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由来
北京地名由来北京地名由来丰富多样,很多地名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北京地名的由来:1. 故宫: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故宫的地名来源于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认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是天帝的居所。
因此,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皇宫,意为天帝的宫殿。
2. 天安门:位于故宫南侧,原名承天门,意为承受天命之门。
清朝时期,这里是皇帝宣布重大决策和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
3. 长安街:位于北京市中心,原名长治街,意为长久太平的街道。
长安街是北京最长、最宽的街道,被誉为“神州第一街”。
4. 建国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名光熙门,意为光辉照耀的城门。
民国时期,这里设立了警察署,更名为建国门,意为新中国成立的象征。
5. 朝阳区:原名赤骥区,源于元朝时期的一个典故。
当时,一位名叫赤骥的官员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别墅,后来成为皇帝的行宫。
清朝时期,这里设立了赤骥县,民国时期改为赤骥区。
6. 西单: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原名喜鹊胡同。
据说,这里曾有一棵喜鹊栖息的树,因此得名。
后来,这里发展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更名为西单。
7.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原名中海子。
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以湖为中心,湖中有琼华岛,岛上建有白塔、五龙亭等建筑。
北海公园的地名来源于古代对海洋的向往,寓意皇权至上。
8.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原名清漪园,为清朝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地名取自《诗经》中的“颐养千年”,寓意皇帝长寿、国家安宁。
9.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原名圆明园,为清朝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地名取自佛教教义,意为圆满、光明。
10. 东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名东四牌楼。
这里是明清两代四牌楼之一,分别为东、南、西、北四牌楼。
民国时期,取消牌楼,更名为东四。
以上仅为北京地名由来的部分例子,实际上,北京地名由来丰富多样,反映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
很多地名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故事,成为了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本文主要是借助《北京史》这一本书,写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至现代的名称变迁,北京的名称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有很多的别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下面会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描述。
当然,在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和政治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不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zhuan xu),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这时候的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还不是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尧(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从春秋中期开始,蓟成为燕国的都城。
秦灭燕后,燕成为边远地区,政治地位下降。
西汉初年,今北京地区为燕国,以蓟为都城,是异性诸侯王的封地。
东汉初年,今北京地区曾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东汉在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更适帝时期,这里划归为幽州,州牧以蓟为驻地,东汉末年,又改为州牧,为幽州,这时的幽州是抵御东北方和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
在魏晋时期,北京成了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又改称称幽州,今北京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gui)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
中国各一级行政区名称及简称的来历
中国各一级行政区名称及简称的来历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北京及全国各省名字的由来,太全了,值得收藏!
北京及全国各省名字的由来,太全了,值得收藏!北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
辽国称燕京。
金国改称京都。
元朝称大都。
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简称京。
天津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
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上海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
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重庆隋文帝开皇元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重庆原名)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黑龙江省由黑龙江而得名。
因为江水呈黑绿色,蜿蜒地流着象条游龙。
简称黑。
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
简称吉。
辽宁省由于它在辽河流域,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简称辽。
河北省相对于黄河为北。
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1928年称河北省。
因古代属冀州地区,所以简称冀。
河南省相对于黄河为南,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因为古代属豫州地区,所以简称豫。
陕西省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地区称陕西。
简称陕。
古代时是秦国领土,又简称秦。
甘肃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长掖),肃州(今酒泉)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
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故又简称陇。
山西省相对于太行山为西。
明朝设置山西省,春秋时是晋国领土,所以简称晋。
山东省相对于太行山为东。
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
湖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南。
由于湘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湘。
湖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北。
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
北京地名来历
八王坟据有关资料记载,八王坟就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较有名的一处清代王爷坟。
老居民也回忆说,从祖辈上流传下来就知道这里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地。
既然英亲王阿济格在努尔哈赤的众多皇子中排位第十二,为什么会对他死后的墓地称为“八王坟”呢?这是因为阿济格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八王”,所以对于他去世后所葬的墓地,民间老百姓一直俗称“八王坟”,并作为地名称谓一直延续几百年至今。
英亲王阿济格生于1605年,于1651年被顺治帝赐死。
他与当朝摄政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为同母胞兄,并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
曾随皇太极攻入长城,占领了遵化等河北重地,并率大军直逼北京城。
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又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
随后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大军三万余人,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于次年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明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
英亲王阿济格后来也曾因“出师贻误战机、谎报军情”之罪被降为郡王,但又复亲王爵。
从授贝勒,到晋多罗武英郡王、封和硕英亲王、授命为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可谓杀敌英勇、战绩显赫,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在摄政王多尔衮病重时,阿济格因参与密谋欲承袭摄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
阿济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牵连获罪,不少人被处死、抄家或是鞭责、革职,并由此兴起一场大狱之灾。
阿济格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
这也是阿济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后人评价英亲王阿济格“剽悍少谋”。
由于阿济格后人在民国时期就开始拆除、变卖八王坟的地面建筑,还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酿酒厂的开发,估计从那以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八王坟的踪迹。
致使五十年代就在这里居住的老居民们也无缘一睹八王坟“真容”。
这也可能就是八王坟至今“片瓦未存”的原因。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中国地名沿革是指中国各地地名的变迁过程,包括地名的起源、演变、改名等情况。
地名沿革对照表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名对照,以了解地名的变迁情况。
下面是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北京市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名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北京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当时称为“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后来,蓟被称为“蓟门”,意为“通向蓟州的门户”。
宋朝时期,蓟门改名为“大都”,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大都改名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都”。
二、上海市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
早在唐朝时期,上海地区已有渔村,当时称为“上海港”,意为“河口之前”。
元朝时期,上海港改名为“上海”,此后逐渐发展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清朝时期,上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迅速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三、广州市广州市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早在秦朝时期,广州地区已有渔村,当时称为“脚州”,意为“鱼脚地”。
汉朝时期,脚州改名为“广州”,意为“广阔的州郡”。
广州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对中国人与外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南京市南京市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京在古代被称为“金陵”,意为“金色的陵墓”。
金陵在秦朝时期就有人类聚居,曾是齐国和吴国的首都。
随着历史的变迁,金陵成为了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金陵改名为“南京”,意为“南方的京都”,成为中国的首都。
五、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
早在汉朝时期,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当时称为“乌巴”和“游牧”。
后来,香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英国殖民者占领香港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城市。
1997年回归中国后,香港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六、台湾省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
唐朝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蕃界”,意为“番地”。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篇一】北京名字的由来: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10、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篇二】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后,迁都北平后改的,意与南京相对之意。
1368年8月,明大将徐达率大军攻占了元大都。
虽然元顺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许多军队仍滞留在大都周围,时时威协着大都,元将领也速就曾兵临通州。
朱元璋当即命令大将常遇春率重兵消灭大都周围的元军。
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地名由来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地名由来中国各个城市的古称和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些名称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以及政治背景。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城市的古称和地名的由来。
1. 北京(Beijing)古称为蓟(Ji),源于古代的蓟国。
蓟国是秦朝时期华北地区的一个国家,其首都就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后来,在元朝时期,北京成为元朝的中都,也是蒙古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北京这个名称,则是明朝时期的称谓,意为“北方的京城”,用以区别南方的南京。
2. 上海(Shanghai)古称为海上,因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东部地区,所以得名。
清朝时期,上海由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在19世纪末的租界时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商务活动。
在当时,上海被誉为“东方的巴黎”。
3. 广州(Guangzhou)古称为番禺(Panyu),意为“落日”,传说中古人在番禺渔港目送夕阳西下,因此得名。
番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因位于珠江口,一直扮演着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角色。
而广州这个名称则源于宋朝时的称谓“广府州”,意为“广宽而丰盛的地方”。
4. 南京(Nanjing)古称为金陵(Jinling),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金陵得名于宋朝时期南京南城外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另一种传说则认为,金陵得名于冯去疾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句“汉升陈五世,萧、曹是知名”。
无论哪种传说,都折射出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辉煌。
5. 西安(Xi'an)古称为长安(Chang'an),意为“永远安宁的地方”。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包括西汉、东汉、西晋、隋朝以及唐朝。
在古代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而西安则是明清时期的称谓,意为“西方永久安定之地”。
除了这些城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城市也有着丰富的古称和地名的由来。
这些城市的古称和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北京地名的故事
北京地名的故事
北京地名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大北窑:此地有陶窑,出产大量砖瓦,是建设北京城的必需品。
由于建设的需要,大量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并集中在南城一代。
2. 南礼士路:20世纪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门头沟等郊区的交通非常不便。
于是在阜成门附近租驴前往,成了当时普通家庭的最佳选择。
在阜成门附近出现了一条“驴市路”,专供行人租驴西去。
直到解放后,在调整地名时,由于此处已不再租驴,且“驴市路”不够文雅,就将此路改称礼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礼士路。
3. 灯市口: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民间称为灯节。
4. 苹果园: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比较得宠,揽到了很多私房钱,他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块地,种植各种瓜果。
5. 灵境胡同:朱棣皇帝有一次患病,入睡后梦见两位道士前来授药,过了几天病还真的就好了。
皇帝甚为感激,于是下令为其建宫祀,并赐名为灵济宫,民国后,灵济宫所在的地方改名为读“灵济胡同”,谐音为灵境胡同。
6. 奶子房:此地原为奶妈聚居之地,专为皇室奶孩子。
这些地名都有着独特的来历和故事,展现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国地名的古今叫法
中国地名的古今叫法一、北方1. 北京(古称燕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燕京是其古称,源自于春秋时期的燕国。
2. 太原(古称晋阳):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古称晋阳,因为太原位于晋国的故地。
3. 呼和浩特(古称盛京):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古称盛京,意为繁荣的城市。
二、东方1. 上海(古称沪上):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古称沪上,因为上海位于长江口的沪渎地带。
2. 南京(古称金陵):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古称金陵,因为南京是金陵山的所在地。
3. 青岛(古称胶州):青岛是山东省的重要港口城市,古称胶州,因为青岛位于黄海之滨的胶州湾。
三、西方1. 西安(古称长安):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古称长安,因为西安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长安意为永久安定。
2. 成都(古称蜀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古称蜀都,因为成都是古代蜀国的都城。
3. 兰州(古称金城):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古称金城,因为兰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四、南方1. 广州(古称番禺):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古称番禺,因为广州位于番禺县的所在地。
2. 深圳(古称蛇口):深圳是广东省的一个特区,古称蛇口,因为深圳原本是一个小渔村,以渔业为主要产业,蛇口是其渔港的所在地。
3. 福州(古称闽都):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古称闽都,因为福州是古代闽国的都城。
以上是中国地名的古今叫法,这些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地名都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象征。
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串字,更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
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
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
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
一四。
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
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
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
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五道营”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
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
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
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
“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
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
几个北京地名传说由来
几个北京地名传说由来第一篇:几个北京地名传说由来地名一般都是流传下来的,很多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
那么,老北京有很多地名都很奇特,下面就列举几个。
1、百花深处,百花盛开听过《北京一夜》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句歌词是“人说百花的深处”,那么百花的深处究竟指的是哪里呢,百花深处曾称花菊胡同,归北京是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管辖。
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侧与新太平胡同相连,南侧与护国寺西巷相同。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新街口以南的小巷里买地种菜,并在园中载各种花草,春有牡丹夏有荷,秋来菊黄冬梅香。
慢慢的,这花草繁茂的地方就有了“百花深处”这个名字。
时光荏苒,这美丽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成为一条胡同的名字。
2、王府井:帅府所在“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
罗艺是《隋唐演义》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
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这里修建王府。
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
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来洗衣服做饭,而饮用水都是去买。
在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王府井的地名也就由此而得。
3、五棵松:真有五棵古松五棵松,原为清提督邵英之墓。
墓周边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这个地方为“五棵松”。
1966年修建一号线地铁时,原松树已经死掉。
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补种了五棵松树,以符合这个地名。
4、护国寺:初为丞相官邸护国寺,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
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出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
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改名为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如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内原有的石碑也多不存在。
来源:手机生活好管家第二篇:中国地名的由来中国地名的由来—东北篇辽宁省▲简称辽。
【北京及各区县名的由来】1、北京。明永乐...
【北京及各区县名的由来】1、北京。
明永乐...【北京及各区县名的由来】1、北京。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建北京于顺天府(因地处南京之北,故名“北京”)。
永乐十九年 (1421 ) ,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
2、东城区,以地处北京城东部而得名。
3、西城区,以地处北京城西部而得名。
4、朝阳区,1958年,改东郊区为朝阳区。
因地处朝阳门外而得名。
5、海淀区在明代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被称为“海店”或“海淀”。
后逐渐形成集镇,故名“海淀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而得名。
6、丰台区,因境内有金代丰宜门,门外有拜郊台,故名“丰台”。
7、石景山区,因境内内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名。
石景山,“以山多石,故云。
”8、通州区,在金代时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漕运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9、顺义区,唐朝契丹别帅析纥便部内附于此,朝廷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取“归顺”之意设归顺州。
明洪武元年( 1368) ,为顺义县。
10、昌平区,西汉设置昌平县。
以昌平侯封地而得名,寓“昌盛平安”之意。
1999年,为昌平区。
11、大兴区,金贞元二年(1154年),改曰大兴,为中都大兴府治。
取“大金兴旺”之意命名,2001年,改为大兴区。
12、门头沟区,原名京西矿区,1958年设区时,因圈门至风口鞍这条沟叫门头沟,故因沟得名。
13、房山区,在金定都后,于大房(防)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
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14、怀柔区,唐朝开元四年(716年) ,因安置契丹部落而始建怀柔县,故治在今顺义。
取《礼记·中庸》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词句命名为“怀柔”,寓“招来安抚”之意。
15、平谷区,因平谷县北、东、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故名平谷。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置平谷县,北京区县中最古老的名称之一。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原始社会——幽陵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夏、商——冀州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河北西北部、山西省全境、河南北部等地区。
关于它为什么取名叫“冀”,按历史发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种解释:(1)按《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
”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
”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县)。
《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
”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做为州的命名。
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灭亡。
据《左传?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
”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尔雅?释地篇》云:“两河间曰冀;冀,近也。
”所谓两河之间,指的是大河(黄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
(2)按《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
”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北的地区。
这时冀州一词的概念范围随着时代推移,发展扩大了。
冀州的地域已扩大到晋国以北的地方。
因此,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
”“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
”在《异声玉篇》中也说:“冀,北方州也,故从北。
”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经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域。
周、春秋、战国——蓟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北京古称的演变简介
北京古称的演变简介北京古称的演变简介古城,一般就是指历史文化名城。
那么北京的古城是怎么演变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古称的演变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古称的演变简介公元前1000多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的时候,北方的燕国迁都于蓟城,“蓟”由此得名。
这个地名延续时间很久,不仅在史书上有记载,在出土文物里也可以得到证实,而且还衍生出一系列地名,如蓟门、蓟丘、蓟苑、蓟城等。
排行第二的是“燕”。
“燕”衍生的地名也不少,如燕台、燕城、燕市、燕京等。
北京的一些学校、工厂、饭店也用“燕”来命名的,如“燕京大学”、“燕京饭店”等。
从公元1153年开始,经历了元、明、清几个朝代,历时800余年,北京一直处于国都的地位,因此又得到了各式各样的别称、美称,如长安、春明、日下、京华、都门、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等。
除此以外,北京在历史上还曾经叫过“北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封国改立郡县是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大事件。
作为防范六国旧贵族复苏反抗的手段,在原六国都城地区设置郡级行政机构,北京地区叫做“广阳郡”,郡的首府就设立在原燕都的蓟城。
除了燕地和蓟城,北京小平原在更大范围上也沿用着传说中的那个字,被叫做——“幽州”西汉时期,北京地区或为国(诸侯国)或为郡,但治所都在蓟城。
作为十三州之一的幽州刺史,驻地也是蓟城。
东汉时期,幽州作为一级行政区,以蓟城为地方行政中心。
三国时期,广阳郡归曹魏所属,首府仍在蓟城。
西晋时期,北京地区属燕王封地,还是都蓟城。
从秦汉到魏晋,当朝的换了一代又一代,蓟城因为无可改变的地理优势,和长期的'文化经济积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原政治集权管辖或抵御塞北的中心城市。
东汉末到南北朝时期,所有者风云变幻,蓟城时而是割据势力的盘踞中心,时而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据点。
纷纷乱乱的战局,在摧残着这片土地上百姓们生活的同时,也把蓟城迅速地推到了政治、军事上更为重要的地位上,使得她的占有者,逐渐掌握到中国北部的控制权,和间接左右全国的实力。
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地名的由来北京市(Beijing Shi)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
为我国首都。
古称蓟。
春秋战国时为燕地。
秦为上谷郡地。
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
辽置南京,也称燕京。
宋为燕山府。
金为中都。
元为大都。
明改北平府。
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
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
”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复改北京市。
据《尔雅》:“绝高为京。
”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
”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昌平县(Changping Xian)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
汉置昌平县。
治所屡徙。
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
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Miyun Xian)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
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
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
”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
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To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
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
金设通州。
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
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
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Yanqing Xian)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
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
”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
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年因避隆庆年号,改延庆州。
4北京地名典故
北京地名典故1--辟才胡同的传说听老人说,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个大红门,大门东边是一所中学。
过去国民统治的时候,有个当大官的在那儿住过。
听说这个大门里的房子很阔气,里面有三层院,都空着没人敢住。
对门有个卖馄饨的,叫张二,他一边卖馄沌,一边带看着这院儿。
这时,有一个要饭的叫李二,带着老婆孩子蹲在门口儿。
张二问他:“你在这儿干嘛?”李二说:“想寻个宿。
”张二说:“这院子挺阔,就是没人敢住,你要住,钥匙在我这儿。
”李二说:“我一个要饭的,什么也不怕。
”就这样,李二住在一进门的南房里。
晚上,李二起来想看看到底闹什么鬼,他来到第一层院子,推开月亮门一看也没有什么动静;他到了第二层院子,也没听到什么,他又进第三层院子,看到门口有站岗的,正房北屋里灯火通明。
他走进去,站岗的给他打立正,他继续往里走,正座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他进来了就说:“主人来啦!接主人。
“这位老人来到院里一摆手,灯全着了,整个院子灯火通明。
老人把李二让到正座上说:“公子,你可来啦!你的这些财产,我们给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
”李二说:“我整天在外要饭,你们上哪儿找我呀?”老人说:“你有个朋友叫张大,原来你父亲和他的父亲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儿吗?你们的父亲被奸臣所害,这些财产是他们留下的,叫我们给看着。
”李二说:“听说张大在朝阳门外鱼市口。
败家以后,媳妇上吊死了,剩下他一个人。
他有手艺,摆个钉鞋摊。
”老人说:“你要用钱叫张大写个纸条,写多少给多少。
”李二一听,心想,见鬼了吧!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饭了,直奔朝阳门外,到鱼市口一打听,真有个钉鞋的张大。
张大问:“什么事儿呀?”李二说:“别在街面上说。
”俩人来到张大家里,李二说:“我住的院子相当阔,他们叫我主人,把我让到正座上,说那些金银是咱们俩的,他们给咱们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钱的话,你开个条儿,你写多少,他们给多少!”张大说:“这可不行,我修鞋糊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张大就顺手撕了块破窗户纸,写了白银二百两。
北京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北京的?
北京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北京的?60万年前的北京,有了它的第⼀批居民在西南效的周⼝店地区繁衍、⽣息。
就是现在我们⾮常熟悉的“北京⼈”——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
尽管当时他们的⽣存条件⾮常恶劣,但是北京⼈经过⼀代代的繁衍,终于形成了具有思维能⼒的⼈,⾛出洞⽳来到平原,学会了耕作,建造起房屋。
北京最早见于⽂献的名称叫做蓟。
公元前⼗⼀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的西周王朝的⼀个分封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的另⼀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
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的秦国所灭,蓟城⼀直是燕的都城。
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
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契丹⼈建⽴的。
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叫燕京。
⼀个多世纪以后,另⼀个少数民族⼥真⼈建⽴的⾦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1214年,⾦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年蒙古铁骑⼊占中都。
1267年,蒙古族⾸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
四年后这位⾸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
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利旅⾏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的元⼤都。
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并延续到明、清两代。
1911年10⽉10⽇,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命,第⼆年⼆⽉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此,中国最后⼀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本侵略军侵⼊,古城在⾎与⽕中苦熬了8年;抗⽇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
帝尧时代,这⾥即有最初的都⾢---幽都。
商末周初,今⼴安门⼀带形成了⼀个叫“蓟”的部落。
地名历史典故
地名历史典故北京的历史典故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都城,曾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北京有许多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典故,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著名的地名历史典故吧。
我们来看看北京的名字来源。
北京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的北京是蒙古帝国的都城,被称为大都。
后来明朝建立,朱棣改名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现代首都的代名词。
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上,有着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入紫禁城的主要通道,也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新中国的成立仪式和天安门广场的反对派示威等。
因此,天安门广场被誉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京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方之一。
再来说说紫禁城,它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北端,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
它的名字来源于紫色的禁令,表示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紫禁城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如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和艺术的瑰宝。
紫禁城的南门是午门,它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皇帝出入的主要通道。
午门的两侧有两个石狮子,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石雕艺术品,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
午门之外是天安门广场,这里是中国人民举行庆祝活动和游行示威的重要场所。
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还有一座重要的建筑,那就是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代表。
天坛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圜丘、祈年殿和皇穹宇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宗教文化的瑰宝。
除了紫禁城和天坛,北京还有一些其他著名的历史地名,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行宫和休闲场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建筑群闻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名的来历北京的由来1、天桥2、大栅栏3、东四、西四4、大北窑5、亮马河6、呼家楼7、黄庄8、保福寺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北京的由来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
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
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
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
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
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
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
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
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
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
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2、大栅栏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
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
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3、东四、西四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
但这些宏大的牌楼群,也因交通问题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这些地名的简称。
,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4、大北窑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
多年以来,砖窑密集。
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
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
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5、亮马河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6、呼家楼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
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7、黄庄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
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
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
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
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
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8、保福寺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
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9、五棵松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
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
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
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10、公主坟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的苍松翠柏之中,据史料记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
她被称为公主,并予厚葬,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他孔四贞的父亲叫孔有德,汉族,辽阳人,在明末清初不是一般人物。
孔有德原为明朝将领,天启五年,清太宗兴兵伐明,为了招贤纳士,发布了一份带有收买性质的诏文。
孔有德看到明朝的没落腐败,于是投降了清廷。
清兵入关后,率兵驰骋疆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取南京、攻江阴、征战贵州、广西,抓获明宗室王公等方面,竭力效忠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曾多次给予重赏与表彰。
顺治九年。
孔有德率部南征柳州,与明朝将领李定国交战失败,最后于桂林和他两位夫人一起自杀身亡。
父母阵亡后,年幼的孔四贞回到北京。
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后将此功臣之女认定为自己的义女,把她留在宫中抚养,让她分享荣誉,并封她为和硕公主。
孔四贞自幼生长在军营中,善骑射,通武艺,长大后嫁给内务大臣孙延龄为妻。
后来,清王朝特赐孔四贞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并令孙延龄同其妻往广西节制军务。
孙到广西后纵兵骄横,并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
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毅然率兵进行讨伐。
孔四贞智勇双全,很快就平息了云南的叛乱,为清王朝的安定局势立下了一大功劳。
平定云南叛乱后,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
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11、六里桥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
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12、八里庄位于京城西,是西部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
因距阜成门城门还有八里地,故称“八里庄”。
13、王府井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
罗艺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
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所以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百姓渐渐淡忘了这些,在当时,百姓最主要的看重是吃喝住行,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做洗衣服、蒸饭,而饮用水都是去卖,在电视上我们也经常看到推着水车卖水的人,其实卖的水也不过是相比之下苦涩味道淡一些而已,而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名为甜水,其实就是无色无味,相对来说,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14、象来街(长椿街)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
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
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
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
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
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但至清代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从而被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
15、护国寺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
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
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
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
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简瓦顶,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德殿;第九层楼菩萨面阔三间。
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
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此次部分被焚毁)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
16、八王坟八王坟,位于今日北京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
这里,曾经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济格。
阿济格,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同为太妃阿巴亥所生。
阿济格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到与明军交手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一直是后金骁将。
崇德元年(1636年)进爵武英郡王,攻略明朝保定等地,“五十六战皆捷”。
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
同年,他奉命追击李自成,军队开进江西。
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