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整理ppt
9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 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整理ppt
10
主治: 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 小天心等穴合用; 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 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强疗效。
整理ppt
7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整理宣ppt 、掐老龙等穴合用。 8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整理ppt
3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整理ppt
4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
整理ppt
1
【攒竹(天门)】
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 开天门。
次数:30~50次。
整理ppt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5、乳根、乳旁
6、胁肋
7、腹 8、脐
9、丹田
10、肚角
胸腹部穴位主治归纳:
1.主宽胸理气:搓摩胁肋、揉乳根、
揉乳旁。
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摩腹、分腹
阴阳、摩揉丹田、拿或按肚角。
摩腹、揉天枢可用于消 化功能紊乱,治疗腹泻、便秘, 有双向调节作用。 摩揉丹田可温阳散寒, 治疗下焦虚寒,还可泌尿系统 病症。
掐五指节用于惊风; 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偏峰按揉。
掐5次,揉100-500次。
临床应用:发汗效法。
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 陷中。
形状:点状。
上马
操作:掐、揉
主治:为补肾滋阴要法。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形状:点状。 操作:揉一窝风,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揉100—300次。 主治:发散风寒、温中行气、止痹痛。常 用于伤风感冒、及受寒、食积等原因引 起的腹痛。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胃经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形状:线状
小 肠
操作: 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 清小肠,自指根直推向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
水泻、遗尿、尿闭。
20、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 口;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泻(清)法,脾肝心肺经为:用拇指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泻,而肾反之。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 际处)。 操作: 补法:旋推 或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 泻法:自拇指根推向拇指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或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小儿推拿胸腹部穴位课件

小儿推拿胸腹部穴位课件

推拿过程中注意宝宝保暖,避免宝宝受凉 ;推拿后可适当给宝宝喝些温水,有助于 软化粪便。
THANKS
感谢观看
用掌心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环形揉按, 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3分钟。
功效
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理 气止痛的功效,对于小儿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
神阙穴
位置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
功效
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消 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
对于骨折、皮肤破损、高热惊厥等急性病症,以及某些慢性疾病 如肿瘤等,不宜进行小儿推拿。
注意观察反应
在推拿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 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咨询专业医生意见。
05
胸腹部穴位推拿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儿消化不良的胸腹部穴位推拿
01
02
03
04
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 下降等。
关元穴具有温肾壮阳、培 元固本的功效,对于小儿 遗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用掌心或指腹在穴位上做 环形揉按,力度适中,每 次按摩1-3分钟。
03
胸腹部穴位推拿手法
推法
总结词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沿着固定方向,缓慢推动穴位。
详细描述
推法是一种基本的按摩手法,通过用指腹在穴位上施加适度 的压力,并沿固定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 流通。在胸腹部推拿中,推法常用于促进消化、缓解腹胀等 。
推拿穴位
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等 。
注意事项
推拿过程中注意宝宝保暖,避 免宝宝受凉;推拿后可适当给 宝宝喝些温水,有助于补充体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五、百会
•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 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 【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 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 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 丹田
将小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也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尖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 脾经(只做第一节指)。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100~500次。 •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 • 【功效】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止吐泻。 • 【应用】补脾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 • 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肌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 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 • 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数为清法一半。
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二、乳旁
• 【位置】乳外旁开一横指(0.2寸),左右两 穴。
•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 指于穴位处揉30~50次,称揉乳旁。
• 【作用】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治 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三、乳根
• 【位置】乳头直下0.2寸,第五肋间隙。 •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
于腹痛、腹泻。
五、脐
• 【位置】肚脐正中。 •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 端按或揉,称按大椎 和揉大椎。用双手拇 指、示指将其周围的 皮肤捏起,向其穴挤 去,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小儿推拿操作

小儿推拿操作

02
头面部
胸腹部
腰背部
上肢部
下肢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位
小儿推拿背部穴位
小儿推拿胸腹部穴位
小儿推拿手掌部穴位
小儿推拿手掌及前臂部穴位
小儿推拿适应症
肌性斜颈
发热、咳嗽
婴幼儿腹泻、便秘 呕吐、疳积、厌食
其他
常用穴(部)位
【门穴 】
天门:二眉之间至 前发际成一直线。开启经穴 ,启迪智力,外感头痛。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100到300次。 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发汗,退热,镇惊止搐。 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掐5次;揉100次。 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利尿通淋。 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100到300次。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三、小儿推拿的优点 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 1.经济简便 2.易于掌握 3.安全可靠 4.疗效显著
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 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
四、小儿推拿的作用
【感冒】 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咽痛,鼻塞济浊涕,口渴,面赤辱红,舌红苦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揉耳后高骨,清肺平肝,清天河水,退六腑。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腹泻】 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板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儿科按摩的具体要点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1.穴位形态多样:点、线、面2。

经营形式的多样性3。

模糊的穴位定位4。

很难回到经络5、百脉皆汇于两掌一、头面部穴位: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功能:出汗、舒缓面容、镇静、开窍、醒脑。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尖和外眦之间,大约1个水平手指向后。

功效:清热消肿,止痛通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祥:在鼻翼的外缘,在其旁边的鼻唇沟中打开0.5英寸。

功能:疏通鼻孔,排除风害。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

作用:通利鼻窍二、上肢穴位: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最后一节的肋骨表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端的肋骨表面。

功能: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功能:补肺经可补肺气;清肺经具有清肺热、祛风泻表、化痰止咳的作用。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功能:补肾健脑,温补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功效:清胃经络,可清除中焦湿热,调理胃,减少胃火,消除烦恼,解渴;补胃经可以健脾健胃,助运化。

肾尖:小指的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的放射状边缘,从食指尖到老虎嘴呈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木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鱼和小鱼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压抑。

功效:清热、镇静、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胸阳池:手背距风3英寸。

功能:止头痛、排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部成直线。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手法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手法

小儿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

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厚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

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

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2.旋转方向学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

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3.垂直方向教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

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

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育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网小儿推拿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故现称“复式操作法”,如黄蜂入洞、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等。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推拿学科小儿推拿头面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推脊法从上至下,配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穴合用可起清热的作用。

上肢部穴位主治:惊风,高热,昏厥。

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醒神,开窍的作用,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配合用。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下肢部穴位3、龟尾: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能。

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腹泻便秘。

“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1、脾经:位置:拇指未端罗纹面。

操作: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或旋推为补,称补脾经。

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症。

临床运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瞳面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重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但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陷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肝经:位置:食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运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多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多用清法,或肝阴虚者,以滋肾养肝法代之。

3、心经:位置:中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运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致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8、七节骨 【位置】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腹自下向上推之, 称推上七节骨;自上而下推,称推下七节骨。100-300次 【功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配伍治病】泄泻、便秘、痢疾、脱肛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0.桥弓 【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 成一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环三 指揉、或用拇、食两指提拿,或 用拇指抹。推10-20次,揉2-3分 钟,拿3-5次 【功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肌性 斜颈,项强等症。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12.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 法。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 强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3.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以左或右手拇指、示指分 别置于双侧睛明穴上,做相对用力 的挤捏。 【次数】以局部酸胀为度。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常与攒竹、鱼腰、承泣、四白、太 阳等合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2.坎宫
【位置】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 分推,50-100次,称推坎宫,亦称 分头阴阳。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 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惊风 ,目赤痛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 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端揉或运,50-100次称揉 太阳或运太阳。 【功用】揉运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 、止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12、期门
【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直 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功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 【配伍治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 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 胸中热,喘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13、日月
【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直 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功用】收募胆经气血 。 【配伍治病】胁肋疼痛,胀满, 呕吐,吞酸。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天门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或单拇指 自下而上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功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 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 不安等。 一般将开天门、推坎宫、揉运太阳、揉 按总筋、分手阴阳作为小儿推拿常规开窍手 法,拿肩井作为操作结束关窍手法。
【位置】额部,当两目直视时瞳孔 直上,眉毛正中。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鱼腰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开窍醒神、明目。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8.丝竹空
【位置】在眉梢凹陷处。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丝竹空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开窍醒神、明目。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一)头面部穴位
1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 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 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亦可用 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 骨。推100-300次,刮至轻度淤血0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发热,呕吐,颈项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 推法,称为推脊。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 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 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 肌肉放松。 捏3~5遍;推100-300次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 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便秘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属 任脉。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揉 ,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揉之称 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或中指指端微 屈,向下用力点之。③捏挤天突,用两手 拇、示指捏挤天突穴。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2.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间隙处, 相当于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称揉膻中 ;两手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 称分推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切迹 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喉鸣,气喘,咳嗽,恶 心,呕吐,呃逆,嗳气。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8.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 交点。 【操作】用指端或掌心按揉,称按揉 百会。 【功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本穴 能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痛、 脱肛、遗尿、慢性腹泻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头面部穴位
9、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上2寸,百会前凹陷 中。 【操作】两手四指扶患儿头部,两拇指自 前发际向该穴交替推之(囟门未合者,仅 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 ,称揉囟门。 推50-100次,摩3-5分钟 【功用】镇静安神、通窍。 【主治】头痛、惊风、鼻塞、衄血、神昏 烦躁等。正常前囟在12至18月之前闭合, 故操作时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6.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 香。 【功用】揉迎香能宣肺气、通鼻窍。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歪斜。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7.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 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人 中。 【功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主 要用于急救,对人事不省、惊厥 、抽搐掐之有效。 【主治】惊风、抽搐、昏厥、唇 动:多与掐十宣、掐山根等合用 。
(三)腰背部穴位 4.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 ,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 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 骨。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 热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6、脾俞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4.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 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按揉耳后高骨。 50-100次 【功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躁 不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山根。 【功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安神的 作用。本穴除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可 以协助诊断,如山根色青为惊为痛等 。 【主治】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 掐人中、掐十宣等合用。
【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操作】用揉法,称揉脾俞。 【功用】能健脾胃,助运化,祛 水湿 【配伍治病】呕吐,腹泻,疳积 ,食欲不振,黄疽,水肿等:多 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穴等合用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7、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揉法,称揉肾俞。 【功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配伍治病】腹泻,便秘,小腹 痛,下肢痿软乏力,慢性腰背痛 ,肾虚气喘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5.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至脐连 线的中点,属任脉。又指中脘部。 【操作】用掌根或拇指、示指、中指指端 按揉,称揉中脘。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食积,呕 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