.3D.42、先秦时期的刀币形体最大、制作最精美者是(A)铸造的。

A.齐国B.赵国C.燕国D.中山国3、以下(C)是齐国货币。

A B C D4、齐国刀币是由(B)发展而来。

A.农产B.刀削C.纺轮D.玉璧5、中国最早的纪念币是(D)。

A.齐之法化B.即墨之法化C.安阳之法化D.齐返邦长法化6、齐刀币按面文内容不同可分为(A)种。

A.4B.5C.6D.77、以下(C )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賹化钱。

A B C D8、齐国賹化钱有(B)种。

A.2B.3C.4D.59、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铸造(C)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A.刀币B.平首布C.半两D.五铢10、公元前225年楚国灭鲁,楚国“蚁鼻钱”流入山东南部,以下(A)为楚国“蚁鼻钱”。

A B C D11、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称作最长寿的钱是(D )。

A.刀币B.布币C.半两D.五铢12、以下开元通宝中,(A)是在唐朝会昌时期由山东铸造的?A.背“兖”B.背“润”C.背“昌”D.背“洛”13、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在(C)。

A.唐朝B.五代C.北宋D.南宋14、元代在山东设立的(C)曾经铸造过“至大通宝”和“大元通宝”。

A.钱监B.钱局C.泉货监D.宝泉局15、以下元末农民起义军铸造的钱币,(B)背文有“济”字,表示在山东济南铸造的。

A B C D16、朱元璋称帝之前,在各省设宝泉局铸钱,其中山东的宝泉局设在(C)。

A.德州B.泰安C.济南D.青州17、清顺治时期的山东省铸钱局在(C)设立,负责铸钱。

A.临清B.青州C.济南D.莱州18、清雍正年间,山东省铸钱局更名为(B)。

A.临清局B.宝济局C.莱州局D.宝东局19、1887年,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宝东局,铸(D)钱。

A.道光通宝B.咸丰通宝C.祺祥通宝D.光绪通宝20、纸币被称为“钞票”是从(C)开始。

A.元朝B.明朝C.清朝D.民国21、以下在山东出土的金币中,(B)的制造年代最早。

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

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

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2004年11月12月底, 为配合地方旧公路改造工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 对原叠压于路基下的一处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

对于在北墓道东侧出土的残齐刀币钱范和大量的钱范质夹沙砖, 经过初步研究, 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不揣浅陋直叙已见, 请前辈和专家指正。

此次考古发掘是分两期进行的。

前期是 2004年 4月到 5 月间, 因为考古发掘前期, 主要由青州市文物局抽调专业人员参加, 在此期间, 我是考古发掘的主要成员。

该墓葬规模宏大, 是目前山东境内发掘的同时期墓葬中最大的一处墓葬。

经钻探, 墓葬全长 120米左右, 因南墓道被现代建筑和道路占压, 整座墓已清理部分南北总长81米。

该墓为一座南北向“中” 字形的大型土坑竖穴墓, 封土早年被挖, 且盗洞多达 27处。

经科学发掘后发现, 墓壁加工平整后, 建墓之初为了防止干裂塌落, 在墓壁表面涂抹一层草拌泥或石灰泥。

草拌泥呈黑褐色, 是用筛选过的熟土加类似稻草的杂草混合而成的, 涂抹于墓道及阶梯状墓壁的四壁, 厚10 至20mm不等;而在墓室的西北壁涂抹的则是石灰泥, 厚度在15mm , 呈灰白色, 较均匀。

在考古发掘中, 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手册》的要求对夯土逐层清理, 发现盗洞先清盗洞, 盗洞清理至一定深度后, 再清理夯层; 若遇打破关系, 先清理打破单位, 后清理被打破单位, 按照由上及下、由晚到早的顺序进行有条不紊的发掘清理。

齐刀币范出土情况当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到将墓室顶部的夯土完全清除并暴露出石板时, 沿此平面向北推进。

该层除发现在墓室西部的平台上有五个陪葬坑外, 又发现在墓室北部北墓道的东侧有一奇特的现象。

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首先发现于墓室顶部的平面上有大量的木炭, 继续向北清理发掘, 有堆积零乱的夹沙砖块, 在清理夹沙砖块的同时, 发现有些砖块, 带有刻划的痕迹。

从临淄出土齐刀范看齐刀币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从临淄出土齐刀范看齐刀币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从临淄出土齐刀范看齐刀币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2009年夏,笔者在临淄齐国故城一农人处收得齐刀币残陶范56块①。

这些钱范均为夹沙灰陶齐三字刀范,含沙量较高,文字刻划较粗,钱模一面呈高温烧灼过的黄褐色,并有炭灰状附着物,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范的背面大多都有制范时留下的指窝。

后经笔者认真调查,为齐故城西南部安合庄铸钱遗址出土。

历年来临淄曾多次出土“齐法化”刀范,出土地点均是在临淄齐故城的宫城内,即齐都镇西南齐故城南部的安合庄铸钱遗址中。

而这批刀范做工较粗,与我在以前安合庄收集的另一种做工精美、文字纤细的三字刀范的性状存在较大差别临淄博物馆所藏这两类刀范也皆为安合庄及附近出土②,现对比如下:为何同一铸钱遗址刀范风格差别却如此之大?笔者认为只有以下两种情况才能造成此现象发生:一、此两类刀范制造时间不同。

因为如果在同一遗址同时铸钱时,制范工艺及铸币风格、文字等不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二、两者之间有一段停铸期,即在安合庄遗址停铸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又恢复铸币。

因为如果在时间上延续不断铸钱的话,钱范风格也不会变化这么大。

在出土的刀币中也正好有这两类刀币相对应,一类是质量很高、铸造精美的细字齐刀一类是质量较差、铸造较粗的粗字齐刀,且这两类刀币往往不同坑出土,也证明了这段停铸期的存在。

对一个泱泱大国来说有没有一段时间停铸过刀币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燕乐毅伐齐(前284-前279年)时,曾占领齐国达五年之久,仅莒和即墨两城未破,这时齐国是肯定不能铸钱的。

这个时期燕人在临淄铸燕刀币,临淄出土大量的燕刀范已证明了这一点③。

公元前279年田单复国,从莒迎齐襄王回临淄后又恢复铸钱,这时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又要加快铸钱速度以补国需,所以铸币风格发生变化、刀范及刀币质量有所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由此可以断定,在公元前284年前齐国使用细字齐刀,前284-前279年未铸齐刀,前279年至前221年齐灭亡近六十年间使用的粗字齐刀。

其铸期及风格列表如下:得出了以上的结论,我们就会通过出土刀币的类型及其同出的其他齐币内容,对其分期、何时埋藏等问题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战国刀币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战国刀币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战国刀币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刀币作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货币类型。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可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刀币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币有“齐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等数种。

“法化”是标准货币的意思,“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

虽说学者对刀币起源有争论,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因为其用途广泛且极为重要才作为等价交换物来使用。

随着使用的范围扩大和频率增加,最初的刀币已经不适应等价交换的要求,一是刀还有刀口,容易伤人;二是体积过大,携带不便。

于是,就对刀币进行了改进,形体上缩小,不开刃且在外围增加了外郭,以此保护刀币上的文字,也避免伤害到人。

尖首刀是先秦时期刀币系统中铸行最早的货币。

其币形的演进特征与流通空间的变化大体相对应。

尖首刀流通区域的范围较广,且区域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一流通区域的形成与演变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地理的分布格局有密切的联系。

尖首刀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

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

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

齐国鑄錢的三个阶段

齐国鑄錢的三个阶段

作者: 王献唐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623-629页
主题词: 三个阶段;模子;齐国;战国时期;第三阶段;二阶段;公元前;金属货币;秦始皇;汉代
摘要: <正> 一中国从什么时代起以金属品铸为正式货币,现在还不能确定。

大约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即'春秋'后期,到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定了型,并且大量生产。

金属货币,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鏟式,一为刀式,一为变形贝式,一为环式。

这四种形式,各有它的来源及其产生的背景。

齐国最初以刀式为主,后期还加上环式作为一种辅币。

齐国北方的燕国,在战国时期也用了刀、环两式;与燕相邻的赵国,间亦用了。

三字刀“齐法化”(战国时期齐国刀币二)

三字刀“齐法化”(战国时期齐国刀币二)

三字刀“齐法化”(战国时期齐国刀币二)三字刀“齐法化”(战国时期齐国刀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货币,主要有四类,铜贝、刀币、布币、圜钱。

刀币,春秋时期,始铸于齐国,以后逐渐流行于燕、赵、中山等国。

齐国刀币分为两个时期;一春秋时期的姜齐刀币,铸行于公元前685年---公元前386年。

特征;面文是“地名+之法化”,已经知道的有“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等。

谓之“四字刀”“五字刀”。

面部边缘隆起,刀背处,刀身与柄之间中断。

二战国时期的田齐刀币,铸行于公元前386年以后。

特征;面文是“地名+法化”,已经知道的有“齐法化”“齐返邦鋹法化”等,谓之“三字刀”“六字刀”。

面部边缘隆起,刀背处,刀身与柄之间不断。

齐刀币的共同特征;铜质精良,形体厚重,钱文秀丽。

我收藏有战国田齐三字刀“齐法化”。

2、三字刀“齐法化”,长174毫米,宽22--27毫米,重45克。

战国田齐铸币。

锈色斑驳。

“齐法化”字浅。

面外郭高耸,柄处不断。

背外郭常规不高。

上部三横,中部十,柄两竖。

要特别注意刀币赝品的新动向!最近几年造假团伙采用了新手段,市场所见是成捆的齐刀,我就中雷一次。

咋看锈蚀的特别厉害,而且是成捆的,你打开一看,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齐刀,应有仅有,真是大喜过望!我全市场转悠一大圈,越觉的蹊跷,有卖成捆齐刀的,还有卖成捆小直刀的,竟然有好几个人在卖!我知道我大意了,立马找到卖主,要求退货,……好赖退回来一半,也算“公平”吧。

冷静下来,仔细辨认,……那锈蚀是人为做出来的,是用了什么酸,埋入地下,几个月或者几年,才挖出来骗人的。

藏友,你若遇到成捆的,锈蚀“严重”的刀币,要提高警惕哟!。

齐刀币新考

齐刀币新考

齐刀币新考
吕茂东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齐以刀形为币,是齐国徽识“齐刀”在货币上的演化与展示,是齐国国家意志的选择和齐文化的体现。

齐刀币铭文“”是“筥”和“即”的合文,“”是“返”和“封”的合文。

旧释的“節墨之去化”应释为“筥即墨夕之去化”,旧释的“齐返邦长去化”应释为“齐返封邦长去化”。

“去化”是“法化”。

“筥即墨夕之去化”和“齐返封邦长去化”造于战国末年,是在齐被燕军攻占,齐国君臣避居在筥和即墨,后又大破燕军、收复失地的特殊历史时期铸造的货币,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总页数】7页(P42-47,52)
【作者】吕茂东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广播电视局,山东莱州26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6
【相关文献】
1.战国齐刀币铭文"化"字考 [J], 陈鸿钧
2.“耶道对话”的新尝试--以傅圣泽《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一文为参照 [J], 陈欣雨
3.齐刀币殉葬考 [J], 朱玉德
4.齐刀币 [J], 张龙海
5.齐刀币始于战国考 [J], 于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于嘉芳本文论点是,齐刀币起源于主要用于畜牧业的青铜削,受尖首刀币和“明”刀币的影响,始铸于战国晚期的齐襄王时期,而且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货币。

一、什么是齐刀币齐刀币之于齐文化,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近年来齐刀币之研究,在形制、材质、金相、工艺、币文、渊源、币值、时限诸方面皆有卓荦可观者。

细观学者文章中,何谓“齐刀币”,见仁见智,观点尚不统一。

王献唐先生认为“节墨”刀、“安阳”刀铸于齐国铸行刀币之前,“节墨之法化”者,尤其是背文有“辟邦”、“安邦”者都是齐灵公十五年灭莱以前的莱国货币。

王毓铨先生也持此说(王毓铨:《我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辞海》作者对齐刀币作如下解释:“刀币的一种。

战国时齐的铜币。

每枚重量四十四克至四十八克之间。

按币文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都是‘齐’字,是指齐城,即齐的首都临淄。

”这里作者认为齐刀币时代是战国;种类为三字刀(“齐法化”)、四字刀(“齐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立长法化”),即币文都有“齐”字,齐指临淄。

显然,作者把“安阳”刀,“即墨”刀、“莒邦”刀等都排除在齐刀币之外。

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只有刀币文字有“齐”字铭文的才是齐国的货币。

随着讨论的深入,多数学术界同仁逐渐统一了认识,认为齐刀币包括三字刀“齐法化”、“齐之化”;四字刀“齐之法化”、“即墨法化”、“莒邦法化”;五字刀“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法化”以及无字齐刀。

齐“明”刀亦应作为特例归入齐刀币之列。

判断先秦铸币之国别,币文、形制、主要出土地点、文献资料、金相分析等皆可作为依据。

在诸多依据中,形制特征是最重要的特征。

从总体货币发展史考量,货币不同于礼器、兵器,它不是限定于一定社会阶层使用的特殊物品,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具有社会性、流通性和世俗性。

在全国各地大量发现的宋元时期青铜铸币窖藏,一次出土往往百千斤计,其中多数是汉以后各朝代的方孔圆钱混合一起。

这说明,只要是方孔圆钱,在宋元时期皆能流通使用。

布衣百姓大多只识其形,难辨其字。

现代不识字的老百姓对于纸币的辨认,仍是主要通过大小、颜色、图案来判断,不识外文的人照样能够依据其形制辨认使用美元、英磅等外币。

在文化教育远未普及的先秦诸国,金属铸币自然更是以其造型和重量标示其国别和价值。

从货币发展史综合分析,中国青铜铸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象形阶段(贝币、布币、刀币、圜形币等)、标量阶段(半两、四铢、五铢等)、纪铭阶段(开元通宝、大观通宝、崇宁重宝等)。

很明显先秦时期金属铸币处于象形阶段,形制因素更加重要。

那么,从基本形制上说,什么是齐刀币呢?齐刀币就是先秦时期齐国铸造、由国家法定认可、在齐国境内主要作为储藏手段使用的刀削形青铜铸币,其形制特点是较其它类型的刀币形体明显宽大厚重,长刃(其实没有刃,在这里是按实用刀削的相应部位暂时定名)和刀首的短刃都是凹形,分大小两种,大刀有“齐之法化”、“齐法化”、“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返邦法化”、“齐之化”、“莒邦法化”,无字齐刀等,重量在43—61克之间;小刀有“即墨法化”,重量在23—42克之间。

不管是哪一类齐刀币,单凭形体特点几乎一眼即可把齐刀币与其它种类的刀币区分开来。

王庆正先生曾指出,齐刀币,尤其是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大刀类,形制上虽小有出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当时历史条件对货币的基本要求。

二、齐刀币始于战国考从世界货币史资料看,是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

作为刀币母型的青铜削,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是一种畜牧业文明的产物;作为刀币形式,迄今经过科学的考古手段获得的、有明确地层层位和具体墓葬单元的考古资料显示,尖首刀币的时代最早,式样最原始,最接近实用刀削的式样。

墓葬资料方面,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的晚期墓葬中,出土少量尖首刀币,无币文,型制与同时出土的Ⅲ式青铜削十分相似,其时代当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北京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8期)。

地层学资料方面,在河北省平山县平山乡东半部,距灵寿县城约十公里,发现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古灵寿城址,在早于城址年代的春秋末至战国初的地层中,出土尖首刀币,出土时多则二、三十枚,少则七、八枚,长度16.2—17.4厘米,单独出土,均无与其他刀币混合的现象(陈应琪《战国中山国“成帛“刀币考》《中国钱币》1984年第3期)。

该遗址还在相当于城址年代(战国晚期)的地层中,出土Ⅰ、Ⅱ、Ⅲ式“明”刀币。

陈先生推测,Ⅰ式“明”刀币的出现要早于城址年代,大约在战国前期。

尖首刀币的形制最原始,已为学术界公认,并为考古资料证实。

至于其为戎刀,抑或燕刀,则见仁见智。

从出土地域和考古学文化分类来说,多数人定其为戎刀,近是。

齐刀币(包括燕刀币、赵刀币)都是在尖首刀的刺激和启发下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出现不会早于战国。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齐刀币的年代下限,齐刀币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别货币系统,其时代下限不会晚于秦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

在临淄齐故城遗址以南一个没有任何其他随葬品的竖穴土坑墓中,发现四枚“齐法化”刀币。

该墓与同一墓地中的其他西汉墓有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初步定为西汉墓(朱玉德《齐刀币殉葬考》《山东金融研究》1988年“钱币专号”)。

这就否定了原先有人认为齐刀币是新莽币制改革产物的观点。

在临淄齐故城的考古发掘中, 1965年山东省博物馆在发掘临淄于家墓地时,在属于战国后期的第3层文化层中,发现“齐之法化”一枚(发掘资料未发表)。

另外,陕西咸阳故城遗址车站南沙坑中发现280多件铜器,其中战国货币十五种,有“半两”、“安邑二”、“梁充当”、“齐法化”、平首方肩方足小布、“明”刀币、尖首刀、蚁鼻钱等,发掘报告的作者认为:“我们认为下限在西汉以前。

”(陕西省博物馆等:《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考古》1974年1期)迄今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齐刀币,断代依据较明确的墓葬、地层、窖藏资料,唯此三处而已。

至于1930年山东章邱东平陵城西南春秋遗址上发现的“莒邦”残刀(图录见朱活:《古钱新探》;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590页),无地层断代依据,原物为著名藏泉家方若所得,拓本发表于其所著《古化杂咏》,该残刀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朱活先生在《齐鲁及齐鲁币制》(《山东金融研究》1991年钱币专号)一文中又说在该遗址曾发现一大一小两枚节墨刀,一为“节墨之法化“,一为“节墨法化”,并且作出“这多少说明五字节墨刀铸行于春秋,四字节墨刀铸春秋晚期,或略早“的结论。

朱活先生文中没有指明原始材料的来源和出处,从文中叙述分析,显然是指征集品,或许是上述“莒邦”残刀记载之误。

我们认为在没有科学的考古地层依据的情况下,冒然作出的时代判断是不能成立的。

齐刀币产生的年代上限,目前有西周初期说,齐桓管仲时期说,春秋末期说,战国说等。

战国说为是,惜皆未全面展开论述。

把齐刀币产生定为战国以前,其根据多依据文献资料推断,且主要引征《管子》一书,尤其是《管子·国蓄》篇。

《管子》一书成书年代颇多争议,现在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该书为战国秦汉时人所作。

其内容虽不能说与管仲思想无关,然书中所记典章文物自然以成书年代为其时间的上限,这是治学断代的基本标准。

至于《史记》、《汉书》所记只是说明齐国重视工商业而已,有关刀币之产生的记载,如《史记·平淮书》等,正如朱活先生所言是“以周秦之衣冠,绘虞夏之图象“,不足为据。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研究者大多已经意识到考古学资料和考古学方法的重要,在学术讨论中许多人都引用了大量考古学资料,借用了许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分型分式,分类排比等。

加以考古学资料日益丰富,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广泛采用,更为研究者提供了多种研究角度。

但是,在关于刀币年代的研究中,在考古学范畴,愚以为有几点需应注意,除现代科技手段如碳14,热释光之外,判断出土遗物绝对年代的主要依据是器物本身的内证和地层学(包括墓葬、灰坑);同一地层或单元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年代最晚者作为地层或单元遗迹的年代上限;标型学应以地层学为依据来划分;标型学(如果严格依照科学依据来划分)一般只能判断遗物的相对年代。

然而在将考古学引入关于刀布年代的研究中,目前存在一种人为地、毫无根据地将考古年代提前的倾向。

例如,关于“明”刀的研究,就迄今发表的考古资料分析,较为确切的资料只是在战国中期地层、墓葬、灰坑中发现Ⅳ式刀范(石永士、王素芳:《试论“明”字刀化的几个问题》《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其它则仅是依式推测其相对年代而已。

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地第二次发掘, M26出土象牙笄和四枚明刀币, M26被M25打破。

发掘报告称:“第二种为鼎、豆、壶,年代在战国中期……故第二、三种墓的年代应当彼此接近。

”M26属于第二种墓,年代应该在战国中期。

一些研究者在引用这条资料时,却“推知M26时代当在春秋晚期“(参见山东省钱币学会《齐刀与齐国钱币的研究》第136页)。

1952年河北唐山市贾各庄西区战国墓发现一枚残刀币(34∶6),安志敏先生称:“刀身残,不91否铸有文字,观察似明刀……大概是明刀。

“西区战国墓“从全体上来说,可能是早到战国初叶“(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1953)。

有的研究者却断定“其中M34出土残燕刀币,其时代迟在战国初年”(《齐刀与齐国钱币的研究》第136页)。

更明显者,郑州岗杜附近古墓葬M112出土刀布(刀币)一件,略残。

M112属该墓地的第2组墓葬,竖穴土坑,出土陶鼎一件,陶壶一件、陶一件、陶盘一件、铁带钩一件、空首布四枚,方足布三枚,刀布一枚,很明显这是一座战国晚期墓,原发掘报告载明第2组墓葬“可能是战国晚年”(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岗杜附近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

而有些研究者在引用这条考古资料时,却毫无根据地把它定为“郑州岗杜M112出土Ⅰ型刀币。

此Ⅰ型刀币迟在战国早期即流通到河南地区。

““郑州岗杜M112为战国早期……”(《齐刀与齐国钱币研究》第137页)。

这样随意改动考古学年代并依此作为断代标准的事,甚至出现在《考古》这样的专业刊物上,“50年代,河南郑州岗杜M112也曾出土此类刀币,其墓葬年代为战国初期或春秋末期“(《考古》1991年第9期)。

分型分式研究若不以地层学为依据也未必准确,例如有人以“明”字上笔方折作为Ⅰ型“明”刀币的标准,且定为春秋中期,而河北沧县肖家楼,从战国文化层出土的窖藏“明”刀达一万余枚,其中八千枚刀布“明”字方折,“刀币分两处出土,相距一米多。

出土时都捆绑成束,排列有序,叠放在坑中,紧挨刀币出土的有瓮和残铁各一件,另无其它遗物”(天津文物管理处《河北沧县肖家楼出土的刀币》《考古》197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