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合集下载

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地名的由来北京市(Beijing Shi)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

为我国首都。

古称蓟。

春秋战国时为燕地。

秦为上谷郡地。

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

辽置南京,也称燕京。

宋为燕山府。

金为中都。

元为大都。

明改北平府。

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

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

”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复改北京市。

据《尔雅》:“绝高为京。

”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

”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昌平县(Changping Xian)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

汉置昌平县。

治所屡徙。

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

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Miyun Xian)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

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

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

”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

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To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

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

金设通州。

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

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

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Yanqing Xian)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

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

”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

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年因避隆庆年号,改延庆州。

老北京地名的前世今生

老北京地名的前世今生

老北京地名的前世今生北京侃爷老北京以前的一些地名儿在变更后被我们熟知,可她以前的名字殊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物、故事和职业。

宋姑娘胡同——颂年胡同马香儿胡同——马相胡同王寡妇斜街——王广福斜街臭皮胡同——寿比胡同棺材胡同——光彩胡同棚匠胡同——朋奖胡同绳匠胡同——丞相胡同大/小墙缝胡同——大/小翔凤胡同劈柴胡同——辟才胡同烟筒胡同——淹通胡同烟袋胡同——燕代胡同闷葫芦罐——蒙福禄馆大坛子胡同——大胆胡同豆腐巷——多福巷东/西江米巷——东/西交民巷干鱼胡同——甘雨胡同烧酒胡同——韶九胡同苦水井——福绥境鬼门关——贵门关大/小哑巴路——大/小雅宝路罗锅巷——锣鼓巷裤子胡同——库司、库资胡同裤裆胡同——库藏胡同裤腿胡同——库堆胡同裤脚胡同——库角胡同巴巴胡同——八宝胡同牛巴巴胡同——牛八宝胡同粪厂胡同——奋章胡同屎壳郎胡同——时刻亮胡同牛血胡同——留学胡同驴肉胡同——礼路胡同驴市路——礼士路猪市口——珠市口母猪胡同——墨竹胡同猪尾巴胡同——智义伯胡同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鸡鸭市——集雅士皇城根——黄城根奶子府——乃兹府巴巴坑胡同——八宝炕胡同豹房胡同——报房胡同阎王街――远望街乾鱼胡同——甘雨胡同鸡罩胡同——吉兆胡同鸡毛胡同——锦帽胡同鞑子营——达智营无良大人胡同——无量大人胡同打劫巷——大吉巷臭水河——绶水河晾马河——亮马河皇庄——黄庄中官坟——中关村高亮桥——高粱桥。

北京城址的演变

北京城址的演变

“黄肠题凑”是用1.5万余根长约90厘米、宽
厚都是10厘米的柏木叠砌四壁,用长方木盖 顶。椁内置棺,棺共有五重。随葬的珍贵物 品现仅残留下一些盗劫之余,尚有铜、铁、 玉、 玛瑙和丝织品等,共400余件。其中有 鎏金铜龙头枕、玉衣片、玉璜玉璧、玉饰、 铜镜、鎏金铜豹等,有些相当精美。
在墓道中放置的随葬车马,保存完整,计有
西晋时,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
当时蓟城地区佛教开始流行,北京现存的最 早佛寺潭柘寺即建于晋代。 晋灭之后,北方出现了由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史 称“五胡十六国”。
后赵永宁元年(公元350年)鲜卑族的前燕君主
慕容傀从辽西地区南下,分兵由今冀东、喜 峰口、居庸关三路攻进蓟城,后从龙城(今辽 宁朝阳)迁都蓟城。这是继燕之后,北京第二 次成为都城。也是北京历史上由方国的都邑、 北方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重要转 折。
据《元和郡县志补志》载,幽州城南北7里,
周长32里(约相当于今25里),城墙坚实而高 大。它的东城墙在今宣武门大街西侧,南城 墙在今白纸坊大街以南,西城墙在今莲花池 东岸,北城墙在今新文化街一线稍南,共12 门。
隋唐时期的佛教是非常盛行的。北京西南房
山县大防山的云居寺是幽州重要的佛教寺院。 据记载,北齐南岳慧思大师鉴于北国武帝灭 佛焚经的教训,决心刻石经藏于山中。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用兵辽东,
往返都经过蓟城。为追念阵亡将士,安抚军 心,唐太宗下诏在蓟城修建佛寺。寺在武则 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 寺。该寺曾几度隳毁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 (公元1734年)修葺时赐名法源寺。它是北京 城区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
唐开元年间,还建立了天长观(今白云观),

北京及全国各省名字的由来,太全了,值得收藏!

北京及全国各省名字的由来,太全了,值得收藏!

北京及全国各省名字的由来,太全了,值得收藏!北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

辽国称燕京。

金国改称京都。

元朝称大都。

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简称京。

天津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

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上海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

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重庆隋文帝开皇元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重庆原名)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黑龙江省由黑龙江而得名。

因为江水呈黑绿色,蜿蜒地流着象条游龙。

简称黑。

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

简称吉。

辽宁省由于它在辽河流域,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简称辽。

河北省相对于黄河为北。

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1928年称河北省。

因古代属冀州地区,所以简称冀。

河南省相对于黄河为南,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因为古代属豫州地区,所以简称豫。

陕西省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地区称陕西。

简称陕。

古代时是秦国领土,又简称秦。

甘肃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长掖),肃州(今酒泉)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

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故又简称陇。

山西省相对于太行山为西。

明朝设置山西省,春秋时是晋国领土,所以简称晋。

山东省相对于太行山为东。

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

湖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南。

由于湘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湘。

湖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北。

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

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的历史文化
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两晋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辽朝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金朝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北平控制权。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历史趣谈从古至今历史上北京城的二十多种称谓

历史趣谈从古至今历史上北京城的二十多种称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从古至今历史上北京城的二十多种称谓导语: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生活常识分享。

北京城址的变迁

北京城址的变迁

7、民国故都——北平
191l—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中华民国时期。这段历史虽然很 短暂,但却是北京历史长河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1911年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 月12日,清朝隆裕皇太后签署退位诏书,清亡。1912年4月.中 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决定建都北京,仍称京师,所在地为顺天府, 辖24个县。1912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将中南海改为 总统府。1914年10月4日,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袁世凯、张勋 复辟失败后,中国处于直、奉、皖三系军阀征战的混乱局面,仅 1912年至1928年的16年间,北京的政权就更换了13任总统、46届 内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4月, 国民始北伐,同年6月28日,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沦陷。
6、清代京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概况: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 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 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 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 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 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 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都与这一带的 园林有密切关系。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清兵入关与定都北京 1616年,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统一各部,建立 了在中国境内明王朝以外的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史称后金,后改为大清。 1644年初清兵人关,占领北京。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正式宣告清 王朝“定鼎燕京”(即北京)。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我的北京记忆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我的北京记忆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我的北京记忆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秦秦(前221-前207)统一中国,创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普遍实行郡县制度。

郡为一级政区,直隶中央;县为二级政区,隶属于郡。

今北京地区分属广阳(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基本沿袭燕国旧制)四郡。

每郡各有十余县至三十余县,其中确知为秦所置县,每郡不过一个。

广阳郡治蓟,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蓟、良乡。

上谷郡治沮阳,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居庸、上兰、军都。

渔阳郡治渔阳,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渔阳。

右北平郡治无终,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无终之西部。

西汉西汉(前206-公元25)初年,在旧燕、赵、齐、楚地区,封立子弟为诸侯王,封区称王国。

在东郡、河南、颍川以西广大地区置郡。

郡与王国以下均设县。

县为列侯封区者,称侯国。

这一行政制度,史称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以后,废除诸侯王“治民”之权,后改由王国相治民。

侯不治民。

武帝时,首都附近七郡归司隶校尉监察,其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每年八至十二月巡行所部郡县,无治所。

元始二年(2),今北京地区仍属幽州,分隶于五郡(国)。

原秦之广阳郡北部为广阳国,南部分置涿郡;上谷、渔阳、又北平三郡仍沿秦旧置。

广阳国在高祖时为燕国,治蓟。

昭帝改为广阳郡,宣帝更为广阳国(王莽改为广有郡)。

领四县,三县在今境,为蓟、广阳、阴乡(王莽曰阴顺)。

涿郡高祖六年(前201)置,治涿(王莽称垣翰)。

领二十九县(国),两县(国)在今境,为良乡(侯国,王莽曰广阳)、西乡(侯国,王莽曰移风)。

上谷郡治沮阳(王莽称朔调),领十五县,四县在今境,为夷舆(王莽曰朔调亭)、居庸、军都、昌平(王莽曰长昌)。

渔阳郡治渔阳(王莽称通路),领十二县,七县在今境,为渔阳(王莽曰得渔)、狐奴(王莽曰举符)、路(王莽曰通路亭)、平谷、安乐、厗奚(王莽曰敦德)、犷平(王莽曰平犷)。

右北平郡治平刚(王莽称北顺),领十六县,只无终县西部在今境。

北京名称的变化

北京名称的变化

北京名称的变化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史海钩沉:北京——历史上诸多的称谓

史海钩沉:北京——历史上诸多的称谓

史海钩沉:北京——历史上诸多的称谓
老北京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三千多年来的改朝换代也成就了北京诸多的称谓,算起来大概有二十来个。

一九四九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决定: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今儿咱们就数一数这老北京的称谓。

京兆民国二年(1913)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隶属中央,范围包括今天北京大部分地区。

民国十七年(1928)京兆被废,改名北平
宛平这个称呼不太准确,一般说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

明清时期的宛平是县治区,大概的方位是在今天北京的西南部分,包括石景山、门头沟、海淀、丰台以及大兴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宛平城周边地区;
京师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迁都北京,改称京师,一直到了清代。

“京师”一说有两种:一说是出自《诗经》里:“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人因此便称国都为京师了。

另一说是周文王周武王在陕西凤翔建都,凤翔的山名“京”,凤翔的水名“师”,因此将京师做为了国都的代称。

北京成了明成祖的国都自然也就被称为“京师”了;
北京明永乐元年(1430)永乐皇帝成祖朱棣,把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做顺天府,建立北京城,准备迁都于此。

从这个时候起定名北京,距今已有596年的历史了。

北平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史称明洪武元年。

为了将平定北方的功绩载入史册,便把原来的元大都改为了北平;
汗八里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定都北京后,称大都“汗八里”,在蒙古语里“汗八里”是“汗城”的意思,也就是可汗住的地方。

马可波罗的书中就把元大都北京写做“汗八里”。

北京市市名演变过程

北京市市名演变过程

北京市市名演变过程
清朝打败明朝,1644年顺治迁都北京,也叫作清代京师,就是现在这个北京位置。

后来北京的范围扩大了,把直隶省的西山给划入北京了,又往周边扩大了一些面积。

达到了清末的这样一个范围:
民国时期分为两段,1912年清朝灭亡,但是北洋政权依旧定都北京。

到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当权,改南京为首都了,所以北京就降为北平市,划归河北省管了。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市。

1945年日军投降,北京改名北平市。

1949年,共和国立北京为首都。

北平市改名北京市。

1952年,北京市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

7月,将河北省宛平县全部及房山、良乡2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1956年3月9日,撤销昌平县,将昌平县所属行政区域(高丽营镇除外)划归北京市,并命名为昌平区。

将河北省通县所属的金盏、长店、北皋、孙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苇沟等7个乡归北京市。

1958年3月,河北省通县专区所属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等5县及通州市划入北京市。

10月,河北省所属怀柔、密云、平谷、延庆4县划入北京市。

至此,北京市从71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现在的面积。

北京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上的60个称谓

北京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上的60个称谓
北京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上的60个称谓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北京的名字的变化

北京的名字的变化

北京名字的变化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一.叫北平的时期有:
1368年朱元璋灭元改大都为北平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驱除鞑虏宣告统一,改北京为北平
1945年国民政府战胜日军,改北京为北平
二.叫北京的时期有:
1403年明成祖篡位后改北平为北京(1420年后称京师)
1644年清兵进京,沿用北京名称
1937年日伪政府将北平改为北京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改北平名为北京。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原始社会——幽陵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夏、商——冀州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河北西北部、山西省全境、河南北部等地区。

关于它为什么取名叫“冀”,按历史发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种解释:(1)按《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

”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

”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县)。

《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

”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做为州的命名。

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灭亡。

据《左传?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

”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尔雅?释地篇》云:“两河间曰冀;冀,近也。

”所谓两河之间,指的是大河(黄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

(2)按《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

”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北的地区。

这时冀州一词的概念范围随着时代推移,发展扩大了。

冀州的地域已扩大到晋国以北的地方。

因此,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

”“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

”在《异声玉篇》中也说:“冀,北方州也,故从北。

”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经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域。

周、春秋、战国——蓟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最新北京古今地名变化

最新北京古今地名变化

北京古今地名变化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从幽昧之地到日下春明——地名中北京城市地位变化

从幽昧之地到日下春明——地名中北京城市地位变化

京城茶座(栏目编辑:胡菡)北京在历史时期有着众多的称谓,早期有幽州、蓟城、广阳;辽金元时期有幽都、析津、燕京、中都、大都等称呼,明清称北京、顺天府、京师,又有春明、日下、长安、帝都等别号。

这一系列城市名称演变,实际反映了北京在华夏文明体系中从边缘到中心地位的演变。

一、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还包含着一系列整理疆土的伟业。

大禹治过水后,他所经行的地方,被称作“禹迹”,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在“禹迹”的范围内又划分为九个州,于是“九州”又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九州之名,先秦典籍中略有不同,《禹贡》九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与《禹贡》相比,《尔雅》九州没有青州、梁州,而有幽州、营州;《周礼》中没有梁州、徐州,而有幽州、并州;《吕氏春秋》无梁州,而有幽州。

今北京地区从九州地域划分上,除《禹贡》九州系统外,一般被划入幽州。

《周礼·职方》讲“东北曰幽州”,《吕氏春秋》称“北方为幽州,燕也”,《尔雅·释地》讲“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这一文明体系中,北京实际上处于边缘地位。

《史记》称赞黄帝之孙颛顼教化范围的广阔时描绘:“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可见幽州(幽陵)与交趾都已经到了文明之邦非常边缘的位置,而且幽州文明程度与交趾是并列的。

“幽”本身有昏暗、阴暗之意,《尔雅》解释:“幽,微也”。

《小尔雅》解释:“幽,冥也。

”《释名·释州国》中解释幽州方位与得名由来时讲:“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史记正义》云:“北方幽州,阴聚之地,命和叔居理之。

”可见,“幽州”在当时人们眼中是寒冷陌生的神秘之地。

因此《尚书·舜典》记载舜曾经将共工流放于幽州,以教化北狄。

需要指出的是,幽州在汉代以前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泛指,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

先秦跟北京有关的封国,为燕、蓟两国。

周武王灭商后,在今北京地区设置了两处封国:黄帝之后封于蓟,召公爽封于燕。

北京地名演变调查报告

北京地名演变调查报告

北京地名演变调查报告“北京”地名演变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它的名称在历史上也几经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

下面是对不同时期北京的不同称谓所作的整理。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的后代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燕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而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此外,在战国七雄中曾有一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于是其国都又称为“燕都”。

北京还有“日下”的别称,《晋书》中写到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到了唐代,又有幽都、燕京、春明、京城等称谓。

唐代曾设置幽都县,所治就是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时,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而之所以称“春明”是因为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关于“京城”的由来是在唐天宝元年以前,普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宋代曾称北京为燕山和中都。

燕山的得名是北宋宣和四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则是因为宋宣和六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

金贞元元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元明时期曾以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师等为名。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

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

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
北京的历史非常悠久,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的发现证明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最少可推至70万~20万年前。

西周初年,周武王曾分封召公于此,称燕或北燕。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此建都称为蓟。

秦朝时期,渔阳郡属北京。

隋朝时的北京叫涿郡,是当时大运河的起点。

唐朝时期,叫幽州,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北宋时是南京。

南宋时是中都或燕京。

到了元朝开始营建大都,北京初具规模。

明清两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不断扩建改造,并正式改名为北京,清朝时还叫京师。

国民*** 统治时期北京改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本文主要是借助《北京史》这一本书,写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至现代的名称变迁,北京的名称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有很多的别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下面会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描述。

当然,在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和政治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不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zhuan xu),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这时候的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还不是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尧(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从春秋中期开始,蓟成为燕国的都城。

秦灭燕后,燕成为边远地区,政治地位下降。

西汉初年,今北京地区为燕国,以蓟为都城,是异性诸侯王的封地。

东汉初年,今北京地区曾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东汉在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更适帝时期,这里划归为幽州,州牧以蓟为驻地,东汉末年,又改为州牧,为幽州,这时的幽州是抵御东北方和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

在魏晋时期,北京成了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又改称称幽州,今北京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gui)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

唐玄宗天宝时一度改称为范阳郡,以后又改为幽州。

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城址和北魏相同,一直到五代没有什么改变。

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便把幽州升为五京之一的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府名幽都[开泰元年(1012)改称析津府],军号卢龙,统檀、顺、涿、易等六州和析津、宛平等十一县。

金代女真族正式建都于此,称为中都,宋金经过一系列的交涉,收回幽州,宋朝把南京改称为燕山府,郡为广阳。

元代时北京为元的大都,政治、经济地位大大提升。

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把大都改称为北平府,设立了北平布政使司,虽然这时的北平不再是全国的首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380年,燕王朱棣封国于北平, 1402年,攻占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北平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共分两个县:大兴县、宛平县,大兴县管辖北京东城,宛平县管辖北京西城,北京地方官员最大的是顺天府知府。

1409年,北京建立五府六部官制,称为“行在”,明清时期北京又称为京师,通称北京。

此后北京之称一直延续到1928年。

1928年6月28日,民国政府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延续到现在。

参考文献: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编,《北京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