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
中医营养论文
《黄帝内经》与饮食营养摘要:《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作用,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学说”;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气味学说”;在饮食养生上,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则;在疾病的治疗上,提出了“食疗学说”等。
这些论述都为后世饮食疗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内经营养学饮食营养正文:营:经营,营造。
养:养护,补养。
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而《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
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从《内经》中可以看出,生命的基础在于营养。
人们必须每天摄取食物和饮水用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
食物和饮水中含有各种人体所需的有机和无机物质,这些物质就是营养素。
营养物质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六大类,即糖类、脂质、蛋白质、无机盐、水、维生素。
营养学作业论中医饮食养生学与现代营养学
营养学作业论中医饮食养生学与现代营养学论中医饮食养生学与现代营养学一.各自理论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蕴涵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理念的,以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经络学说为基础建立的,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现代营养学是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性质,分布,代谢作用以及食物摄入不足的后果的一门科学,饮食营养的目的是通过饮食合理调配,又注意各营养素的平衡,维持正常的体重、保证正常生长发育、日常生活工作的营养需要,提高生存质量。
虽然定义相差较大,但是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大部分理论是可以通过现代营养学解释的,两者都具有局限性。
二.具体内容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养生,内容可以概括为,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
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两者处于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中医养生学中,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经络学说等也占有重要地位,指导着养生实践,但养生学中涉及文化、心理的内容比中医学其它分支领域更为丰富,儒、佛、道三教的影响更加突出.《论语》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辨证论治在养生学中的运用更为广泛中医养生学同样注重辨证论治,讲究根据不同的体质、症状、年龄、性别、时间采用不同的饮食调养手段.中医营养学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总的概括,中医营养学是兼顾治未病与治已病,“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一门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现代营养学是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性质,分布,代谢作用以及食物摄入不足的后果的一门科学,饮食营养的目的是通过饮食合理调配,又注意各营养素的平衡,维持正常的体重、保证正常生长发育、日常生活工作的营养需要,提高生存质量。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食疗养生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见的养生方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食疗被广泛应用,并被视为调整阴阳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中医不同,西医在饮食方面注重的是营养学和科学研究,西医的饮食指导主要关注各种营养素的平衡和合理摄入。
虽然中西医在饮食观念和理论上有一些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共同点的。
一、中医对饮食的差异1. 食疗基于中医理论:中医的食疗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注重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症,提出了养阳、养阴、养血、养气等不同的食疗方案。
2. 食补为主:中医食疗强调通过食物来补充身体的营养,强调食物的疗效,注重强身、滋补和调理内脏功能。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疗效,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3. 讲究个体化:中医食疗注重个体化的调理,根据人体的体质、病症和季节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中医食疗注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来制定饮食方案,因此在个体化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西医对饮食的差异1. 营养摄入为主:西医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摄入的平衡。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西医提出了各种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和比例,以及膳食宽泛的概念,强调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摄入量控制,达到营养均衡和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2. 强调科学研究:西医的饮食观念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强调饮食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西医通常通过研究和验证,提出各种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例如纤维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脂肪对心血管的影响等。
3. 注重预防和治疗疾病:西医的饮食观念更注重通过合理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心脏病患者需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等。
三、中西医对饮食的共同点1. 均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
2、饮食节制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适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在食物的摄入量上,应遵 循“七八分饱”的原则,以适应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 了“时令饮食”的理念,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 食甘寒,秋季宜食润燥,冬季宜食温热。
3、宜食忌食
《黄帝内经》对于某些食物有特定的宜食忌食主张。例如,对于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对于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应慎食。 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倡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 预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食用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可以清热利湿,预防夏季暑湿 感冒;食用百合、银耳可以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咳嗽。
2、滋养脏腑:《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养生方 法。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山楂、枸杞等有助于养肝 明目;心属火,与苦味、红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苦瓜、红枣等有助于清心泻火。
谢谢观看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3、膳食结构:膳食结构应合理安排主食、副食的比例,注重荤素搭配,以 提供全面的营养。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的膳食结构,以适应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五味调和、饮食节制、宜食忌食等原则的运用,再结合当地的 食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食疗药膳的发展 也为人们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 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 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
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人开始关注营养学和中医食疗养生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养生建议。
一、现代营养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营养学主要研究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获得足够的营养,预防疾病。
现代营养学普遍认可的原则包括:多样化饮食、均衡膳食、适量摄入、适时进食等。
这些原则提醒我们在选择食物时要慎重考虑,不能以偏概全。
二、中医食疗的基本理念中医食疗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食物的选择、烹调和搭配,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食疗强调“平衡”和“调理”,认为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途径。
在中医食疗中,饮食结构的平衡和食材的选择都非常重要。
根据中医的分类理论,不同体质的人需要不同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如阴虚火旺的人应多食用滋阴的食物。
三、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的结合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现代营养学通过科学的研究为中医食疗提供了依据,而中医食疗则弥补了现代营养学对个体差异的忽视。
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理念,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四、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的营养建议1. 饮食多样化: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素。
2. 均衡膳食:合理搭配食物,各类食物的比例要适宜,达到营养的均衡摄入。
3. 适量摄入:注意食物的摄入量,合理控制热量的摄入,避免过量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4. 适时进食:定时定量进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5. 根据个人体质调理:根据中医的体质分类理论,针对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总之,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是互相补充和借鉴的关系。
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饮食结构,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9A文】中医食疗-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
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饮食观1.饮食结构与养生成书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
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
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
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的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烟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酸膝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 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
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饮食观1. 饮食结构与养生成书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
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
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
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的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烟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酸膝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 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黄帝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理论内《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古代医家们托轩辕黄帝之名所作,实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容同样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食物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老话说“病从口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什么时候吃等问题都很重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饮食可以补养脏腑,是脏腑实现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素文/费小薛 图片来源/网络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该篇又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而且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主要强调平衡饮食、五味调和以及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等。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也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中医食疗学论文
中医食疗学论文篇一:中医养生食疗论文对于亚健康人群有效的常见食疗方剂研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有无数珍贵的物质和文化值得我们继承、研究和学习。
而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食养食疗就是其中之一,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多好处,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索和运用。
食疗,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
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
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
其次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是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
通过学习《中医食疗学》,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我将以自身为例,来谈谈对亚健康人群而言常见的有效食疗方剂问题。
一、亚健康状态:1.定义:在现代医学中,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在传统医学中,我们通常说的疾病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就是“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中药饮食文化与现代营养学的关系
中药饮食文化与现代营养学的关系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强调药食同源的理念,即通过食用特定的食材和中药来调养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与此同时,现代营养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药饮食文化与现代营养学的关系。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药用价值。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被认为具有药性,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食材,如人参、枸杞、黄芪等,被认为具有补气、养血、壮阳等功效。
这些食材常被用于制作食谱,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发现,一些食物确实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强调食物药补结合。
中医认为,饮食和药物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补充。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禁忌和搭配原则往往基于这一理念。
例如,在烹调中会注意搭配食材的性味和功效,以达到平衡饮食、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现代营养学的研究也证实,饮食搭配是确保身体获得全面营养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饮食结构、科学的搭配可以保证人体获得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第三,中药饮食文化注重个体差异和病症的诊断。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个体差异和病症的诊治。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食疗原则,如“因人施针”、“因病调方”等,都是基于这一理念。
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宜的食材和烹调方法,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发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是不同的。
饮食需根据个体差异和疾病诊断作出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营养需求,促进身体健康。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强调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饮食。
中医理论认为,按照四季的变化和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调节饮食有助于保持人体平衡。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季节节气饮食、地域特色食材等都是基于这一理念。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证实,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饮食习惯可以提供当地食材的优势,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满足身体的需求。
中医饮食养生论文
中医饮食养生法饮食养生在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探讨了中医饮食养生法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以及现代应用。
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饮食养生在中医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方式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饮食养生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结合现代应用进行分析。
二、中医饮食养生法的理论基础1.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的论述《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
它认为饮食与人体的气血、筋骨密切相关,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滋养人体精气,促进气血旺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2. 饮食与气血、筋骨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饮食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精气,精气充足则气血旺盛,筋骨强壮。
因此,饮食的结构、种类和质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 现代医学对饮食养生的认识现代医学也认识到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等健康问题。
三、中医饮食养生法的实践方法1. 五谷杂粮的重要性中医饮食养生法强调五谷杂粮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摄入五谷杂粮可以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2. 食物搭配的原则中医饮食养生法注重食物的搭配原则,即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效进行合理搭配。
例如,将荤食与素食搭配食用,可以使两者互相补充,达到平衡的效果。
3. 饮食时间的安排中医饮食养生法还强调饮食时间的安排。
早餐应该吃得丰盛,午餐应该吃饱,晚餐应该吃得少。
此外,定时定量地进食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4. 饮食口味的选择中医饮食养生法认为,不同的口味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器官,合理选择口味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
例如,酸味可以收敛肺气,苦味可以清泻心火等。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宜忌与中医食疗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宜忌与中医食疗《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在这部古籍中,有关饮食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护健康。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总结出的饮食宜忌和中医食疗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饮食宜忌的原则1. 宜忌相对《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饮食宜忌是相对的,即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既宜又忌。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宜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来补充阳气;而对于体质偏热的人来说,忌吃过于温热的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火气。
2. 饮食宜忌因人而异《黄帝内经》中指出,饮食宜忌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都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宜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饮食调理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3. 饮食宜忌与季节有关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很大,所以饮食宜忌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夏季,人体容易出现热病,此时应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宜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
二、中医食疗的原则1. 食物与药物的关系中医食疗认为食物和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食物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食物可以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食物的五味中医食疗强调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五味包括酸、甘、苦、辛、咸,每种味道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酸味可以收敛止泻,甘味可以补益脾胃,苦味可以清热解毒,辛味可以发散风寒,咸味可以软坚散结。
通过合理搭配五味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食物的色彩中医食疗认为食物的色彩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颜色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可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
例如,红色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以提高免疫力;绿色的食物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通过合理搭配不同颜色的食物,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药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饮食观念的对比与整合
中药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饮食观念的对比与整合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中药饮食文化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中药饮食文化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进行对比与整合,以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
中药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我国独特的养生传统,它注重平衡饮食、药食同源。
中药饮食文化讲究食材的药用价值和烹调方法与药膳搭配,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侧重于均衡膳食结构,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入,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对比两者,可以看到中药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饮食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中药饮食文化更侧重于运用中药药性来调理身体,强调药膳的煮制方法,如煮汤、蒸煮等,以增强食材的疗效。
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组成和比例,追求各种营养的平衡摄入。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重视季节和地域性搭配,认为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理环境下,应选取不同的食物进行搭配,以适应人体的不同需要。
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膳食需求和体质特点,倡导个性化的膳食计划。
尽管中药饮食文化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进行有机的整合。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都强调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的合理运用。
无论是中药饮食文化中的食材药用价值,还是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中的营养均衡摄入,都需要科学的选择和烹调方法。
其次,两者都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多样化。
中药饮食文化注重五味调和,追求酸甜苦辣咸的平衡;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则强调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入,追求食物种类的多样性。
最后,中药饮食文化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都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中药饮食文化认为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现代健康饮食观念则追求通过健康饮食来维护身体健康。
在实践中,中药饮食文化和现代健康饮食观念可以相互借鉴、融合。
浅析饮食五味与《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1, 10(1), 60-66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1.101007浅析饮食五味与《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冯晓,高慧,许朝霞*,王庆盛,王忆勤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5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1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20日摘要饮食五味是构成饮食文化的要素之一,中医药的起源与饮食密切相关,古代早有“食医同源”、“食药同源”之说。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五味理论,至今仍在疾病治疗、调养及养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与饮食五味关联甚密,它由食物之“味”经饮食文化、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文化等影响发展而来。
目前涉及《黄帝内经》五味理论的文献以阐述其内容或在临床上的应用居多,论及其与饮食五味关系的却难得一见,笔者主要从饮食五味发展的角度,浅析《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来源、内容以及饮食五味与五味理论的联系,以期为五味理论的溯源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饮食五味,五味理论,《黄帝内经》,五味调和,谨和五味Analysis on Five Flavors in Dietand Five Tastes Theory in Yellow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Xiao Feng, Hui Gao, Zhaoxia Xu*, Qingsheng Wang, Yiqin Wang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Dec. 15th, 2020; accepted: Jan. 11th, 2021; published: Jan. 20th, 2021*通讯作者。
《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
《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预读: 论文摘要:《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营养学理论,并首创药膳方剂,为中医学营养学与药膳理论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的营养学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不但与现代新兴营养学学理念相吻合, 而且有着现代西方营养学学视野之外的独特的思想,系统整理和研究《黄帝内经》营养学、药膳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营养学学的发展等,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黄帝内经》对于饮食重要性的认识"民以食为天",摄食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类的生存,必须不断地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学. 《灵枢·营卫生会》云:"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都说明了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给养产生了人体五脏之气、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物质以及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 这些观点无不说明了饮食中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学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 而且是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就可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脏腑机能衰退.二、《黄帝内经》对药食色、味作用及其与脏腑关系的认识食物中的色泽是通过食物中某些物质选择吸收自然光中某些波长的光反射或透过未吸收的光(互补色)而呈现出来. 而味觉则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多数情况下这种感觉是复合性的.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和咸四种基本感觉. 《黄帝内经》以五行进行了归纳,指出不同色、味的食物其作用不同,并认为五色与五味与内在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关系---即"各有所通".(一)五色与脏腑1. 五色与脏腑:"色味当五藏: 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素问·五藏生成篇》).2. 五色的不同作用:《黄帝内经》虽然没能对食物五色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的描写, 但其关于不同色泽的食物其作用不同的论断, 无疑是一天才的判断, 并得到现代营养学学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①红色:红色食物有助于减轻疲劳,有驱寒作用,并可预防癌症、增强记忆力、减轻疲劳.至于颜色较辣椒稍浅的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发挥护卫人体上皮组织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经常食之可以增强人体抗御感冒的能力.红色食物如红辣椒、胡萝卜、苋菜、洋葱、红枣、番茄、红薯、山楂、苹果、草莓、老南瓜等.②蓝紫色:蓝色食物主要是指海藻类等海洋食物.其中的螺旋藻含有18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及9种维生素, 具有健身强体,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美容保健,抗辐射等作用. 海藻多糖还有抗肿瘤、抗艾滋病功能.紫菜、紫茄子、紫葡萄等紫色食物都含丰富的芦丁和维生素C,常食对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遏制出血倾向有一定作用. 蓝紫色食物如黑草莓、樱桃、茄子、李子、紫葡萄、黑胡椒粉等. ③橙黄色:橙黄色食物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以健脾,预防胃炎,防治夜盲症,护肝,护肤,并有中和致癌物质的作用.黄色果蔬还富含维生素A和D.维生素A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胃炎、胃溃疡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矿物元素吸收的作用,进而收到壮骨强筋之功,对于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有一定预防作用.橙黄色食物如玉米、黄豆、花生、杏、橘、橙、柑、柚等. ④绿色:绿色食物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部分蔬菜都拥有绿色的能量,可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度,而且提供大量纤维质,有助于清理肠胃. 绿色蔬菜也是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蕴藏量较通常认为的含钙"富矿"牛奶还要多.绿色食物如绿颜色蔬菜等. ⑤黑色:黑色食物含有17种氨基酸及铁、锌、硒、钼等十余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亚油酸等营养学素,有通便、补肺、提高免疫力和润泽肌肤、养发美容、抗衰老等作用. 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糯米、黑木耳、黑豆、香菇、黑米、乌骨鸡等. ⑥白色:白色食物含纤维素及一些抗氧化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溃疡病和胃癌、保护心脏的作用. 白色食物如茭白、冬瓜、竹笋、白萝卜、花菜、甜瓜、大蒜等.(二)五味与脏腑《黄帝内经》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五味各有不同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明确地指出了五味各自的主要功能,为后世药食气味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营养学学认为:食物的酸、甜(甘)、苦、辣(辛)、咸五种味道,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具体而言:①酸味食物,酸味由食物中的有机酸产生,可提高胃酸浓度,增进食欲.酸味入肝,增强肝功能,并促进钙、铁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吸收.酸味食物也富含维生素C,在益智防病方面有显着功效. ②甜味食物,来自食物中的糖分,糖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可补气生血,解除肌肉紧张,增强肝脏功能.糖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附着于正常细胞,帮助人体抵抗感冒、流感、心脏病与神经疾病的侵袭,增强记忆力,提高用脑效率.③苦味食物,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碱,且富含氨基酸与维生素B12.④辣味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并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 ⑤咸味食物,可向人体供应钠、氯电解质,调节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及正常代谢,在呕吐、腹泻等失水情况下,要吃咸食可补充丢失的钠.三、《黄帝内经》的营养学原则(一)"食饮有节"饮食宜中节有度,不过饥,不过饱,无偏嗜,洁净卫生. 《素问·徽四失论》还将"不适饮食之宜"、"……饮食之失节"作为"治之四失"之一提出来,足见《黄帝内经》对合理搭配饮食的高度重视.(二)"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一般而言,要吃熟食,不要吃生食;要吃甘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多食肥肉等脂腻之物. 我国许多长寿老人均有清淡饮食的习惯也证明了这一论点.(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学.所谓五谷,本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亦泛指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 这是人类养生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是人类的主食,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提供的.五果,本指枣、李、杏、栗、桃,亦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 人们在主食之外适当进食果品,从中医理论看,可以调整阴阳,补充津液,某些水果和干果还具有补益心肾脾胃和润肺润肠之功.五畜,本指牛、犬、羊、猪、鸡,亦泛指动物类肉、乳,亦应包括禽蛋类、鱼虾等荤类食品,适量食之,对身体大有裨益,但不能过量,尤其是动物脂肪及内脏,食之过量则为害匪浅.五菜,本指葵、韭、薤、藿、葱,亦泛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五菜为充,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学成分得以充分、完善.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即谓各种食物都要吃,才能够不断补充人体的精、气、神. 以此说明饮食营养学均衡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灵枢·五味》云:"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即是以本味补本脏的食补疗法,强调通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饮食配合补养,扶正以祛邪.(四)谨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强调饮食五味悉具,合理搭配.(五)寒温适中《黄帝内经》认为,根据体质特点,利用食物的温性、平性与凉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达到防病保健目的.温性食物:粮豆类的面粉、豆油、酒、醋等,瓜菜类的生姜、大葱、大蒜、胡萝卜、香菜等,水果类的龙眼、荔枝、大枣、莲子、核桃、花生、葡萄、乌梅、木瓜、李子、栗子、橘子、桃子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牛肉等,水产类的黄鳝、虾、草鱼等.凉性食物:粮豆类的荞麦、大麦、绿豆、豆腐、豆豉、豆浆等,瓜菜类的苋菜、菠菜、油菜、白菜、黄瓜、西瓜、竹笋、芋头、茄子等,水果中的梨、菱、柑、香蕉、甘蔗等,肉类中的兔肉、鸭肉等,水产类的鳗鱼、螃蟹、牡蛎、田螺等.其他食物则多为平性. 安排食谱时,要结合自己的体质特点,参照上述食物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择,使身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六)"夺食""夺食",《伤寒论》称"损谷",即饥饿疗法,指通过限制或禁止病人摄食,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或饮食积滞等病证. 由于饮食进入体内后,所化生的阳气充实于四肢,能助阳热之邪气,故须"夺其食",用饥饿疗法以削减阳热之邪.(七)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认为因时制宜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还提出五方五季五味入通于五脏的观点.(八)药食同炉---药膳疗法唐代着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设有《食治篇》.提出:"凡欲治疗,先以营养学. 营养学不愈后乃用药尔. "而药膳疗法则融药食于一炉,通过食用药物与食物配制成的膳食,以治疗某些疾病.在《内经》记载的13首方剂中,就有6首属于药膳配方,其中,用治"血枯"的乌鲗骨丸,由海螵蛸、茜草、麻雀蛋、鲍鱼四味配制而成.其中海螵蛸咸温,主女子赤白漏下、血枯经闭;茜草甘寒,既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两者均为常用中药.麻雀蛋、鲍鱼均为动物性食物,能补精血、益阴气、通经脉,且其味鲜美,营养学丰富. 四味相伍,则能补精益血,通脉调经,药食并举,亦食亦药,实为治疗血枯闭经之佳品.。
浅谈《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浅谈《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宋煜炜
【期刊名称】《饮食科学》
【年(卷),期】2018(0)5X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的现状,了解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需要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内容进行研究。
基于此,本文从饮食意义、预防思想、消化生理和食物性能四个角度讨论了《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学习《黄帝内经》中所展现的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思想,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
帮助。
【总页数】1页(P133-133)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食物性能
【作者】宋煜炜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论中国传统营养学--兼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 [J], 路新国
2.《黄帝内经》对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 [J], 徐刚
3.《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J], 路新国
4.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 [J], 张文娟
5.《黄帝内经》对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 [J], 徐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的论述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的论述饮食要有规律也就是饮食有节,这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一、五谷为养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
现在普遍认为“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或称“五谷杂粮”。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赵歧注:“五谷谓稻(大米)、黍(黄米)、稷(谷子)、麦(小麦)、菽(豆类)也。
”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
”从以上古代文献得出对于五谷的认识主要包括:大米,小麦,谷子,黄黏米,各种豆类。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这个意义非常重要,五谷是主食可以养人,反过来说来,生命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五谷的营养,五谷者,植物之种子也;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
植物经过一年的努力结出来的种子都是吸收天地精华才孕育而成的,所以五谷包含的精气非常充足,将那么多的精华注入一颗小小的种子里边,浓缩的精华啊,种子具有非常充足的生长之势,因此人体通过摄入这种包含天地精华的种子可以维持自身生命的运转。
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植物、动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精华的东西,都含在种子里。
而且种子本身的蛋白质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蛋白质结构完全不一样。
也就是说,当你把种子里面的这些物质能量,转化成自己的精气神,所消耗的自身能量是最低的。
如果你吃别的部位,还需要再去消耗自身的能量,所以吃种子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从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吃饭实际上应该是吃种子,而且其他的东西只是下饭的。
因此,不能把主客颠倒了。
现在的人吃饭都是吃肉、吃菜,不吃或少吃主食,这样其实是不符合我们身体需求的。
内经用五谷为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谷类豆类食物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
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饮食观
1. 饮食结构与养生
成书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
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
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
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的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烟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酸膝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 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
奠基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中的“谷果畜菜”膳食模式基本相似,其推荐的“营养金字塔”模型,
肺色白,宜食苦。
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
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对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补益作用,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互相之间可以相生相克,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而言,他们的脏腑气血倾向皆不同,因此通过进食相应的五味食物,有助于平衡脏腑气血,提高机体的组织功能。
对于现代人而言,其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宜忌,四季养生饮食宜忌,以及五脏不同疾病的人群饮食宜忌。
例如患有脾胃系统疾病的人,在五脏中对应脾脏,脾在五行属土,可能会克制五行中的水,即如果脾胃系统有问题,可能会使肾脏系统的相关机能失调,因此要通过多进食咸味入肾的食物来调节。
根据中医理论,大自然的四季也是划分为五行的,其中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季交替为土。
每个季节时段,人体脏腑气血会有不同的盛虚状态,例如春天木旺肝气盛,肝气不足的人应该进食较多的酸性食物,例如山楂、酸枣仁等,而肝气过旺的人则应该减少酸性食物,多食甘性食物,例如山药、大枣等。
除了季节的五味偏颇外,不同体质的人群也应该进食不同类别的食物。
例如
阴虚体质的人,或者肝气亢盛的人,忌吃温补的食物,例如韭菜、狗肉等,宜吃滋阴潜阳的食物,例如鲍鱼、牡蛎等。
总体上来说,辛味的食物如生姜,能发散驱寒;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能清热燥湿;酸味的食物如酸梅,能收敛助消化;甘味的食物如大米,能补脾益气;咸味的食物如海带,能软坚补肾。
3. 饮食与疾病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不但吸收不了食物的营养物质,还会产生气滞湿阻痰凝,破坏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早已提及它们与饮食的关系。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可见如果长期进食高热量或肥腻的食物,就会容易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瘀互结。
因此从养生角度看,饮食应该在蔬果和肉食合理搭配的基础上,饮食有节,尽量清淡,减
轻肠胃的负荷,增强肠胃的吸收消化功能。
以肥胖为例,现代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膳食主要体现为热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高与失调,并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饱、偏食等有关。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过多摄入某种性味的食物,只会引起其余脏腑功能的受损,气血不能正常运化,食物精华反而会沉积于体内,形成过多的脂肪。
因此,在《黄帝内经》的启发中可知,肥胖的防治主要包含三点:一是清淡少食,食之以度;二是多食健脾胃助消化吸收的食物,例如山药、木耳、红薯等;三是五味均衡,谷果畜菜适量,谷可选粗粮,果可选酸果,畜肉尽量少选肥膏,菜宜绿蔬。
再例如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表明消渴跟过多吃用甘美之食物有关,脾胃系统不能及时转化为气血,即化为内部的郁热,消耗机体阴津,再加上味过于甘会导致肾气不衡,因此会出现口干渴、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二、《黄帝内经》饮食观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
《黄帝内经》饮食观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生活膳食实践创造了“谷果畜菜”膳食模式,这种饮食观是宏观整体的,源于中医的基础理论。
食物不但能提供营养,充饥填肚,也能调理气血,养生防病,为后世的“药食同源”思想提供了向导。
而现代营养学是在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以人体营养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现代营养学是微观的,侧重研究各种食物的营养物质。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均以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以饮食为基本对象,研究膳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黄帝内经》所倡导的食养相当于现代的生理营养学,而食疗则类似于现代的临床营养学;《黄帝内经》提倡的四类食物组成的膳食结构与现代饮食金字塔也是相似的,并且均强调饮食结构的平衡性,相辅相成;《黄帝内经》重视脾胃功能,强调饮食有节,与现代营养学强调消化道的正常运转是保证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关键,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营养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问题,共同指导着现代人的饮食养生。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黄帝内经》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
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来均衡搭配饮食。
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提出了五味食物对五脏疾病和气血运化的影响,并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提出食物的宜忌,从而使饮食保健以及食疗养生有了依据。
现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水、食物纤维)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
此外,“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现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学独具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
三、结语
《黄帝内经》不但是一部中医学经典着作,同时也记载了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提出“谷果畜菜”的饮食结构基本模式,强调饮食均衡的重要性,它首次将食物按照五味进行分类并根据五行对应五脏,将五行的生克和生活实践
相结合,推演食物的互相作用和不同脏腑疾病及不同季节的饮食宜忌,从而通过饮食指导养生保健。
此外,《黄帝内经》还指出疾病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可供饮食防治现代常见病参考。
与研究营养素为主的现代营养学相比,《黄帝内经》饮食观更注重宏观性和系统性,自古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人文观念的不同,《黄帝内经》饮食观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因此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饮食理论,借古通今,进一步探索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健康饮食模式与文化,在美食过程中兼顾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