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 市,体现宗法礼制思想。
•
坊 里 制
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 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多东西向,形成 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明代共划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 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 相似,以胡同划分为长方形的居住地段。庭院内植树 木,全城无集中绿地。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 环境加以衬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3、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的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儒家礼
制观念和风格的复归,同时又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
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园 林 建 设
•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突出成就是城市园林建设。
中国的城市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是过去很多限于 位帝王极少数贵族所有,明清以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 展,在城市中大建私人园林,促进了明清时期城市园林 的建设。
明 清 北 京 城 特 点
• • • • •
1、布局继承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宗法 礼制思想。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3、道路被皇城阻隔,东西交通不便。有牛郎桥、织女桥相连(由名字可看出 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影响)。 4、商业分布广,钟楼、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且同类商业相对 集中。 5、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长条形胡同,一般设置三进四合院。6、城市水 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为明代整修的砖 砌工程。 7、城市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的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首先,明清长时间的社会统一稳定, 除了明清鼎革之wenku.baidu.com,基本没有全国大范围的战乱,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 会环境。其次,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元大都
•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1.先规划,后建城, 2.大都城的形制: 三套方城,分宫城、 皇城、大城。
元大都
•
1、外城呈长方形。共有11个城门,北面两个,其余三面各为三个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 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较强防御的马面,其外再绕以护城河 2、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 3、最里一重为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 4、大都西南设社稷坛,东面建太庙,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的传统规划制度。
古代都城建设演变之北京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
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 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
建 筑 布 局
• 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
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 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 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是旁 三门,棋盘路网。道路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 固定市场。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金中都
• 金中都城为二套方城 • 外城每边有三门,城内中部偏西
为皇城
• 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形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攻下位于北京的金中都,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位置及选址于北京的原因:
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 地势较高。东北及西北可通向南口及古北口的峡口。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军 事要地,这里成为边防中心。
明 清 时 期 的 城 市 建 设
•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期
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 趋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 其特征表现为: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
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 另一主要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
清北京
• 清北京的变化:
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 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现存宫殿建筑大 都是当时重建的。
• 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
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 迁至外城,内城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
如著名的“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 家园林组群。
• 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
空 间 布 局 对 比
金中都的废墟,但有把风景优 美,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大 片湖水引入宫城。
• 明朝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
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 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 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
• 清朝全部沿用明代的基础,整
个城市布局无变化。
• 相同点:布局上都继承传统,
•
• 元大都的商业市场主要取决于街道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有
市 肆
三处:积水潭是最大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另两处在皇城的西部 和东部,今西市和东市。
• 明代城区市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由于通惠河填塞和城市向
南发展,逐渐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 杂的商业区,由于此处为自发形成,因此街道布局极不规整。 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城市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后定期交 易的市,如东华门外的灯市。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 清代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然是全
城的商业中心。
道 路 对 比
• 元大都全城干道纵横交错、形同棋盘,干道分割的区域
又有街巷纵横排列。
• 明朝城内主要干道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的
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宣武门 外一段大街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
•
• •
平 面 布 局
•
• •
5、元大都有完整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崇天门、后载门、万宁桥,到万宁 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6、大都的衙署布置并不集中,各部院落分散在皇城各处。说明蒙古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不太健 全。 7、大都街道整齐,布置的基本形式,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但由于中间有海子相 隔,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相交。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 等距平列许 多东西向的胡同。中轴线大街最宽28米。 8、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有金水河,太 液池构成内院的用水系统。在积水潭附近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 • •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
规 划 特 点
合起来,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北京的气候 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也使 元大都在我国都成建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2、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
明北京
建 设 过 程
• 明朝的建设过程: 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 本,并且有所发展。
明北京
明北京
•
具有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 包括内城和外城。
平 面 布 局
• •
京城是“凸”字形轮廓, 北、东、西三面各开两 门,南面开三门。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 海及宫城,正南门为承 天门,左祖右社,前为 千步廊,两侧为五福六 部统治机构。
宫城在皇城中,整个宫 城是“前朝后寝“的形制, 前朝三大殿,内廷有三 宫,最后有御花园。
•
明北京
布 局 艺 术 特 点
• 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方法,以宫城为中心,从外
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 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 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两侧有华表、牌坊、桥梁 和各种体形不同的广场。这加强了宫殿庄严的形 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
坊 里 制
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 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多东西向,形成 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明代共划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 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 相似,以胡同划分为长方形的居住地段。庭院内植树 木,全城无集中绿地。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 环境加以衬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3、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的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儒家礼
制观念和风格的复归,同时又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
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园 林 建 设
•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突出成就是城市园林建设。
中国的城市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是过去很多限于 位帝王极少数贵族所有,明清以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 展,在城市中大建私人园林,促进了明清时期城市园林 的建设。
明 清 北 京 城 特 点
• • • • •
1、布局继承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宗法 礼制思想。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3、道路被皇城阻隔,东西交通不便。有牛郎桥、织女桥相连(由名字可看出 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影响)。 4、商业分布广,钟楼、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且同类商业相对 集中。 5、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长条形胡同,一般设置三进四合院。6、城市水 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为明代整修的砖 砌工程。 7、城市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的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首先,明清长时间的社会统一稳定, 除了明清鼎革之wenku.baidu.com,基本没有全国大范围的战乱,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 会环境。其次,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元大都
•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1.先规划,后建城, 2.大都城的形制: 三套方城,分宫城、 皇城、大城。
元大都
•
1、外城呈长方形。共有11个城门,北面两个,其余三面各为三个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 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较强防御的马面,其外再绕以护城河 2、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 3、最里一重为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 4、大都西南设社稷坛,东面建太庙,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的传统规划制度。
古代都城建设演变之北京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
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 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
建 筑 布 局
• 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
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 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 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是旁 三门,棋盘路网。道路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 固定市场。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金中都
• 金中都城为二套方城 • 外城每边有三门,城内中部偏西
为皇城
• 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形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攻下位于北京的金中都,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位置及选址于北京的原因:
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 地势较高。东北及西北可通向南口及古北口的峡口。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军 事要地,这里成为边防中心。
明 清 时 期 的 城 市 建 设
•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期
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 趋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 其特征表现为: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
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 另一主要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
清北京
• 清北京的变化:
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 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现存宫殿建筑大 都是当时重建的。
• 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
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 迁至外城,内城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
如著名的“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 家园林组群。
• 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
空 间 布 局 对 比
金中都的废墟,但有把风景优 美,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大 片湖水引入宫城。
• 明朝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
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 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 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
• 清朝全部沿用明代的基础,整
个城市布局无变化。
• 相同点:布局上都继承传统,
•
• 元大都的商业市场主要取决于街道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有
市 肆
三处:积水潭是最大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另两处在皇城的西部 和东部,今西市和东市。
• 明代城区市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由于通惠河填塞和城市向
南发展,逐渐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 杂的商业区,由于此处为自发形成,因此街道布局极不规整。 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城市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后定期交 易的市,如东华门外的灯市。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 清代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然是全
城的商业中心。
道 路 对 比
• 元大都全城干道纵横交错、形同棋盘,干道分割的区域
又有街巷纵横排列。
• 明朝城内主要干道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的
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宣武门 外一段大街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
•
• •
平 面 布 局
•
• •
5、元大都有完整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崇天门、后载门、万宁桥,到万宁 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6、大都的衙署布置并不集中,各部院落分散在皇城各处。说明蒙古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不太健 全。 7、大都街道整齐,布置的基本形式,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但由于中间有海子相 隔,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相交。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 等距平列许 多东西向的胡同。中轴线大街最宽28米。 8、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有金水河,太 液池构成内院的用水系统。在积水潭附近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 • •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
规 划 特 点
合起来,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北京的气候 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也使 元大都在我国都成建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2、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
明北京
建 设 过 程
• 明朝的建设过程: 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 本,并且有所发展。
明北京
明北京
•
具有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 包括内城和外城。
平 面 布 局
• •
京城是“凸”字形轮廓, 北、东、西三面各开两 门,南面开三门。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 海及宫城,正南门为承 天门,左祖右社,前为 千步廊,两侧为五福六 部统治机构。
宫城在皇城中,整个宫 城是“前朝后寝“的形制, 前朝三大殿,内廷有三 宫,最后有御花园。
•
明北京
布 局 艺 术 特 点
• 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方法,以宫城为中心,从外
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 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 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两侧有华表、牌坊、桥梁 和各种体形不同的广场。这加强了宫殿庄严的形 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