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齐刀币赏鉴

合集下载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于嘉芳本文论点是,齐刀币起源于主要用于畜牧业的青铜削,受尖首刀币和“明”刀币的影响,始铸于战国晚期的齐襄王时期,而且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货币。

一、什么是齐刀币齐刀币之于齐文化,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近年来齐刀币之研究,在形制、材质、金相、工艺、币文、渊源、币值、时限诸方面皆有卓荦可观者。

细观学者文章中,何谓“齐刀币”,见仁见智,观点尚不统一。

王献唐先生认为“节墨”刀、“安阳”刀铸于齐国铸行刀币之前,“节墨之法化”者,尤其是背文有“辟邦”、“安邦”者都是齐灵公十五年灭莱以前的莱国货币。

王毓铨先生也持此说(王毓铨:《我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辞海》作者对齐刀币作如下解释:“刀币的一种。

战国时齐的铜币。

每枚重量四十四克至四十八克之间。

按币文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都是‘齐’字,是指齐城,即齐的首都临淄。

”这里作者认为齐刀币时代是战国;种类为三字刀(“齐法化”)、四字刀(“齐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立长法化”),即币文都有“齐”字,齐指临淄。

显然,作者把“安阳”刀,“即墨”刀、“莒邦”刀等都排除在齐刀币之外。

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只有刀币文字有“齐”字铭文的才是齐国的货币。

随着讨论的深入,多数学术界同仁逐渐统一了认识,认为齐刀币包括三字刀“齐法化”、“齐之化”;四字刀“齐之法化”、“即墨法化”、“莒邦法化”;五字刀“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法化”以及无字齐刀。

齐“明”刀亦应作为特例归入齐刀币之列。

判断先秦铸币之国别,币文、形制、主要出土地点、文献资料、金相分析等皆可作为依据。

在诸多依据中,形制特征是最重要的特征。

从总体货币发展史考量,货币不同于礼器、兵器,它不是限定于一定社会阶层使用的特殊物品,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具有社会性、流通性和世俗性。

在全国各地大量发现的宋元时期青铜铸币窖藏,一次出土往往百千斤计,其中多数是汉以后各朝代的方孔圆钱混合一起。

这说明,只要是方孔圆钱,在宋元时期皆能流通使用。

造型别致的齐国刀币

造型别致的齐国刀币

造型别致的齐国刀币作者:石芃来源:《走向世界》2009年第08期齐国刀币的外形好似一把砍刀,刀刃与刀柄形成一个连贯的弧形,刀头铸有铭文,底部有圆形刀环。

这组刀币按铭文可分为“齐法化”、“齐之法化”、“即墨之法化”和“齐建邦长法化”四种。

民间又常按其铭文的字数称之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

齐国刀币一般通长18-18.5厘米,宽2.8-2.9厘米,其中“即墨之法化”最为厚重,约60克,其它为47克左右。

它们的边缘明显隆起,中有凸起铭文,书法古朴,铸造精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处东部沿海的齐国除了已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外,渔业与盐业也相当发达。

工商业的进步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易在当时已成为官方及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大事。

如此繁荣的商业贸易必然促进了货币的发展。

当时的各诸侯国的货币并不统一,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贝币、刀币、布币和圜钱。

中原地区的国家重视农耕生产,他们使用的布币就采用锄头的形状,而齐国、燕国等东部沿海国家所使用的刀币,则是当时渔猎生活生产特征的体现。

商周时期的齐国主要流通以贝壳直接磨制成型的贝币。

贝币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沿海地域特色。

随着渔猎盐业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购买力不断加大,货币交易的需求量也随之巨增。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贝币的币值已难于承担价值交换的角色,再加上当地冶炼技术与规模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齐刀”便由此产生了。

《管子·轻重戊》说“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于庄山”。

此事发生在齐桓公时期。

从出土的刀币实物来看,在春秋中期齐国就已经大量铸造并发行刀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刀币逐渐成为齐国的主要货币,形成了齐国刀币的鲜明特色。

也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

齐国西北方的邻居燕国也是使用刀币的国家,又是齐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与燕国的直背小刀币相比,齐国的刀币更大、更重、更精细。

这也显示出齐国的经济地位的强大与冶炼技术的发达。

齐刀的重量一般在40-65克之间,而燕刀最重的也不超过20克。

古老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刀币

古老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刀币

古⽼的艺术——形制不同的⼑币⼑币是⼀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

由⽣产⼯具的⼑演变⽽成。

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种类很多,有齐⼑、即墨⼑、安阳⼑、针⾸⼑、尖⾸⼑、圆⾸⼑和明⼑等。

上⾯铸有⽂字,秦始皇统⼀中国后,统⼀币制,废贝、⼑、布等币。

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错⼑。

⼑币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的货币⽂化,综合反映了那个时期诸侯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币研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化有着⾮凡的意义。

⼀、⼑币始祖——“齐⼑(临淄⼑)”齐⼑是⼑币的始祖,是⼑币铸造史的开端。

齐⼑由⽣产⼯具⼑演变⽽来,齐国国相管仲于公元前770年下令铸造齐⼑,齐⼑的出现使齐国的货币得到统⼀,经济实⼒⼤幅提⾼,为齐国成为春秋⾸霸奠定了基础。

齐⼑通⾼约17厘⽶,重约40~55克,是各国⼑币中形体最⼤的。

也有极少数形体较⼩。

⼑柄略带弯曲,⼑⾝正⾯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

近⼈或释“法化”为“⼤⼑”。

传世齐⼑钱⽂有长达九字者,⼑背⾯上部有横线 3道, 线下⼀般都有⼀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安邦”等,可能是铸⼯所作的记号。

齐⼑铜质,铸⼯都⽐较好。

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

齐⼑由⼑⾸、⼑⾝、⼑柄、⼑环⼏部分组成。

⼑⾸是划分⼑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尖⾸⼑、截⾸⼑、圆⾸⼑和平⾸⼑。

按⼑背可分为磬折⼑和弧背⼑。

⼆、齐⾢即墨的铸币成就——“即墨⼑”即墨法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齐⾢即墨所铸之⼑币。

⾯⽂直读“节墨”即今⼭东“即墨”,故读即墨。

其形为齐化中最早出现的⼤⼑币。

齐国法化⼑币,铜质精良,形体深厚,俗称齐⼤⼑,其中即墨⼑更为精到。

即墨⼑背多有铸字,如;化、⽇、⼯、⽢、吉、上、⾏、司,以及辟封、安邦、⼗化、⼤⾏、法昌等近多达20余种。

即墨⼑因铸地流⽤地域性强,年代久远,遗存出⼟不多,故其乃南北泉家皆喜藏之品。

先秦钱币珍品赏析——齐国刀币

先秦钱币珍品赏析——齐国刀币

先秦钱币珍品赏析——齐国刀币
刀币从春秋时期即流行于齐国;齐刀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喜爱。

齐刀根据面文文字分别有“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

齐刀背面刀身上都有3条横纹和1个十字星纹,另外绝大部分齐刀背面还会纪1个文字或两个文字,如
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大行、安邦等。

如图所示:“三字刀齐大刀”背日
如图所示:“三字刀齐大刀”背吉齐大刀旧译齐法化长约在177-190毫米之间,宽2.6-3厘米,重40.8-52.4克
如图所示:“四字刀齐之大刀”背卜长度也在185毫米左右
如图所示:“四字刀节墨大刀”此类齐刀铸造时间较晚,长度较之早期的齐刀要短,长度大约在150-160毫米之间,铸工较之早期齐刀粗糙。

如图所示:“五字刀安阳之大刀”背日长度约在185毫米左右,宽约28毫米,重44.5-50克,也有小型的安阳为齐国邑名,在今山东
曹县一带
如图所示:“五字刀节墨之大刀”背日长度约在185毫米左右节
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齐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如图所示:“六字刀齐返(建)邦长大刀”背上一说是:田齐取代姜齐为齐候时铸造的一说是:破燕复国的齐襄王为纪念复国而铸造的。

古币漫谈——齐国古钱币

古币漫谈——齐国古钱币

古币漫谈——齐国古钱币齐刀是春秋战国时期由齐国铸造、在整个山东半岛流通的刀形币,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俗称齐大刀,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支。

齐刀从面文字数分有: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其中以六字刀最负盛名。

相传公元前386年,田齐取代姜齐为齐侯,颁铸“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以作纪念。

故长期以来一直有人称六字刀是中国最早有铭文的纪念币,传世极少,是不可多得的古钱币珍品。

齐刀在刀身、刀柄衔接处断开,俗称“断脊”,齐刀从形制分有:断脊齐刀与不断脊齐刀两种。

齐刀币一组:节墨之法化:齐刀“节墨之法化”俗称“五字刀”为断脊齐刀。

公元前770—221年齐邑节墨所铸刀币。

面文“节墨”即今山东“即墨”。

为齐刀币中最早出现的大刀。

通长180毫米-190毫米宽28毫米-30毫米,重51-61克。

背面三道横纹下常见一星号,状为“▲”或“”形,星下铭文一字、二字均有,如化、日、工、甘、吉、上、行、司,以及辟封、安邦、十化、大行、法昌等近20种。

节墨刀因出土稀少,故钱币家奉为刀货之上品。

安阳之法化:齐刀“安阳之法化”俗称“安阳刀”为断脊齐刀。

安阳为邑名,今山东莒县。

文字比“齐之法化”略显粗壮,通长180毫米-185毫米,宽28毫米-29毫米,重44.5-50克,齐之法化:齐之法化:齐刀“齐之法化”,亦称四字刀,为断脊齐刀。

铸造年限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770年前后,或齐桓王在位亲政时公元前685—643年,形制刃部无高挺边廓,刀背厚实,“齐之法化”通长115毫米至185毫米,宽27毫米至30毫米,重44.5克至53克。

大小未尽一致。

背面三道横纹下多铭一或二字,可见者为:化、法、日、上、十以及十二、十化、法昌等约10种,少数背面有“○”型符号。

传世及出土数量较为稀少。

节墨法化:节墨法化刀背平夷,刀脊有断与不断两种,与其它齐刀异是齐刀中最小者通长140毫米-160毫米、宽20毫米-22毫米重33-35.5克,年代较晚。

钱币五十珍之第五珍——齐六字刀

钱币五十珍之第五珍——齐六字刀

钱币五十珍之第五珍——齐六字刀目前钱币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纪念币为齐六字刀。

齐六字刀为齐刀币之一种,即齐建邦法化,为田齐开国或复国纪念币,因为它形态优雅,铸工精良,文字隽秀,存世稀少,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铸币工艺的高超水平,所以为历代古钱币藏家所重。

春秋中期齐桓公期间,齐国已大量铸行刀币。

齐刀币以厚大精美著称,刀身较长,铸造精良,刀面上有遒劲流畅的铭文,常见有六种: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谭邦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法化、齐建邦chang法化。

另外,齐刀币还有一种特殊品种【齐明刀】齐明刀因刀面有一“明”字而得名,其中背文为“莒冶齐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公元前284—279年,燕将乐毅破齐,占临淄等七十余城的五年间所铸。

此刀于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首先发现,因而又称“博山刀”。

齐六字刀长约18厘米左右,最宽3厘米,刀体厚重,脊部隆起,柄端有圆环,柄正面有两道竖斜纹,弧部外缘隆起而不断,背面上部有三横文,刀面六字阳文篆书造型优美,挺拔有力;背文多为一个字,如“化”、“日”、“上”、“工”、“六”、“匕”、“司”等。

齐六字刀的铸造时期有四种说法:一说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齐地建国,铸此币以示造邦或建邦;二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铸此币纪念其祖先建邦;三说春秋末、战国初期田氏代姜氏为国君,公元前386年田齐太公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后,铸此币表示开国纪念;四说战国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复齐,齐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国都临淄时铸此复国纪念币。

从此币的形制和制作工艺来判断(其不断缘现象为晚期齐刀的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后两种说法较可信,均认为此币为田齐开国或复国纪念币。

齐六字刀目前市场价位非常之高,国际市场上面价格通常都是百十万开外的。

战国刀币原图

战国刀币原图

战国刀币原图早在2011年的时候,有一枚齐招邦之法化刀币,就以一百二十二万元的高价所成交,在两年后,两件齐刀币更是以两百万的价格一锤定音,一举创下了齐刀的最高成交记录。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等几部分组成。

战国时期主要的青铜货币之一。

其行主要是取材于农耕时代的削刀演变而来,主要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

刀币是中国古代仿照环手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

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币制后被废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在钱币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无比重要的角色,既见证着钱币的发展,也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争霸天下,各自为政,各铸本国币,形成我国币史形制最多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生了贝、布、刀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

齐明刀铸期较晚,也系刀币体系之一。

齐大刀是春秋战国时期由齐国铸造、曾在整个山东半岛流通的刀型古币,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种。

齐大刀系青铜铸币,刀体大型厚重,铸工十分精湛,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

齐大刀刀身文字流畅华美,被誉为刀币之首。

齐大刀包括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其中以六字刀最负盛名。

相传公元前386年,田齐取代姜齐为齐侯,颁铸“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以作纪念。

故长期以来一直有人称六字刀是中国最早有铭文的纪念币,它传世极少,是不可多得的古钱币珍品。

明刀多数是燕国铸行的,也有少量是齐国铸行的。

齐国刀币一般大而厚,重量在40克以上。

齐刀上铭文较多,所以人们习惯上按其铭文分类,主要有五种:一是六字刀或称“造邦刀”,正面铭文共六字,人们多认为其中两字释为“造邦”或“建邦”,所以称之为“造邦刀”。

存世很少。

刀币由于铸造时间早、流通时段长,流通的地域非常广,是齐国使用的最主要货币。

文字中的“齐”是指齐国的都城临淄,“法化”的意思是标准货币。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

齐刀币始于战国考于嘉芳本文论点是,齐刀币起源于主要用于畜牧业的青铜削,受尖首刀币和“明”刀币的影响,始铸于战国晚期的齐襄王时期,而且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货币。

一、什么是齐刀币齐刀币之于齐文化,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近年来齐刀币之研究,在形制、材质、金相、工艺、币文、渊源、币值、时限诸方面皆有卓荦可观者。

细观学者文章中,何谓“齐刀币”,见仁见智,观点尚不统一。

王献唐先生认为“节墨”刀、“安阳”刀铸于齐国铸行刀币之前,“节墨之法化”者,尤其是背文有“辟邦”、“安邦”者都是齐灵公十五年灭莱以前的莱国货币。

王毓铨先生也持此说(王毓铨:《我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辞海》作者对齐刀币作如下解释:“刀币的一种。

战国时齐的铜币。

每枚重量四十四克至四十八克之间。

按币文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都是‘齐’字,是指齐城,即齐的首都临淄。

”这里作者认为齐刀币时代是战国;种类为三字刀(“齐法化”)、四字刀(“齐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立长法化”),即币文都有“齐”字,齐指临淄。

显然,作者把“安阳”刀,“即墨”刀、“莒邦”刀等都排除在齐刀币之外。

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只有刀币文字有“齐”字铭文的才是齐国的货币。

随着讨论的深入,多数学术界同仁逐渐统一了认识,认为齐刀币包括三字刀“齐法化”、“齐之化”;四字刀“齐之法化”、“即墨法化”、“莒邦法化”;五字刀“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法化”以及无字齐刀。

齐“明”刀亦应作为特例归入齐刀币之列。

判断先秦铸币之国别,币文、形制、主要出土地点、文献资料、金相分析等皆可作为依据。

在诸多依据中,形制特征是最重要的特征。

从总体货币发展史考量,货币不同于礼器、兵器,它不是限定于一定社会阶层使用的特殊物品,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具有社会性、流通性和世俗性。

在全国各地大量发现的宋元时期青铜铸币窖藏,一次出土往往百千斤计,其中多数是汉以后各朝代的方孔圆钱混合一起。

这说明,只要是方孔圆钱,在宋元时期皆能流通使用。

四字刀“齐之法化”(春秋时期齐国刀币一)

四字刀“齐之法化”(春秋时期齐国刀币一)

四字刀“齐之法化”(春秋时期齐国刀币一)四字刀“齐之法化”(春秋时期齐国刀币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货币,主要有四类,铜贝是仿自然天生的贝壳。

其它三类,刀币、布币、圜钱都是从实用工具演变来的。

刀币,春秋时期,始铸于齐国,以后逐渐流行于燕、赵、中山等国。

齐国刀币分为两个时期;一春秋时期的姜齐刀币,铸行于公元前685年---公元前386年。

特征;面文是“地名+之法化”,已经知道的有“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等。

谓之“四字刀”“五字刀”。

面部边缘隆起,刀背处,刀身与柄之间中断。

二战国时期的田齐刀币,铸行于公元前386年以后。

特征;面文是“地名+法化”,已经知道的有“齐法化”“齐返邦鋹法化”等,谓之“三字刀”“六字刀”。

面部边缘隆起,刀背处,刀身与柄之间不断。

齐刀币的共同特征;铜质精良,形体厚重,钱文秀丽。

我收藏有春秋姜齐四字刀“齐之法化”。

1、四字刀“齐之法化”,长172米,宽22--27毫米,重46·7克。

春秋姜齐铸币。

锈色斑驳。

面“齐之法化”,面外郭高耸,柄处中断。

背外郭常规不高。

三横+法+横双U,柄两竖。

如何辨别齐刀赝品呢?因齐刀是珍稀币种,在古币市场,赝品较多。

其形制、大小、文字,皆似真品。

其辨别要点主要有二,其一,赝品的面郭及文字,不够光洁。

真品一般表面光洁,有流通过的痕迹。

其二,赝品锈色单一,肤浅。

真品锈色入骨,斑驳复杂。

齐刀赝品仅举一例;赝品“齐之法化”长170,宽22--26毫米,重46·7克。

形制似真品,表面不光洁,无老锈。

战国刀币有哪些特征?

战国刀币有哪些特征?

战国刀币有哪些特征?刀币主要在当时中原的北部,毫无疑问,这种货币直接脱胎于工具和兵器中的刀。

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尚武之风。

同时,北方民族将货币铸成刀形,蕴含辟强兵富国的的愿望。

现在我们收藏刀币有辟邪保平安的吉祥寓意。

刀币是由刀子(削)发展而来,其柄端有环,柄上一二条线纹,仍保留到削的形态。

其也是战国金属货币主要形式之一,战国时,铸造和流通刀币的国家有燕国、齐国、赵国和中山国,而以燕国和齐国的刀币最为发达和盛行。

刀币的形状、纹饰、设计风格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世人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独具民族和时代特色。

通过这些刀币,今人在了解古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同时,还可欣赏他们的聪明才智,并探究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物以稀为贵”的收藏投资市场,藏品的价值往往与其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长短、存世量多少息息相关。

我国钱币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显然,刀币的历史年代久远,存世量少,极为珍稀,也就意味着其具有较大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博山刀】博山是地名,博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南部。

在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其刀币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变,一般有三至四字。

由于这些文字奇特难释,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称之。

齐国主要占据山东大部分地区,而当时在齐鲁大地上流通的货币主要以刀币为主,所谓刀币就是形状犹如一把大刀尾部成环状,齐鲁大地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非常发达,齐刀币比较厚重肥大,面文主要由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几种,其中六字刀最为罕见。

刀币中还有一种尖首刀,似属燕国的一种货币。

这种刀通高约16厘米,重11~15克。

从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线,刀柄较细,刀首较尖,故俗称尖首刀。

有的刀尖长如锥形,俗称针首刀。

这两类刀的特点是无一定的面文,甚至有无字的。

钱文一般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这些字可能是记号。

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

绝世奇珍齐三字银大刀鉴赏

绝世奇珍齐三字银大刀鉴赏

绝世奇珍齐三字银⼤⼑鉴赏齐⼤⼑,中国古泉五⼗名珍之⼀,战国时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东半岛地区。

齐⼑以厚⼤精美⽽著称,基本形制是尖⾸、弧背、凹刃,⼑的末端有圆环,⾯、背有⽂字或饰纹。

齐⼑分为“三字⼑”、“四字⼑”、“五字⼑”和“六字⼑”,⽬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

“齐法化”和“齐建(造)邦长法化” 是⽥齐铸造时期为战国晚期。

银质齐⼤⼑,过去只是听说⽽未亲见本⼈收藏钱币⼆⼗余年,有幸藏得银质三字和六字⼑各⼀,今贴出三字⼑与各位泉友共赏。

银质钱币之出现晚于⾦,原因是银多与其他矿物共⽣,天然银矿很少。

中国银质钱币的断代是春秋中晚期。

1974年河南扶沟出⼟18枚⽆字银布币,在赵⽴仁著《中国⾦银古钱币》中刊有⼀幅银质楚⼤布“殊补当釿”图(见附图),洛阳曾出⼟银质实⾸布“戊”“丙”各⼀枚,银质“半両”已是⼈所共知。

所以,在战国晚期,银质钱币的铸造已相当普遍,银质魏布、圜钱都有发现。

因此齐国⼑币铸造有银质品也应属当然。

关于银⼑,在南宋洪遵《泉志》中就有记载,书中说北宋王学和学⼠虽然丢掉了沂州刺史后,在沂州得到了⼀把银质齐⼑币, ⼑上有四个字 “齐公杏化”(应是齐之法化之误。

查北宋王学和是确有此⼈,北宋岐国公翰林学⼠集贤殿⼤学⼠王珪(1019-1085)(今安徽舒城⼈)曾为他作挽词说“念昔携君⼿,同游⾦马门”。

可见,王学和王珪应是同时代⼈。

因此这段记载可能有⼀定的真实性,再者,洪遵是⼀位严谨的学者,他的话应是可信的。

在⽹上看到⼀篇名为《罕见银质六字⼑币》的⽂章,作者说他得到⼀枚银⼑,他说“⼑币通长178毫⽶,⼑环径30毫⽶,重48克,底层⽣根锈呈暗红⾊,外罩墨绿⾊硬锈。

”可惜的是⽂中没有图⽚。

该银质三字⼑长178毫⽶,重61.24克。

从形制、特征、⽂字和包浆看应该看真,各位可见仁见智,本⼈不下断语。

鉴赏:“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币

鉴赏:“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币

CULTURAL RELICS 鉴赏09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件件文物正是文明文化最好的载体与证据,证明着中华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辉煌与灿烂。

在青岛市博物馆精彩纷呈的古钱币藏品中,齐国货币——刀币,无论从品类还是数量上都在国内博物馆界名列前茅。

它还有着特殊的意义,战国时期青岛属于齐国的即墨城,所以齐刀还是青岛的“土特产”呢。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国货币因为是刀形币故又俗称齐刀,齐刀以厚重精美而著称,重量是同时期燕国刀币的两倍,赵国刀币的三倍,从重量上便足以证明齐国当时的富饶与强盛。

在青岛市博物馆齐刀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六字铭文刀币,俗称六字刀,是钱币展厅的镇厅之宝,钱体通长18-19厘米,宽约3厘米,重约50克,相对于其它钱币而言观赏性极强。

刀币的正面有六字铭文——齐建邦长法化,所以俗称六字刀。

目前钱币学界一般认为,齐建邦长法化是田齐开国的纪念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纪念币,因为铸量甚少,最为珍稀,也最享盛誉。

六字刀上面的铭文属于大篆,又有金文之意,书法流畅苍劲,笔划雄强而凝重,在先秦钱币文字中独占鳌头,最为华美。

六字刀是古代所有刀币中名声最大、铭文文字最多、最具收藏价值的大珍品之一。

目前存世数量估计只有数十枚,而且绝大多数被国内外的博物馆收藏,在私人手中的可谓凤毛麟角,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博物馆居然拥有七把之多,在全国居首位。

◎ 感谢青岛市博物馆对本栏目的支持撰文/李波 摄影/孙刚“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币Six Knife-shaped Coin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战国刀币解析

战国刀币解析

战国刀币解析据实际测量,刀币圆环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比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

而整个刀币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正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

”可见刀币尺寸上的人体工学设计非常合理,出土至今的刀币可以重新开刃做成实用刀具使用,刀口依旧锋利如新。

刀刃和刀首成圆角,和齐、燕刀币首部有尖角大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于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郸”、“白人”、“城白”等文记。

邯郸为赵都,“白人”即柏人,亦赵地。

由此可确定这类刀为赵国的钱币。

赵刀多出土于今河北灵寿、石家庄、邯郸、徐水、易县、滦平及北京等地。

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辽宁省一带也有出土。

从出土地点可知,赵刀也可在燕国境内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圆钱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

河北省灵寿曾出土过一件城白刀的石质铸范残块,为了解有些赵刀的铸造地区提供了线索。

赵刀中还有更小者,通高不过11厘米,刀身宽仅1厘米,正面有“蔺”字,当是蔺(今山西省离石)地所造。

还有较蔺刀更小的言阳刀,通高仅9.5厘米,面文为“言阳新刀”。

“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

“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战国早期属魏,后归于赵。

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疑亦赵国所造。

以上两种刀极稀少。

刀币是战国中晚期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货币,其种类较多,若以铸行国属而论,则有齐刀、赵刀、燕刀,还有就是夹在齐、赵、燕之间的中山国中山刀等。

其中,有齐明刀(亦称博山刀)一种,其是战国晚期的另一种货币,其面文为燕制,即有一个“方折明”符号,而背文则是齐制,多有莒或齐字,且多出土于齐地。

在古钱币中最具有收藏潜力之一的钱币当属齐刀币,而齐刀币是战国刀币中的一种。

至于战国刀币价格是多少,弯刀币2008年11月拍卖成交价为253万元;王字刀币2010年11月拍卖成交价为535万元;“齐招邦之法化”青铜刀币一组2018年5月拍卖成交价为230万元;“制刀五百”刀币2018年11月拍卖成交价为123万元,“制刀五百”刀币2019年5月拍卖成交价为135万元;齐国刀币2019年6月拍卖成交价为122万元;刀币2019年12月拍卖成交价为180万元;两件齐刀币2019年12月拍卖成交价为200万元。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齐法化”刀币范综述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齐法化”刀币范综述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齐法化”刀币范综述2015 年6 月,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青州市博物馆在清点文物周转库房的过程中发现一批战国齐刀币陶范及用于制作陶范的范砖。

庄明军先生的《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就其性质展开过论述,并介绍了几块标志性标本,《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则公布了与这批资料同时出土的另外5 件标本。

现将相关资料尽数汇总如下,希望对业界研究有所裨益。

此次发现的刀币范包含陶范碎块及范砖两类,共计39 块。

其中,刀币范均为碎块,保存最好的大约占完整陶范的三分之二左右,从尺寸和特征判断均为齐三字刀范,共计32块。

用于制作刀币范的范砖多数较为完整,共有7 块。

一刀币范共计32 块,其中面范17 块,背范10 块, 5 块难以断定是面范或是背范。

其共同的特征是均为夹细砂灰陶;浇注面多数有一层灰白色的涂抹物,且多数有高温灼烧的痕迹;绝大多数范的背面都有指窝,按排列规律推断完整范每横排三个,一般有3 到5 排。

1. 面范。

17 块,均为夹细砂灰陶碎块;残存长度4.5 至16 厘米,宽3.9 至13.5 厘米,厚2 至4.5 厘米,多数在3 厘米以上;其中10 块带有“齐大刀” 三字中的一个或两个字,均为阴刻,笔画较细,但刀的轮廓刻划较深;其中7 块在浇注口两侧或陶范边缘有阴刻的文字或符号“五”、“丨”、“上”、“贞”、“∧”、“虫”、“N”;范的背面基本上都有指窝。

代表性标本介绍:编号00439。

夹细砂灰陶;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一块,残长12.5、宽12.5、厚3 厘米,重0.772 千克;系面范上半部,并排三把刀,均为上半部,左侧一枚保留“齐” 字,其余两个均保留“齐大” 两字,隐约能看到“刀” 的一部分笔画;有明显的使用过的痕迹,颜色偏深偏黑;值得注意的是,最右侧刀一边有另一枚残留的一部分刀身,其上有“可” 形刻划符号,该符号常见于背范,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打破关系,怀疑是二次利用;范的最右边上面范上发现的刻画符号编号00437。

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

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

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战国齐明刀币——是一枚极为罕见的古钱币,因最早且主要出土于我国山东博山一带,从而被广大收藏者们称为博山刀。

其刀币的形制酷似极类燕之圆折明刀,但是其刀身与燕刀相比更加的瘦长,美观一些。

战国齐明刀币的总长度一般在13.8厘米左右,其重约为14克上下,在其钱币的正面刻有“明”字,而背面则是各有不同。

据相关数据统计:战国齐明刀币背面的文字有近十种样式,一般是以“齐化”、“化”、“齐化共金”的字样为主,也是在当下古玩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字样。

齐国(公元前378_公元前324)铸行的刀币,以厚大精美著称,刀币上面文字为“齐法化”,简称三字刀。

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

“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建邦长法化”等为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行的货币。

另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品环钱为辅币。

这些刀币的出土,足以证明了繁荣富强的齐国经济和光辉灿烂的青齐文化。

刀币产生于齐国,后来流行于齐国,燕国,赵国,中山等东部诸侯国。

周武王伐纣灭商,封姜子牙于齐地,齐国靠近沿海,多盐碱之地,农业不发达,变通渔猎之利,发展手工业,商业,取法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改革货币,铸造刀币。

尤其是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因地制宜,变法图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齐国刀币影响到了北方的燕国,临近的赵国,中山国。

这些国家也纷纷铸刀币。

由于齐刀铸造精良,国家经济蓬勃,刀币一度曾经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货币”。

社会发展中由于职业分工不同,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事农耕的人们用铲较多,从事渔猎的人们用刀就比较多了,同样由于物质渐渐的丰富,人们开始习惯于用职业工具刀削进行物物交易,后来刀的形状也慢慢演变成了货币——刀币。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币主要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

齐国六字刀,中国最早开国纪念币,是刀币之霸主,见过吗?

齐国六字刀,中国最早开国纪念币,是刀币之霸主,见过吗?

齐国六字刀,中国最早开国纪念币,是刀币之霸主,见过吗?齐大刀六字刀称齐刀绝,建造返邦释未决。

田单火牛烧燕军,襄王返邦战火歇。

聚泉无不羡此宝,收藏难能钱不缺。

运命财眼莫丢项,自有瑰宝朝天阙。

齐国六字刀寒江雪馆藏刀币模具刀币和刀币范六字刀,因刀币面文有“齐返邦长法化”六字而得名,又称齐六字刀。

旧释“齐建邦长法化”或“齐造邦长法化”;现释为“齐返邦长法化”,现释“返邦”义“复国”,指田单火牛阵智复齐国,襄王退燕,齐襄王返国都时所铸,是我国最早的开国纪念币。

齐国六字刀寒江雪馆藏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是著名的军事家、传奇人物姜子牙的封地,因为它濒临大海,得渔盐之利,又加上有明君--齐桓公、齐威王;贤臣--管仲、晏婴;名侯--孟尝君等的治理,出现了国力强盛、军事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交易在当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大事,诚如《管子·乘马》所说,“无市则民乏矣”。

繁荣的商业贸易,促成了发达的货币文化。

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造流通了一种形状像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青铜刀——当时人称为“刀削”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

据考证,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位时,已开始在国都或其他重要的城市由官方铸造货币。

齐国是最早铸行刀币的国家,出土的较早的齐刀币实物也为春秋中期。

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中期,齐国已大量铸行刀币了。

至秦统一货币以前,刀币一直是齐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流通范围还扩大到燕、赵等地区。

齐国六字刀寒江雪馆藏不过,“齐返邦长法化”“六字刀”钱文(主要是第二字)考释(如释造、释通、释徙、释返等)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从而也影响到该币种铸期的认定。

“造邦”、“建邦”意同,而“返邦”则有可能系指襄王由莒返齐(临淄)一事。

公元前279年,田单在即墨城大摆火牛阵退了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主持朝政。

这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但无论哪种考释,其所铸纪念币在中国货币史上都是最早的。

齐五字刀为何贵重.看看这篇文章你就理解了

齐五字刀为何贵重.看看这篇文章你就理解了

齐五字刀为何贵重.看看这篇文章你就理解了齐五字刀战国时期,齐国即墨合法化的五字刀就是以五字钱币命名的。

有“即墨合法化”和“安阳合法化”两种。

“即墨”和“安阳”是齐国首都的名称,“合法化”是指标准货币。

齐刀是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于齐国(今山东半岛)。

齐刀比较重,以厚重和精致着称。

随着钱币收藏的兴起,市场上的假币也在逐年增加。

作为识别币,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假币。

从目前来看,假钱是为了盈利,所以和真钱相比,在质量上不如真钱。

假的再好,在某些方面还是会有瑕疵的,看起来会很不舒服。

只有对真假有了解,才能找到破锭。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仿冒方法有砂铸、复刻、修补、拼接、制作、腐蚀等方法。

根据流通时间的不同,古色有黑色、灰色、棕色、暗红色等。

一般来说,年龄越长,颜色越深,但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古钱币的真伪很难从锈色中辨别出来,所以假币很多。

尤其是清代的钱币,几乎都是用不易生锈的紫铜和黄铜制成。

由于年代较近,它们大多是没有生锈的熟坑。

因此,自古流传下来的钱币是造币“重灾区”。

素有“黄虎”之称的全佑为此谈及“黄”的变色,就算是真的,也不敢贸然涉足。

有的钱币数量众多,但由于铸工精美,字迹精美,深受藏人喜爱,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碑文和文物、古代中国等。

钱币中,今天的收藏品都是金属,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会留下岁月的痕迹。

时间给铜币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是金属钙化。

时光荏苒,钙化会越来越严重,钙化后的铜也会失去原有的铿锵声。

铜币越老,用金属敲击后声音越沉闷,没有金属声。

收集古钱币时,只需用金属敲击钱币即可。

如果声音铿锵有力,那一定不是古钱币,而是新仿币。

随着古钱币市场价值的不断提升,高仿也随之而来。

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保真度,都远高于早期的赝品水平,甚至让一些资深收藏家、春商“眼花缭乱”。

真正的产品,如果维修或状况有缺陷,将大大降低价值。

对于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如果他们高价购买假货、修补货或劣质真品,不仅会蒙受经济损失,甚至会降低他们对古钱币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齐刀币赏鉴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是由一种叫削的青铜工具演变而来,呈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

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

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

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

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
国都城临淄。

齐法化三字刀
战国时期齐国建国后通用的货币,为齐刀中最常见的一种。

法化是标准货币的意思。

背文有吉、平、工等数十种文字和符号。

齐之法化四字刀
四字刀是以币面有四个字而得名的,其形制大体与三字刀相近,但刀刃布无高挺边廓,刀背厚实,背廓在刀身于刀柄衔接处断开,俗称断缘,文有节墨法化、齐之法化两种,齐之法化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齐刀,制作精良。

节墨之法化五字刀
五字刀以币文五字而得名,有节墨之法化和安阳之法化两种。

节墨和安阳都是齐国的都城名。

齐建邦法化六字
它是田和被列为诸侯建立齐国时的开国纪念币,被我国钱币学者一致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念币。

它的形态优美,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刀币中的精品。

市场上出现的刀币多为现代仿品,因此藏友们想入手刀币的话,需要多了解,钱币专家张凤坤老师专心研究钱币几十年在看刀币的时候都是谨慎小心,同时也叮嘱后辈对于刀币要多了解多看才能少交学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